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鲵,俗称娃娃鱼,是我国稀有的珍贵的两栖类动物。产于云南、贵州、四川、湖北、湖南等省的山区。具有适应能力强,易于采集,便于饲养等优点。大鲵肉嫩味美,营养丰富,对人的某些疾病且有一定疗效。同时在研究动物进化上也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笔者曾在鄂西山区建池试养了百余条大鲵,对饲养中的有关问题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地下防空洞内大鲵饲养与烂尾病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鲵转入地下防空洞进行人工饲养,能较快地适应防空洞内恒温无光的环境。注重疾病防治,投放大鲵前应进行消毒,发现病鲵应及时隔离治疗。对大鲵发生“烂尾病”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鉴定为荧光假单胞菌。对菌株进行了药敏试验,可选用的有针对性的抗生素药物有头孢哌酮、庆大霉素、阿米卡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哌拉西林。  相似文献   

3.
大鲵饲养池水质状况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正> 大鲵(Andrias davidianus)是我国珍稀二类保护动物。为了保护和增殖这一野生种类资源,我们先后从产区引进了几批大鲵在江汉平原区进行驯养。通过几年观察,发现水质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大鲵的成活率和生长发育。本文系统介绍了大鲵饲养池各理化因子的周年状况,并参考国内外其它珍稀水生动物的饲养水质指标,首次提出大鲵饲养的水质标准,为今后大规模进行大鲵引种驯化提供水质管理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4.
李峰 《内陆水产》1996,(11):18-18
庭院饲养大鲵的初步分析李峰(西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系)大鲵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俗名娃娃鱼,是我国的一种珍贵水生动物。近年来大鲵的人工驯养和繁殖已成为水产生产上的新课题。随着大鲵人工繁殖的成功,它必将成为值得大力推广的名特优养殖对象。1995年8月至...  相似文献   

5.
大鲵人工养殖试验任东明,赵国富,李传群(湖北省房县第一职业中学)大鲵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分布在我国华南和大巴山脉一带。近年由于人为捕杀严重,资源遭受催残,开展大鲵人工养殖已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就我们几年来养殖试验情况报告如下。一、大鲵的生活习性1.食性...  相似文献   

6.
大鲵学名Megalobatrachus davidianus(Blanchard),俗称娃娃鱼。是中国特产,故又称中国大鲵,属两栖纲(Amphidia)有尾目(Caudata)隐鳃鲵科(Crypotobranchidae),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大鲵在食用、药用、观赏用以及科研方面有极重要的价值。但大鲵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雌雄性发育不完全同步,雄性发育差,“三率”(催产率、受精率、孵化率)偏低,严重制约了大鲵人工养殖的健康发展。作者于1999年~2003年先后在湖南省衡阳市白鹭湖农场和湖南省大鲵救护中心从事大鲵的人工繁养工作,从亲鲵饲养、人工繁殖、幼鲵培育到大鲵病害防治,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现综合报道于后,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由西峡县林业局野生动植物管理站承担的大鲵模拟生态环境驯养与人工繁育技术研究项目。经过近十年的实施已经取得成效。内容主要包括开展野生大鲵资源调查、大鲵形态特征观察、大鲵的生态习性观察及环境条件的影响、大鲵的生长繁殖周期观察研究、模拟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模拟生态环境人工繁育试验、模拟生态环境人工饲养技术研究、大鲵的病害与防治研究等。  相似文献   

8.
金立成 《科学养鱼》1998,(11):29-29
在自然条件下,幼鲵生长缓慢,一般要经过4~5年的饲养期才能达到性成熟。养殖大鲵可加速生长、缩短养殖周期,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本文介绍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的大鲵生长速度及经济效益。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池:面积200平方米,系水泥结构,池内设置三分之二的穴洞。2.放  相似文献   

9.
大鲵 (Andriasdivianus)在食用、药用及及观赏等方面价值很高 ,为水产珍品。自然界大鲵繁殖率低 ,我国将其定为二级保护动物。我们在广州地区进行了常温常态下大鲵人工养殖试验。1 材料与方法饲养对象为广州市渔政野生动物保护站送至我单位救护的大鲵 37尾 ,产地不详 ,尾重 0 1 2~1 2 3kg ,平均 0 37kg/尾。试验时间为 1 997年 7月 1 8日~ 1 998年 7月 1 8日 ,地点在番禺市钟村镇石壁西江河边。大鲵养殖利用室内 4个水泥池 ,规格均为 1 5m× 2 5m× 0 8m ,遮光及通风良好 ,池内用石块及水泥瓦搭置洞穴。按照…  相似文献   

