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1 毫秒
1.
2004-2007年,利用3年的时间对观赏药用植物楝树的引种栽培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楝树育苗技术和楝树苗期越冬技术,基本解决了引种过程中因气候、土壤环境变化而出现的出苗难、出苗率低的技术问题以及楝树苗期在太原地区的越冬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吕梁林区引种日本落叶松苗期生长效应的初步研究,日本落叶松苗期生长良好,越冬顺利,可作为该区很有希望的引种树种之一。  相似文献   

3.
复叶槭苗期生长特性及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复叶槭是世界上著名的景观槭树之一,通过引种试验,进行了复叶槭的苗期生长特性及育苗方法与技术研究。试验表明,与传统育苗方法相比,采取沙藏催芽越冬、拱棚育苗、芽苗移栽进行复叶槭育苗,具有萌芽早、发芽快、出苗率高的特点。平均发芽率为90.20%,发芽持续时间20~30 d。复叶槭苗期生长速度较快,当年平均株高生长量为113.90 cm,速生期生长量占全年总生长量的58.12%。复叶槭苗期表现出较强的抗寒性,但易遭天牛危害。  相似文献   

4.
印楝树     
《中国农村科技》2005,(1):44-44
印楝树是一种常绿乔木,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备受世界各国政府与科学家们的关注。印楝树被美国农业部誉为“可解决全球问题之树”。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亚太地区经济和社会理事会、国际林联等组织推荐印楝树为南亚、东南亚和非洲等干热地区优先发展的树种,并己引种栽培于50多个国家。  相似文献   

5.
信阳麻疯树引种苗期生长规律及其低温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了信阳麻疯树引种苗期的生长规律。结果表明,苗期高生长在6月30日前生长缓慢;7~9月高生长迅速,至10月30日基本停止生长;径生长在6月30日前生长缓慢,7~10月生长迅速,至10月30日基本停止生长。同时0℃及0℃以下低温对麻疯树幼苗伤害显著,表现为嫩梢变软,后逐渐干枯。主干树皮被冻开裂、变软,根部也逐渐干枯。由于麻疯树在信阳无法越冬,因此不宜引种。  相似文献   

6.
汤恩 《现代农业科技》2023,(16):133-135
楝树是一种兼具观赏价值、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优良树种,其树形优美,果、花、叶既具有观赏性,又可入药,木材易加工,在皖北地区作为一种造林绿化的用材树种栽植。本文介绍了楝树的特征特性,总结了楝树栽培技术,具体包括繁殖方法(种子繁殖和扦插繁殖)、苗期管理、移栽、病虫害(猝倒病、天牛、刺蛾、斑衣蜡蝉)防治等方面内容,以期为楝树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从种子采收、整地做床、适时播种、苗期管理等方面介绍了沙地当归播种育苗及苗期管理技术;采用覆膜盖土、用玉米秸秆等直接覆盖苗木或采用窖藏的方法,解决了当归在风沙干旱地区苗木越冬困难、干枯死亡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常绿植物具有四季常青、生长较慢、滞尘力强的特点。课题在对北京地区常绿植物现状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气候相似论等引种原理,从国内外首次大规模引进具有应用潜力的常绿植物32个种及品种;并在北京地区进行了3年引种驯化试验、抗寒生理测定、越冬保护技术的研究,成功筛选出适宜北京地区气候特点的常绿植物共计12个种及品种;对常绿植物的越冬防寒设施进行了研究,得出最有效的防寒措施是塑料大棚;通过对常绿植物越冬过程中叶片内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及抗寒力的测定,得出植物的抗性与生理适应性是相关的;并选择北京植物园、首钢厂区绿化等地,进行了共计6200平方米示范工程和配置应用的研究;总结出一整套适合北京露地生长的常绿阔叶植物引种、驯化、筛选、栽培和示范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9.
几年的引种育苗试验表明,在干旱寒冷的章古台引种欧洲黑松(P.nigra)首要取决于其一年生苗木能否正常越冬。P.nigravarcorsicana、P.nigravarcalabrica和P.nigravarSalzman抗寒性较差,一年生苗越冬后不能存活。P.nigravaraustriaca较抗寒,一年生苗越冬保存率可达96%,二年生苗木全部能安全越冬,是最有希望的变种。欧洲黑松育苗技术简便,可参照樟子松育苗方法进行。  相似文献   

