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品种产量改良的限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关中地区50年来不同时期小麦品种在目前栽培条件下的产量性状变化和当前推广品种的源库关系,结果表明:(1)在以往品种改良中,收获指数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2)当前种植的品种中,源是产量进一步提高的制约因素;(3)引入新的种质,以改善源的功效为基础提高生物学产量,同时不降低收获指数,是超高产育种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关中地区 5 0年来不同时期小麦品种在目前栽培条件下产量性状变化与当前推广品种源库关系的研究 ,初步探明 :①在以往品种改良中 ,收获指数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 ;②当前种植的品种中 ,源是产量进一步提高的制约因素 ;③引入新的种质 ,以改善源的功效为基础提高生物学产量 ,且不降低收获指数 ,是超高产育种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3.
小麦品种产量和品质性状相关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传喜  阮龙 《安徽农业科学》1997,25(2):99-100,117
选用25个小麦品种,分析了其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变异和相关,结果表明:籽粒产量与生物量和收获指数极显著正相关;生物量与收获指数无明显相关;SDS沉降值、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及硬度间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各品质性状与籽粒产量、生物量呈明显负相关,与收获指数等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4.
不同玉米品种生产力和水分适宜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8个玉米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水分条件下不同品种玉米产量,水分适宜指数和,收获指数。结果表明:不同水分和不同品种间的产量差异均极显著。灌溉增加产量来源于提高于物质积累质量和收获指数两个方面。改进后的抗旱指数可以较好的反映各品种在不同时分梯度条件下的变化。平均水分适宜指数高的品种在中灌溉条件下产量已达到或接近试验条件下的高点,实现了既节水又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甘蓝型杂交油菜收获指数及其品种间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四川瓮地宜栽的29个甘蓝型杂交油菜品种的收获指数、生物产量、经济产量、粒壳重比、粒枝重比、粒茎重比等部分件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油菜品种中,单株经济产量超过50 g的品种有9个,其中早杂2号和(MZA×508B)×(98R-3×C18-14)的单株经济产量在54 g以上;油菜的经济产量主要受生物产量的影响,只有在较高生物产量的基础上提高收获指数才有意义;油菜粒茎重比对收获指数的影响最大,粒枝重比次之,粒壳重比最小;在生物产量相当的情况下,适当控制茎秆重有利于油菜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以河南省北部地区不同时期广泛种植、有代表性的冬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通过分析其产量、产量构成因素,研究了冬小麦品种更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品种更替,冬小麦产量显著提高,年平均增长1.59%,收获指数年平均增长1.20%,株高年平均下降0.65%,千粒重年平均上升0.52%,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没有显著变化.产量与收获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株高呈极显著负相关.收获指数的增加,株高的下降是产量增加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以7个优势小麦品种(系)和3个普通型(非优质)小麦品种为材料,分析了优质小麦和普通型小麦农艺性状的差异以及优质小麦子粒产量低的原因。结果表明,与普通型小麦相比,优质小麦表现植株高大,生物学产量低,收获指数低,穗粒数少,公顷穗数少。相关分析表明,株高与子粒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生物学产量、收获指数、穗粒数、公顷穗数与子粒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据此,提出改良优质小麦品种子粒产量的目标是降低株高,提高生产总量,改善光合产物分配,提高结实率。  相似文献   

8.
品种的丰产性是决定其能否大面积推广的关键。本文选取近几年我所育成的水稻新品种(系),以冀粳8号为对照,对其进行了产量性状分析,结果表明,穗数型品种在产量上很难有新的突破,适当增加株高,提高生物产量,力争粒多,粒重,比增加穗数,提高收获指数和粒叶比更有希望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9.
小麦收获指数,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的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9个小麦基因型在四川省7个不同生态环境下的收获指数,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的稳定性研究表明,这3个性状均与环境间存在极显著互作,其稳定性参数b和S^2d因基因型不同而表现各异,收获指数受环境的影响大于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在高中产环境中,收获指数等3个性状均好于低产环境,不同环境中,收获指数和生物产量都对籽粒产量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收获指数,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的高低与其稳定性之间彼此独立,改良基因型的  相似文献   

10.
提高作物单产的途径与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了作物产量提高过程中,增加叶面积指数(扩源)和收获指数(增库)及提高生物量(扩源增库)给作物单产提高带来的巨大效益及其存在的生理限制因子 ,提出了今后提高作物单产的对策-培育生理生态理想型植株、提高生物量、提高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  相似文献   

