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淡水鲳学名短盖巨脂鲤,原产于南美亚马逊河,是热带、亚热带的暖水性食用和观赏的大型鱼类之一。1982年引入我国台湾省,1988年获得了人工繁殖成功。由于淡水鲳生长迅速,受到各地的欢迎。随着淡水鲳养殖的推广,鱼病的发生也日益严重,危害较大。本文就淡水鲳的...  相似文献   

2.
我县于1988年引进淡水鲳,在1990年利用塑料薄膜暖房进行淡水鲳越冬过程中,同时套养同规格尼罗罗非鱼鱼种,整个越冬期间基本上没发生鱼病,到1991年春出池,淡水鲳成活率达85.7%。而1989年  相似文献   

3.
<正> 淡水鲳(Colossoma sp.)原产南美洲亚马逊河,是当地的重要渔捞对象。体型侧扁,背高肉厚,鳞细,鳍红,尾黑,体表有黑色花斑,是一种极美的观赏鱼类(见照片)。近年来,己被发现是一种生长快,食性杂,抗病害,耐低氧,肉质鲜的优良养殖对象。但目前国内刚开始养殖,对其研究也刚刚起步。我所于1985年引进淡水鲳鱼种,为了弄清淡水鲳的生长和养殖特性,作者就淡水鲳的生长速度,水质条件,饵料要求在室内可控水体中进行了初步试验,并与尼罗罗非鱼进行了对照。旨在获得科学的依据,为推广养殖淡水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陈启春 《淡水渔业》1996,26(6):22-24
小山塘主养淡水鲳高产技术初探陈启春(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福州350002)1994年在一口面积8.5亩的小山塘里,进行主养淡水鲳高产试验。收获时平均亩产达1077公斤,其中淡水鲳产量占总产量的68.7%,亩产值8812元,亩效益2853元,取得令人...  相似文献   

5.
王玉玺 《齐鲁渔业》1995,12(1):26-27
在1.8亩池塘中进行早繁淡水鲳当年养成技术试验,在无增氧机条件下,进行淡水鲳和罗非鱼混养。经128天饲养,平均亩净产560.9kg,其中淡水鲳为281.7kg,养在规格达540g/尾,鉴定认为,当年养成这样的规格属省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6.
<正> 4.引种驯化、杂交、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近年来我国从国外引进许多新的优良养殖对象。如加州鲈鱼、云斑鮰、褐首鲶、短盖巨脂鲤(俗名淡水鲳)、银鲃、匙吻鲟等。有的已形成生产规模。如短盖巨脂鲤在近年来引进国内后,已被推广到全国的许多地区。长江所进行的淡水鲳生物学和人工繁殖的研究获得1989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湖北  相似文献   

7.
淡水鲳商品鱼的养殖,目前主要有四种方式:鱼种池套养、四大家鱼的成鱼池混养、池塘主养和集约化单养。本文介绍这四种方式的养殖技术,最后叙述养殖淡水鲳的实用饲料配方。一、鱼种池套养,育成商品鱼淡水鲳的苗种较少又缺乏养殖经验的生产单位,主要采用鱼种池套养的  相似文献   

8.
淡水鲳的生物学和人工繁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淡水鲳在我国人工繁殖成功的一系列研究结果,着重生物学和繁殖生理学方面的描述,阐明其池塘养殖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9.
我县于1988年引进淡水鲳,经多年的养殖,我站初步摸索出淡水鲳越冬的方法,鱼种越冬成活率达到85%以上,亩均越冬产量9400多公斤。具体做法是:一、暖房的设计  相似文献   

10.
短盖巨脂鲤(Colosscma bzackyomum)俗称淡水鲳,原产南美洲亚马逊河,是当地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淡水鲳体型侧扁,背高肉厚,鳞细、鳍红、尾黑、体表有黑色花斑。1982年我国台湾省最先从国外引进,经三年多的培育,认为是良好的可养殖的食用鱼。  相似文献   

