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硫肥对冬小麦硫素吸收分配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王东  于振文  王旭东 《作物学报》2003,29(5):791-793
硫素作为继氮磷钾之后的第四位重要的营养元素[1],在作物高产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前人在硫肥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方面有所研究[2~4].但均是7500 kg/hm2产量水平以下的试验结果.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明确超高产条件下冬小麦硫素营养的特性以进一步协调产量和品质的关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研究了公顷产9000 kg条件下冬小麦硫  相似文献   

2.
马铃薯硒素吸收分配规律及硒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田间试验、化学分析、生物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在喷施硒肥与种施硒肥基础上进行了2年的马铃薯硒素吸收分配规律及硒肥效应的研究,为内蒙古自治区富硒马铃薯的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生育期间,全株硒素含量变化在0.037~0.084 mg/kg,峰值出现在出苗后65 d。各器官全生育期平均含量顺序是:叶0.137 mg/kg,茎0.063 mg/kg,块茎0.031 mg/kg。块茎中硒浓度变化在0.026~0.038 mg/kg。马铃薯全株及块茎硒素吸收累积量分别用一元三次式和Logistis方程可理想的模拟,全株硒素最快吸收速率出现在出苗后40 d(块茎形成期),块茎硒素最快累积速率出现在出苗后71 d(块茎增长期)。随着生长中心由茎叶向块茎的转移,硒素在体内的分布也相应的发生移动,块茎形成期茎叶中硒占全株82%,块茎占18%,而到收获期茎叶仅占40%,硒运转率为60%。喷施硒15 g/hm2,或土施硒68 g/hm2作种肥,可以使全生育期全株硒含量分别提高5.3倍和2.5倍。使收获期块茎硒含量分别达到0.104 mg/kg和0.093 mg/kg,达到或接近富硒水平。硒肥喷施收获期全株硒素吸收率14.8%,是种施吸收率的8.7倍。硒肥喷施应是马铃薯富硒技术之首选。而硒施种肥结合播种一并进行,省工省事,便于推广,也可以供用户选用。  相似文献   

3.
马铃薯硼素吸收分配规律及施肥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掌握马铃薯栽培的养分吸收与生理调控,以马铃薯品种紫花白为材料,对内蒙古土默川平原地区马铃薯钼吸收规律及施肥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试验设置对照(CK)、有机肥(M)、氮磷肥(NP)、有机肥与氮磷肥配合(M+NP)4个处理。结果表明:随着生育期向成熟期的推进,叶片中硼的含量大幅度上升,茎和块茎硼含量均缓慢下降。全生育期平均叶、茎、块茎硼含量分别为40.8,27.5,12.9 mg/kg;全株和块茎硼素吸收量动态变化可分别用一元三次方程和Logistic方程理想模拟。硼的最大吸收量出现在出苗后86 d(淀粉积累期),最快吸收速率出现在出苗后55 d左右(块茎增长初期)。有机肥、氮磷肥均可显著促进硼的吸收,有机肥与氮磷肥配合对硼的吸收有正交互效应,大幅度提高了硼的吸收量;随着生长中心由茎向块茎的转移,硼在茎叶中的分布逐渐下降,块茎中分布逐渐上升。淀粉积累期茎和叶中硼的分布为60%,块茎为40%,即块茎硼的运转率为40%。有机肥和氮磷肥配合,提高了硼的运转率。马铃薯硼的消耗系数平均0.002,生产效率平均173,每生产1 000 kg块茎(鲜)需吸收硼素5.5~6.1 g,平均5.8 g。  相似文献   

