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设施栽培与常规栽培绿茶香气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设施栽培环境对绿茶香气的影响,为绿茶设施栽培方式的应用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法),提取设施栽培茶叶和常规栽培茶叶的挥发性物质进行GC/MS分析,参考相关文献及保留时间进行定性,并采用内标法对香气组分进行定量,采用密码审评法对2种茶样进行感观审评。【结果】共鉴定出57种香气成分,其中设施栽培茶叶51种,常规栽培茶叶43种;常规栽培茶叶的香气指数、香气总量分别是设施栽培茶叶的3倍和1.38倍;设施栽培茶叶含有较多的低沸点物质,但其芳香族化合物及萜烯类风味物质更为丰富和广泛。感观审评结果显示,设施栽培茶叶清香浓郁,常规栽培茶叶带有花香。【结论】2种茶叶香气物质的基本组成成分相似,但香气类型、香气物质的组成比例、香气指数、香气物质的总量和大多数香气组分的相对含量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川西茶区引进的4个黄化品种御金香、黄金芽、金光和黄魁的绿茶适制性及制茶品质,以四川选育川黄1号品种为对照,分析了4个品种春季制作绿茶的主要生化成分、儿茶素和氨基酸组分及香气成分,并进行了感官品质比较。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4个供试绿茶样的氨基酸总量均显著高15.72%~57.74%,茶多酚、儿茶素含量分别低14.26%~22.37%和16.44%~23.42%,且酚氨比显著低1.72~2.51;另外,4个茶样均检测出39种香气成分,其中碳氢化合物类香气物质含量较对照高9.37%~13.24%,含氮化合物类香气物质低1.29%~12.12%。而且,4个供试茶样感官品质均优于对照,具良好的绿茶适制性,但是否适宜在四川茶区推广,还需进行主要农艺性状(产量、抗性等)的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3.
采用FA、FB、FC 3种施肥方式及空白对照FD,研究福鼎大白茶(Camellia sinensis cv.Fuding-dabaicha)在不同施肥方式下的生化成分及花香绿茶品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各处理鲜叶氨基酸总量顺序为FB>FA>FC>FD,分别比对照增加了21%、18%、14%;茶氨酸总量顺序为FB>FC>FA>FD,分别比对照增加了12%、6%、3%;感官审评总分顺序为FB>FA>FC>FD,分别比对照增加了1.9、1.6、0.6分;花香绿茶主要香气成分相对含量总量顺序为FB>FA>FD>FC,FB、FA分别比对照增加了8.58、2.99个百分点。3种施肥方式中,FB最有利于转化和积累茶叶氨基酸、香气物质等生化成分,提高绿茶的花香品质。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湖北茶区引种的3个高氨基酸茶树品种黄金茶1号、安吉白茶和中黄1号的绿茶适制性,以湖北茶区主栽品种鄂茶1号为对照,分析了这3个引进品种所制绿茶的主要滋味成分、香气组分和感官品质。结果表明:3个引进品种的水浸出物、茶多酚、儿茶素和酚氨比均显著低于鄂茶1号,氨基酸总量及18种氨基酸组分(除亮氨酸、苯丙氨酸外)均高于鄂茶1号;黄金茶1号、安吉白茶和中黄1号依次检测出香气成分37、35和36种,各香气类别、组分及所占比例与鄂茶1号有明显差异;感官审评结果显示,3个引进品种所制绿茶中,安吉白茶品质最优,黄金茶1号次之,而中黄1号与鄂茶1号品质相近。3个品种引种到湖北后,所制绿茶具有苦涩味低、嫩香浓郁、滋味鲜醇淡爽等优良品质特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明黔茶1号制成红茶、绿茶和黄茶的感官品质、化学成分及香气成分,为黔茶1号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感官审评、理化成分测定法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HS-SPME-GC-MS)对茶样感官品质、化学成分和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并利用多元统计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和层次聚类分析(HCA)进行判别。【结果】感官品质得分依次为绿茶(93.18分)>红茶(92.57分)>黄茶(92.29分);水浸出物含量依次为黄茶(46.60%)>绿茶(45.40%)>红茶(40.00%),氨基酸含量依次为红茶(3.81%)>黄茶(3.53%)>绿茶(3.36%),茶多酚含量依次为绿茶(17.85%)>黄茶(17.77%)>红茶(12.37%);绿茶和黄茶中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含量是红茶的21.47倍和21.00倍,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含量是红茶的4.68倍和4.64倍。鉴定出香气成分50种,其中,红茶45种、绿茶28种和黄茶30种,共有香气成分23种,包括6-甲基-5-庚烯-2-酮、2-甲基丙醛、3-甲基丁...  相似文献   

6.
