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国家大力提倡发展种植生态经济林的同时,根据社会需求,经济林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我区生态建设产业化思路顺应当下,依据本土条件,调整结构模式,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促进当地林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研究土壤的物理性状变化,来了解不同植被类型对沙区土壤的改良效果。[方法]采用分层取样法,对青龙湾沙区7种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及总孔隙度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青龙湾沙区土壤容重在1.010-1.621 g/cm3,总孔隙度在42.48%~63.66%,土壤容重和孔隙度呈反比。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的防护和改良作用存在差异,除农田外,果园改良效果最好,毛白杨与刺槐混交林次之,小叶杨林最差。[结论]经过生态林改良后的土壤物理性状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3.
4.
经济林营造,就其生产过程而言,绝非简单的挖坑栽树,而是包括规划、造林地的选择、整地、植苗造林、林木培育、抚育更新等各个环节在内的全过程.经济林是干旱地区诸林种中集约经营程度最高,植树要求最严格的一个林种,其在基本造林技术上虽然有些环节与其他林种相近,但有许多方面更具有果树生产的特点.因此,对于经济林的营造,必须要有比其他林种更严格的技术要求,才能达到预期的经济目的.  相似文献   

5.
现阶段要想推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大力建设生态经济林极为重要.生态经济林的建设,既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同时还能收到其他附加效果.本研究通过实地考察和资料分析,阐述生态经济林的概念及建设的意义,进而提出营造生态经济林的具体措施,以期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生态经济林是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产生的人工生态林系.根据对宣威市比较具有代表性的4个乡镇农户进行结构性访谈调查,结果显示,宣威市生态经济林发展中存在重退轻管、缺乏引导和规划、经济效益低下等问题.因此,应明确权责,合理引导.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从发展经济林的意义、树种选择、抚育管理、复壮更新四个方面进行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8.
蒙军 《河北农业》2022,(12):49-51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生态脆弱的现象得到明显好转,生态效益显著提升。作为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森林,在防风固沙、碳汇、涵养水源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建设生态经济中国,是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本文结合庄浪县生态经济林的现实情况,就生态经济林的特性,对社会发展的意义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并提出了庄浪县实现实体经济林可持续性发展的应对措施,以期为今后的生态经济林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榆林沙区原有防风固沙林主要以落叶乔木、灌木、半灌木等植物类型为主,防风固沙效益低下。引进常绿针叶树种樟子松,进行低效防风固沙林更新改造,提高防护效益。通过造林试验认为,樟子松造林成效的高低,核心是造林地土壤有效水分含量的多少,水分条件好,造林成效就好,反之则差;不同植被类型造林地樟子松造林成活率不同,按植被类型排列高低次序为无植被覆盖裸沙地>沙柳林地>紫穗槐林地>杨树林地>柠条林地>花棒与踏郎林地>沙蒿林地;樟子松造林成活率随着造林地植被覆盖率的增大而降低;对于造林地植被生长发育期而言,幼林和过熟林地的樟子松造林成活率比成熟林地的高。  相似文献   

10.
经济林是中国五大林种之一,它是能够迅速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结合的最佳林种之一,它可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森林食品、药材、工业原料及其它产品。相对于用材林而言,经济林具有投资周期短、见效快、经济效益显著、利国利民等特点,为中国商品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现就经济林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简述如下,以促进经济林生产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清代热河地区的宫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宫仓是清代热河地区最具特色的粮仓,它的建立是由热河地区独特的发展背景决定的。宫仓从属于皇家内务府,是清廷设立最早,发挥作用的时间最长的粮仓,是清代热河地区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对宫仓的研究还较为薄弱,值得关注与研究。本文拟对清代热河地区宫仓的建立、粮食来源、功能、管理及宫仓对热河地区发展的作用等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植被建设在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黄土高原的植被状况 ,阐述了植被对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保持水土 ,涵养水源 ,减少地表径流 ;调节气候 ,减轻自然灾害 ;改良土壤 ,提高土壤肥力。最后针对长期以来黄土高原植被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用先进的造林技术 ,林草并重、草业先行 ,加强预防监督工作 ,加大投资力度等措施加快植被建设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究在湖北省荆州市生态护坡中采用冷、暖季草种混播的可行性,找出一种能够提高植被混凝土草坪整体抗逆性和使用寿命的冷暖草种搭配方案,为荆江大堤的生态固防提供便捷的技术支持,将冷季型草种公园早熟禾(Poa annua'Park')、正义高羊茅(Festuca elata'Justice')和暖季型草种普通未脱壳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日本结缕草(Zoysia japonica)按50%+50%比例混播在植被混凝土上,其中同季型的2种草种间又按0+50%、12.5%+37.5%、25%+25%、37.5%+12.5%、50%+0设置5个梯度水平.通过对这4种草种在植被混凝土上的相对位置观测比较,从而推导出各不同草种在植被混凝土上的空间分布格局.观测各草种的相对多度、相对盖度并分析其与混播比例的相关性和差异性,据此选出混播的最优组合.结果表明,这4种草在植被混凝土上均为聚集分布,且高羊茅为优势种.结合各混播模式综合评价和实际播种情况以及日本结缕草的不适表现,选定最佳配比组合为高羊茅∶狗牙根∶早熟禾=4∶3.5∶2.5.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永定河沙地人工植被防风阻沙效益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北京市永定河沙地三种人工植被 (梨园、林带、片林 )不同部位的风速、积沙量及其积沙形态特征进行观测与分析 ,比较了不同人工植被防风效益与阻沙效益的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 ,在迎风面 1~ 1 0H范围内片林的防风效能最大 ,为 2 2 % ;在林内距迎风面 1~ 7H范围内梨园防风效能最大 ,为 6 8.8% ;在背风面 1~ 2 0H范围内林带防风效能最大 ,为 32 % .植被阻沙量大小次序为 :梨园 >片林 >林带 .在植被的作用下 ,积沙形态呈现不同的分布规律 .  相似文献   