10.
大鲵遥人工养殖与资源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导了河南省嵩县大鲵的人工养殖及对野生大鲵资源的保护情况。通过抢救性收集与养殖,现存池大鲵已达1578尾,获得了从养殖日常饲养管理的系统资料;在此基础上开始了人工繁殖研究;通过政策宣传与监督管理,对防止野生大鲵在该地区的迅速消亡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大鲵嗜水气单胞菌全菌灭活苗的初步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水病为人工饲养的大鲵的主要疾病之一,其主要致病菌为嗜水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能引起多种动物的疾病,该病原菌涉及面广,传播迅速,发病率和致死率均很高,给人类和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相似文献   

12.
大鲵的人工养殖与资源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导了河南省嵩县大鲵的人工养殖及对野生大鲵资源的保护情况。通过抢救性收集与养殖,现存池大鲵已达1578 尾,获得了从养殖设施到日常饲养管理的系统资料;在此基础上开始了人工繁殖研究;通过政策宣传与监督管理,对防止野生大鲵在该地区的迅速消亡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大鲵专池强化速养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有关大鲵驯养试验结果表明,大鲵能较快地适应人工生态环境,在饵料充足的条件下,具有生长迅速的显著特点。现将大鲵专池强化速养技术介绍如下:一、鲵池建设大鲵饲养池要建在环境安静、阴凉,水源充沛、水质良好的场地,水温要求常年处于10~25℃的范围内。若有条件,最好装备冬季加温和夏季降温的设施,以有利于提高饲养效果。1幼鲵池多采用水泥结构,每口池面积以8~10m2为宜,池壁高50~60cm,水深20cm左右。池底要铺一层泥沙,池壁要求光滑。池中设石堆、假山,池边设防逃板(出檐),供幼鲵爬上陆地活…  相似文献   

14.
大鲵Andrias davidianus俗称娃娃鱼,是一种古老的两栖动物,有较高的食用价值。由于野生资源日趋减少,为保护这种珍贵的动物资源,应积极提倡开展人工养殖。本文是对大鲵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的一些生态习性观察,旨在更好地掌握饲养规律。一、一般生物学特点  相似文献   

15.
大鲵引进与地下室人工养殖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11月山东省成功引进大鲵(Andrias davidianus),开晨了大鲵地下室人工养殖试验.其结果表明:放养1 100尾,平均体重5.43 g、体长8.5 cm,经过2年饲养,平均体重1.146 kg、平均体长50.12 cm,成活率98.7%,总重1 244.6 kg,最大个体为2.3 kg.大鲵在海拔108m地区人工养殖的成功,对野生种群修复、保护及开发将起到积极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卞伟 《现代渔业信息》1997,12(10):11-19
大鲵Xi我国二类保护动物,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作者就大鲵的经济价值、大鲵的分类与分布、生物学、人工繁殖、人工养殖及饲料等专题作全面的概述。  相似文献   

17.
金立成 《齐鲁渔业》2004,21(12):27-27
大鲵幼苗无公害饲养技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无公害产品生产基地的优化选择技术及无公害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18.
大鲵人工养殖研究的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鲵(Anadrias davianus)是我国野生珍稀动物之一。它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具药效。在国外亦属名贵水产珍品。大鲵分布地区范围小,产量低,经济价值高,但近几十年来,由于捕捞过度,资源量日趋减少。因此,保护、研究大鲵愈受国家和科技界的重视。在我国湖南、湖北、四川、贵州、陕西、甘肃、江西和广东等省区,已先后开展了大鲵的分布、数量等的调查研究工作,有的并已进行人工养殖试验,但在福建省沿海  相似文献   

19.
高峰 《内陆水产》2013,(5):34-38
娃娃鱼,学名"大鲵",被誉为"水中大熊猫"和"会游动的活化石",全世界仅中国独有,被联合国列入濒危动植物保护名录。随着资本的大举进入和繁殖成功率的大幅提高,国家主管部门逐步放宽了大鲵进入市场禁令。最近几年,走进餐桌的娃娃鱼似乎越来越多。以前必须经过农业部专家评审,获得资质后才可经营大鲵的相关产业。随着大鲵饲养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家的政策也进行了调整,把审批权下放省里,  相似文献   

20.
目前 ,国内的河蟹人工饲养 ,因苗种种质、饲养环境和饲料营养等因素 ,普遍存在一龄蟹性成熟 (性早熟 )和二龄成蟹规格小的问题。饲养的河蟹 ,如当年秋天即达性成熟 ,来年继续饲养 ,则 7月份前绝大部分死亡。河蟹的性早熟是与高温、育苗过程中滥用药物 ,与养殖积温、饲料、蟹塘的水质和底质等环境有关 ,但主要与温度、饲料有关。福建、广东养殖河蟹性早熟问题比较突出 ,这也是福建、广东河蟹生产不成规模的主要原因 [4 - 6 ]。为缩短河蟹的饲养周期 ,避免河蟹性早熟等问题 ,国内相继开展了河蟹早繁、一年养成的研究和实践。很多企业尝试到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