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茶梅3个新品种秋之晚、小调和琼玛在杭州地区露地栽培的立地环境、栽培基质和土壤pH值等进行研究,了解其生态适应性。通过对其物候观察、生物学习性的记载、观赏价值的分析比较初步确定,3个茶梅新品种在杭州地区的抗寒等级在Ⅱ级以上,生活力等级在Ⅲ级以上,生态适应性较好,可在杭州地区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对引进的露地栽培苦瓜新品种如玉33号、如玉39号和新翠在宁夏引黄灌区进行发芽率、坐果周期、单果重、产量、病虫害发生类型及危害等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如玉33号、如玉39号和新翠苦瓜品种适宜在宁夏露地棚架栽培,抗性强,平均产量3 263.3~4 236.3 kg/667m~2,经济效益显著,为宁夏苦瓜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的示范与推广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温室盆栽茶梅的光合特性,为温室茶梅的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4年生盆栽茶梅为试验材料,采用美国CI-301PS型便携式光合仪,对其光合特性及其相关生理生态因子指标进行测定,并通过统计分析,探索影响光合作用的主导因子。【结果】(1)茶梅叶片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曲线型,有明显"午休"现象。光合作用的饱和点为221μmol/m2·s,补偿点为13.9μmol/m2·s。叶温27.5℃时光合速率最大,超过时逐步下降。(2)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环境CO2浓度、光合有效辐射、叶温均与净光合速率呈显著相关,其中气孔导度是影响光合作用的主导生理因子,有效辐射为影响光合作用的主导生态因子。(3)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分别与大气CO2浓度、光合有效辐射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茶梅叶片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曲线型,有明显"午休"现象;气孔导度是影响光合作用的主导生理因子,有效辐射为影响光合作用的主导生态因子。  相似文献   

4.
胡杰 《安徽农学通报》2013,(9):112-113,164
为提高茶梅扦插育苗的成活率,本试验选取4a生茶梅的1a生无病虫害健壮枝条作为扦插用穗条,4月上旬进行扦插,对不同浓度、不同种类生长素、不同基质配比类型、插穗粗度等因子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采用吲哚丁酸(IBA)生长素处理穗条,浓度为300mg/kg时,以泥炭土加珍珠岩适当比例均匀混合作为扦插基质,并控制适宜的插后管理温度和湿度,茶梅的成活率达91.5%,平均生长量达10.4cm。  相似文献   

5.
模拟酸雨对茶梅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赵栋  潘远智  邓仕槐  尚鹤  王芳  陈睿 《中国农业科学》2010,43(15):3191-3198
 【目的】探讨不同pH的模拟酸雨对茶梅主要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盆栽方法,研究4种不同pH(2.0、3.0、4.0、5.6)的模拟酸雨对茶梅(Camellia sasanqua)叶片膜损伤、MDA含量、抗氧化物酶活性、叶绿素(Chl)含量以及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结果】在不同pH酸雨胁迫下,茶梅叶片细胞膜透性和MDA含量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且二者呈显著正相关;SOD、CAT和POD活性呈先升后降的单峰曲线变化,其中,pH 4.0的酸雨处理SOD及CAT活性最大;pH 3.0处理的POD活性最大;Chl含量随酸雨pH的降低而降低,但降到pH 2.0时突然增加,恢复到与对照相近的水平;Pn、Gs及Tr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Ci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而Ls则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结论】茶梅对酸雨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pH 3.0大致可以认为是酸雨对茶梅造成隐形伤害的阀值,因此,可以作为酸雨灾害严重地区园林绿化及植被构建的物种之一。  相似文献   

6.
以引进的18个专用玉米品种为材料,研究这些新品种在新疆石河子地区的生态适应性。经过一年的试验,初步得出以下结论:粒用型玉束从生育期和产量分析来看。中单9409、京科15号、达玉1号、鲁高油1号、高油1号、四倍爆有进一步推广的可能性;科多系列青饲玉米产草量明显高于墨西哥玉束,而科多4号产量比科多8号要高23%,因此科多4号推广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7.
蚕豆新品种生态适宜性鉴定试验结果表明,成胡14号、云豆147和凤豆6号适应毕节地区的气候条件,其中产量最高的是成胡14号,为528.89 kg/hm2,启豆2号和临蚕8号因生育期较长,不适宜在毕节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8.
以4种类型共计9个品种的甘薯为试验材料,筛选出适合嘉陵区种植的红薯新品种。结果表明,高淀粉型红薯以徐2-2最佳,优质食用型红薯以川薯20最佳,高产饲用型红薯以2128最佳,紫薯P-4育苗时应避免长时间低温高湿的环境。  相似文献   

9.
菊芋的生态适应性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菊芋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抗旱、耐寒、易繁殖、适应性广、经济用途广泛等特点。介绍了菊芋的生态适应性,并总结了其栽培技术,包括茬口选择、土壤处理、种薯选择、播种、田间管理、采收等方面内容,以为生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11.
用电导法配合Logistic方程测定茶梅品种的抗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杭州地区5个常见茶梅品种的抗寒性,为茶梅品种向长江以北地区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目前杭州地区园林应用最广的5个山茶科山茶属茶梅品种立寒、朝仓、昭和之荣、冬牡丹、笑颜为试验材料,在冬季低温条件下进行相对电导率测定,并于寒害发生后进行低温半致死温度测定。【结果】5个茶梅品种均随着外界气温的降低,相对电导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低温半致死温度处于-21~-14℃。【结论】5个茶梅品种对低温环境均具有较强的适应和调节能力及一定的抗寒能力,其中以昭和之荣的抗寒力最强。  相似文献   