15.
长江流域河岸植被缓冲带是河岸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长江流域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影响。综述了河岸植被缓冲带的主要生态功能,分析了长江流域河岸植被缓冲带面临的环境影响因素,阐述了河岸植被缓冲带构建技术,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河岸植被缓冲带的主要生态功能为缓洪护岸、截污净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目前,长江流域河岸植被缓冲带面临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外来物种入侵、大量硬质工程建设和农业、工业发展带来的污染物排放等。长江流域河岸植被缓冲带的构建技术应根据不同河岸带的特点和功能来确定,并加强对河岸植被缓冲带的管理。未来研究应集中于:(1)开展河岸植被缓冲带遮阴效应的过程及机制研究,根据遮阴效应的研究结果,讨论遮阴的利弊问题,以及遮阴效应与缓冲极端气候的联系。(2)开展极端气候条件下生态功能研究,利用模型模拟极端气候条件下(暴雨、干旱等)河岸植被缓冲带的截留减污效应,为植被缓冲带的构建提供参考依据。(3)开展景观和流域尺度研究,结合遥感影像和各气象站点数据,从景观和流域尺度研究自然和人为活动对河岸植被缓冲带生态过程和生态功能的影响,探讨河岸植被缓冲带综合治理和管理模式。(4)建立植被缓冲带综合...  相似文献   

16.
以被烟台市建设管理局评为优质结构工程的烟台师范学院图书馆工程为例,详细介绍了密肋梁板的模板施工设计方案,对其支撑系统进行了设计和验算,并结合施工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对密肋梁板的模板及支撑系统的施工技术进行了探讨和总结。  相似文献   

17.
民勤绿洲荒漠交错带三种沙丘类型的自然植被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基于对民勤沙井子地区植被调查数据,研究了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3种沙丘类型的自然植被特征.结果表明:从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到流动沙丘,总盖度、灌木盖度下降,草本盖度增加.物种丰富度减小是物种多样性下降的主要原因.从植物的生活型来看,多年生草本和灌木类植物受沙丘类型的影响最大,而一年生草本和半灌木可存活于不同沙丘类型.白刺的生态优势度(重要值)由小到大依次为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流动沙丘.植物多样性与白刺的生态优势度呈负相关.不同沙丘类型白刺地上生物量变化明显,半固定沙丘白刺生物量最大.  相似文献   

18.
为降低化学防治带来的杀鼠剂生态风险,针对广东省农区的害鼠发生动态和生境特征,对国内外兴起的围栏捕鼠技术(TBS)进行优化设计,并在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开展农区灭鼠试验。结果表明:排灌渠、机耕路两侧和高大田埂的百米有效鼠洞口数分别为36.2(±6.77)个、37.4(±6.39)个和17.3(±4.13)个,是农田害鼠的主要栖息地和TBS围栏的布放地点;将围栏洞口改为10 cm×12 cm的方形口、并在围栏顶部及洞口周边加装挡鼠片后,TBS围栏每月平均捕鼠10.00(±1.12)只,8个月捕获害鼠的总生物量为7 898.0 g,均明显高于常规TBS试验区;应用优化的TBS技术后,鼠密度降低75.11%,水稻鼠害率为1.23%,控害效果略低于化学灭鼠但具有显著的生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改善宁夏地区传统的苹果管理模式和方法,降低管理成本,实现快速建园丰产,切实提高苹果的品质和效益,笔者通过对宁夏地区基于矮砧密植苹果定植、水肥一体化、省力化整形修剪及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进行总结,以期为宁夏地区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Precision agriculture (PA) technologies have great potential for promoting sustainable intensification of food production, ensuring targeted delivery of agricultural inputs, and hence food securi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benefits of PA technologies are applicable across a broad range of agronomic, environmental and rural socio-economic contexts globally. However, farmer and land-manager adoption in low to middle income countries has typically been slower than that observed in more affluent countries. China is currently engaged i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sation to ensure food security for its 1.4 billion population and has developed a portfolio of policies designed to improve food security, while simultaneously promot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articular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reduction of agricultural inputs such as fertilisers and pesticides. The widespread adoption of PA technologies across the Chinese agricultural landscape is central to the success of these policies. However, socio-economic and cultural barriers, farm scale, (in particular the prevalence of smaller family farms) and demographic changes in the rural population, (for example, the movement of younger people to the cities) represent barriers to PA adoption across China. A framework for ensuring an acceptable and accelerated PA technology trajectory is proposed which combines systematic understanding of farmer and end-user priorities and preferences for technology design throughout th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subsequent end-user requirements for implementation (including demonstration of economic and agronomic benefits, and knowledge transfer). Future research will validate the framework against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socio-economic, cultural and agronomic indicators of successful, or otherwise, PA implementation. The results will provide the evidence upon which to develop further policies regarding how to secure sustainable food production and how best to implement PA in China, as well as practical recommendations for optimising end-user uptak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