4.
5.
马铃薯镁吸收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马铃薯的镁营养特性,进而丰富马铃薯的栽培理论,同时为生产中合理施用镁肥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测定分析,研究了马铃薯镁的吸收、分配规律。结果表明:马铃薯全生育期各器官镁含量基本为叶茎根及块茎;全株镁的累积吸收量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呈二次曲线变化,在出苗后(31~40 d)(块茎形成期)镁阶段吸收量达到最大值;马铃薯生育期间对镁的吸收速率最大值出现在块茎形成期(出苗后31~40 d);马铃薯随生育时期的推进和生长中心的转移,镁在马铃薯各器官的分配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全生育期镁在各器官的分配以叶、茎为主;根与块茎很少,收获时镁主要贮存在茎与叶中。在该试验产量水平下,平均每生产1 000 kg块茎需吸收镁元素3.860 kg。  相似文献   

6.
在两个硫素供应水平下,研究34个玉米不同基因型的硫素吸收利用情况,通过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对玉米硫素利用类型进行鉴定。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玉米的籽粒产量、硫素吸收和利用效率指标都存在很大差异,根据这些指标,通过聚类分析将参试基因型划分为4类。自交系和甜玉米的有关指标均低,与普通玉米杂交种有很大区别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不同季节日光温室内光温环境变化及其对黄瓜根系和植株硼吸收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室内的光温环境冬春茬较秋冬茬符合黄瓜生育要求,冬春茬根系体积增加较快,根系活力逐渐上升,秋冬茬根系体积增加缓慢,根系活力逐渐下降。黄瓜对硼的吸收量和吸收强度,冬春茬明显高于秋冬茬。植株硼的分配以向叶中为主、根中最少,且冬春茬明显高于秋冬茬。生产上应依据环境和植株生育期调整硼素的供给。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不同品种花生的钙营养需求特性,以10个花生品种为试材,通过砂培盆栽试验研究了低钙胁迫对不同品种花生产量、生物量、农艺性状及钙素吸收分配、利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钙胁迫对绝大部分品种的花生分枝数无明显影响,但明显提高单仁果数和植株生物量,显著降低荚果及籽粒产量。不同花生品种植株茎叶、根系和果壳钙含量均表现为正常供钙处理显著高于低钙胁迫,但不同钙浓度处理间籽粒的钙含量无显著差异;低钙胁迫可提高茎叶和根系等营养体的钙分配率,降低钙素在果壳和籽粒等生殖体的分配率,且与果壳相比籽粒钙分配率降低幅度较大。不同品种的钙生产效率和钙干物质生产效率差异较大,钙素利用效率差异则相对较小;低钙胁迫显著降低不同花生品种钙素利用效率,但对各品种钙生产效率和钙干物质生产效率的影响因品种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9.
脱毒马铃薯不同品种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出适合赤水地区种植的高产脱毒马铃薯品种,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产量表现高低顺序为穗薯>召陆10号>鄂薯3号>会-2号>9-9(ck)>召陆23号>威芋3号,穗薯、召陆10号、鄂薯3号、会-2号间差异不显著,而与9-9、召陆23号、威芋3号达极显著水平;穗薯、召陆10号、鄂薯3号和会-2号较适宜赤水栽培。  相似文献   

10.
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测定了34个不同基因型玉米水培幼苗根系对硫素的吸收动力学参数,大田试验调查了参试基因型在不同硫肥处理后的籽粒产量表现,测定了植株硫素吸收总量.结果发现不同基因型玉米对硫肥的反应存在很大的差异,而苗期根系的硫素吸收动力学参数与该品种施用硫肥后硫素吸收总量和籽粒产量的变化有密切联系,可以作为  相似文献   

