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当前水资源和能源日渐短缺,地热水是一种廉价、清洁、丰富的新型能源和宝贵的水资源,世界上具有地热资源的国家和地区对于地热水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重视。我国从70年代在西藏羊八井打出第一座地热湿蒸汽以来就开始进行地热水的开发利用,现已经发现的地热源头约3000余处,遍及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目前地热水已经在洗浴、医疗、渔业养殖、农业生产、发电、采暖及旅游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开发利用,并且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1 地热水水质特点   据报道:地热水主要是含无机盐的水溶液,除二氧化硅之外,这些盐均能离解形成离子溶液,其中Na+、K+、Ca2+、Mg2+、Cl-、SO2-4、HCO-3等7种离子分布最广泛,它们的含量占90%以上,另外,地热水中还含有Sr、Li、W、Ti、F、Br、I、As等微量元素,以及铀、镭、氡等放射性物质。   从表1可以看出,地热水中氟化物、氯化物、矿化物及硼离子浓度都大大高于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和生活饮用水质标准。生活用水主要来自地下水,由于地热水的长期下渗,一些地热开发区的地下水的含氟量和矿化度大大提高,污染了地下水,不能作为生活饮用水。 据烟台师范学院张云吉的文章指出:高温地热尾水排放,使地表水体水温增高,产生热污染,破坏原水体中水环境指标及自然生态,致使一些藻类和水草蔓延,致使水域荒芜。高温尾水还会使土壤盐渍化,改变土壤成分结构,影响植被发育。有些含有铀、镭、氡等元素的地热水,可能产生放射性污染。地热水中的硫化氢、二氧化碳等气体对人体和畜禽有一定的影响。此外,地热水对输水管道、抽水设备有严重腐蚀作用,所产生的氢氧化铁浸染和沉淀破坏生态环境。因此,在地热水开发利用之前,应经过仔细勘探、严格检测,聘请专家论证指导。  相似文献   

2.
当前,在我国经济社会用水量持续增长、水资源供需矛盾和水污染日益加剧、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断提高、生态环境不断退化的背景下,分区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影响评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反映已有水资源开发利用成果的合理性,同时也是未来水资源规划利用、管理和保护必不可少的参考依据,因此,我们要不断深化评价内容、完善评价体系、量化评价指标,真正的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其与生态环境的融洽相处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根据水资源的涵义、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多样性、重要性、中国水资源的利用状况、水体污染及其危害等特点;在分析安宁河水资源现状特点的基础上,并根据安宁河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科学地利用和保护安宁河流域水资源。  相似文献   

4.
李奇 《山东饲料》2013,(23):147+165
在当前社会,水是人类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因此,我们有必要从水资源规划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开始,做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但在水资源的实际规划及开发利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规划目的不明确、规划内容不合理、规划方案不全面以及穷尽式开发利用不考虑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我们水利工作者有必要充分学习水资源规划的原则及指导思想,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公主岭市水资源费征收工作已初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这对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水资源费征收工作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解决。1.公主岭市水资源现状及问题征收水资源费,是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加强水资源的统一征收、管理,促进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缓解水资源紧缺矛盾,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有效经济  相似文献   

6.
非传统水资源主要包括污水回用、海水直接利用与海水淡化、雨水资源化、微咸水开发利用等。秦皇岛市非传统水资源的利用主要是污水回用、雨水利用和海水利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秦皇岛市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实现秦皇岛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积极开发利用非传统水资源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徐振宇 《山东饲料》2015,(5):72+146
非传统水资源主要包括污水回用、海水直接利用与海水淡化、雨水资源化、微咸水开发利用等。秦皇岛市非传统水资源的利用主要是污水回用、雨水利用和海水利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秦皇岛市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实现秦皇岛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积极开发利用非传统水资源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科学发展观分析了科学利用和开发水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阐述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思路,合理配置水资源、强化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田节水综合新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9.
1作用 地膜覆盖种植具有增温、节水、早熟、增产等作用,是一种具有很高经济效益的种植方法。该方法控制了土壤的无效蒸发,充分利用了当地土壤水资源和降水资源,减少了灌溉水量,可避免发展灌溉农业所引起的工程投资问题、水资源及水环境问题。因此,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开展覆盖种植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高原地热地质段严重影响着隧道工程的施工质量及进度,是高原隧道施工中比较常见的不良地质类型。本文结合拉日铁路甫当隧道施工中遇到的问题,针对高原地热地质条件下的隧道工程施工技术进行分析、探讨,希望可以为未来高原隧道热害的防治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随着水资源的日趋紧张,人们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是益关注。推广高效用水的现代化农业,探讨解决农业水资源的短缺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西北牧区草原生态系统极其脆弱,且与水资源的关系致为密切,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稍有不慎,就会导致草原生态系统的受损,必须以生态学的观点科学合理地配置和利用水资源.  相似文献   

13.
正本文描述了牲畜水资源利用的现有评估方法,因在全球食品供应和畜牧生产系统消耗大量的水资源,认识到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量的方法评估了水资源对畜牧生产的开发利用。评估研究分为三类:水分生产力评估、水足迹评估和生命周期评估。水分生产力的方法已用来评估畜牧生产用水的收益;水足迹的方法提高了畜牧生产所需的大量用水,生命周期评估强调了水资源  相似文献   

14.
潍坊市地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便利。近年来,该市出现了一些规模化的地热关联企业和温泉洗浴品牌,对于综合利用资源,改善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论述潍坊市区域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对地热资源进行了评价,并对该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提出了建议,同时提出了地热资源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扼要概述乌拉特后旗地形,地貌,气候,土壤和水资源特点等自然条件的基础上,着重从草场植被的植物成份,群落,草场类型,分布质量和生产力方面,较详细地阐述了草场资源的特点,并根据对草场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条开发利用措施。  相似文献   

16.
水资源短缺是限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刚性约束因子,如何协调发展与水资源可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始终是一个巨大难题。本研究将熵权法与多层次综合模糊评价法相结合,从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4个角度对张家口市水资源承载力现状及时空发展变化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显示:2017年张家口市水资源承载力较低,大部分地区处于临界承载或超载状态;2005–2017年,张家口市水资源承载力呈小幅上升的态势,空间上具有显著的分异性。研究对该地区的城市水资源规划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西北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生态经济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水资源是西北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控制因素,是进行各类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条件.利用生态经济学中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从生态、社会和经济3个方面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进行综合评价,找到水资源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平衡点,达到生态和经济平衡,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化背景下内蒙古草原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朝博  乌云  乌恩 《中国草地学报》2012,34(5):99-106
草原是内蒙古的主要植被类型,占全国草原面积的19%,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然而,近年来由于干旱加剧,草原产草量下降,导致草畜矛盾日益加剧,大面积草原退化、沙化或盐碱化,已成为我国荒漠化土地的主体区域。气候干旱和水资源匮乏是导致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气候变化背景下水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面临严峻挑战。本文在探讨了内蒙古草原区水资源利用、开发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水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对策,对推进内蒙古草原水资源保护进程,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蔚县发电厂改建工程用水,从开发利用多种水源、节水减污多角度进行了分析,符合电厂水资源论证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水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资源,其不但可以给人们提供生活用水,还可以利用水能资源进行发电,从而保证水电站的稳定运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水资源出现了紧缺的现状,由于水资源属于不可再生的资源,所以,一定要科学合理的利用水资源,还要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等问题,实现水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本文对科学发展观指导水能资源的科学利用进行了分析,希望对相关工作者提供一定帮助,加强对水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