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乡交错带空间分布是相关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基于行政区域的统计资料研究方法存在若干不足,将3S(GIS,GPS,RS)技术与大数据结合则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思路。本文通过POI(point of interest)和核密度分析结合的方法界定上海市城乡交错带分布区域,进而从发展模式对城乡交错带分布区域的形成进行解读。本研究方法所提出的城乡交错带区域清晰地展示了城市化扩张的三类典型模式:近郊圈层扩张模式、中郊轴向延伸模式和远郊孤立发展模式。最后从POI数据更新频率、交通路网集聚性、人为标注的选择性、郊区旅游业发展的角度分析影响城乡交错带分布的因素。研究方法突破了传统基于行政边界区划的不足,可为城乡交错带相关研究及城乡建设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城乡交错带的空间界定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与方法,在对国内外界定方法的分析中,发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成为主要的模式。文章确定了城乡交错带界定的原则与依据,以北京市为例,以乡镇为基本单元,从人口、用地、景观3个方面选取指标,构建指标体系,运用引力模型,界定城乡交错带的空间边界。  相似文献   

3.
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乡交错带农业用地萎缩,农业发展滞缓,还存在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多功能农业不仅具有生产功能,而且具有生态功能和生活功能,是适应城乡社会经济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经济类型。通过分析城乡交错带发展多功能农业的作用,提出发展多功能农业面临的困难,并以昆明市为例,探讨了在城乡交错带发展多功能农业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为分析2016—2021年宁锡常融合发展试验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点,构建经济、社会、生态多维视角城乡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和系统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宁锡常试验区的城乡融合水平呈波动上升态势,地区分异呈现“强—弱—强”的特点,总体上向高水平融合方向发展;试验区耦合度和协调度总体稳步增长,城乡系统从“勉强协调”逐渐发展为“中级协调”,潜力空间较大,空间格局逐渐趋于全域均衡;建议通过强化城乡融合发展顶层设计、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通道、构建高质量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以及建立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来构建城乡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5.
南京城乡统筹发展及其与其他城市的比较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在对城乡统筹发展的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设计了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对南京市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南京市城乡统筹发展水平不高,城乡差距明显。在城乡统筹的三大关系中,城乡居民关系的低水平是导致南京市城乡统筹发展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和其他城市进行比较发现,北京和天津的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最高.而南京市仅高于哈尔滨.和其他城市的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有一定差距。最后,针对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石家庄市城乡交错带内具有代表性的25个样点的土壤养分含量进行了评分、排序和分类。结果表明:第一主成分主要反映土壤养分的综合含量特征,第二主成分则主要反映土壤速效钾含量的高低,且有机质与全氮和速效磷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06和0.606。土壤养分含量空间分布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且与城乡交错带景观格局空间特征表现一致。西北部速效钾的含量偏高,平均土地景观格局指数S1=4.329;而东南部速效钾含量偏低,S2=3.544。土壤综合养分含量东北部较低,S3=3.511;东南部和西部较高,S4=4.148。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带动下,在全国范围内也掀起了一股农业旅游"浪潮"。其中城乡交错带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拥有丰富的资源优势而成为发展农业旅游的前沿阵地。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将从简单说明城乡交错带发展农业旅游的意义,以此为基础着重围绕城乡交错带农业旅游发展战略进行简要分析研究,以期能够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相应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牧业资源日益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人们对生态环境和牧业问题越来越重视。而“3S”技术恰恰可以提供准确、实时的空间和时间信息数据,以及高效的提取、分析和处理的技术方法。文章以内蒙古为研究区域,利用“3S”集成技术对其牧业资源进行深刻的分析和研究。为更好地对内蒙古牧业资源的管理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9.
探索我国当前原深度贫困地区乡村人口流动的空间特征与影响因素对揭示后脱贫时代的乡村振兴和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现状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国家原深度贫困地区凉山州同城化区域的“一市三县”为对象,结合2020年的统计年鉴[33-36]数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以及2021年区域乡村人口调查等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Moran’s I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了研究区域乡村人口流动的空间特征,运用多元回归模型与GWR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剖析。结果表明:1)该区域乡村人口流动规模总体呈现围绕优势发展区域集聚的空间特征。乡村人口流动的冷热点区空间由河谷向外呈明显的“热点区-次热点区-冷点区”梯度分布格局;热点区乡村在发展水平较优河谷圈层所占比例最高,冷点区乡村在发展水平较差的“高山-二半山”圈层所占比例最高。2)乡村人口流动的活跃程度沿地理圈层呈现“净流入活跃型-平衡活跃型-非活跃型-净流出活跃型”线性梯度分布格局;按城镇体系的规模与等级结构呈现“向心集聚-距离衰减”的空间特征。3)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对乡村人口净流动系数的影响均呈负相关,地形高程的负向影响最强;在社会经济发展因素中,“交通区位、距产业园区距离、距城镇距离”因素对乡村人口净流动系数的影响呈负相关,“耕地条件、城镇发育度”因素对乡村人口净流动系数的影响呈正相关。综上,凉山州同城化区域“一市三县”乡村在优势因素产生的“拉力”和劣势因素产生的“推力”共同驱动作用下形成了当前乡村人口流动非均衡性总体空间特征。本研究可为后脱贫时代凉山州等原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振兴和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政策制订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方式的演变对区域生态服务价值变化影响显著.该研究基于1990~2010年西安市城乡交错带的土地利月/土地覆被变化情况,运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模型评估方法.研究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与生态服务价值之间的关系,通过空间尺度的纵向与横向分析,进而推断出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近2()年来城乡交错带的土地利用结构决定其生态服务价值,该地区生态服务价值总体呈增加趋势,但建设用地面积剧增,林地、水域和草地面积的减少是总服务价值增加缓慢的主要影响因素;引起城乡交错带生态服务价值变动的主要因素由人口质量和城市化速率决定,并日趋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