10.
针对河西地区薄壳核桃引种,建园幼树定植当年越冬问题,在开展全株埋土法防寒的同时,进行了采用埋土法,全树包裹防寒,喷施保护剂,枝干涂白,土、肥、水、修剪管理实行前促后控露地越冬,培土墙建风障6种防寒试验,为核桃引种、越冬、良种化建园提供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1.
品种、播期及宿生年限对陆地棉越冬成活率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10个陆地棉品种为供试材料,分2期播种和以4个陆地棉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3年生、2年生、1年生棉的越冬成活率。结果表明,品种、播期对越冬成活率有显著影响,中928 F1、太175-1 F2、湘杂棉3号的越冬成活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播种早的越冬成活率显著高于播种迟的;种植密度、冬季施肥对越冬成活率无明显影响;宿生棉的越冬成活率因品种、时期而异,宿生年限对陆地棉越冬成活率无明显影响。宿生栽培应选择越冬抗寒性较强、宿生性较好的抗虫杂交棉品种,加强宿生棉的中后期管理,有利于提高越冬植株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12.
试验结果表明,玉米施用楝素生物复合肥,每公顷1 500 kg为最佳施用量;在同样氮、磷、钾含量的情况下,楝素生物复合肥同常规三元肥、配方肥相比有一定增产效果,但效果不十分明显,不过施用复合肥能提高玉米的抗病虫能力、降解农药残留和重金属等有毒物质,是生产绿色玉米的理想肥料。  相似文献   

13.
在研究、开发和使用新型植物性杀虫剂的过程中,以菜青虫为主,对苦楝、川楝树皮中的呋喃三萜类物质——川楝素,从药效、致毒机理、使用技术以及剂型加工工艺等方面做了10多年的研究。这种植物性杀虫物质可破坏菜青虫的中肠组织,并引起一系列生理病变。用楝树皮提取物为主要成份加工配制成0.5%楝素杀虫乳油,取名“蔬果净”,已正式投入生产。该剂安全、高效,使用后无毒害残留,尤适于经济作物上防治有害昆虫,是配合“无污染”蔬菜、果品、茶叶、烟草、中草药等作物生产的良好药剂。  相似文献   

14.
天麻蚜蝇外部形态及生物学特性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的方法,观察了天麻蚜蝇Azpeytia shirakii Hurkmans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及习性。结果表明:天麻蚜蝇在湖北省宜昌地区1年发生2代,以蛹越冬,翌年4月下旬开始羽化,6月下旬至8月中旬化蛹越夏,10月下旬开始化蛹越冬;第1代产卵高峰期在5月;第1代幼虫高峰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第2代产卵高峰期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第2代幼虫高峰期在9月上旬至10月上旬。天麻蚜蝇属白昼活动型,成虫交尾时间主要集中在10:00-17:00,产卵多选择在阴暗潮湿、有腐殖质的地方;土壤中的越冬蛹在天气晴朗时可自行掘洞爬出土壤表面,遇冷则退缩回洞中。  相似文献   

15.
楝属川楝素含量与生物活性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道用高速液相色谱测定了川楝素含量的各地楝树样品水提物及几种川楝素产品对菜青虫的生物活性,讨论了川楝素含量与生物活性的关系。叶、果样品中虽不含或仅含少量川楝素,但对试虫仍表现出一定的活性。皮中含有较丰富的川楝素,其含量与拒食活性呈正相关,但与毒效作用不相关。四川样品川楝素含量及生物活性均很高而值得重视。川楝素粗产品相对于纯川楝素而言对试虫具更高的生物活性。这种川楝素含量与活性的非线性关系说明样品中其它成份也具活性或与川楝素有着协同作用。通过测定、分析和讨论,指出用川楝素粗产品防治菜青虫是一经济、有效,可行的措施。文中应用了评判援效型杀虫剂的新方法,供讨论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Plant pesticide residues, such as chinaberry (Melia toosendan) residue and sand cypress (Sabina vulgaris) residue, are pesticidal plant materials discarded after the bioactive ingredient has been extracted with organic solvents. The only option for botanical pesticide residue utilization has been as landfill. Chinaberry residue (CBR) and sand cypress residue (SCR) were collected and composted in Yangling, Shaanxi Province, China. We studied the effects of chinaberry residue compost (CBRC), CBRC incorporated with Trichoderma viride (CBRCT), sand cypress residue compost (SCRC), and SCRC incorporated with T. viride (SCRCv) on the root-knot nematode, Meloidogyne incognita, infesting the balloonflower (Platycodon grandiflorum). Bioassay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tock solutions of the CBRCT and SCRCT extracts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egg hatching and caused high larval mortality, followed in degree by the CBRC and SCRC extracts. The CBR and SCR extracts caused very low inhibition of eggs and larvae. Supplementing potting mixtures with these four composts reduced the severity of root galling and increased the proportion of marketable roots. The severity of root galling decreased and the average weight of the marketable roots increased with an increase in all the composts when supplemented at rates from 5 to 30%. CBR- and SCR-supplemented pot soils also inhibited the nematodes, but CBR and SCR applied to the soil had a phytotoxic effect and inhibited balloonflower growth. Supplementing field soil with the composts reduced the severity of root galling and the populations of southern root-knot nematodes in the soil. CBRCT and SCRCT clearly enhanced the average weight of the marketable roots by 30.45 and 26.64%, respectively. Continuous supplementation with CBRCT or SCRCT in the same field significantly enhanced the control of the root-knot nematode, and the populations of nematodes continued to decrease with second inoculations. The populations of total Trichoderma spp. were distinctly enhanced and were maintained at high levels for a long time in the supplemented soils.  相似文献   

