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水分胁迫下肥料配比对葡萄光合速率与氮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无核白鸡心葡萄为试材,设置3个水平的水分处理和3个肥料配比,研究水分胁迫下肥料配比对无核白鸡心葡萄叶片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及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萌芽期和坐果期土壤水分含量为田间持水量的55%~60%、施肥配比为N∶P∶K=2∶5∶3的水肥处理能有效促进叶面积增加,提高光合速率,是较好的水肥处理组合;转色期和采收后需维持正常含水量和适当增施钾肥可提高光合速率;土壤水分含量为田间持水量的55%~60%、施肥配比为N∶P∶K=2∶5∶3的水肥处理无核白鸡心葡萄硝酸还原酶活性较高,能有效促进氮肥的吸收利用;水分胁迫处理使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且使谷丙转氨酶活性升高。在生长期中轻度水分胁迫、适当增施钾肥能明显提高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与谷丙转氨酶活性,提高氮肥的转化利用。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水分和氮肥增效剂对夏玉米生长及水肥利用的综合影响,通过设置40 mm(W1)和60 mm(W2)两个灌水水平下不施氮肥(N0)、施用氮肥(U)、氮肥+硝化抑制剂(U+DCD)、氮肥+脲酶抑制剂(U+NBPT)、氮肥+双效抑制剂(U+N+D)5种氮肥施用措施,开展夏玉米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相较于施用氮肥处理,氮肥配施增效剂可以显著提高夏玉米产量、成熟期地上生物量、净收益、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增幅分别为5.92%~13.82%、5.85%~18.07%、11.12%~24.30%、12.35%~41.83%和5.93%~13.80%,其中氮肥配施双效抑制剂效果较优;氮肥配施脲酶抑制剂和双效抑制剂可以降低夏玉米农田土壤氨挥发累积量和成熟期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前者效果最优。相比于W1,W2水平下氮肥配施双效抑制剂处理玉米产量、成熟期地上生物量、净收益、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10.54%、15.51%、19.40%、20.31%和27.36%;氮肥配施脲酶抑制剂处理农田土壤氨挥发累积量和硝态氮残留量分别降低11.33%和48.46%。综合考虑夏玉米施肥灌水方案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水肥利用效率和玉米植株生长,构建模糊综合评价体系,得到最优处理为灌水量60 mm下氮肥配施双效抑制剂。  相似文献   

3.
通过南疆膜下滴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施磷量分别为0(P0)、75(P1)、150(P2)2、25(P3)kg/hm2对膜下滴灌杂交棉氮、磷、钾素的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以明确该区合理施磷量。结果表明:施用磷肥可以显著提高杂交棉的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及杂交棉整株总吸氮、磷、钾量;在不同施磷量处理之间的籽棉产量、氮磷钾吸收、利用率均呈P2P3P1P0的趋势。在本实验条件下,综合考虑磷肥利用率、籽棉产量、氮磷钾吸收的因素,杂交棉的合理施磷量应控制在150 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4.
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氮素吸收利用对CO2浓度升高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麦氮低效品种小偃6号和氮高效品种小偃22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利用开顶式气室在3种施氮水平(0、150和300 mg N/kg土)下,分析了两个品种小麦干物质和氮素积累、氮素干物质和籽粒生产效率、氮素收获指数以及花前营养器官贮存氮素在花后向籽粒的转运量和转运率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响应。结果表明,施氮可增加小麦成熟期干物质和氮素累积量,提高氮素收获指数以及花前贮存氮素的转运量和转运率,但降低了氮素籽粒和干物质生产效率。与背景CO2浓度相比,在一定施氮条件下,CO2浓度升高对小麦以上指标具有正向效应,但两个品种对CO2浓度升高响应的敏感程度存在一定差异,氮素收获指数、氮素籽粒生产效率、花前营养器官贮存氮素转运率表现为小偃22敏感性高于小偃6号;干物质和氮素累积量、花前贮存氮素转运量则在150 mg/kg土施氮水平下小偃6号敏感性较高,在300 mg/kg土施氮水平下小偃22敏感性较高,而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表现正好相反。综合来看,在施氮条件下,CO2浓度升高可促进小麦干物质累积、氮素吸收和利用以及花前贮存氮素向籽粒的转运,且在较高施氮水平下氮高效品种表现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以番茄品种鑫语为试验材料,在开花盛果期喷施含Ca(NO_3)_2、Ca(H_2PO_4)_2、KSiO_4、Ca(NO_3)_2+KSiO_4及Ca(H_2PO_4)_2+KSiO_4的悬液,探讨钙硅单一及配合施用对设施春茬番茄根系生长、NPK吸收、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钙硅悬液显著促进番茄根系生长及发育,显著促进根系和果实磷钾吸收;含钙悬液单独喷施处理的根系和果实氮吸收显著高于硅悬液及钙硅复配悬液;两种含钙悬液Ca(NO_3)_2和Ca(H_2PO_4)_2喷施处理取得最佳调控效果,与对照相比,分别使番茄增产9%和7%,水分利用率提升7、5.5 kg·m~(-3),喷施Ca(NO_3)_2+KSiO_4使番茄增产4.7%,水分利用率提升3.8 kg·m~(-3),喷施Ca(H_2PO_4)_2+KSiO_4和KSiO_4未取得显著的调控效果;含钙悬液单独喷施处理增加番茄产量与其促进根系发育及增加植株N吸收密切相关;两种含钙物质与KSiO_4对番茄产量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对产量的贡献呈:含钙物质含钙物质×KSiO_4KSiO_4。含钙悬液喷施技术简单高效,能实现番茄增产及生物节水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6.