11.
水质污染对淡水鲳胚胎发育的影响及处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淡水鲳鱼种的越冬保种场所必须建在有热源的地方,也正因为热源问题制约其苗种的生产.许多地方在建场时只考虑到热水适不适宜养鱼,在进行人工繁殖时忽视了对水质进行必要的生物检测,结果因水质不适宜胚胎的生长发育,致使淡水鲳繁殖时受精率和孵化率降低,甚至引起鱼苗的批量或全部死亡,给渔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现将有关水质污染对淡水鲳胚胎发育的影响与危害、  相似文献   

12.
淡水鲳的下限临界温度为12℃。越冬水温低于24℃时淡水鲳很易生病,往往因此导致大批鱼死亡,造成越冬的失败。因此应该做好越冬保种工作,并注重其病害的防治。  相似文献   

13.
冯杰 《水产养殖》1993,(1):12-12
淡水鲳原产于南美亚马逊河,属热带暖水性鱼类,水温不宜低于20℃,每年10月至竖年5月需在越冬房中度过。根据我们三年试养的体会,淡水鲳在越冬期间易患小瓜虫病、白皮病和水霉病等,防治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一、淡水鲳养殖的一般现状目前,淡水鲳的养殖基本上属于一龄种、二龄成鱼的生产模式。这种模式在放养时,因鱼种越冬方式不同、养殖的产量或经济效益受到一定的影响。如果越冬水环境属于低温保种型,在长达6~7个月的时间里鱼种的生长会受到抑制,放养后生长势减弱,自然会影响增重倍数;如果越冬水环境属于适温培育型,  相似文献   

15.
前注:本刊第四期介绍了淡水鲳的生物学和池养特点,从本刊起将继续分期刊出淡水鲳的亲鱼培育和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成鱼养殖、越冬保种和防病技术。请各位读者注意收看并保存,或许能助你一臂之力。  相似文献   

16.
祖国各地     
嘉定县积极推广养殖淡水鲳为城市人民的菜蓝子提供多样水产品,嘉定县水产技术推广站与佳马特种水产场共同承担了县科委下达的试验项目——“淡水鲳高产养殖技术”。目前,该项目已通过专家鉴定,各项经济指标达到了设计要求,经济效  相似文献   

17.
顾宏兵 《内陆水产》1995,(12):22-22
淡水白鲳,学名短盖巨脂鲤,又叫“淡水鲳”,原产于南美亚马逊河,是热带和亚热带的一种大型经济鱼类。1982年始由我国台湾引进养殖,1985年从台湾引入我国大陆:十年来,我国长江、珠江流域的十多个省区成功地进行了淡水白鲳的饲养与人工繁殖。据报道,目前我国推广养殖淡水白鲳面积已逾1万公顷,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四川省许多基层鱼场淡水鲳小瓜虫病十分流行,特别是苗种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发病率可高达80%,个别的甚至于100%,死亡率也在30%左右,经一定的防治后死亡率和发病率都大大的下降。 病鱼体色发黑,消瘦,食欲下降、游泳异常;肉眼可见病鱼鳃和鳍条上出现白色小点状囊泡,故又称“白点病”;严重时可见躯干,头部和口腔等处都有小白点分布,有时眼角膜上也有小白点出现;同时还伴有粘液增多,表皮腐烂,脱落等。 淡水鲳小瓜虫病多发生于春、秋季节,如4—6月和9—10月;主要危害淡水鲳的苗种,尤其是越冬后“寸片”多见,成鱼和亲鱼少见。在水温15—20℃时,且池水水质恶劣、放养密度又大的情况下常大批发病,发病率  相似文献   

19.
淡水鯧学名为短盖巨脂鲤(Colossoma brachy pomum,Cuvier1818),原产于南美亚马逊河,是热带和亚热带的食用和观赏兼备的大型鱼类之一。1986年“淡水鯧开发利用的研究”正式列入国家“七五”攻关项目的子课题,完成了淡水鲳在我国一定生态环境下的适应及其驯化,完成该鱼的分类及定名,完成  相似文献   

20.
淡水鲳对几种青饲料摄食的选择为了摸清淡水鲳在青饲料中的喜食选择对象,以更好地节约饲料成本,1994年我们分别在小型网箱和室内的小型塑料盒中进行投喂芜萍、水浮度。凤眼莲、水花生等青饲料的饲养观察。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试验分室外和室内两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