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胡春明  朱祺  李曜  刘平  张微 《安徽农业科学》2014,(19):6210-6211,6424
畜禽粪便在我国普遍作为肥料还田,但过量施用将带来面源污染.确定合理的施肥量,使得畜禽粪便在周边农田消纳的同时不带来环境风险.以北京市某种猪场为例,研究该猪场粪肥施入后农田磷平衡.综合肥料施入、秸秆还田、干/湿沉降、种子含磷等输入源以及作物收获、径流淋溶及土壤侵蚀等输出源,同时考虑农田合理磷盈余,计算得出该种猪场周边农田最佳磷施入量为46.45kg/(hm2·年).该猪场实现种养平衡所需农田面积为50.48 hm2.该研究可为养殖场的粪便消纳及选址提供一种较可行的判定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2.
农田土壤对磷的吸附和解吸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磷素是植物生长必需的三大营养元素之一,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植物的产量和品质有重要影响。综述了农田土壤对磷的吸附和解吸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土壤对磷的吸附和解吸影响因素,包括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施肥水平和土壤理化性质,旨在为实际生产中磷肥的合理施用、高效利用和防止环境污染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该文在整理瑞金市农田生态系统中养分平衡和循环有关参数的基础上,分析了农田肥力变化情况,提出了区域养分调控技术措施,以实现提高耕地粮食产量和效益、减少氮磷环境污染、促进农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不同施肥制度下农田土壤有机质平衡移动的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生物质炭对农田土壤磷有效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3个角度综述了生物质炭对土壤磷素调控的相关研究进展,包括生物质炭处理下土壤对磷素的吸附固定特性,生物质炭对土壤稳定态磷的活化机制,以及生物质炭对土壤磷素的长效调控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目前生物质炭对土壤磷有效性影响的调控机制认识不足,,需要系统性的研究生物质炭-土壤-作物之间的互作及其非生物与生物调控过程,同时综合考虑土...  相似文献   

6.
资中县农田养分平衡与土壤养分变化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6年相关农业统计资料和土壤养分分析数据,研究了资中县1985~1999年农田养分平衡与土壤养分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后,农田氮素大量盈余,盈余率超过50%;磷素盈余率超出80%;钾素1998年前一直处于亏缺30%以上的状态,1998、1999年已趋于平衡.同时,通过对1983年和2000年土壤养分含量的对比分析,研究了近20年来土壤养分动态变化,阐述了农田养分平衡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并针对农田养分平衡与土壤养分变化状况提出了相应的调控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8.
在分析都江堰市土地利用现状、利用变化的宏观驱动因子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合理利用该市土地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中国主要土壤有效磷演变及其与磷平衡的响应关系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目的】明确土壤有效磷的演变规律及其与磷平衡(土壤磷输入减去磷输出)的响应关系,为指导磷肥施用以及管理有效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1个农业部国家耕地质量长期监测点,分析常规施肥条件下中国主要5种类型土壤上有效磷的演变规律与土壤磷素的平衡状况,得到单位磷平衡的有效磷变化量(即有效磷效率),同时对土壤的有效磷效率与土壤性质(pH、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1个土壤监测点中有2个点的磷素出现耗竭,19个点的磷素出现累积,累积磷盈亏在-290-4 919 kg?hm-2。在监测时间内,有14个监测点的有效磷随年份显著上升,2个监测点显著下降,其余持平。21个监测点的有效磷年均上升0.74 mg?kg-1。81%的土壤监测点有效磷与磷平衡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每累积100 kg P?hm-2,褐土有效磷平均增加1.12 mg?kg-1,变异系数为25%;黑土有效磷增加3.76 mg?kg-1,水稻土有效磷平均增加5.01 mg?kg-1,变异系数为52%;紫色土有效磷平均增加2.34 mg?kg-1,变异系数为68%;灌淤土有效磷增加0.47 mg·kg-1。有效磷效率与土壤pH呈显著的直线负相关关系(r=0.65,P<0.01),与土壤有机质(r=0.62,P<0.01)、全氮(r=0.52,P<0.01)和碱解氮(r=0.63,P<0.01)呈显著的直线正相关关系。【结论】中国主要类型土壤的有效磷效率有一定差异,范围在0.47-10.76 mg?kg-1,有效磷效率均值在不同土类之间为水稻土>黑土>紫色土>褐土>灌淤土,且土壤pH、有机质、全氮、碱解氮与土壤有效磷效率呈显著的直线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土壤的速效钾含量是衡量土壤钾素养分供应能力的现实指标,它标志着目前乃至近期内可供植物吸收利用的钾的数量。近年来,对同一时间不同土壤类型速效钾差异的研究较多,而对江苏沿江地区不同时期土壤速效钾变化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不同时段的对比,研究江苏沿江地区土壤速效钾在一定的土地利用和田间管理措施下,不同土壤类型土壤速效钾动态变化规律,为土壤养分科学管理和合理施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王鸣雷  史文娇 《中国农业科学》2020,53(12):2435-2449
【目的】新增耕地的时空变化格局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明确新增耕地时空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因素,为保障耕地资源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方法】基于1980s—1990s、1990s—2000s、2000s—2010s 3个时段中国北方的新增耕地数据,利用重心转移模型和区域统计等方法,探讨中国北方新增耕地的重心变化以及时空格局变化;基于气候数据计算3个时段≥10℃积温(AAT10)以及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分析气候因素对耕地开垦的驱动作用;基于1980s以来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结合空间叠加模型、区域统计模型等分析人为因素对耕地开垦的促进作用;综合气候和人为因素,结合地理分区的方法对中国北方的新增耕地进行分区。【结果】1980s以来,中国北方新增耕地重心呈现由东北向西北转移的态势;大多数耕地开垦地区的气候有暖干化趋势,2000年以来具有暖湿趋势的耕地开垦区比例逐渐增加;农业为主人口的增加、农业技术进步以及国家政策的影响为东北、新疆等地耕地资源扩张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新疆、黑龙江、吉林等地丰富的耕地后备资源以及平坦的地势条件为耕地开垦提供了可能;基于对气候和人为驱动因素分析,将...  相似文献   