【目的】古茶树资源具有抗旱、抗寒、抗病虫害等各种优质基因,是开发茶叶新产品、丰富茶产品结构的宝库。探明六盘水蟠龙镇古茶树资源鲜叶品质成分及不同工艺对六盘水蟠龙镇古茶树制成茶品质的影响,为开展地方特色茶树新品种的选育及品种改良提供参考。【方法】以六盘水蟠龙镇古茶树鲜叶为原料,采用绿茶工艺、红茶工艺、红茶创新工艺、绿茶创新工艺共4种不同加工工艺试制茶叶,分析比较其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可溶性总糖、酚氨比及儿茶素等生化品质成分和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等感官品质。【结果】蟠龙镇古茶树茶青水浸出物含量44.17%~53.58%,茶多酚含量28.45%~34.98%,咖啡碱含量2.43%~3.36%,氨基酸总量2.19%~5.35%,可溶性总糖在4.50%~6.58%,酚氨比6.54~14.64。各主要品质成分大致呈绿茶工艺绿茶创新工艺红茶工艺、红茶创新工艺的趋势,感官审评得分呈绿茶工艺绿茶创新工艺红茶工艺红茶创新工艺。绿茶工艺制作的茶样感官品质最佳,较协调地保留了生化品质成分;绿茶创新工艺制作的茶样茶香气最好,且各品质感官审评得分和生化品质成分含量仅次于绿茶工艺。【结论】蟠龙镇古茶树主要适制绿茶,初步确定绿茶工艺为古茶树的最佳加工工艺;绿茶创新工艺也适合蟠龙镇古茶树的加工。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四川绿茶的滋味品质现状,为四川绿茶品质提升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四川省内主要茶区68个绿茶样品为调查对象,系统分析其主要生化成分(水浸出物、茶多酚、可溶性糖、没食子酸、咖啡碱、儿茶素组分、氨基酸组分)的含量及其滋味贡献度,利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OPLS-DA)研究不同等级绿茶之间的滋味差异,并结合感官审评结果,绘制滋味风味轮。【结果】分析各生化成分的滋味贡献度,筛选浓度阈值比(Dove-over-threshold, Dot)大于1的物质,发现γ-氨基丁酸、咖啡碱、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 EG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 EGCG)、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allocatechin gallate, 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 gallate, ECG)是四川绿茶苦味的主要贡献成分;EGC、EGCG、GCG、ECG是涩味的主要贡献成分;谷氨酸是鲜味的主要贡献成分。通过OPLS-DA模型,没食子酸(Gallic acid, GA)、半胱氨酸、儿茶素总量、可溶性糖等1...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巴山早’紫色芽叶绿茶加工过程中内含成分的变化规律及其品质特点。【方法】选用‘巴山早’紫色芽叶为原料,在‘巴山早’紫色芽叶绿茶加工过程中取鲜叶、杀青叶、揉捻叶、二青叶、二揉叶和烘干叶,对各样品理化成分进行测定分析;以‘福鼎大白茶’绿色芽叶为对照,采一芽一叶新梢,在相同加工条件下制成绿茶,所制茶样与‘巴山早’紫色芽叶绿茶通过感官审评分析、内含品质成分测定分析和香气组分检测分析,对比评价‘巴山早’紫色芽叶绿茶品质。【结果】绿茶加工过程中,成品茶的茶多酚、可溶性糖、咖啡碱、花青素、总叶绿素、EGCG、GCG、ECG、CG含量和儿茶素组分总量相较于鲜叶降幅分别为10.89%、4.88%、4.55%、28.25%、8.07%、10.58%、22.35%、6.49%、10.49%和6.77%,水浸出物、氨基酸、EGC、C和EC含量相较于鲜叶增幅分别为5.76%、6.57%、4.81%、18.03%和5.01%。‘巴山早’紫色芽叶绿茶相较于对照香气明显较优,且氨基酸、水浸出物、可溶性糖、咖啡碱、简单儿茶素、总氨基酸组分和呈鲜爽味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分别比对照显著高31.62%、5.19%、6...  相似文献   

9.
