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植物源有机肥配方设计及对梨幼树的营养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植物源有机肥配方的设计及其在沙地梨幼树上的应用效果。【方法】以养分总量最大化、单一元素含量较高和元素间的平衡关系为基准,鸡粪为参比,从果园常见的间作物种类中优选出黄豆、绿豆、白三叶、紫花苜蓿、沙打旺植株地上部分作为基本配肥材料,加入夏季剪掉的梨树嫩梢,正交设计出32种肥料配方,腐熟后同基准选择出5种配方肥料(T1—T5)施用作为处理,农家肥(T6)施用与不施肥(T7)为对照,分别对盆栽黄金梨幼树根际土壤和幼树叶片中养分相关的指标变化进行测定和比较。【结果】施肥处理较对照显著提高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失水率;提高根际土壤中矿质元素含量及其比例;提高植株生长高度和粗度、叶片干物质的积累量、叶片中矿质元素含量及其比例,提高叶片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率。各种供试的配方肥对梨幼树根际土壤和幼树的营养效应不同:其中,T1对提高土壤碱解N、交换性Ca含量、有效Fe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幼树叶片Ca、Fe含量的效果最优;T2对提高土壤有效Cu含量,叶片K含量、Cu含量,叶片干物质积累量效果最优;T3对提高土壤有效K、Mn含量,叶片Mn含量,植株光合速率的效果最优;T4对提高土壤交换性Mg、有效Zn含量,叶片平均N、Mg、Zn含量,幼树株高效果最优。综合评价结果为T1>T2>T4>T3> T5>T6>T7。【结论】施用植物源有机肥能够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失水率,改善土壤养分含量及其平衡关系,提高土壤供肥能力,改善梨幼树的生长状况,优化叶片养分含量及其相互关系,改良幼树叶片的效能,其中T1、T2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2.
不同植物源有机肥对沙质土壤黄金梨幼树营养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探讨植物源有机肥对沙质土壤干湿交替灌溉条件下黄金梨幼树的营养效应。【方法】以正交设计优选出5种植物源有机肥为试材,测定土壤干湿交替灌溉下盆栽黄金梨幼树根际土壤水分、养分、有机质(OM)含量、植株生长、叶片养分、净光合和蒸腾速率的变化。【结果】植物源有机肥营养效应表现:(1)显著提高土壤干湿交替灌溉下梨幼树根际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失水率;(2)显著提高梨幼树根际土壤有效氮、磷、钾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平衡土壤养分关系;(3)显著增加株高、干粗度、单叶面积及单位叶面积上干物质质量;(4)显著提高叶片氮、磷、钾含量;(5)各处理和对照相比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调节了叶片的蒸腾速率。【结论】综合分析认为,以黄豆(T4)为材料植物源有机肥对沙质土壤保水,提高株高及叶片净光合速率(Pn)的效果最佳;以沙打旺(T5)为材料的植物源有机肥对沙质土壤养分平衡,提高叶面积及单位叶面积干物质质量效果最佳;以白三叶和紫花苜蓿(T3)为材料的植物源有机肥对沙质土壤养分含量及树体养分含量提高综合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采用水培试验,研究了镉对锌、硼、锰、钼、铜和铁元素在水稻幼苗中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镉处理,能不同程度地提高水稻根、叶鞘和叶片中锌、硼含量,降低其中的铜含量;提高水稻叶片中锰和钼含量,降低根中锰和钼含量;提高水稻根中的铁含量,而降低叶鞘和叶片中铁含量。镉对锌、硼、锰、钼、铜和铁元素累积的影响是水稻幼苗缓解镉毒害的一种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吉安市遂川县34个遂川金柑果园的果实、叶片和土壤主要矿质元素含量进行研究,了解果园产区的矿质元素丰缺情况.[方法]通过与果实主要品质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筛选出对影响遂川金柑果实品质的关键矿质养分因子,为指导当地金柑栽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88.35%的果园土壤处于酸性状态,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有效锰和有效锌含量在适宜范围分布最多,土壤有效铁和有效铜含量分别有76.47%和67.64%,处于过量水平;而土壤速效钾、交换性钙和镁、有效硼和有效钼都以缺乏为主,其中有效硼和有效钼极缺,果园达到了82.36%和79.42%;在叶片中,所有果园钙、锌元素含量缺乏,镁、铜、硼元素含量不足的果园分别达到67.65%、73.53%、64.71%,氮、钾、锰元素以适宜为主,52.94%果园叶片的磷元素和76.47%果园叶片的铁元素偏高,所有果园叶片钼元素适量;在果实中,氮、磷、钾、钙、镁元素平均值为1.66,0.22,1.79,0.65,0.32 g/kg,微量元素铁、锰、铜、锌、硼、钼的平均值分别为4.69、3.47、0.58、1.7、2.01、0.04 mg/kg.多元分析结果表明:遂川金柑果实单果质量与土壤速效钾呈正相关,与有效锰呈负相关,与叶片锌元素呈正相关,且与果实中钙元素呈负相关,果实硼元素呈正相关.果实硬度与土壤中有效锰和果实钙元素呈正相关,与土壤速效钾和叶片氮元素呈负相关;可溶性固形物受其叶片镁和锰元素、果实铜元素的影响,与其呈正相关;总糖与果实磷元素呈正相关;可滴定酸与果实氮元素呈负相关;Vc与果实硼和锰元素呈正相关,与叶片氮和磷元素呈负相关;果实c*值与土壤速效磷和果实氮元素呈正相关,与土壤交换性镁和果实锌元素呈负相关.[结论]通过果实品质与土壤、叶片、果实矿质养分的相关性分析,在遂川金柑栽培管理中,以施有机肥为主,适当提高土壤pH值,缓解土壤酸化.提高土壤中钾、钙、镁和硼元素含量,通过调节树势增强果实对氮、磷和铜元素的吸收能力,解除高浓度磷和铁元素对锌元素的拮抗作用,有利于提高果实外观和内在品质,对于遂川金柑的果实品质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山西省梨主产区梨园土壤养分和叶片营养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山西省梨主产区梨园土壤和叶片营养状况,以期为梨园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对山西省梨主产区59个梨园土壤养分状况和叶片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分析梨园叶片营养元素与土壤养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山西省调查的大多数梨园土壤pH值略高,有机质含量普遍低,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效锰含量相对适宜,有效铁含量较低;50%的梨园土壤全氮含量和有效铜含量偏低;少数梨园土壤有效锌含量较低。大多数梨园叶片氮、铁和锰元素较丰富,磷和铜元素相对适宜,钾和锌元素缺乏。梨园叶片中的氮、磷、钾、铁、锰、铜、锌与土壤中相对应的元素含量存在一定的正负相关性,但相关性都不显著。在山西省梨主产区应增施有机肥,并采用叶片诊断为主、土壤测定为辅的方法制定施肥方案。  相似文献   

