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棉花杂交制种技术进步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分析棉花制种的技术进步的客观必要性,对其制种技术的进步途径进行了探讨;指出杂交棉制种将经历了三个阶段:人工去雄制种-雌雄异熟两系法制种-机械化制种,从而达到较为完满的境南。  相似文献   

2.
从番荔枝的开花进程与花期、雌雄异熟性特点、雌雄配子发育与授粉特性、雌雄异熟性的激素调控和雌雄异熟性的遗传分析5个方面综述了番荔枝开花进程和雌雄异熟性领域取得的研究进展,并对其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本杂交棉属雌雄异熟"两系法"杂交棉组合,经各地试验示范,一般667米2产皮棉150公斤左右,最高突破200公斤.该组合株高120厘米左右,株型紧凑,茎秆坚硬,叶片较小,通风透光,耐肥、耐涝、抗倒伏.生育期120天左右,属中熟偏早类型.单铃重4 5~4.7克,衣分40%左右,纤维品质符合国家规定要求.中国工程院袁隆平院士等一致认为,该组合推广应用的前景广阔,是棉花育种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4.
核桃雌雄异熟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书岗  王红霞  张志华 《湖北农业科学》2011,(17):3466-3470,3475
核桃(Juglans regia L.)为雌雄异花同株植物,其雌雄异熟性直接影响着开花、授粉等有性繁殖过程,从而影响核桃坚果的产量和品质。概述了国内外核桃雌雄异熟性的研究现状,对核桃雌雄异熟性在自然界中的表现、物候期特点、花芽分化进程、遗传特性和生产利用价值等进行了综述,以期反映核桃雌雄异熟性的规律及对高产栽培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校“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获重大进展──采用生物技术育成2个籼稻光敏不育系通过国家科委成果鉴定两系法杂交水稻是继三系法杂交水稻之后又一次育种变革,被列为国家“863”计划重大课题.1991年以来,我校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李维明副研究员、陈启锋教授、祁建...  相似文献   

6.
两系法杂交油菜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阐述了我国两系法杂交油菜育种研究取得的可喜进展,已选育出一批两用不育系及配置的 10多个组合通过审定;“十五”以来两系法杂交油菜研究开发速度加快,已在长江流域大面积推广。并讨论了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未来两系法油菜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虽然广大水稻育种工作者经过努力,选育出一大批比目前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三系法杂交水稻更具优势、更加增产的两系法杂交水稻和一大批配组优势强、米质优的两系法不育系,但对诸多新选育的两系法不育系的不育性和特性了解甚少.我市仍然采用最早由湖南杂交稻中心选育的两系法不育系“培矮64S”.我所1998~2003年用“培矮64S”配制“培两优特青”和“9311”(即“扬稻6号”),在永修县和九江县累计制种30hm^2左右,  相似文献   