原料嫩度差异对青砖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福鼎大白茶树品种的4种不同嫩度原料分别加工成青砖茶,采用感官审评评价茶叶感官品质,通过化学分析和GC-MS法比较分析主要品质成分及香气成分含量,探究原料嫩度差异对青砖茶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嫩度原料制成的青砖茶感官品质表现为,随原料嫩度下降,外形和汤色品质下降,而香气和滋味品质上升.主要品质成分分析显示,1芽1...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茶李间作对茶树生长和秋季绿茶品质的影响,为茶园间作李树的可行性判定和提高夏秋茶的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福选9号为试材,测定单作茶园和间作茶园的百芽重、百克芽数等生长指标,运用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检测秋季绿茶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儿茶素、黄酮、氨基酸组分和香气物质等主要品质成分。【结果】间作茶园的相对湿度、百芽重、游离氨基酸、水浸出物、茶氨酸、酪氨酸和组氨酸等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茶园(P<0.05,下同),百克芽数、茶多酚、黄酮和酯型儿茶素等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茶园。共鉴定出205种香气成分,包括醛类、酯类、醇类、烯烃类、芳烃类、酮类、烷烃类和杂环化合物等,其中酯类和烯烃类的相对含量最高。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表明,对绿茶香气有花香贡献的水杨酸甲酯、芳樟醇、顺式芳樟醇吡喃氧化物、(Z)-3-己烯醇,以及有栗香贡献的(Z)-己酸-3-己烯酯、苯甲醛、己醛和苯乙醛的相对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茶园。相关分析表明,茶多酚、黄酮和酯型儿茶素与涩味和苦味强度呈显著正相关,与鲜醇度和甜味强度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鉴定评价柳州地方茶树群体种试制绿茶的品质,为柳州地方茶叶特色产品开发及资源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福鼎大白和桂绿1号为对照品种,对柳州地方茶树群体种试制的绿茶的品质进行感官评定,并对其主要的生化成分进行测定和显著性差异分析。[结果]柳州地方群体种所制绿茶的感官品质综合评分高于福鼎大白和桂绿1号,且表现出栗香明显、鲜爽度高的品质特征。柳州地方群体种所制绿茶具有高水浸出物(42.72%)、高氨基酸(4.27%)、茶多酚含量适中(23.50%)的生化特点,其中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2个对照品种。与2个对照品种相比,柳州地方群体种所制绿茶的儿茶素类表现出较高含量的D,L-C和ECG,较低含量的EGCG的分布特征。18种氨基酸组分分析显示,柳州地方群体种所制绿茶的茶氨酸含量(1.786 9%)及其占氨基酸总量的比例(41.90%)特别突出,均显著高于2个对照品种,且其他组分中有7种氨基酸的含量均以地方群体种居高。[结论]柳州地方群体种所制绿茶的综合品质优于引进种植于当地的福鼎大白和桂绿1号,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2.
