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2.
水稻库源遗传生理学研究──Ⅳ 几个不同历史阶段主栽水稻品种N素的吸收、运转与分配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结果初步明确:1.在相同的土壤条件、生态环境和栽培技术条件下,矮秆品种与籼型杂交稻组合产量比高秆品种高,光合产物积累多,N素的吸收积累也较多。N素积累量增加幅度与干物质增加幅度大致同步。N素的吸收积累90%左右皆依赖于齐穗前的积累,不同历史阶段主栽品种积累量差异很大;齐德后各品种N素的吸收积累量差异不大,一般占总积累量的10%左右。2.较高产的籼型杂交稻与矮秆品种所吸收的N大部分积累在叶部,这对稻株增加光合能力、提高光合生产力有利。齐穗前积累N素较多的品种与器官齐穗后转移再利用的数量与比例也较大,构成籽粒N素积累量的比例也较大。 相似文献
3.
研究分析了不同历史阶段六个水稻主栽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和产量构成特征,结果表明,近四十几年来育成的品种(组合)与高秆品种南特号相比,增产4.7%(矮脚南特)至42.5%(汕优63)。新育成的品种生育期一般较长。株高的变化从130cm左右降至80cm左右,再变迁为目前栽培品种的110cm左右;新育成品种(组合)产量的增加主要来自单位面积总粒数的增加,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变化对产量增加影响较小。从单位面积总粒数的变化情况看,有2/3来自德粒数的增加,1/3来自穗数的增加。 相似文献
4.
水稻库源遗传生理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50年代以来,水稻随着主栽品种的更新换代,产量库容和源强度不断扩增,促使稻谷产量登上新台阶。对不同历史时期主栽品种观测表明:库容增幅大于源强度增幅,从而库源经逐步提高。库容扩增每穗粒数增加。源强度提高主要靠叶面积扩大,株叶型的改进,确保了半矮秆常规稻和杂交稻的叶面积与群体生长速率得以同步增长。 相似文献
5.
我国水稻主栽品种演替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 推广应用良种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重要措施。良种推广意味着新品种代替老品种,即品种演替。了解品种的演替规律,不仅有助于了解育种历史,而且对育种和监管也能提供参考。本研究拟开发一套客观计算品种演替规律的算法。方法 基于ASP.net平台和VB.net语法,编写程序算法,对SQL Server 2008数据库中收录的品种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过去30多年来我国水稻品种演替的一般规律。结果 程序分析发现,基于面积变化的算法,得出水稻品种年均更替率约11.1%,基于品种个数变化的算法,得出水稻品种年均更替率约29.7%。结论 我国水稻生产上,育成品种长期保持了较快的更替速率。分析了品种更替速率快的原因,并对今后提高育种效率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超高产水稻的干物质生产特性研究 总被引:91,自引:6,他引:91
以我国近年育成的超高产水稻品种为材料, 在福建龙海和云南涛源研究分析了超高产水稻品种的高产生理特性。结果表明超高产水稻品种积累了高额的生物量。 稻谷产量随干物质积累总量的增加而提高,产量主要取决于生物产量的高低,而收获指数对稻谷产量的贡献较小。超高产水稻干物质生产优势在中期和后期,产量随中期和后期干物质净积累量的增加而提高。中期和后期的群体生长率(CGR)与产量呈高度正相关,而前期CGR与产量的关系不密切。茎叶干物质输出量构成籽粒产量平均为24%(福建龙海)和33%(云南涛源),茎叶干物质输出量和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均与稻谷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在同一地点,对干物质积累的作用,CGR显著大于生长日数。 相似文献
7.
8.
在抚远县东河农场试验区种植水稻常规品种和苗头品系,应用田间调查和室内考种等方法进行筛选,整理各个品种的优缺点,筛选出适合大面积种植的高产、优质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9.