17.
为更好地在渭北生态区进行苹果绵蚜防控工作,于2009年秋至2010年春开展其越冬状况调查。在试验园内选取苹果绵蚜发生较重的果树,定株调查,10d调查1次,分别观察记录取样部位、各虫龄虫量、被寄生数量。结果表明,苹果绵蚜在渭北地区11月中旬进入越冬,次年3月中旬开始迁移活动,主要集中在根部越冬,树干略次之,枝条处最少。苹果绵蚜以2龄若虫越冬为主,平均比例达65%左右;1龄和3龄若虫所占比例较少,各约占13%和17%;4龄若虫极少,只占4%左右;成虫不能越冬。对管理状况不同果园,越冬虫口基数没有明显差异,树干处越冬虫较易被寄生蜂寄生,枝条次之,根部最低。标准化管理果园苹果绵蚜被日光蜂寄生的寄生率高于普通管理果园30%左右,被寄生率达75%以上。可见,加强果园标准化管理有利于利用天敌防控苹果绵蚜。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常规籼稻品种扬稻6号的早熟突变体扬6早的特征特性进行观察、鉴定,为其在生产上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分别于不同时期播种,大田记录生育期、株高、穗长、单株有效穗、结实率、千粒重等,并鉴定米质和稻蔸越冬性;在室内低温条件下测定苗期叶片电导率、脯氨酸、可溶性糖等的变化;对不同密度处理的扬6早再生力进行鉴定.[结果]扬6旱生育期为99 d,比扬稻6号少32d;与扬稻6号相比,扬6早除结实率和每穗实粒数略高外,其他主要性状尤其是单株有效穗数明显降低;扬6早米粒蛋白质含量较高,而直链淀粉含量较扬稻6号低,米饭柔软,粘聚性好,食味佳.扬6早轻感稻瘟病,抗病性和抗寒性均优于扬稻6号,且稻蔸越冬性较好.在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以每穴3苗、株行距16.7 cm×20.0 cm处理的出苗总数、稻蔸成活率、每蔸平均出苗数较高,扬6早表现较强的再生能力.[结论]扬6早株型适中,抗倒、抗病、抗寒,长势好,再生力较强,米质食味性好,在华南稻作区可作早稻种植,收获后稻田可作晚稻秧田.  相似文献   

19.
针叶树种计算机视觉苗木自动分级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苗木分级领域的实际需要及国际苗木分级技术发展状况,研究,设计了针叶树种计算机视突苗木自动分级系统。该系统应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和神经网络技术。通过对苗木图像的处理。在实验室中实现对苗木的自动分级,实验研究表明,计算机视觉自动分级系统在苗木分级领域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彭诚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308-14309
[目的]研究胡颓子1年生播种苗苗高、地径的年生长规律。[方法]通过定期观测胡颓子苗高、地径生长,用数学模型Logistic方程拟合苗高、地径的生长过程。[结果]胡颓子苗木的生长时期可划分为4个阶段:出苗期(4月23日以前);生长初期(4月24日~5月23日);生长盛期(5月23日~9月23日);生长后期(9月23日以后)。苗高、地径生长规律符合"S"型生长曲线,实测值与模型计算值基本吻合,可用Logistic方程预测生长期内苗高、地径生长量。[结论]研究结果可为胡颓子的栽培、引种驯化及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