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略论中国古代农书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是灿烂而辉煌的。中国古代农书总结、记述和传承了这一文明,它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见证和结晶。中国古代农书中蕴涵的农业思想和技术,不但为我国古代农业带来了巨大效益,而且对现代农业科学、农业技术、农业文化、农业政策、农业生态环境以及农业生产关系的研究、改进(改造)与发展,也具有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的农业文明和其他世界文明相比,有着持续和悠久的历史特点,特别是农业文明在经历了几千年的世代更替和变迁过程中能延续至今,并留下灿烂的思想和文化,追问其根由则在于我国古代农业在其发展过程中,秉承了祖先的传统文化观念,遵从了世代相传的有关农业的法律制度和其中体现的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规则和制度。这种观念、制度和技术规则对我国当代农业生态环境法制建设具有相当的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农垦的现代大农业模式不应该排斥我国传统农业文明,恰恰相反,农垦体系更有必要也更有条件融合我国古代农业文明成果,实现生态农业的升级转型。中国在源远流长的古代农业文明进程中形成了极为丰富的传统农业思想,其中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参思想、五行生克和循环论思想、多业并举的立体农业思想等,对于农垦体系构建现代生态农业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农垦体系要以保障粮食安全、农业安全、生态安全、食品安全为目标,借鉴古代农业文明成果,发掘和弘扬当地的农业文化遗产,在土壤养护、循环农业和立体农业建设、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生态农业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信息化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4.
刘晓萍 《农业考古》2019,(4):202-206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其传统文化的核心本体是农业文化,同时农业科学文化研究也是研究中国科技与文化互动关系必不可少之环节。本文尝试以李约瑟对中国农学发展的关注、他和多位农学专家对中国农学典籍西向传播的贡献、《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中对中国农书的译介为进路,梳理中国农业文化与西方的交流及其产生的影响,重新发现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对世界文明进步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人类文明的起源无疑地是以农业为先导的,农业生产是文明产生的先决条件,农业文明本身就是初始意义上的文明。"[1]儒家思想在我国持续数千年,对我国古代乃至现代都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它的影响渗透到各个领域,其中在农业领域也是其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古代先贤孔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长期的农业实践中,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农业文明和农业生态观,包括和谐共生的农业生态保护思想及以合天时、地脉、物性之宜为核心的农业生态保护制度,并重视农业技术在农业生态保护中的应用。通过对我国古代农业生态保护思想和现代农业发展中生态环境问题的探析,阐述了我国古代农业生态保护思想和保护制度对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借鉴意义,以及建立现代农业生态保护制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业从发生之初就是种植业与养殖业并存的经营结构,并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的农业经营传统,这个传统一直持续了两千多年,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小农家庭种养结合的农业传统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主要包括了生存需求、文化需求、饮食需求等。  相似文献   

8.
胡火金 《农业考古》2007,(1):104-109
中国古代农业长盛不衰,在自然农业经济运作模式下,以环境安全、生态保护型的农业生产方法,在有限的土地上维持着众多人口的生计,维系了几千年传统农业社会的绵延发展,铸就了中国农业文明。“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独特的“土壤”里产生发展,并在传统农业文明中不断强化、提升,由此引导了中国古代农业思想及其农业实践,成为中国古代农业思想的精髓。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家具作为社会文化功能和艺术审美功能的栽体,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体现了各个不同时代的审美意识。本文从哲学、社会意识等方面来研究我国古代家具审美思想的成因,追溯我国古代家具的文化内涵,以期从深层次上把握中国古典家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秦王朝之建立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中国农业由此跨入整体发展时期。秦统一,推动了中国农学的哲理化趋势;加强了中国农业的政策制度建设;促进了中国农业文明远播。秦农业是秦、汉帝国之兴盛与建立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1.
1 我国古代的土壤分类发展概况由于我国的古代文明起步早 ,而这种文明又是农业文明 ,因此中国古代基于农业应用的土壤分类发展也比较早。根据考古发掘 ,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末期 ,我们的祖先即开始耕垦土壤 ,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中国土壤分类最早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以前 ,在此以后的过程中始终进行着缓慢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土壤分类是基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展 ,并且为此服务的。土壤作为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 ,并且是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常见的物质 ,因此 ,我们的祖先对土壤的类别问题很早便有了认识。与很多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相…  相似文献   

