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蒙农4号"新麦草为试材,采用不同追肥时期(果后营养期、返青期、孕穗期,处理代号记为T1、T2、T3),不同追肥量(33.3、66.7、100.0、133.3、166.7g·m-2,处理代号记为N1、N2、N3、N4、N5)对"蒙农4号"新麦草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磷酸二铵对"蒙农4号"新麦草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以期为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追施磷酸二铵可以明显提高6年生"蒙农4号"新麦草种子产量,以果后营养期追施166.7g·m-2的效果最佳,种子产量达到最大值为1 546.44kg·hm-2,比对照提高了355%。影响"蒙农4号"新麦草种子产量的主要因子是生殖枝数;小穗数、千粒质量、每小穗小花数和每小穗种子数对种子产量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2.
种植密度对油用牡丹‘凤丹’形态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油用牡丹‘凤丹’(Paeonia ostii T.Hong et J.X.Zhang)为试材,设置4种株距和行距种植密度40cm×60cm、50cm×70cm、60cm×80cm、70cm×90cm。分别于盛花期和收获期,测定并比较分析了株高、冠幅、新枝条数、新枝长度、花横径、花高、叶片数、叶长和叶宽9个关键形态指标以及单株果荚长度、果荚厚度、果荚质量、籽粒质量、籽粒数和千粒质量6个关键产量指标,以期筛选出兼顾优良性状和高产的最适种植密度,为‘凤丹’进一步规范化种植和高产高效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减小,冠幅、叶片数、叶长、叶宽、单株果荚质量、单株籽粒质量、千粒质量、果荚长度、果荚厚度呈逐渐增大趋势,而株高和新枝长度变化趋势则相反;花横径、花高、新枝条数和单株籽粒数先升高后降低,呈明显的抛物线变化趋势,在60cm×80cm密度下达到最大值,且此密度下群体产量显著高于其它3个密度(P0.05),其籽粒667m~2产量为153.0kg。综上,在60cm×80cm密度下油用牡丹‘凤丹’的形态性状和产量指标均达到较优水平,可被建议为高产高效合理化种植的最佳密度。  相似文献   

3.
影响番茄杂交种子产量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闫立英 《蔬菜》1999,(10):18-19
在保证种子质量的前提下,努力提高番茄杂交种子产量,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为此,笔者总结几年制种实践经验,对番茄杂交种子产量的构成因素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提出提高产量的技术要点。一、番茄杂交种子产量的构成因素主要有单株坐果数、单株种子数、千粒重及定植密度。单株坐果数×单株种子数单株产量=千粒重×                    667m~2产量=单株产量×定植密度1单株坐果数的影响因素单株坐果数=每序花数×单株花序数×单株坐果率影响单株坐果数的因素有:(1)品种特性 为…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四倍体‘绿叶镶边白菜’单株种子产量与其构成性状的关系,以期在新品种创制及良种繁育中获得依据,对12个单株种子产量与其16个构成性状进行了关联、通径分析及回归分析。关联分析发现,单株种子产量与二级分枝荚数、二级分枝种子数、二级分枝数、一级分枝数等4个性状关联度大,关联系数为0.826 4、0.810 6、0.783 5、0.774 9。通径分析表明,二级分枝数、一级分枝数与单株产量直接通径系数为6.086、3.500,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且数值较大,对单株种子产量贡献大。回归分析也表明,增加二级分枝数、一级分枝数对提高单株产量作用大。综合分析认为,通过增加二级分枝可有效提高单株种子产量,一级分枝数次之。  相似文献   

5.
种植密度对黄秋葵生长势、抗病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瓜菜》2019,(3):47-49
为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黄秋葵生长势、抗病性和产量的影响,对‘石秋葵1号’‘红玉’和‘五福’这3个品种进行了5个种植密度的研究,调查分析了密度对其生长势、抗病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石秋葵1号’‘红玉’和‘五福’的茎粗、株高、单株结果数、单果质量等影响差异显著。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茎粗、单株结果数和单果质量基本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株高逐渐增高,667 m~2产量先缓慢升高后快速降低,在株距45、50 cm(中密度)时产量最高。种植密度在株行距45 cm×70 cm和50 cm×70 cm时,黄秋葵的品质和产量最优。  相似文献   