12.
雷战波  杜浩文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2):10593-10595
采用1996~2006年的耕地面积变更数据和其他相关数据,分析了我国耕地面积变化的特征,运用因子分析法及逐步回归法,对引起我国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了定量研究,并构建了驱动因子与耕地数量的回归模型。最后,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The spatial-temporal patterns of grain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have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effective national grain supply on condition of tight balance in the total grain amount in China.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 the spatial-temporal patterns of grain production, consumption and the driving mechanism for their evolution processes in China.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both gravity centers of grain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in China moved toward the northern and eastern regions, almost in the same direction. The coordination of grain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increased slightly from 1995 to 2007 but decreased from 2000 to 2007. There is a spati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ajor districts of output increase and the strong growth potential in grain consumption, which indicates an increasing difficulty in improving the regional coordination of grain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The movement of the gravity center of grain production i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grain production policy, differ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s, and spatial disparity of land and water resource use. For grain consumption, the main driving factors include rapid urbanization, the upgrade of food consumption structure, and distribution of food industries.  相似文献   

14.
Macroscopic grasp of agricultural carbon emissions status, 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driving factors are the basic premise in further research on China’s agricultural carbon emissions. Based on 23 kinds of major carbon emission sources including agricultural materials inputs, paddy ifeld, soil and livestock breeding, this paper ifrstly calculated agricultural carbon emissions from 1995 to 2010, as well as 31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2010 in China. We then made a decomposed analysis to the driving factors of carbon emissions with 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 (LMDI) model. The results show:(1) The amount of agricultural carbon emissions is 291.1691 million t in 2010. Compared with 249.5239 million t in 1995, it increased by 16.69%, in which, agricultural materials inputs, paddy ifeld, soil, enteric fermentation, and manure management accounted for 33.59, 22.03, 7.46, 17.53 and 19.39%of total agricultural carbon emissions, respectively. Although the amount exist ups and downs, it shows an overall trend of cyclical rise; (2) There is an obvious difference among regions:the amount of agricultural carbon emissions from top ten zones account for 56.68%, while 9.84%from last 10 zones.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provinces, especially the major crop production areas are the main source regions. Based on the differences of carbon emission rations, 31 provinces and cities are divided into ifve types, namely agricultural materials dominant type, paddy ifeld dominant type, enteric fermentation dominant type, composite factors dominant type and balanced type. The agricultural carbon emissions intensity in west of China is the highest, followed by the central region, and the east zone is the lowest; (3) Compared with 1995, efifciency, labor and structure factors cut down carbon emissions by 65.78, 27.51 and 3.19%, respectively;while economy factor increase carbon emissions by 113.16%.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时空差异与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综合评价法、聚类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回归分析法分析2000-2009年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结果表明,2000-2009年全国城市土地整体集约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东、中、西部城市土地集约水平空间差异显著;城市化是影响全国城市土地整体集约水平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主要由城市化发展带动.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小江流域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和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规律,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了1974-2005年小江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幅度、速度及土地利用程度。结果表明:30多年来,小江流域耕地和城乡工矿用地面积均显著增加,林地面积表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草地面积相对变化不大,未利用土地面积研究期间共减少12.9km2;小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总体速度在下降,1974-1987年土地利用变化最剧烈;同时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一直在增加,表明小江流域土地利用仍然处于发展期。小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深受该地区历史原因、人口增长以及政策因素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对太原市1997~2006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来,该区土地利用方式以耕地、林地、城镇用地为主,其中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度比较快的是城市及建制镇用地、交通用地、居民点用地、水利设施用地、耕地、园地、其他农用地,相对应的变化率为4.55%,4.24%,2.83%,-7.83%,-1.24%,-1.72%,-4.43%。进一步分析表明,人口因素、土地利用效益差距和宏观政策因素是太原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8.
吉安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影响吉安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吉安市城镇人口数量、城市化率、农业总产值和粮食总产量等指标对吉安市土地利用面积变化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乌鲁木齐市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灵活的土地资产处理政策及最优的空间发展方向,以便实现乌鲁木齐市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方法]应用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并进一步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探讨各用地类型与社会经济驱动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土地利用变化是多种因素相互耦合作用而产生的结果,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各土地利用类型与社会经济驱动因子之间的关系.[结论]土地利用变化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用研究方法在今后的研究中还应不断完善,使之能更好的应用于实际研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