以夏季裸地休闲为对照,研究了免耕条件下小麦秸秆覆盖和种植豆科绿肥及二者混合对旱地冬小麦产量、作物水分利用、氮磷钾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和种植绿肥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生物量无影响,但秸秆覆盖作物耗水量较对照增加10 mm,种植绿肥则减少11 mm,水分利用效率却无显著变化;夏闲期种植绿肥和秸秆覆盖+种植绿肥使小麦籽粒吸氮量分别降低6.0%和6.6%,差异显著,吸磷量降低5.9%和6.2%,籽粒吸钾量降低了7.9%和7.9%。可见,一年的秸秆覆盖和种植绿肥对冬小麦产量没有显著影响,但秸秆覆盖使小麦生育期耗水量增加而种植绿肥使之降低,种植绿肥和秸秆覆盖+种植绿肥使小麦对氮磷钾养分吸收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7.
通过旱作大棚试验,研究不同滴灌系统布置、水肥供应模式对冬油菜生长、产量、土壤水分及理化性质的影响。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设计,设置3种滴灌毛管布置方式:G1(一管一行)、G2(一管两行)和G3(一管三行),3个灌水水平:W1(50%ET0)、W2(75%ET0)和W3(100%ET0),以及3个施肥水平:F1(N∶P2O5∶K2O∶H3BO3为300∶190∶110∶8 kg·hm-2)、F2(N∶P2O5∶K2O∶H3BO3为450∶280∶160∶12 kg·hm-2)和F3(N∶P2O5∶K2O∶H3BO3为600∶380∶220∶15 kg·h...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施肥与灌水方式对糯玉米各生育期株高、叶面积指数、产量品质及水氮利用率的影响,以晋糯41号为材料进行田间试验,设置I0(播种期75%θf~85%θf,苗期~拔节前期65%θf~75%θf,拔节后期~孕穗期70%θf~80%θf,孕穗期~开花期70%θf~80%θf)、I1(播种期75%θf~85%θf,拔节后期~孕穗期75%θf~85%θf)2种灌水方式,F0(N、P、K肥全部基施)、F1(N、K肥基施30%+拔节期30%追施+大喇叭口期追施40%,P肥全部基施)和F2(N、K肥基施30%+大喇叭口期追施70%,P肥全部基施)3种施肥方式。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水平F1、F2...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南疆不同水氮处理对棉花N,P,K的吸收分配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田水氮管理中前期(蕾期—花期)养分吸收受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吸收量及净吸收率减小,之后与其他施氮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优化施氮处理与常规施氮处理之间养分吸收差异均不显著。随着生育进程,养分分配由营养器官逐渐转向生殖器官,施氮处理中养分分配差异均不显著。优化施氮处理明显降低了施氮量,但产量和养分摄取量基本不受影响,施氮处理中每100Kg皮棉所吸收的N:P2O5:K2O的范围是1:0.32~0.33:1.10~1.14。  相似文献   

10.
河西走廊绿洲灌区灌漠土肥料利用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用差减法研究了河西走廊绿洲灌区质地中壤的灌漠土肥料利用率演变。结果表明,试验初年当季利用率并不高,化肥连施氮、磷、钾利用率分别为24.0%~28.0%、17.2%~20.9%和16.7%~22.1%;有机肥与化肥结合施用分别依次为25.5%~28.1%、10.2%~12.6%和23.1%~30.0%。化肥长期连施氮、磷、钾总利用率47.9%~63.8%、22.5%~38.8%和30.6%~54.6%,比初始年利用率分别依次增加10.7%~39.8%、6.1%~21.6%和8.5%~37.9%;有机肥与化肥结合施用增加了投入量,降低了利用率,氮、磷、钾总利用率分别为40.8%~50.3%1、7.0%~19.0%、32.1%~49.5%,比初始年利用率分别依次增加14.0%~24.8%、5.5%~6.8%和9.0%~19.5%。施用有机肥基础上减少磷化肥用量是提高利用率的有效措施;增施化学钾肥是平衡土壤钾素的必须措施。  相似文献   

11.