12.
以油茶、普通茶梅品种“樱花”、冬茶梅品种“小玫瑰”、山茶花品种“秋牡丹”、“花牡丹”及待分类品种“黄海内宝珠”为材料,通过形态特征比较,花粉扫描电镜观察,酯酶(EST)和过氧化物酶(POX)同工酶谱分析等方法,经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黄海内宝珠"为山茶亚属油茶组普通茶梅群的一个新品种.  相似文献   

13.
通过室内盆栽试验,研究5种有机地表覆盖物(木屑、松针、核鳞、树皮、枯叶)对城市园林植物茶梅土壤三参数(温度、含水量、电导率)、养分、微生物的影响,同时对其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灌木茶梅地表覆盖不同的有机覆盖物后,土壤温度和水分都呈升高趋势,土壤电导率除了覆盖木屑处理略高于对照(不覆盖)之外,其他覆盖处理都低于对照;土壤速效磷、有机质、速效钾含量都明显增加,速效氮含量变化则各有差异,土壤的pH值都呈下降趋势;土壤放线菌和细菌的数量都高于对照。灌木茶梅覆盖地表有机物处理后,通过对其土壤的三参数、养分及微生物相关分析可知,土壤温度与电导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速效磷与温度呈显著的正相关而与pH值呈显著的负相关,硝态氮与真菌数量呈显著的负相关,铵态氮与放线菌数量呈显著的正相关;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有机覆盖物处理后茶梅土壤肥力进行评价,土壤肥力综合得分排名为:核鳞枯叶树皮松针木屑对照。由综合得分排列顺序可知,覆盖核鳞和枯叶的茶梅土壤肥力综合得分均处于平均线以上,覆盖树皮、松针、木屑的土壤肥力综合得分虽然低于平均线,但是它们的综合得分却都高于对照处理,表明有机地表覆盖物对茶梅土壤肥力改善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筛选出在生产上具有推广意义的油茶幼林经营模式,通过对油茶幼林套种豇豆、黄豆、绿豆、花生、圆叶决明和羽叶决明6种豆科作物,探讨种植豆科作物对油茶幼林不同深度土壤肥力的影响,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不同栽培模式下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油茶幼林套种豆科作物可有效降低不同深度土层的土壤容重,提高土壤总孔隙度、排水能力和最大持水量,同时不同深度土层有机质、全氮、全钾、全磷、速效氮、速效钾、速效磷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速效氮含量提高12.18%~32.96%,速效钾含量提高6.58%~56.58%,速效磷含量提高1.95%~78.12%。综合考虑,油茶+圆叶决明模式对改善土壤物理特性和土壤养分的效果最好,其次是油茶+豇豆模式和油茶+羽叶决明模式。  相似文献   

15.
金花茶体胚和叶片愈伤组织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以金花茶子叶胚切块和成年植株叶片为材料,进行愈伤组织培养的研究。结果表明:金花茶子叶胚去外表皮后切块,接种于MS+1.5mg·mL-12,4-D+0.5mg·mL-1KT中,能诱导出愈伤组织,并能较好地继代,蔗糖浓度为6%时,愈伤组织生长良好;金花茶成年叶片在流水中冲洗30min,75%酒精浸泡30s后,转入0.2%HgCl2消毒剂中浸泡8min,接种于MS+1.5mg·mL-16-BA+0.5mg·mL-1IAA+4mg·mL-1NAA中,愈伤诱导率为98.335%,遮光有助于叶片愈伤组织的生长。  相似文献   

16.
湖南省山茶属红山组植物种类较多,共13种1变种,约占国产总数的23.6%,居全国第2,仅次于四川省;作者在实地调查和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湖南省山茶属红山组植物的树形、叶、花、果的观赏特性,认为其为优良的乡土木本观花植物,观赏价值高,在中国南方的广大地区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内蒙古草原牧区的生产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并实践了集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与种植、养殖技术于一体的适宜草原牧区推广的生态家园建设模式——"草原六结合"模式。  相似文献   

18.
在“大国小农”基本国情下,为更好推动全域有机农业的全民化发展,以重庆山区的生态农场个案为研究对象,结合访谈、实地走访和活动参与等方式,梳理生态农场成功运行的关键,探索生态文明新时代下“小农”开启生态农业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生态农场成功运行的关键在于:1)生态农产品的优价、稳产及多元功能体现,经营者在与消费者“一对一”的贴心服务和回访交流中精准沉淀会员,通过组织生产者提供丰富多样的农产品,开发各类体验活动,充分发挥生态农业的多功能性;2)新型产消合作模式的低成本建设,经营者深度挖掘会员资源实现运营团队的低成本建设,通过项目制引入消费者并赋予其多元化身份,实现“一体多元”的共创共享;3)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超越了传统的买卖关系,通过品牌化建设搭建“熟人”社群,加强了会员粘性。综上,生态农场的成功运行在于产品服务、合作模式和社群关系,运营者对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双重组织化”建设起到了重要的纽带作用。本研究可为“小农”低成本开启生态农业之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了定量测算甘肃省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和生态承载力模型,对甘肃省2012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并运用2000~2012年的数据和STIRPAT模型研究了人口增长、经济增长、能源效率和城镇化水平对生态足迹的定量影响.结果表明:2012年甘肃省人均生态足迹为3.41hm2,并以年均4%~5%的速率增长;人口增长对生态足迹有正向作用,经济增长、能源效率对生态足迹有负向影响,并且支持经济增长和城镇化与生态足迹之间的环境Kuznets曲线,离城镇化的拐点还有一段距离.据此认为,甘肃省需要继续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等来推动集约型经济增长来降低生态足迹;同时甘肃省应制订和施行积极的能源政策,加强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快以"绿色低碳"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