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桑螟的生活习性及其天敌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桑螟(Diaphania pyloalis Walker),俗名油虫、青虫、卷叶虫等,属鳞翅目、螟蛾科.国内蚕区都有发生,湖州地区一般9~10月份第5代为害最烈.桑螟作为一种常见桑园害虫,在发生上往往具有很强的突发性,其来势之凶猛,危害之严重令人卒不及防,尤其第5代桑螟一般正处于中秋蚕期,给桑园防治带来极大困难,往往任其危害,常暴发成灾.有鉴于此,为了探索桑螟的年生活史、习性及其天敌,了解其消长规律,用于指导桑螟的防治.笔者自1998年起进行了3年的观察调查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光周期对浙北地区桑螟滞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螟对光周期的感应效应试验证明 ,桑螟进入越冬状态是由短期光照引起的兼性滞育 ,3、4龄虫期是光感应的重要阶段 ,完全滞育与非滞育 ,只有在一定的连续光照条件下才产生 ;在温度 2 4 6℃时桑螟的临界光周期时数为 13h 40min ,浙江省湖州地区桑螟的临界日长日期为 9月 5日。初步探明湖州地区 (30°5 3′)第 4代桑螟发生分化而形成局部世代及世代演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桑螟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桑螟在江苏省江阴地区一般一年发生5代,作者通过室内饲养与大田观察,调查了桑螟各代的经过与年生活史,统计计算了桑螟卵期、幼虫期、蛹期的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调查了桑螟的越冬规律与繁殖特性,在研究桑螟全年消长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桑螟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4.
对海宁市桑螟的发生特点、变化趋势和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桑螟发生对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影响较大,桑螟世代数的增加,加大了对春季蚕种生产的影响.桑螟幼虫期与养蚕期重叠,防治适期要求精准.根据桑螟容易暴发成灾,越冬环境复杂,成虫趋光性较强等特点,提出了冬春采取室内人工捕捉、回山消毒和封园治虫控制越冬基数,春季越冬代桑螟羽化期在桑园用灯光诱杀成虫,错峰饲养原蚕,春蚕期桑园中如暴发桑螟用24%溴虫腈悬浮剂2 000~3 000倍液进行防治等以春季蚕种生产防微“控毒”为目标的桑螟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正> 1985年秋期溧阳丘陵地区25个乡镇桑螟严重为害,为了进行有效的预防,我们在1986年作了桑螟世代、发生期调查,进行了全年综合防治,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现将情况整理如下。一、桑螟发生期调查收集越冬幼虫,置室内自然状态下观察越冬代螟蛾羽化盛期;用绿纱网封罩桑树,将越冬代羽化盛期的桑螟蛾放入其中,进行生活史调查。通过观察,越冬代桑螟蛾羽化盛期为5月21日(表1),从农户反映情况看,羽化盛期  相似文献   

6.
桑螟长期性预测预报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苕溪两岸1996~2008年桑螟发生情况的数据,运用马尔可夫转移概率矩阵方法,建立一个苕溪两岸5代桑螟发生程度的预测模型,用13年桑螟发生数据进行检验,预测结果的历史拟合率达到90%;依据3步转移矩阵,预测了苕溪两岸2009年桑螟发生程度。  相似文献   