11.
为选出适合南方稻区种植的高产、高效水稻品种,采用大田实验,以南方稻区8种水稻类别的56个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在相同施肥条件下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生育过程中氮、磷、钾吸收特性,及其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水稻干物质和磷、钾的累积主要集中在分蘖盛期—齐穗期阶段,氮素累积集中在苗期—分蘖盛期、分蘖盛期—齐穗期这2个阶段;两系晚熟的稻谷、稻草产量和氮、磷累积总量最高,两系早熟的钾累积总量最高,分别比最低的常规早熟增加101.2%、40.9%、85.0%、48.1%、47.5%。随着生育期延长,同一系列水稻的稻谷产量和氮素累积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稻谷产量和各个生育阶段的氮、磷、钾累积量的相关性以分蘖盛期—齐穗期最强。两系早熟的养分利用效率最低,每生产100 kg稻谷需要N、P2O5、K2O 2.15 kg、0.53 kg、3.61 kg,三系中熟的氮、磷养分利用效率最高,钾以三系晚熟最高。综上所述,适合在南方稻区种植的高产、高效品种为两系晚熟和三系中熟,同时在水稻生育过程中保证分蘖盛期—齐穗期的养分供应,就能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2.
水稻不同基因型品种养分吸收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选出适合南方稻区种植的高产、高效水稻品种,采用大田试验,以南方稻区8种水稻类别的56个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在相同施肥条件下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生育过程中氮、磷、钾吸收特性,及其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水稻干物质和磷、钾的累积主要集中在分蘖盛期—齐穗期阶段,氮素累积集中在苗期—分蘖盛期、分蘖盛期—齐穗期这2个阶段;两系晚熟的稻谷、稻草产量和氮、磷累积总量最高,两系早熟的钾累积总量最高,分别比最低的常规早熟增加101.2%、40.9%、85.0%、48.1%、47.5%。随着生育期延长,同一系列水稻的稻谷产量和氮素累积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稻谷产量和各个生育阶段的氮、磷、钾累积量的相关性以分蘖盛期—齐穗期最强。两系早熟的养分利用效率最低,每生产100 kg稻谷需要N、P2O5、K2O分别为2.15、0.53、3.61 kg,三系中熟的氮、磷养分利用效率最高,钾以三系晚熟最高。综上所述,适合在南方稻区种植的高产、高效品种为两系晚熟和三系中熟,同时在水稻生育过程中保证分蘖盛期—齐穗期的养分供应,就能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3.
姬青云 《种子科技》2003,21(6):353-354
马铃薯生产上大多选用大西洋、夏波等品种种植油炸型原料薯,但其产量和合格率较低,这主要是沿用传统粗放耕作方式所致。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生产者应充分了解加工企业的质量要求和品种特性,选用优质脱毒种薯,加强以水肥为中心的田间管理,及时防治病虫害,做好收、贮、运等项工作,才能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不同品种辣木中铁、锰、铜和锌等微量营养元素的分布特征,对西双版纳不同树龄的‘多油辣木’、‘狭瓣辣木’和‘PKM1 辣木’,在不同采收时期不同采收部位中的4 种微量元素含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种类品种、树龄和采收季节,在辣木的嫩梢和老梢中微量元素的含量有较大差异。不同品种辣木中微量元素含量总体呈现:铁>锰>锌>铜的趋势;叶中铁含量低于茎,锰和锌含量高于茎;辣木嫩梢铁、锰和铜含量低于老梢,锌含量高于老梢。铁和锌含量为:‘多油辣木’和‘PKM1 辣木’>‘狭瓣辣木’,锰含量为:‘狭瓣辣木’>‘多油辣木’和‘PKM1 辣木’,随辣木树龄的增加铁含量呈增加趋势,锰和锌含量呈下降趋势。铁和锌含量夏季低于冬季,锰含量夏季高于冬季。铜含量随品种、树龄和季节变化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15.
以蒙麦36号等3个春小麦品种为材料,系统研究了S,Ca,Mg 3种养分在不同生育时期体内含量变化及分布运转规律;查明了其百公斤子粒吸收量,消耗系数,生产效率;建立了3个春小麦品种S,Ca,Mg养分的吸收动态模型。并应用模型理想地摸拟了最大吸收量、最大吸收速率及其出现时间。  相似文献   