6.
不结球白菜“矮抗6号”制种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结球白菜“矮抗6号”制种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与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单株结荚数、每荚粒数、每株粒数与单株种子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288、0.8402、0.8728。通径分析表明:单株结荚数对单株种子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而每荚粒数对单株种子产量通过单株荚数的间接作用较大。所以单株结荚数是单种子产量构成中最主要的因素。种子产量在植株上的分布情况:一级分枝的荚数占总荚数的64.23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九白一号”白菜品种种子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与通径分析,揭示了该品种种子产量性状间的相互关系和多个因素对单株种子产量的影响。相关分析表明,诸性状与单株种子产量均呈正相关,γ在0.1358~0.9115之间,除株高外均达显著和极显著平准。通径分析结果,单株实粒数对单株种子产量直接作用相当大(0.8797),增加单株实粒数可明显提高种子产量。分枝、茎粗、株高虽对种子产量无直接作用或极小,但对种子产量形成确具有较大的间接作用,所以可通过采用良好的栽培技术,抓好全苗,壮苗,使其茎杆粗壮,增加分枝数,促使生育后期多开花、多座果、多着粒,使种子达到高额产量水平。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提高遵义市辣椒种植水平,全面评估各栽培处理的效应,以遵椒4号为试材,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遵椒4号不同密度双株栽培方式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遵椒4号种植密度为5 600株/667 m~2时关联度最大(r=0.869 7),产量最高,6 400株/667 m~2产量次之(r=0.810 0);在遵义市播州区及相似生态地区种植遵椒4号,适宜理想双株栽培密度的农艺性状指标是株高78.6 cm、开展度70.8 cm、有效分枝13以上、单株果数36个以上、单株果质量40 g以上,其产量指标即可达到最高值。  相似文献   

9.
通过引进全国各地荞麦品种资源进行试种,结合混合选择育种法的选育方法,选育适宜当地种植的专用型荞麦白花新品种‘冀甜荞1号’,并通过种植模式的改进及栽培技术的研究,集成配套栽培技术规程,进行大面积示范与推广。冀甜荞1号生育期87d,株高116 cm,主茎分枝4.9个,主茎节数15.7节,花序数40.3个,单株粒数159.6粒,单株粒重4.73 g,千粒重29.04 g,2016年在河北张家口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163.75 kg/hm2,抗倒伏力强,抗旱耐瘠性强,抗落粒性强,适应性广。  相似文献   

10.
以越蒲1号瓠瓜亲本为材料,进行了母本不同种植密度制种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母本株距30 cm 和40 cm 处理的雌花始花、授粉、种瓜采收等生育期基本一致;30 cm 处理制种量比40 cm 处理的少,平均减产2.4%,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单瓜种子质量和数量差异较大,30 cm 处理的单瓜种子质量比40 cm 处理平均减小约27.0%,单瓜种子数量下降26.7%;种子百粒质量、发芽率和水分含量相近。因此,瓠瓜制种母本株距以40 cm 为宜。  相似文献   

11.
贺从安 《长江蔬菜》2013,(20):46-48
为了弄清调控萝卜杂交种种子产量的影响因素,以夏抗40天萝卜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纬度地区(武汉、阜阳、泰安及张掖)夏抗40天萝卜种株分枝数量、结荚数量及种子质量等,以期揭示纬度对萝卜杂交种种子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夏抗40天萝卜种株种子产量构成因素中,总结荚数、单荚粒数、千粒质量以甘肃张掖最高,制种总产量也是甘肃张掖地区的最高,达58.2kg/667m2,其次是山东泰安。  相似文献   

12.
通过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对河西走廊琉璃苣种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栽培密度对琉璃苣的单株产量、分枝数及每667 m2产量有极显著影响,生产中在配合黑色地膜覆盖条件下最合理高效的栽培密度在(50~60)cm×40 cm之间,在该密度下琉璃苣种子产量可达110 kg以上。地膜覆盖模式试验表明,覆盖模式对琉璃苣的生育期、株高、单株产量均有影响,对每667 m2产量的影响最显著,较为理想的覆盖模式为处理5,即150 cm黑膜全覆盖模式,在该模式下产量达146 kg。黑色地膜全覆盖可更好地提高土壤保温保墒性和抗旱性,促使提早开花,延长结实期,减少种子落入土壤缝隙导致难以收获的情况,最终提高收获率和产量。本研究为琉璃苣高产稳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6个不同种植密度对红秋葵生长及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在35 cm×35 cm和35 cm×40 cm,对红秋葵茎粗、分枝数、开展度、叶面积、折算667 m2产量、果数和果形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不断上升、第一果节位降低,高密度有利于早熟;折算667 m2 产量与果数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大棚长豇豆春季高产优质制种技术,寻求大棚豇豆春季种子获得高产的最佳播种期和密度,以绵豇8号为试验材料,采用播期、密度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播期和密度对豇豆制种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棚豇豆春季制种产量随播期的推迟和密度的增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随播期的推迟和密度的增加,单株荚数、单荚粒数先增加后降低,早播和迟播均不利于单株荚数、单荚粒数和百粒质量的提高,密度对百粒质量的影响不显著;A2B3(3月15日播种,密度为9000株/667 m2)是最适播期和种植密度处理组合,种子产量达154.98 kg/667 m2.  相似文献   