7.
重庆地区桑树最为常见主要病虫害有桑椹菌核病、桑螟虫、桑尺蠖、桑瘿蚊、红蜘蛛、桑粉虱、桑蓟马、桑天牛、桑白蚧、蓝尾叶甲、桑象虫等11种,桑树黑枯型细菌病、桑树褐斑病、白花缺素生理病害零星发生,其他病害不常见,危害不大。桑螟、桑瘿蚊和桑椹菌核病是近年多发、易发灾害性病虫害,需重点防治。桑螟在重庆每年发生5-6代,高海拔地区发生5代,低海拔和长江河谷地带发生6代,有世代重叠现象。桑螟第1代发生于5月上旬至5月下旬,一般不形成大的危害,第4-5代8月上旬至9月中旬易形成大规模暴发性虫灾,应重点关注。桑瘿蚊在重庆1年发生4代,以休眠体(囊包幼虫)在表层土壤3-10cm处越夏、越冬。第1代(越冬代)的幼虫发生期约为3月下旬至4月初。第1代发生数量少,桑树受害轻;第2、3代发生数量多,受害严重。近年来桑椹瘿蚊和桑椹菌核病成为果桑主要病害。2-4月,气温回升,降雨增多,密植桑园空气不畅,土壤潮湿,是桑椹菌核病孢子萌发的黄金时期。  相似文献   

8.
桑螟(Margaronia poloalis walker)属鳞翅目、螟蛾科。为探索该虫在本县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期提供依据,现将近两年来对该虫作了一些生活史观察及预测预报方法的探讨,材料整理如下:一、发生世代和时期据两年大田调查及室内饲养观察,桑螟在顺德县一年发生6一7代,均以老熟幼虫越冬。一般年份越冬幼虫在翌年不再为害桑  相似文献   

9.
桑螟是我市桑园主要害虫之一,年发生5代,经过前几代虫口基数逐渐积累,秋季第5代桑螟达到一年中的虫量高峰,对秋叶的危害最为严重。由于桑螟成虫的迁飞能力较弱,因此桑螟的发生危害往往区域间差异较大,而农药防治效果也对桑螟的发生程度有非常大的影响。当桑螟发生严重,且防治措施不当时,桑叶损失极大,甚至会造成秋蚕无叶可喂。此外,桑螟与家蚕的病害存在交叉传染现象,对于种茧育饲养区,桑螟发生程度与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存在正相关。由此可见,控制桑螟的发生不仅可减少桑叶损失,更有利于净化饲养环境,提高蚕种无毒率。  相似文献   

10.
秋期桑螟的发生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利民 《中国蚕业》2006,27(4):13-14
桑螟(Piaphania pyloalis Walker)是吴江市发生最频繁的暴发性桑园害虫之一,特别是秋季第4、5代桑螟发生基数高、危害严重。自1990年以来,桑螟在吴江市有5次大规模的暴发成灾,造成桑叶减产。2005年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晚秋蚕期第5代桑螟在本市大面积发生,局部特大暴发。经过各部门齐心协力调查研究,准确测报、预警,狠抓关键措施,加大防治力度,成功地遏制了第5代桑螟暴发的势头。1发生特点全年和8、9月常规调查说明,桑螟的发生特点来势猛,虫口密度大,极易暴发成灾。据2005年常规调查,每667m2桑螟的平均虫量为2044头是2004年的1.85倍,…  相似文献   

11.
1999年以来,我县桑园秋季的主要害虫桑螟,一直影响着我县的蚕种和蚕茧生产。桑螟幼虫不仅与蚕争叶,而且使受害桑树叶质下降,蚕食下虫口叶后,蚕体抗逆性减弱而引发蚕病;桑螟还带有微粒子病,与蚕发生交叉感染。实践证明,当年秋季“桑园螟虫多,蚕室蚕病多”。笔者从1999年至2005年七年中对桑螟在我地暴发三次的过程进行了调查分析,对桑螟的预警有了更深的了解。1桑树害虫暴发的原因1.1虫源据调查,我地桑园内可查见的害虫达40多种,造成经济危害10余种,在同地区当年危害严重的至多2~3种。近几年来我县桑园秋季一直有桑螟的虫源存在,并在4、5代发…  相似文献   

12.
本文调查观察了第5、6代桑螟幼虫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发育变化,就不同环境条件的成活率,不同环境条件对化蛹羽化的影响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5龄桑螟成活率总体大于4龄及以下虫龄;处理条件对桑螟发育具有干预影响,其中间隔30d的影响作用更大,化蛹率占存活桑螟的72.73%,羽化率占化蛹量的37.50%;在自然温度、光照条件下,5龄桑螟经过30d后也会有个体继续发育。  相似文献   