控释尿素配比对西瓜生长、品质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混料试验中的单形重心设计在西瓜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肥上的应用,测定了西瓜的生长状况和产量结构,进行了西瓜品质、土壤养分的分析,总结出了西瓜施用控释尿素的氪素利用率.结果表明,控释尿素配合施用可降低结瓜节位,增加地茎租度、蔓长,显著提高单瓜重,单施可增加西瓜的叶片数;控释尿素可提高西瓜的安全品质和营养品质.控释尿素土壤有机质的提高不明显,对全氮、碱解氮有显著提高,并具有明显的后效.U-D60-D90配合施用可显著提高氮素利用率,比普通尿素相对高98.58%,D60-D90比普通尿素相对高85.09%,U-D90比普通尿素相对高62.17%,在西瓜生产中可选用U-D60-D90、D60-D90两种方案施肥,既可提高西瓜产量又可提高品质.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旱直播稻的水分利用效率、降低旱直播稻田土壤氮、磷素环境风险,本文采用两种水分管理方式,即湿润灌溉(T1)和关键需水期灌溉(T2),研究水分管理对旱直播稻生长、养分吸收及稻田土壤氮、磷素迁移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T2处理有利于促进旱直播稻中后期生长,在拔节孕穗期株高为80.61 cm,SPAD值为41.03,均显著...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不同水氮配置对玉米肥水利用率和产量形成的影响,试验以不施氮、不滴灌为对照(CK),设减氮25%(180 kg·hm-2,N180)和正常氮(240 kg·hm-2,N240)2个氮肥量,4个滴灌水平(B0:0 m3·hm-2;B1:375 m3·hm-2;B2:750 m3·hm-2;B3:1125 m3·hm-2),共9个处理。结果表明,玉米吐丝期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及氮素积累量均随施氮量和滴灌量增加而增长,且存在互作效应。滴灌促进氮肥的吸收利用,减氮条件下B3处理较B0处理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表观利用率分别提高9.55%、22.25%、118.69%;正常氮条件下滴灌量超过750 m3·hm-2有抑制氮肥吸收利用的趋势。施氮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减氮和正常氮处理较CK处理生物量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4.47%和31.83%,减氮和正常氮处理间籽粒水分利用效率差异不显著。减氮条件下玉米的产量随滴灌量增加而增加,B3处理较B0、B1、B2处理分别增加5.84%、1.33%、0.46%,而正常氮条件下则先增后减,减氮25%条件下滴灌量750~1 125 m3·hm-2处理的产量可达到正常氮不滴灌水平。减氮配以适当灌溉促进玉米生长,增加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利用,从而提高玉米产量,是氮肥减施增效和抗旱高产的有效技术措施。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优水氮配置为纯氮180 kg·hm-2+滴灌750~1 125 m3·hm-2。  相似文献   

14.
研究生育期土壤水分下限调控和施肥对陕北榆林地区滴灌马铃薯生长、品质和水肥利用的影响,以期探寻马铃薯优质高产的水肥调控模式。以马铃薯紫花白为材料,分别在苗期、块茎形成期、块茎膨大期、淀粉积累期、成熟期设置3个土壤水分调控下限水平:W1(55%、60%、65%、55%、55%)、W2(65%、70%、75%、65%、65%)、W3(75%、80%、85%、75%、75%),4个施肥水平N-P_2O_5-K_2O (kg·hm~(-2))分别为F1(100-40-150 kg·hm~(-2))、F2(150-60-225 kg·hm~(-2))、F3(200-80-300 kg·hm~(-2))、F4(250-100-375 kg·hm~(-2)),共12个处理,在生育期内对马铃薯生长、产量及品质等指标进行观测,分析马铃薯各指标对水肥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在同一施肥水平下,W2灌水处理的马铃薯生长、产量、品质、水肥利用效率(WUE)均显著高于W1和W3处理。W2处理的平均产量为43 187.15 kg·hm~(-2),比W1和W3分别增加了24.59%和5.26%,淀粉和维生素C含量分别增加了15.32%和6.37%,8.04%和4.66%,WUE分别增加了15.53%和7.54%,肥料偏生产力(PFP)分别增加了21.65%和4.41%。(2)在同一灌水水平下,F3施肥处理的马铃薯生长、产量、WUE均显著高于F1、F2和F4处理,淀粉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在F2处理最高。F3处理的平均产量为44 691.32 kg·hm~(-2),比F1、F2和F4处理分别增加了41.79%、10.98%和6.34%。WUE随施肥量的增加均呈抛物线变化趋势,PFP随施肥量增加呈减小趋势,F1处理的PFP平均为108.69 kg·kg~(-1),比F2、F3和F4处理分别显著增加了17.41%、41.06%和87.50%。(3)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马铃薯品质表明,F3W2处理排名第一,是榆林地区马铃薯优质高产的最优水肥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