15.
丝瓜杂交制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影响杂交丝瓜制种产量、质量的因素 丝瓜杂交制种单位面积内的产量由种植密度、单株结瓜数、单瓜种子数、千粒重等因素决定,且均呈正比例关系,种子的产量主要是杂交率和发芽率(即种子成熟度),因此整个杂交制种的技术措施应围绕增加单位面积内的采瓜数和提高杂交率和种子成熟度来进行.  相似文献   

16.
徐丽鸣  辛焱  田硕 《北方园艺》2021,(7):177-180,封2
"吉架豆10号"是以黄色嫩荚的"吉架豆8号"为母本,绿色嫩荚的"吉架豆7号"为父本进行杂交,杂交后代经5代系统选育而成的。该品种蔓生,单株分枝3~4个,出苗至开花期31 d,花冠粉色,始花节位3~4节,嫩荚浅绿色,扁条形,平均荚长15 cm,宽2.5 cm,单荚质量16 g,种子卵圆形,褐色,千粒质量约500 g,平均产量为35085.3 kg·hm-2,高抗炭疽病、抗枯萎病。  相似文献   

17.
以洋葱品种"钻石红"为试材,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不同抽薹数母株在群体中的百分率,以及不同抽薹数母株种子的单株产量、单花球产量、种子净质量率、种子千粒质量和种子的发芽率等,以期对洋葱的繁种和选种提供技术支持。结果表明:抽薹数为5个的植株群体最大,达23.75%,4~7个花薹数的母株较多,总和达到76.88%,2个花薹的植株最少,仅为1.25%;抽薹数越多,单株产量越高,10~11个花薹的单株种子产量最高,平均达69.7 g,2个花薹的最少,只有11.5 g;单个花球的种子质量随着抽薹数增多而减少;种子净质量率呈现两侧高中间稍低的趋势;不同抽薹数种子千粒质量差异显著,最大值是3.966 g,最小值是3.235 g,但规律性不明显;不同抽薹数种子发芽率差异不显著,最高98.0%,最低92.6%,没有明显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8.
以结球甘蓝自交系02-12及其回交转育多代育成的显性核基因雄性不育系(DGMS)和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为试材,对其制种产量及种子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显性核基因雄性不育系材料DGMS02-12与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材料CMSR302-12在单株产量和小区产量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全株有效荚数和每荚种子粒数是两种类型甘蓝雄性不育系间制种产量存在差异的主要构成因素。其中,一级分枝种子产量占单株产量的80%以上,一级分枝有效荚数、每荚种子粒数与制种产量有显著的相关性和较高的通径系数。  相似文献   

19.
密度和行距配置对色素辣椒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色素辣椒‘0409’为试材,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置不同种植密度(82 500、67 500、52 500株·hm-2)不同行距配置(70cm+50cm、60cm+60cm、80cm+40cm),研究密度和行距配置对色素辣椒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和行距配置均显著影响色素辣椒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物质积累均增加,而功能叶的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逐渐减小,青果数和落果率增加,单株商品果数减少,但是较高的有效公顷株数足以弥补它的劣势,所以密度为82 500株·hm-2时产量最高,平均为7 201.40kg·hm-2;同一密度下不同行距配置时大小行种植比等行距更有利于获得高产,在3个密度下80cm+40cm行距配置的叶面积指数、群体干物质积累、功能叶的Pn、Gs和Tr以及单株商品果数均高于其它2个行距配置,产量为最高。因此,82 500株·hm-2种植密度、80cm+40cm行距配置为色素辣椒最佳栽培方式,群体增产潜力最大。  相似文献   

20.
陈娟  王一鸣  唐建  宋锐  缪鑫 《蔬菜》2023,(6):23-25
为确定紫甘薯新品种“内渝紫2号”最佳种植株距,为新品种的示范推广提供技术依据,设置5种不同株距(20、25、30、35、40cm),对不同株距条件下紫甘薯“内渝紫2号”的植株性状、产量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加大株距有利于提高茎蔓长度、分枝数、单株结薯数、单株鲜薯质量和大中薯比例;在30~40 cm范围内,缩小株距,有利于提高鲜薯产量、茎叶产量和薯干产量;30 cm株距时鲜薯产量和薯干产量最高,667 m2产量分别为1 722.67 kg和480.63 kg。综合考虑,建议“内渝紫2号”栽培株距为30 cm,可获得较为理想的鲜薯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