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追一步明确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途径,本文分析了不同产量水平下,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作单季晚稻栽培的穗、粒、重结构,利用相关、回归及通径分析的方法,研究提出了单季杂交晚稻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高产高效栽培的技术途径:在保证有一定有效穗数的基础上,主攻每穗实粒数,适当兼顾粒重。  相似文献   

2.
籼粳亚种间杂交稻作单季晚稻的高产高效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伟明 《湖北农业科学》2011,(18):3684-3686
为进一步明确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作单季晚稻栽培的高产高效技术途径,利用台州境内6个县(市、区)7年间222组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作单季晚稻栽培的考查数据,分析了不同产量水平下,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的穗、粒、重结构,利用相关、回归及通径分析的方法,研究提出了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作单季晚稻栽培的高产高效技术途径,即在保证有一定有效穗数的基础上,主攻大穗,适当兼顾粒重。  相似文献   

3.
4.
介绍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品种浙优18的父母本特征特性,根据2016—2018年大面积制种实践,总结该组合制种关键技术,结合双亲生物学特性,提出浙优18高产高效的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杂交水稻甬优9号高效栽培的有效技术途径,进一步发挥甬优9号的增产增效潜力。[方法]测定甬优9号44组产量性状数据,利用相关、回归和通径分析方法分析不同产量水平下单季杂交晚稻甬优9号的穗、粒、重结构,研究各因素间的内在联系和对产量贡献的大小。[结果]甬优9号不同产量水平的穗、粒、重均存在显著差异,有效穗与每穗总粒数是两个相互制约的产量因子,各产量因子作用于产量的效应大小依次为:每穗总粒数〉有效穗〉结实率〉千粒重。[结论]稳定有效穗数、主攻每穗实粒数、适当兼顾千粒重,是实现单季杂交晚稻甬优9高产高效栽培的有效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6.
常优998是用优质晚粳不育系常386A与偏籼型恢复系CR-998配组育成的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新组合,具有营养生长旺盛、米质优、产量高、抗性强等特点,2019年3月、11月分别通过江苏省、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介绍了常优998及其亲本的特征特性,根据制种实践,总结了制种技术,建立了父母本对应叶龄回归方程并全程预测花期,保证花期全面相遇。  相似文献   

7.
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常优998的亲本特性及高产制种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常优998是用优质晚粳不育系常386A与偏籼型恢复系CR-998配组育成的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新组合,具有营养生长旺盛、米质优、产量高、抗性强等特点,2019年3月、11月分别通过江苏省、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文介绍了常优998及其亲本的特征特性,根据制种实践,总结了高产制种技术,并建立了父母本对应叶龄回归方程并全程预测花期,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采用灰色关联度系统理论,对云南农业大学选育的籼粳亚种间杂交后代12个常规籼稻品种和稳定品系的8个主要性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综合分析评判,结果表明:应用灰色关联排序结果与实际表现和应用一致;高产品种应表现植株高度适中、有效穗多、穗部籽粒着重致密、结实好、单株产量高.  相似文献   

9.
籼粳亚种间杂交组合协优9308的适宜播种移栽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三系法组配的籼粳亚种间杂交组合协优9308在浙江南部作连作晚稻栽培的适宜播种移栽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协优9308对光照的敏感程度比当地的主栽组合汕优10号强,属强感光性组合。从6月10~30日,每提前5d播种,协优9308的齐穗期约提早1d、汕优10号可提早2d。协优9308在当地的适宜播种期为6月25日,过早播种既不能提早生育期,又导致身龄延长,身苗素质变劣而影响产量。从7月15日~8月4日,移栽时间每提前5d,协优9308和汕优10号的齐穗期均约提早1d,且早插处理的产量显著提高,由于协优9308的强感光性,早插也是其作连作晚稻栽培能否高产的关键,早稻适宜安排种早、中熟品种(组合),且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早割、早翻耕、尽量使晚稻提早移栽。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水稻育种家就试图利用籼粳杂种优势来提高水稻产量。但在育种实践中发现,由于杂种一代存在植株过高、结实率低、生育期太长和籽粒充实度不好等四大难题,选育实用的强优势籼粳亚种间杂交稻在技术上的难度很大。本研究所用水稻籼粳亚种间杂交衍生系谱,是通过广亲和基因和恢复基因的不断聚合和累加而创制的。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发挥杂交水稻中浙优1号的增产增效潜力,笔者分析了不同产量水平下,中浙优1号作单季晚稻栽培的穗、粒、重结构,利用相关、回归及通径分析的方法,研究提出了单季杂交晚稻中浙优1号高产高效栽培的技术途径:在一定的有效穗数的基础上,主攻每穗实粒数与千粒重.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06和2007年连续2年4个e型杂交早稻品种分期播种资料,对单株有效穗、株高、穗长、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播始天数等主要性状与单株产量进行了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e型杂交早稻随着播种期提早产量呈增加趋势;单株产量不仅与单株有效穗、结实率和千粒重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而且还与每穗总粒数和株高有显著的正相关;通径分析的结果则表明,单株有效穗对单株产量的直接作用最明显,其次是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千粒重对产量有一定影响,但作用不明显,株高和穗长对单株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小,穗长则是通过每穗总粒数来影响产量的。  相似文献   