12.
农谚是由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积累所得,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古代综合性农书,书中虽然只征引了数量不多的农谚,但这些农谚涉及北魏时期农业生产工具、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思想等方面的内容,多维度的展示了北魏农业文明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3.
近代以来,工业文明的过度发展导致了环境恶化、资源枯竭、人性危机以至于生态危机,因而建设一种新型生态文明成为世界各国共识。基于农耕文明的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生态平衡、追求“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具有深刻的生态意识。因此,21世纪,中国传统农业文化在更高层面上的多元复归,能为世界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中华农耕文化是我们祖先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中国古代的农学思想具有整体观念,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强调可持续发展,依靠自然规律来运行。我们祖先创造了一整套独特的精耕细作、用地养地、物质循环利用等方面的技术体系。在农艺、农具、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生态农业等方面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农业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国家粮食安全、循环农业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增加农民收入、乡村文化事业发展等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可以从中华传统农耕文化汲取营来加以解决,因而,中华传统农耕文化仍然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5.
《农业考古》2021,(4):241-247
中华农耕文化孕育于中国传统农业之中,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探讨了中国早期主要哲学流派对农业生产实践的认识,从新的视角探究传统农耕文化对这些哲学流派主要思想观点的影响,提出传统农业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实践基础,传统农学思想中的"天人关系"不仅是中国传统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也是中国传统哲学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基础,中国传统哲学之精华,至今仍对当代农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研究农耕文明的文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农耕文明的起源、发展及衰落研究;二是古代农耕文明思想、内涵的研究;三是农耕文明对发展现代农业的启示。关于农耕文明在博物馆传播的研究比较有限,主要集中在对农业在博物馆陈列中的研究上。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哲学,立足于以人为本,崇尚和谐,追求天人合一,两型社会建设的宗旨与之一脉相承.中国传统的尚俭戒奢伦理,可以增进人的德性,提高文明水平;可以持家、兴国;与可持续发展密不可分,从而构成了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思想资源.中国古代生态环境伦理表现出鲜明的东方特色,如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善待生命,关爱万物;道法自然等,都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极富启迪意义的思考.与此同时,需要避免中国传统伦理的绝对化.  相似文献   

18.
王玉宝 《农业考古》2006,(1):238-239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史》是国家社科基础项目的研究成果形成的专著。该书从文明史的视角,对中国古代农业文明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发生、发展和繁荣的历史,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不少薄弱环节,乃至空白。此前的史学研究非常重视农史,但主要集中在农业本身的土地制度、耕作方式、耕作技术、种植品种及生产关系等方面,即以物质文明为主,着眼于精神文明的研究较少,故本成果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价值,亦为完整了解农业文明提供了又一重要侧面的通观知识。  相似文献   

19.
五千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沉淀了积厚流光的中国农耕文化,五千年华夏儿女服田力穡,造就了独树一帜的古代农业科技体系。中国农业博物馆编纂的《五千年农耕的智慧——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知识》一书,串起耕耘畜养的纬线,梳理历史变迁的经线,对我国古代农业发展成就进行了系统归纳,既形成了对我国农业科技史的概览,也打开了一个认识农业文明、传承文化基因、启迪发展智慧的全新坐标系。  相似文献   

20.
《安徽农业科学》2020,(4):241-243
习近平同志关于发展"高效生态新型农业"的战略思想是我国农耕生态文明传统和现代科学理念相结合的生动体现,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几千年的农业实践孕育了丰富的生态农业思想,走出了一条"精耕细作、用养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传统农业道路。面对当今工业化和化学农业面临的突出问题,需要从农耕生态文明中吸取经验和智慧,与时俱进,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走出一条"高效生态新型农业"的发展道路。在明确该认知的基础上,对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几个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