贮藏温度对优质绿茶品质劣变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优质绿茶为原料,进行为期12个月的贮藏试验,研究贮藏温度对优质绿茶品质劣变的影响.结果表明,-15,0,4℃及室温下贮藏10个月后,优质绿茶的物理性状、品质成分含量、感官品质都有下降或劣变.茶汤明暗度表征量L,茶汤透光率T640值逐渐下降,茶汤红绿色度表征度a,茶汤黄蓝色度表征度b值逐渐上升且增幅较大;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水浸出物、儿茶素、简单儿茶素、酯型儿茶素的含量下降,含水量上升,感官品质下降,不同温度间差异显著.贮藏温度越低,优质绿茶的品质成分保留量越多,感官品质保持得越好.  相似文献   

13.
贵州绿茶品质优异,但目前对其滋味特征的评价仍缺乏数据支撑,介于此,本研究以2020年春季斗茶大赛5个贵州代表性绿茶样品为材料,通过利用人工感官评价、化学分析及智能感官评价,结合化学计量分析、多因子分析等数理分析方法,探究5个代表绿茶的滋味特征与其呈味化合物之间的相关性。人工感官评价结果表明:5个茶样滋味特征略有差异,滋味特征均以醇、爽为主,以GZ1茶样鲜醇较优于其他茶样。化学分析结果表明:5个茶样咖啡碱含量和氨基酸总量均较高,分别在37.43~42.66 mg·g-1和38.80~70.64 mg·g-1,茶多酚含量和儿茶素总量均较低,分别在193.47~219.63 mg·g-1和165.42~187.30 mg·g-1,茶氨酸、谷氨酸等鲜味氨基酸含量较高。智能感官评价结果表明:电子舌检测5个样品具有较高的鲜味值和丰富度,与感官审评结果“醇、鲜爽”较一致。相关性表明,苦度与咖啡碱、咖啡碱/儿茶素总量有较高的相关性。涩度与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水浸出物、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儿茶素总量相关性较高。...  相似文献   

14.
以小麦、大米和夏秋茶为原料,茶酒曲和母曲作为发酵剂,采用传统固态发酵技术发酵,酿造一种具有独特茶香、保留传统酒香特色且酒体清澈透明的白酒。探讨不同茶叶含量酒曲酒醅中游离氨基酸以及结合感官审评分析比较发酵茶酒之间挥发性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所酿造的茶香型白酒风味独特,酒醅中含有17种游离氨基酸,其中30%茶酒曲的酒醅中的游离氨基酸总量高于其他样品总量;其挥发性成分包括醇类、酯类、酮醛类、含氮化合物、芳香族、酸类等78种化合物,其中添加茶酒曲酿造的白酒中总酯含量高于母曲酿造的白酒中的含量。  相似文献   

15.
野生古茶树茶与茶园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感官审评和化学分析手段,对野生古茶树茶和茶园茶的外形、颜色、滋味、香气等进行审评、测定和比较。两者都为条索,在颜色方面,野生古茶树茶的干品偏向红黄,汤色黄红,茶园茶的干品呈绿黑,茶汤绿黄色;滋味方面,野生古茶树茶苦涩味较淡,醇和,回甘,茶园茶苦涩味比之更盛,味微短,入口略甜。茶多酚、黄酮类化合物两者基本一样,分别是28.9%左右和7%左右,测定的5种儿茶素,茶园茶是野生古茶树茶的两倍多,咖啡碱茶园茶是野生古茶树茶的约两倍,游离氨基酸野生古茶树茶比茶园茶高,可溶性糖野生古茶树茶(3.82%)比茶园茶(4.60%)低;在香气化合物方面,野生古茶树茶测出定名的香气化合物有58个,茶园茶有74个,两者相同的香气化合物有12个。野生古茶树茶泡饮比茶园茶优越很多,儿茶素类、香气化合物对人体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不同LED光质萎凋对白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红光、黄光、绿光、蓝光和白光5种发光二极管(LED)光源开展白茶光照萎凋试验,以不照光处理为对照(CK).结果表明,光照组完成萎凋需要48 h,而CK组需要56 h.萎凋过程中白光组的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出现一次高峰,其他组均出现两次,而CK组PPO活性高峰出现的时间比光照组滞后6 h.蓝光组毛茶的茶多酚含量为28.43%,低于其他5组(P0.01);黄光组的氨基酸含量最高(4.35%),CK组最低(3.96%);黄光和CK组的咖啡碱含量低于其他4组(P0.05);蓝光组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最高(9.04 mg·g-1).