16.
不同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水稻品种的氮素吸收利用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代表性的50个早熟晚粳品种(系),设置7个氮肥水平(0、150.0、187.5、225.0、262.5、300.0、337.5 kg hm-2),得出各品种在各个氮肥水平下出现的最高生产力及其对应施氮水平,将该最高生产力定义为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在此基础上,比较研究不同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水稻品种间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结果表明,生产力处于顶层与高层水平品种的颖花量极显著高于中层、低层品种,颖花量的增加主要表现为每穗粒数的极显著增加。各生育阶段的植株吸氮量和氮素吸收速率均随着生产力等级的增加而显著增加。4个生产力等级品种间在移栽至拔节和拔节至抽穗阶段氮素积累比例差异均不大,但随着生产力等级的增加呈减小趋势;抽穗至成熟阶段氮素积累比例随着生产力等级的增加呈显著增加趋势,顶层水平品种在抽穗至成熟阶段氮素积累比例为14.94%。氮肥表观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均随着生产力等级的增加而增加。初步筛选出13个集高产与氮高效于一体的品种。  相似文献   

17.
桑树品种间重金属镉的分布与富集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探究桑树品种间重金属镉的分布与富集规律,选择‘农桑14号’、‘强桑1号’、‘粤桑11号’3个桑品种,并设置15000株/hm~2、30000株/hm~2、45000株/hm~2的栽植密度在镉超标农田上开展试验。根据样品检测与统计分析的结果得出:从土壤中吸收的镉50%左右分布在桑树根部,其次为分枝、主茎和叶,桑树品种与栽植密度及其互作对各取样部位(除桑叶外)的镉总量均有显著影响。在镉含量为2.93 mg/kg的农田中,15000株/hm~2栽植模式下的‘粤桑11号’品种富集镉能力最强。桑树对镉的富集系数为0.107,桑树对镉的转移系数为0.243,两者均不受桑树品种与栽植密度及其互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不同品种烤烟吸钾特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鸿雁  魏成熙  陆引罡  周焱 《种子》2001,(2):26-27,29
通过土培试验,研究了WB68、K326、库扎加-A、Nc82、Nc89、云烟85等6个烤烟品种,在不同供钾水平下,各烤烟品种生长量及钾素分配状况.结果表明,各品种的吸钾特性存在较大差异,WB68、Nc82明显强于其它品种,在低钾水平下,根系发育正常、钾在体内的再利用率高,WB68、Nc82在较低供钾水平上所达到的生长量,其它品种要在高钾下才能实现.这两个品种植株内钾的分配率也比较稳定.各品种对钾的反应敏感度为WB68>Nc82>N289>R326>云烟85>库扎加-A.  相似文献   

19.
不同玉米品种冠层光分布和湿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阐明宜机收和普通玉米品种群体冠层不同层次光分布和湿度变化特征,在大田条件下采用随机区组试验方法,以郑单958、粒收1号为供试材料,设置4个种植密度(45 000,60 000,75 000,90 000株/hm2),测定了两品种冠层不同层次的透光率和相对湿度、干物质量、叶面积指数,并调查田间空秆率及产量。结果显示,两品种冠层底层和穗位层相对湿度表现为粒收1号低于郑单958。在4个密度下粒收1号的叶面积指数低于郑单958,穗位层透光率高于郑单958;吐丝期和灌浆中期两品种各层次干物质积累量没有显著差异,成熟期粒收1号各层次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低于郑单958,但粒收1号叶片干物质转运量较高。高密度(90 000株/hm2)下粒收1号空秆率低,产量较高。可见,宜机收玉米品种粒收1号群体冠层光分布合理,微环境良好,物质生产转运通畅,植株个体在密度增加过程中能充分利用有限资源,空秆率低,产量高,耐密性强。  相似文献   

20.
大田条件下,利用示踪技术研究了两个不同穗型的冬小麦品种根系吸收活力空间分布变化的差异。结果表明,从返青到挑旗阶段在垂直深度20cm,水平距离0-20cm的土体内,大穗型品种78-3根系吸收活力的增加明显高于多型品种鲁麦14。以后,78-3的根系吸收活力的降低幅度也显著大于鲁麦14,其活力的绝对值低于鲁麦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