13.
<正>2014年秋季浙北蚕区第4、5代桑螟暴发成灾,许多桑园绝收,导致晚秋蚕无叶可养,是当地近几十年来桑树害虫灾害最严重的损失年份之一,其程度远远超过1998年第5代桑螟的暴发为害。本文分析了2014年秋季桑螟暴发过程、为害后果和原因,总结了桑螟防控存在的问题和教训。1桑螟发生规律与秋季暴发过程1.1海宁市桑螟发生规律浙北蚕区在上世纪80年代桑螟属于次要害虫,  相似文献   

14.
桑螟寄生性天敌昆虫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江苏省苏州市浒关和横泾等地的桑螟为研究对象 ,系统调查了桑螟全年 5个世代各龄幼虫寄生性天敌昆虫的发生情况。 3年共收集到桑螟幼虫的寄生性天敌昆虫 14种 ,其中姬蜂 7种、茧蜂 3种、小蜂 3种、寄蝇 1种。在天敌寄生蜂中 ,桑螟绒茧蜂为当地的优势天敌种群 ,对桑螟的发生与为害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应加以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15.
<正>桑螟是桑园的主要害虫,桐乡市2014年秋季4、5代桑螟暴发,导致桑园几近绝收,给蚕农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这是桐乡市近几十年继1997年以来的第二次大暴发。而且桑螟的微粒子病与家蚕有互感性,桑螟暴发不仅对农户饲养的家蚕带来威胁,更重要的是对蚕种生产单位带来巨大的风险,对来年的蚕种供应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就2014年和2015年桑螟发生状况及消长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综合防治桑螟的措施。1 2014年桑螟发生和原因分析1.1桑螟暴发过程根据桐乡市六个观测点的桑园害虫田间发育进  相似文献   

16.
王敦崇  张岩 《江苏蚕业》2007,29(2):61-62
<正>桑螟是睢宁县桑园夏秋季主要害虫之一,一年发生4代,常在第3、4代大量发生,危害极大。笔者主要从事桑病虫测报工作,近年来对越冬桑螟的羽化规律作了详细的观察和调查,取得了一定的结果,为桑螟的预测预报和科学防治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性信息素引诱剂对桑螟成虫的诱杀效果和对桑螟幼虫在桑园的消长动态监测效果,分析了桑螟的世代发生规律,为指导桑螟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桑螟越冬老熟幼虫控温试验和第6代桑螟不同温度下的生长发育状况的观察得知:桑螟越冬是休眼性越冬,在20℃、25℃和30℃下,越冬老熟幼虫可迅速恢复正常发育,化蛹和羽化,而且以25℃为最适发育温度;在条件适宜时第6代桑螟老熟幼虫可不越冬,继续发育,完成世代;在自然条件下,当气温下降至16℃以下,未越冬的幼虫均停止生长发育而逐渐死亡,翌年春季气温回升到16℃以上,越冬老熟幼虫结束休眠而化蛹。  相似文献   

19.
桑螟在我市一年发生四代,第四代桑螟与一秋蚕生产重叠,通过本试验,筛选出了格桑花、桑保灭多威等对桑螟防治效果好,对家蚕安全间隔期短的农药,宜推广应用于秋蚕发种前的桑园治虫.  相似文献   

20.
桑螟是海盐县的桑园主要害虫之一,一般全年共发生5代。我县曾经在1999年中、晚秋出现过第4、5代桑螟大爆发,最高地块达30万条/667m^2,严重地影响了当年的中、晚秋生产。此后几年该虫在我县虽一直多发,但仍维持在较低为害水平,对养蚕生产威胁不大,属一般发生年份。而根据2006年的虫情预测,桑螟发生量又有所回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