试验茶样共鉴定出44种香气成分,红光组有34种,黄光组37种,绿光组23种,蓝光组31种,白光组24种,CK组24种;香气总量大小为:蓝光组白光组黄光组红光组绿光组CK组,蓝光组(0.58 mg·g-1)是CK组(0.31 mg·g-1)的1.84倍.黄光组特有的香气物质有己醛和1-壬醇;同时,黄光组的(E)-2-己烯醛、橙花醇和苯乙醇含量比其他组高,香气表现为清香带花香.LED光照萎凋对白茶外形、香气和滋味影响明显,黄光和蓝光组的形态自然、色泽墨绿、香气清鲜、滋味醇和,且黄光组的香气和滋味均带愉悦花香;绿光和白光组的香气清纯,且绿光组的滋味醇厚;红光组的香气稍带青;而CK组的外形平贴、欠匀整,香气和滋味均带青.感官审评结果表明:光照组品质均优于CK组;综合评价黄光组的感官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17.
以日照白毫乌龙茶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初制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如茶多酚、儿茶素总量、游离氨基酸、咖啡碱以及儿茶素组分(EGC、C、EGCG、EC、ECG),儿茶素氧化产物(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水浸出物含量高于国家标准;茶多酚、儿茶素总量明显下降;游离氨基酸含量在整个初制过程中总体呈上升趋势;咖啡碱与可溶性糖含量在整个初制过程中总体呈下降趋势;儿茶素组分以酯型儿茶素EGCG和ECG变化剧烈;儿茶素氧化产物TF、TR和TB含量呈上升趋势,毛茶的TR/TF比值约为12.10。此外,还对日照白毫乌龙茶与红茶、闽台乌龙茶主要生化成分进行了比较分析,以研究日照白毫乌龙茶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何莲  段学艺  陈娟  王家伦  胡华健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6):13038-13039,13042
为探究纤维素酶对冷泡绿茶内合成分及品质的影响,进行揉捻叶添加不同含量纤维素酶的对比试验,分析3种不同剂量纤维素酶的添加和6种静置发酵对几种主要内合成分的影响作用,并对其成品茶的外形、香气、汤色、滋味、叶底进行感官审评.试验结果表明,添加纤维素酶静置发酵的内合成分略高于对照CK,水浸出物、氨基酸、茶多酚等含量C2处理为最高,分别为48.1%、2.6%、36.5%,儿茶素总量A2处理最高,为13.20%.添加纤维素酶的A、C处理的成品茶,品质略优于CK和酶处理B,其中A1处理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日照球形绿茶加工过程生化成分的变化。[方法]以日照球形绿茶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加工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如茶多酚、儿茶素总量、游离氨基酸、咖啡碱以及儿茶素组分(EGC、C、EGCG、EC、ECG)等含量的变化。同时还对日照球形绿茶与日照绿茶及南方绿茶主要生化成分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试验表明,日照球形绿茶的水浸出物含量远高于国家标准;茶多酚、儿茶素总量及儿茶素组分变化不明显;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含量在整个加工过程中总体呈上升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呈上升趋势;成品茶酚氨比为4.68。[结论]研究可为指导日照绿茶生产、提高日照绿茶品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白云特早茶树新品系按传统加工工艺分别制作绿茶、红茶和白茶,采用感官审评5项因子法鉴定茶类适制性,并用GC/MS气质联用仪定性、定量分析香气成分.结果表明:白云特早最适制绿茶、红茶和白茶,其3年感官审评得分达90.2~94.9分,分别比对照高1.3~5.2分、0.6~4.5分和-2.1~2.2分;3类茶样共检测出43种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