6.
对云南省巍山、洱源等9个县(市)土壤pH和阳离子交换量(CEC)及土壤和饲料样品的铜、锰和锌元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土壤铜、锰和锌元素含量在中性至酸性范围内,随酸性增强而升高;铜和锰含量元素随土壤保肥力的增强(CEC值的增大)而升高.饲料中锌元素的含量随土壤酸度增强而升高,饲料锰和铜的含量在pH 5-6范围内最高.随着土壤CEC增加,饲料铜含量也随着增加,但锰下降,锌先升后降.  相似文献   

7.
为改善重迎茬对大豆产生的障碍.对不同连作年限大豆根际土壤的养分状况进行了测定.明确了连作对大豆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为通过营养补充手段改善重迎茬危害提供了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连作处理根际土壤pH随连作年限增长呈下降趋势,各连作大豆根际土壤中氮、磷、钾、镁、锌、硼、钼、有机质等养分含量均低于正茬,不同连作年限对大豆根际土壤中铁、钙、锰含量的影响未表现出线形规律.  相似文献   

8.
2009年采集了六安市裕安区有代表性的土壤样品3513个,进行了土壤有效态铜、锌、铁、锰等微量元素的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六安市裕安区10个乡镇95%以上的耕作土壤中微量元素能够很好地满足主要经济作物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的生长需要,有效铜、锌、锰缺乏度依次仅为1.14%、6.61%、2.44%。10个乡镇的土壤中铁元素含量都到达中等水平以上,无需施用铁肥;铜元素和锌元素的平均含量比较丰富,但个别地块偏低,需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补充;锰元素平均含量中等,但10个乡镇中都存在锰含量偏低的地块,需要有针对性的补充锰元素。  相似文献   

9.
2009年采集了六安市裕安区有代表性的土壤样品3513个,进行了土壤有效态铜、锌、铁、锰等微量元素的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六安市裕安区10个乡镇95%以上的耕作土壤中微量元素能够很好地满足主要经济作物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的生长需要,有效铜、锌、锰缺乏度依次仅为1.14%、6.61%、2.44%。10个乡镇的土壤中铁元素含量都到达中等水平以上,无需施用铁肥;铜元素和锌元素的平均含量比较丰富,但个别地块偏低,需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补充;锰元素平均含量中等,但10个乡镇中都存在锰含量偏低的地块,需要有针对性的补充锰元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探明间作白三叶对苹果园土壤碳循环的影响机制。【方法】设置平邑甜茶幼树间作芳香植物白三叶处理,清耕为对照,在种植白三叶120 d后,分别取清耕处理平邑甜茶根际土(CF)、间作白三叶处理平邑甜茶根际土(TF)和白三叶根际土(TT),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物量、碳循环相关酶以及不同形态碳等养分指标进行检测。【结果】结果表明,间作白三叶能够显著降低平邑甜茶幼树根际土的pH和含水量,提高微生物总生物量,降低真菌和革兰氏阳性菌生物量,提高纤维素酶和脲酶活力,降低转化酶和淀粉酶活力,提高可溶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和碳库活度指数,进而提高了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以及锰含量,降低C/P比以及钙和钠含量。【结论】结果表明,间作白三叶可以通过改变平邑甜茶幼树根际土微生物生物量来影响转化酶活力,从而提高土壤中易氧化有机碳含量,促进果树根际土壤碳循环和养分供应。  相似文献   