8.
1986年于海、陆棉杂种二代分离群体中发现一雌雄异熟株后,经连续8代选育,已育成性状稳定的陆地棉雌雄异熟系,生育期120天左右,属中熟偏早类型。其主要性状和遗传行为如下: (一)形态特征 雌雄异熟系的株形与普通棉花品种无差异,其形态特征主要表现为:现蕾后雌蕊柱头露出,尔后随着花器生长而逐渐伸长,最终伸出花苞2-4mm,而此时雄蕊则全部被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近十多年来我国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研究取得的可喜进展及“九五”以来两系法杂交水稻中试工作在全国多个省市铺开、研究开发速度加快,已选育出一批雄性不育系及配置15个组合,通过各省(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注册。并讨论了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未来两系法水稻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最新进展与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评述了水稻超高产育种的进展,讨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主攻方向。提出:在水稻超高产育种中,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是重点,广亲和性基因的开发和应用是关键。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的途径中,以“三系法”可靠、有效,“两系法”有希望但尚不完善,“一系法”值得探索。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棉花育种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50年来河北省先后开展抗枯萎病、抗黄萎病、优质中长绒棉、低酚、杂交种、适合短季栽培和转基因抗棉铃虫等类型的棉花新品种选育,育成了冀棉1号、冀棉7号、冀棉8号、冀棉10号、冀棉11号、冀棉18号、冀棉19号、冀棉22号、冀棉25号、石远321、冀668和SGK321等有影响的棉花品种,在远缘杂交育种、种质资源创新、杂种优势利用及转基因后代选育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先后进行了7次大规模品种更新,为棉花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今后应在保持适纺中支纱棉花新品种选育优势的同时,加强适纺高支纱和中低支纱棉花新品种选育,育成品种必须抗(耐)枯、黄萎病,抗棉铃虫,霜前花率高,增强稳产性和适应性,并重视转基因育种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冯常辉  孟艳艳  张光梅  张胜昔 《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811-17812,17838
分析了湖北省棉花单产近年呈现下降趋势的原因,提出棉花超高产育种的主要策略,以期在扩大湖北棉花产业优势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既是植棉大省,又是轻纺大省。“九五”以来,棉花新品种选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先后育成十几个品种通过安徽省审定。以皖棉13号为代表的安徽省自育品种,取代外省品种成为安徽省的当家品种。目前安徽省生产中应用的棉花品种基本是安徽省自育品种。安徽省棉花育种水平基本达到国内同等水平,但在育种的技术手段、品种资源的创新、高层次研究人员的培养引进、资金投入和育种机制等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SSR分子标记在棉花研究中的应用,展望基于SSR的多色荧光标记检测技术的前景。[方法]通过概述SSR标记的原理、特点及其在棉花研究中的应用,展望了SSR的应用前景。[结果]SSR信息量丰富、揭示多态性高、重复性好、结果可靠,是一种快捷简便的分子标记,在棉花研究中已取得广泛应用。随着科技发展,基于SSR的多色荧光标记检测技术也将得到普遍应用。[结论]更好地了解了SSR标记的特点及其在棉花研究中的应用,为棉花育种等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5.
采用个体访谈、问卷调查、小组座谈等方式收集有关资料,对江苏射阳、滨海县农民参与棉花育种目标制定的认知程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对育种目标参与式制定的认知程度受农民文化水平、年龄、棉花种植面积、生产水平、年收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引导、启发农民能显著提高农民参与棉花育种目标制定的认知程度;农民主动参与棉花育种目标的制定,将会使育成的棉花新品种更加满足农民的需求,并得到迅速推广;国家政策、市场因素、推广服务体系都对售棉价格和种植成本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形成售棉价格-植棉经济效益-植棉积极性-植棉面积-售棉价格的循环;而农民参与棉花育种目标制定的程度则与植棉积极性呈正相关。最后就如何提高农民参与棉花育种目标制定的程度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综合评价安徽省"十一五"期间审定的棉花品种。[方法]分析棉花新品种的产量水平、纤维品质和抗性水平,结合安徽省的中长期棉花生产发展规划和国家棉花生产中长期发展规划,找出安徽省棉花育种的不足和差距,提出提高安徽省棉花育种水平的对策。[结果]安徽省"十一五"期间共审定棉花品种54个,常规品种6个,杂交品种48个,安徽省自育审定的品种39个,外省在安徽省参试并审定的品种有15个。其中,由安徽省企业育成的品种占80%以上,种子企业成为棉花育种的主体。安徽省育成的棉花品种产量水平较高,优质棉育种取得进展,但在抗性上和铃重上有待进一步提高。今后,应该壮大充实棉花育种队伍;整合棉花科技资源,提升安徽省棉花科技水平;加大棉花科技投入力度;调整育种目标,提高育种水平,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加强棉花遗传育种基础理论的研究。[结论]该研究可以为今后安徽省棉花育种工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棉花分子育种的现状、问题与展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来,随着棉花生物信息数据的积累,棉花基因组研究得到迅速发展,为棉花分子设计育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概述了近10年来棉花分子育种研究现状。针对目前棉花分子育种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未来棉花分子育种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棉花是世界上重要的天然纤维作物,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和纺织工业原料。生物技术育种是品种改良和种质创新的手段,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棉花基因组测序的完成有助于挖掘棉花重要性状基因,将分子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促进棉花育种的发展,选育出更具广阔市场前景的优良品种。总结了棉花种质鉴定、标记开发及基因发掘等研究进展,以期为相关技术创新、分子设计育种等提供参考,推动棉花生物技术育种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转iaa M(色氨酸单加氧酶基因)高衣分棉花种质已经培育出来,但应用于育种研究较少。我们利用转iaa M高衣分棉花种质IF1-1做父本、16个陆地棉品种(系)做母本,分别配制杂交组合,检测了亲本及其F1和F2群体的iaa M遗传;田间调查了材料的抗病性及农艺性状,室内考查了产量构成因子,同时进行了产量统计分析;通过系统选育结合分子辅助选择对杂交后代进行定向培育,获得了新的高衣分种质,实现了该种质的育种应用。结果表明:(1)FBP7-iaa M是1对显性基因;(2)与高衣分亲本IF1-1相比,F1和F2代衣分不具备超中与超亲优势,但与16个母本品种(系)相比,却能明显提高现有品种(系)的衣分率;(3)F1代产量尤其是皮棉产量具备较明显的超亲优势,皮棉产量优势值为13.4%,这就意味着可以选择生产上产量较高的品种与IF1-1配制杂交组合,选择高优势杂交种直接利用;(4)F1和F2代抗病性明显好于IF1-1,但与母本相比较差,所以,在杂交后代的选择中应注意观察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发病情况,选择抗病性好的后代;(5)子棉产量的提高主要是通过铃重和单株铃数的增加来实现,皮棉产量的增加则是通过子棉产量与衣分的共同提高来完成;(6)杂交后代具备选择出高衣分新品系的潜力。本研究实现了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获得的第2代转基因棉花种质应用于棉花育种,对提升我国生物育种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黄萎病是棉花生长中的主要病害,严重制约着棉花产量和品质的不断提高。选育棉花抗黄萎病品种是克服这一难题最为经济、高效、环保的策略。植物抗病性遗传解析是抗病育种的基础。为了加快棉花抗黄萎病育种进程亟需开展棉花抗黄萎病遗传学研究,本研究归纳了棉花黄萎病抗性遗传规律、抗性QTL定位和抗病基因挖掘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认为目前对于棉花抗黄萎病遗传学研究还远不能满足棉花抗黄萎病育种的需求。与此同时,在棉花抗黄萎病育种材料选择、遗传群体构建和定位技术手段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