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树木高接,是指把原来树冠上的枝条或部分枝条剪去,用其它接穗嫁接。因嫁接部位较高,故称之为高接。在园林生产上,高接可以达到特殊的、理想的效果:   一变劣果为佳果 有的农户有一些毛桃、山桃、杜梨、软枣、酸枣等野生果树;在果园中,也往往会混入一些品质差、产量低或商品价值不高的品种。用高接法将树冠更换为品质优、产量高的树种或品种,可以有效地提高其经济效益。这在果树栽培上称之为“高接换种”。高接后,一般 2~ 3年结果, 4~ 5年丰产。   二使果树结果多 果树开花不结果或结果寥寥,叫做“不结实性”或“少结实性”…  相似文献   

2.
红松是我国东北地区主要树种之一,种子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是不可或缺的干果类资源,是我国重要的生态树种和果材兼用树种,樟子松嫁接红松近些年来在很多地区兴起,对增加林农收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敖胜利 《中国林业》2011,(14):58-58
红松是珍贵用材树种,常绿大乔木,树干通直,木材轻软,纹理通直,不易开裂,反翘,耐腐朽,抗压力强。红松不仅是优良的油料树种,更是优良的经济林果树种,红松嫁接培育果材兼用林基地建设,是林业产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了一些红松嫁接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4.
樟子松幼树嫁接红松的生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改善沙地树种结构,在章古台沙地进行了樟子松幼树嫁接红松的生长试验。嫁接方法采用髓心形成层贴接法。试验表明,在该地区用樟子松幼树嫁接红松,嫁接成活率达到47%。嫁接10年后调查,红松平均胸径生长量为487cm,平均树高生长量为244m,平均冠幅181m,形成了正常发育的树冠。  相似文献   

5.
嫁接方法对红松异砧嫁接苗木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松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坚果树种之一,为红松果林建设提供优质壮苗是目前研究的重点之一。在培育红松樟子松异砧嫁接苗中,我们通过对7种嫁接方法的研究后认为,嫁接方法应以成活率为优先,其次是生长量的大小为原则,建议采用贴接的方法是较为适宜的,然后是劈接,这在生产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红松是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林区的重要用材树种,同时也是重要的经济树种。木材和种子的价值都很高,市场前景好,需求量逐年增加。为提高红松的成材率,采用嫁接手段将红松老龄期、结实期接穗同生长良好的樟子松幼树林进行了嫁接。经过成活率调查与保存率调查,嫁接培育红松果林具有技术上可行、经济前景可观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核桃是我国重要的果木两用树种,其仁营养丰富,是首选的健脑食品;其材纹理细致、坚韧,用作各种珍贵器具和国防用材。因核桃根深叶茂,经济、生态价值高,被列入退耕还林工程造林中经济生态兼用树种之一。为使核桃提早结实,稳定优良品种,扩大栽培范围,满足市场对核桃嫁接苗的需求,笔者在秋季采用“丁”字形芽接方法进行核桃嫁接,成活率达  相似文献   

8.
以“近自然林业”为指导思想,对凉水自然保护区不同类型红松林主要树种的重要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红松在天然林内并不占据优势地位;红松人工纯林内红松的重要值都很大,都大于同林分内的阔叶树主要树种的重要值之和;林隙透光抚育林内红松的重要值为107.98%,而其他几个阔叶树种色木、白桦、椴树和杨树的重要值相加为121.69%,主要树种中针叶树种和阔叶树种的比值接近1∶1,这种重要值的比率使整个林分的针阔比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  相似文献   

9.
<正>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et Zucc)是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林区的重要用材树种和经济树种。为了研究探索在红松分布区外的河北坝上地区培养红松果、材、防护兼用林,提高林木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丰富塞罕坝林种和树种结构,塞罕坝机械林场于2008年启动实施了"樟子  相似文献   

10.
以油松皆伐迹地天然更新的散生油松幼苗和人工栽培的红松幼苗为砧木,采用18年生2代嫁接红松母树林作接穗,进行油松嫁接红松(异砧嫁接)和红松嫁接红松(同砧嫁接),经过3年的研究结果发现,油松嫁接红松亦可以成活,但成活率低于红松嫁接红松,且生长较慢,还存在"小脚"现象.  相似文献   

11.
章古台沙地樟子松嫁接红松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樟子松作砧木,以红松作接穗,改变了红松对立地条件要求较高的生物学特性,扩大了红松的栽培范围。试验表明:在章古台沙地经嫁接的红松生长发育良好,并正常开花结实,径生长量为樟子松的117.8%,材积为146.38%,其木材产值是樟子松的4.4倍。  相似文献   