11.
汉代"亡人"的存在背离"编户齐民"理想社会组织秩序。作为行政管理者难以控制而实际上长期存在的社会人群,"亡人"的活动往往促成了生产技术和文化礼俗的自然传播。"亡人"的数量和流向,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若形成规模,也可能导致"流民"运动。分析汉代江南地区经济文化进步的原因,不应当忽视"亡人"和"流民"的积极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2.
江西省降水集中期及其期间降水量的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江西省地方标准中有关降水集中期的定义,统计1971~2008年4~9月的降水集中期,并用季节性Kendall检验方法做趋势分析。结果表明,1971~2008年4~9月期间,6~8月是降水集中期及其期间雨量较多的月份,4、5、9月是降水集中期及其期间雨量较少的月份。随时间变化,全省6~8月降水集中期及其雨量呈可能增多趋势,4、5、9月呈可能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3.
笔者通过对气象微博的服务特点和开展情况的初步探讨,提出了针对气象微博在公共服务方面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4.
采用浸泡发芽培养方法改变水稻分子内部构象,测定其变性淀粉果胶酶活力的变化,选择最佳浸泡发芽条件并测定变性后淀粉灰度。结果表明:最佳培养条件为浸泡温度25℃,浸泡方式为浸泡4 h断水10 h,加碱量为0.03%Ca(OH)2,培养时间为2.5 d,在25℃条件下发芽6 d,变性淀粉果胶酶活性最高,灰度较好。从而成功实现对发芽水稻变性淀粉果胶酶活性及其灰度分布的测定。  相似文献   

15.
探讨冬小麦的管理与病虫害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冬小麦的耕种面积也不断增大。因此,对冬小麦的种植管理、病虫的防治,已成为了提高冬小麦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笔者通过对我国种植冬小麦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进一步的提高我国冬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英语静态形容词和动态形容词的意义。就其语义分类和用法及静态形容词和动态形容词的变化进行了详细地分析。  相似文献   

17.
闫敏 《古今农业》2008,(4):99-104
明清时期烟草的传入和传播问题,一直以来就是国内学术界比较关心的问题。建国以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其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七个方面:烟草是否我国本土原产作物、烟草的传入时间、烟草的最早传入地、烟草的传入途径、烟草在全国的传布状况、烟草在我国迅速传播的原因、烟草的传入对我国社会各方面所产生的影响。虽然烟草的传入和传播问题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与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和传播问题的研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仍然需要学者更加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通过网络表达民意,激发民众参政议政的热情,既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又有利于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当然,在互联网政治上,要善于梳理、整合网络民意,对网民加以引导,实现网络文明。  相似文献   

19.
以氯化钙为主要原料,添加磷酸钙和羟乙基纤维素,制备了钙磷胶体复合剂,经检测含钙量为115±5mg/mL、含磷量为16.4±2mg/mL.试验小鼠n=20以0.8mL/20g(体重)的最大剂量一日灌服2次,7d后观察无中毒表现,剖检后组织器管无肉眼可见异常.试验组小鼠n=20以0.4mL/20g(体重)的剂量一日2次连续灌服7d后,无中毒及死亡现象,小鼠平均体重由20.24±1.211g增加到23.35±1.130g,体重增加情况与对照组小鼠无差异.以100mL/只灌服奶山羊(n=5)后,血钙、血磷浓度在2~3h达到峰值(P<0.05),而且可维持6h左右.  相似文献   

20.
人地挂钩与增减挂钩的异同分析及其实施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国家在宏观层面相继提出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和人地挂钩政策,并允许在部分地区开展试点工作。两个挂钩在政策内涵、政策目标、切入点、适用范围及实施机制等方面既有相同之处,同时也存在着较大差别,其中增减挂钩是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延伸和特例,而人地挂钩则是增减挂钩的拓展和延伸。本文在详细分析两个挂钩异同的基础上,借鉴增减挂钩试点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在人地挂钩的试点工作中,一是应以内涵城市化作为实施人地挂钩政策试点的引擎;二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三是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规划的引领作用,稳妥推进;四是多方筹措资金,为人地挂钩的顺利实施提供资金保障;五是加快构建挂钩指标公开交易平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平台,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