13.
在大田条件下,以"汕优63"为对照,研究不同施氮量(0kg/hm2、100kg/hm2、200kg/hm2、300kg/hm2)对两系法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优培九的吸氮量和干物质积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率在1hm2施200kg氮时最高,高氮处理(1hm2施300kg氮)时反而降低;在相同施氮水平下,两优培九的籽粒产量、吸氮量、干物质积累量以及氮素利用率均高于汕优63。  相似文献   

14.
杂交中稻培两优3076产量性状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对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种植的杂交中稻培两优3076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及其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每公顷穴数和穗数与实际产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820和0.7406;每公顷穴数与每公顷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与每穗颖花数和每穗实粒数与结实率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而每公顷穴数与每穴有效穗数、每穴有效穗数与每穗实粒数和每穴有效穗数与每穗颖花数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在制定相应的水稻高产栽培措施时,应在早期适当增加每公顷穴数,在中、后期主攻大穗,提高结实率,协调好每公顷穴数、每穗颖花数和结实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1998和 1 999年以两系法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为材料 ,以三系法品种间杂交籼稻汕优 63为对照 ,探讨了两优培九的高产生理基础。与汕优 63相比 ,两优培九生物学产量高 1 2 .1 % ,经济系数高 1 2 .5 %。生物学产量高是因为叶面积延续时间长 1 7.1 %和较高的光合速率 ;经济系数高是由于茎鞘叶物质转运系数高和齐穗期以前群体相对生长速率及净同化率较高。两优培九生育前期株型较松散 ,后期较紧凑 ,群体受光姿态良好。  相似文献   

16.
水稻籼粳成分判定及亚杂组合结实率稳定性与亲本亲缘关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为探明亚种间杂交稻结实率稳定性与其父母本遗传差异的关系,以两个品种间杂交组合为对照,选取遗传差距有异的亚种间杂交组合为供试材料,于结实敏感期进行了不同温度处理,以杂交组合及亲本结实率与结实敏感期日平均气温的回归方程的斜率估算结实率稳定度,通过程氏指数法与DNA分子标主法对亲本籼粳成分进行了判定,对结实率稳定性与父母本亲缘关系的研究表明,亚种间杂交稻的结实率稳定性与其父母本亲缘关系远近呈显著负相关,但发现810S/63020结实率稳定性好这一特例,暗示结实率高度稳定的亚杂组合可能与其双亲中均具有籼粳成分有关。此外,用程氏指数法和分子标记法对亲本的籼粳成分进行判定,两种方法判定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7.
为了进一步明确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甬优12’作单季晚稻栽培的高产高效技术途径,选择2009-2011年台州、宁波7个点145组数据,分析了‘甬优12’作单季晚稻栽培不同产量水平下的穗、粒、重结构,并进行了相关、回归分析。相关分析表明,每穗总粒、每穗实粒和结实率与产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有效穗和千粒重与产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获得了各产量性状对于产量的多元回归模型为 =-8012.58+27.29x1+36.59x2-25.53x3+165.61x4-239.75x5±766.42。通径分析发现在水稻诸主要经济性状中,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效应最高达到了2.3526。综合分析提出了‘甬优12’作单季晚稻栽培的高产高效技术途径:适当控制有效穗数,主攻大穗,提高结实率,并提出了“适当控制有效穗数,主攻大穗,提高结实率”可作为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技术路线,在水稻超高产育种中将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总结了两系杂交稻新组合深两优1813的高产栽培技术,并通过对百亩片的调查取样,进行了深两优1813产量结构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有效穗、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三个产量构成因素中,有效穗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其次每穗实粒数对产量的贡献也较大;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呈显著负相关,表明穗数与实粒数之间矛盾较为尖锐,千粒重和有效穗、每穗实粒数呈微弱正相关。最后提出了深两优1813在超高产栽培下使单产达15 t/hm2的目标产量,产量结构应达到以下标准:有效穗290万穗/hm2左右,每穗实粒数220粒左右,结实率90%以上,千粒重27.5 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