12.
红松是我国东北地区的珍贵乡土树种,被大家所熟知。作为一名基层林业工作者,从加速培育后备森林资源、尽早提升红松果材兼用林结实年限角度出发,采用新的红松嫁接新技术,从采穗的采集、科学的嫁接及嫁接后的养护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探讨了红松嫁接方法及技术要点,以加快辽宁东部山区红松果材兼用林人工更新培育。加快植株生长的同时更早的进入结果期,以期为林农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3.
红松是我国东北材种兼优的乡土树种,用途广泛。为扩大红松栽培区域,对红松自然分布区内一般气候特征,即温度、热量状况、季节分配、霜期、地面温度、降水、蒸发、空气湿度、日照时数和风等气候因子进行全面综合分析。阐述红松适宜生长地区的气候环境,为扩大红松栽培区域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营造纯林好,还是营造混交林好,这一问题直至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我场遵照毛主席“一切经过试验”的教导,于1963年春季设计营造了四种人工混交林,即红松-大青杨混交林、红松-长白落叶松混交林、红松-水曲柳混交林和长白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分别以红松纯林和长白落叶松纯林作为对照,以探讨如下问题:1.在以红松为主要树种的人工混交林和以长白落叶松为主要树种的人工混  相似文献   

15.
红松异砧高枝嫁接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红松异砧高枝嫁接技术,是营建红松果林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红松与樟子松异砧高枝嫁接,不仅可以促使红松提前开花结实,而且可使红松果林建在其自然分布之外,从而扩大栽培经营范围,对于改变林区经济现状具有重大意义。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林口林业局曙光林场,地理位置为129°12’E,45°08’N,年平均气温2.7℃,年降雨量540mm,无霜期120天。试验林位于87和94林班,为樟子松人工幼林,林分平均高1.6m,平均胸径2.62cm。坡度15~18°,坡向南,坡位中下腹。2 材料与方法2.1 接穗…  相似文献   

16.
美国(东部)黑核桃是一种果材兼用的落叶乔木树种,生长适应能力强,可作为经济林树种、用材树种和生态树种。文章主要介绍了黑核桃的栽培历史、生产应用、主要特性、嫁接技术及发展前景,为山西省今后黑核桃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7.
红松是我省的主要造林树种之一,生长快、材质好,同时种子含油率高,又是一种很好的木本油料树种。因此,颇受群众欢迎。解放后,广大贫下中农和林业职工,响应毛主席“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营造了大面积的红松人工林。长势良好,有些已郁闭成林。但随着红松的扩大栽培,相继而来的毁灭性病害——红松疱锈病,亦迅速蔓延,严重的影响了红松的正常生长,重者整株枯死,给林业生产带来极大的威胁。为了摸清病害的发生情况,于一九七一年至一九七五年我所有关同志到发病严重的  相似文献   

18.
《林业实用技术》2021,(10):82-85
以北乌头(Aconitum kusnezoffii Reichb.)作为对象,研究了林下仿野生栽培北乌头时影响发芽率的因子及最佳因子参数,具体包括:选择在林下或新造林未成林下栽培北乌头;林下栽培林分树种选择落叶松;林下栽培的郁闭度为0.2~0.7;新造林未成林下栽培的树种选择也对栽培效果影响显著,红松和水曲柳新造林未成林下的栽培效果明显优于云杉;栽培密度为10~20个/m~2。  相似文献   

19.
红松嫁接及嫁接苗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松是我国珍贵的经济林和用材林树种,具有很高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发展红松商品林已成为辽东山区广大林农脱贫致富的最佳项目之一和促进地域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了早日实现快速发展早产丰产、优质高效红松商品林的目的,采用嫁接方式是最佳有效的途径。经过多年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成功地总结出红松嫁接及嫁接苗管理技术,使有关经营单位和广大林农在实际生产中得到了很好的推广和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通过采取这一嫁接技术,可使红松树种比自然生长的纯林提前结实和提前获益10~15 a,提高种子产量30%以上,增加经济效益30%以上。是一项实用技术,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异砧嫁接在红松果林建设上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在红松坚果林的建设中,采用异砧嫁接的新技术,使其在最短的时间内生产种子。该项技术经20多年的试验研究,已取得了成熟的经验,提出了取用1~1.5m高的樟子松、赤松作砧木,用从170~200年生优良母树上采集的红松接穗,进行高枝嫁接,成活率可达85%以上,其生长量接近樟子松、赤松的水平,在3~4年内即可进入结实期。从而为加速红松坚果林的建设速度,充分利用现有的红松优良资源提供了一项新技术。也为实施“天保工程”,为林区职工的转产和以林养林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