稻瘟病是水稻的三大重要病害之一。利用稻瘟病抗病基因进行新品种培育是控制稻瘟病发生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对水稻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鉴定63个浙江省主栽水稻品种的叶瘟和穗颈瘟抗性水平的基础上,利用Pi1、Pi5、Pi2、Pi9、Pia、Pizt、Pigm、Pib、Pik和Pikh等10个已克隆抗稻瘟病基因的特异分子标记,对这63个品种的抗稻瘟病基因组成进行了鉴定,并进一步分析了抗病基因与稻瘟病抗性之间相关性。抗性鉴定结果显示,63个浙江省主栽水稻品种中,抗叶瘟品种占66.7%、抗穗瘟品种占50.8%。抗稻瘟病基因分析显示,有60个主栽品种聚合了多个抗病基因,含有Pizt和Pib基因的品种45个、含有Pi2和Pi5基因的品种43个,此外,抗病基因Pia、Pik、Pi1、Pi2、Pizt、Pikh、Pi5及Pib在浙江省主栽品种中分布频率整体较高,而Pigm和Pi9分布频率很低,仅3.2%。本研究揭示了浙江省主栽水稻品种抗稻瘟病基因的组成及抗稻瘟病基因对稻瘟病抗性提高的贡献,为浙江省抗病新品种的培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我国水稻主栽品种SSR多样性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30,自引:7,他引:30
采用40个SSR标记,比较分析了151份20世纪50年代(78份)和近10年(73份)我国常规稻主栽品种的遗传差异,发现有39个标记具有多态性,多态性位点共检测到213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2~11个,平均5.5个;平均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e)为0.649,范围在0.309(RM174)~0.869(RM418)。籼粳亚种间SSR多样性差异明显,籼稻平均等位基因数(Na)和Nei基因多样性指数(Na = 4.4,He = 0.458)均高于粳稻品种(Na = 4.0,He = 0.395)。比较了78份20世纪50年代与73份近10年水稻主栽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籼、粳亚种表现出相近的变化趋势,即Nei多样性指数和等位基因数20世纪50年代主栽品种高于近10年的。虽然Nei基因多样性指数的变化并不显著(籼稻:z= 1.471,P=0.141;粳稻:z= 1.932,P=0.053),但等位基因数目的变化达到显著水平(籼稻:z= 2.677,P=0.007;粳稻:z= 3.441,P=0.001)。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遗传变异绝大部分存在于两时期内,尽管时期间平均贡献的遗传变异仅占1.9%,但仍然达到5%的显著水平;籼、粳亚种两时期间平均贡献的遗传变异高于整个分析样本,分别为5.0%和8.2%;籼、粳亚种不同位点的遗传分化程度也各不相同,籼稻和粳稻品种分别有13个(占33.3%)和11个(占28.2%)SSR位点的等位基因在两时期间差异显著,而其余位点的遗传变异则是因时期内品种间的差异引起的。研究表明近10年我国常规稻主栽品种丢失了一部分等位基因,水稻育种仍应加强更广泛的种质亲本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采用SSR标记分析了304份我国20世纪50-90年代生产上广泛应用的常规稻主栽品种的遗传结构及不同时期籼粳组分的变化。结果显示,我国常规稻主栽品种可明显分为籼、粳两类,籼稻的亚遗传结构比粳稻更为复杂,但晚籼和早粳类型的遗传背景略为单一。早、中、晚各季节类型与遗传结构的分型结果符合度较低。利用12个籼粳分化特异的SSR位点分析各品种的籼粳组分,发现20世纪90年代晚籼类型的粳型组分明显增加,而其他类型不同时期间籼粳组分的差异较小。研究结果对了解我国常规稻品种的遗传结构以及籼粳交育种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谷秆两用稻“201”干物质积累,分配及转运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试验通过对谷秆两用稻种“201”干物质积累,分配及转运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1)生育中后期叶面积系数高,且干物质积累强度大,是高产稻谷和高蛋白稻草的物质基础,(2)茎、叶、鞘的、输出率和表观转变率低,不利于茎叶鞘中贮存物质向穗部运输,(3)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对稻谷的产量具有较大的作用,在生产上,既要加强后期肥,水管理,防止早衰,又要严格把握收获期,切忌割青。 相似文献
13.