11.
江苏淮北地区小麦品种演变中生物产量与收获指数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苏淮北地区小麦品种演变中生物产量与收获指数的变化夏中华,丁雪蕙,顾正中,张云峰唐明臻,俞世蓉,吴兆苏(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科所223001)(南京农业大学小麦品种研究室)小麦新老品种演变研究表明,现代品种光合面积显著增大,但生物产量变化不大,而茎草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新疆主栽和近年新育成春小麦品种的产量潜力及其构成因素,为春小麦产量育种提供依据.[方法]在较好的肥、水以及控制病虫害和倒伏的条件下,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疆不同时期种植面积最大的4个主栽和近年新育成的3个春小麦品种的产量潜力及其构成因素,并对品种的产量潜力和生产中的实际产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随着品种的更替,品种的产量潜力和实际产量均显著提高;主穗粒重、主穗粒数、千粒重、收获指数显著提高;株高显著降低,生育期呈缩短趋势.[结论]新疆春小麦高产育种的重点是:通过增加主穗粒数,稳定千粒重,提高穗粒重和收获指数,株高稳定在85~90 cm.  相似文献   

13.
小麦收获指数和源、库性状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用5×4不完全双列杂交研究了收获指数、生物产量和籽粒库容的遗传。Wr/Vr和D、H、(H/D)#+ (1/2)分析表明,该3个性状的遗传均符合加性-显性模型;收获指数、生物产量以加性效应为主;籽粒库容以显性效应为主;绵阳11和川麦21是改良生物产量和籽粒库容的较好亲本,809是改良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的较好亲本;收获指数、生物产量可从F#-3代开始选择,籽粒库容则宜推迟到F#-5代开始选择。  相似文献   