我国常规稻主栽品种的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采用40个SSR标记,分析了329份我国近50年来常规稻主栽品种的遗传变异。结果显示,39个SSR标记具有多态性,在多态性位点共检测到223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2~11个,平均57个;平均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e)为0632。籼粳亚种间的SSR变异差异明显,籼稻平均等位基因数(Na)和Nei基因多样性指数(Na = 54,He = 0440)均高于粳稻品种(Na = 44,He = 0397)。Nei遗传相似系数表明总体样本具有较小的遗传相似度(I = 0366),而骨干亲本具有较高的遗传相似度(籼:I = 0590;粳:I = 0590)。这导致了籼粳亚种内较高的遗传一致性(籼:I = 0558;粳:I = 0600)。早、中、晚稻各类型遗传相似度差异明显,晚籼和早粳类型具有较高的遗传变异。籼粳稻品种尤其是粳稻的聚类结果显示出较强的季节型和地域特征。这些均提示育种家应选择更广泛的亲本源以拓宽选育品种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综合报道了不同品种在灌浆期的光合生产量和籽粒增重的主要结果。通过两年试验研究,水稻灌浆期干物质生产与籽粒产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其干物质分配特点:孕穗期约占总干物重45%~65%,齐穗期约占65%~72%,乳熟末期占73%~88%;稻谷重约占总干物重47%~51%。 同时经Logistic生长方程y=k/(1+ae~(-bx))在1991~1992年对不同品种一二次枝梗粒灌浆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相同参数具有明显差异,一二次枝梗粒的平均灌浆强度与最大灌浆速率、最终粒重、饱满粒率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最大灌浆速率与最终粒重也存在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16.
不同水稻品种的干物质生产及产量形成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结实期茎叶非结构性物质转移和群体光合能力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以不同类型的10个水稻品种为材料,调查抽穗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量、茎叶部非结构性物质量及产量,从库源关系的角度比较了不同品种的产量形成特点。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之间的干物质积累量、茎叶非结构性物质积累量以及结实期茎叶非结构性物质转移量和群体光合量差异性显著;10个品种可分为3种类型,第一类群体光合能力低、茎叶非结构性物质转移量少和产量低,第二类结实期群体光合能力高、茎叶非结构性物质转移量少和产量高,第三类群体光合能力高、茎叶非结构性物质转移量多和产量高;Ⅱ优航2号、两优培九、汕优63、特优009等4个杂交稻品种属于第三类,具有较高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7.
以广东省主要种植的27个水稻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43份稻米样品中Cd、Pb、Cr、As、Hg等5种重金属含量的测定,分析不同品种和类型的水稻对5种重金属吸收能力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对广东省稻米影响最大的重金属是Cd,超标率为11.11%,Pb超标率是7.41%,Cr超标率是3.70%,As和Hg的检出量都低于国家标准。重金属对广东省稻米质量安全的影响严重程度依次为:Cd>Pb>Cr>Hg>As,3种类型品种重金属综合污染严重程度顺序是籼型常规稻>两系杂交稻>三系杂交稻。 相似文献
18.
19.
以新稻36号为材料,在南疆地区进行了以氮肥水平(N)作为主区、栽插密度(D)作为副区的田间裂区试验。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增加,第1节间长度、第2节间长度、弯曲力矩、株高和重心高度显著增加,抗折力则先增后降以N2处理(纯N 240 kg/hm2)最高;合理密植能够控制个体发育,降低节间长度、弯曲力矩、株高与重心高度;茎秆倒伏指数由上述因素共同影响,施氮量240 kg/hm2、栽插密度20.83~27.78万丛/hm2的处理抗倒伏性较优。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贡献占比为51.69%~76.14%,是籽粒干物质积累量的主要来源,适当增施氮肥能够提高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与积累率;过量施肥则会使干物质在花前的积累量增大,多用于营养器官生长,不利于向籽粒转运。适度密植有利于提高花后干物质积累量,D4处理(27.78万丛/hm2)较其他处理提高18.06%~30.22%,同时也促进了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综合来看,施氮量240 kg/hm2、栽插密度27.78万丛/hm2时能显... 相似文献
20.
覆膜旱作水稻干物质生产光截获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覆膜旱作节水灌溉水稻群体结构试验中观测的冠层结构参数及各生育阶段水稻干物质等试验资料,分析了冠层光截获与干物质生产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两种描述覆膜旱作节水灌溉的水稻干物质-光截获表达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