14.
宁夏水稻育成新品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11年间在农作物所水稻育种试验中参加品种比较及区域试验的262个水稻新品系的388次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晚熟组、早中熟组及优质米组3组的平均产量及最高产量的差别并不大。在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变异系数中,千粒重、实际产量较小,表明不同品种在不同年际间的变化幅度较小。每穗实粒敷变化幅度大于收获穗数;从偏相关系数看,对产量影响较大的依次是每穗实粒数、收获穗数、千粒重,且都达极显著水平。在通径分析中,晚熟组新品系产量构成因素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则为收获穗数0.6112,每穗饱粒敷0.5451、千粒重0.3282,旱中熟组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及收获穗数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7338,0.4190,0.6151。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不同年代典型粳稻品种的产量及株型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江苏省近50年来在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10个代表性粳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年代水稻产量形成、干物质生产、源库关系和株型的差异。结果表明:从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水稻单产显著提高,之后提高的幅度趋于平缓。在品种演进过程中,结实率、千粒重的遗传改良效果不显著,但每穗粒数显著增加,这是产量提高的关键。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水稻的干物质量和收获指数同时增加,20世纪80年代以后收获指数略有下降,但干物质生产能力继续增加。品种演进使株型得到改良,顶3叶的叶长、叶角明显减小,穗部着粒密度、二次枝梗数增加,粒叶比也得到提高。从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的品种株高明显增加,基部节间长度逐渐减小,直径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6.
小麦收获指数与产量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收获指数在小麦品种选育中的作用。[方法]选用特早熟、中早熟和中晚熟小麦,设低、中、高3个种植密度,研究不同熟期类型小麦收获指数与产量的关系。[结果]中密度下,株高和穗长与群体产量呈正相关,与个体产量呈负相关,倒二叶面积、旗叶长、倒二叶长和宽对群体产量有利;高密度下,穗长与群体、个体产量均呈正相关,株高、旗叶面积和倒二叶面积则呈负相关。灌浆速度和灌浆持续期在中高密度下均与群体产量呈正相关。收获指数与籽粒产量呈正相关。株高、穗长、叶面积、穗粒重、灌浆速率、株高构成指数、结实小穗数和粒叶比等与收获指数和群体产量的关系密切。不同类型品种在不同竞争环境下的单株生物产量差别不同。[结论]小麦高产品种的选育应将收获指数和生物量同时作为选择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当前气候变化和夏玉米品种更替的背景下,如何调整品种和播种期以适应当地有效积温的变化对夏玉米的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熟期夏玉米品种产量形成对播期的响应,以期为当地适宜播期和品种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7—2019年,共选用3个中早熟夏玉米品种登海518(DH518)、京农科728(JNK728)、登海618(DH618),3个中晚熟品种郑单958(ZD958)、登海605(DH605)、先玉335(XY335)作为试验材料,并设置6月5日(E)、6月15日(N)、6月25日(L)3个播期,探讨播期对不同熟期夏玉米授粉结实和产量形成等的影响。【结果】播期推迟至6月25日,各品种千粒重增加,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显著降低,产量下降。与6月25日播种中晚熟品种相比,6月5日播种,产量和有效积温生产效率分别增加28.81%和16.24%;与6月25日播种中早熟品种相比,6月15日播种,产量和有效积温生产效率分别增加18.92%和14.66%。随播期推迟,不同品种全生育期有效积温降低1.21%—10.62%,中晚熟品种的降幅大于中早熟品种;中早熟品种总结实率降低6.25%—19.94%,中晚熟品种总结实率降低8.11%—27.32%,中晚熟品种的降幅大于中早熟品种;不同品种空秆率增高1.42%—14.72%,与品种熟期无关;中早熟品种收获指数先升高后降低,变幅在15.91%—20.23%,中晚熟品种收获指数降幅在2.36%—27.69%。不同品种产量与有效积温呈正相关,且吐丝期—成熟期有效积温与产量的关系更密切;有效积温、收获指数、总结实率、全生育期天数4个因素中,中早熟品种的产量与收获指数、总结实率的关系更密切,而中晚熟品种的产量与有效积温、收获指数的相关性更强;中早熟品种的有效积温与全生育期天数的相关性强于其与总结实率、收获指数和产量的相关性,而中晚熟品种的有效积温与产量的相关性强于其与收获指数、总结实率和全生育期天数的相关性。【结论】中早熟品种产量受有效积温限制较小,1 700℃·d左右的全生育期有效积温更有利于保证其较高的结实率和收获指数,进而获得高产;中晚熟品种产量受有效积温限制较大,1 800℃·d以上的有效积温更有利于其产量的增加。在当地气候条件下,6月5日左右播种中晚熟品种、6月15日左右播种中早熟品种,有利于获得较高产量且提高有效积温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8.
不同粳稻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在大田高产栽培条件下,对具体表性的17个粳稻品种在不同施肥水平下的氮素吸收与利用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粳稻品种植株含氮率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差异性明显;作物产量水平提高,植株含氮率则相对较低;植株总吸氮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r=0.5497*);氮经济产量生产力随着水稻品种生育期延长与作物品种产量的提高而逐渐提高,提高水稻品种基因型的氮生物产量生产力、收获指数及氮素收获系数,可显著提高品种的氮经济产量生产力与作物产量。同时,不同生育阶段、不同施肥水平下的水稻植株含氮率、吸氮量、氮经济产量生产力及其构成因子间亦具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9.
利用11个小麦新品种(系),对生物产量、收获指数与籽粒产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物产量与籽粒产量的表型和遗传正相关均达极显著水平,收获指数与籽粒产量的表型正相关也达极显著水平。生物产量的遗传潜力及与籽粒产量的密切程度均大于收获指数,说明进一步提高产量的途径应是维持现有收获指数水平,主要通过提高生物产量,协调提高二者之间的关系来实现。  相似文献   

20.
生长季节对甜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甜玉米在广东省周年种植的特点,以粤甜16、粤甜22、新美夏珍为材料,研究秋种和夏种甜玉米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初步明确影响甜玉米周年种植时单位面积产量波动的因素。结果显示,秋种时3个甜玉米品种的鲜苞产量、单穗重、百粒鲜重、穗粒数显著高于夏种,粤甜16、粤甜22、新美夏珍鲜苞产量秋种较夏种分别提高30%、45%、33%。甜玉米收获指数偏低,3个甜玉米品种在夏种和秋种时收获指数均低于42%,秋种较夏种提高3个甜玉米品种的收获指数,粤甜16、粤甜22、新美夏珍分别提高14%、27%、23%。表明夏种较秋种较高的光温水平,缩短甜玉米灌浆进程,降低甜玉米鲜苞产量和收获指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