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土壤盐分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分析了栽培在4块含盐量不同的土壤中的4个春小麦品种(系)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及产量性状与土壤盐分含量及各盐离子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随土壤全盐含量的提高,各品种籽粒的蛋白质含量都有显著提高,千粒重和产量有所下降,各品种的产量在土壤全盐含量小于0.3%时下降不明显,只有当各时期土壤平均含盐量达到0.36%时才会显著下降;籽粒蛋白质含量与其产量的负相关不显著,说明低浓度的土壤盐分对春小麦蛋白质含量的影响要大于对产量的影响,籽粒蛋白质与产量的矛盾不是绝对的,大多数土壤盐离子含量与春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而与产量和千粒重呈负相关。对籽粒蛋白质影响最大的离子是:Na^ 、K^ 和SO4^2-,对产量影响最大的离子是Mg^2+和Cl^-;SO4^2-,Ca^2 ,K^ 和Na^ 对千粒重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艾比湖地区土壤盐分对湖岸植被分布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艾比湖地区生态环境的不断变化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及新疆有关科研单位在艾比湖地区组织了综合考察,对艾比湖的历史演变、自然概况、地理、气候及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笔者于1987年两次赴艾比湖地区进行考察,试从植物生态理论的角度,对艾比湖地区土壤盐分对湖岸植被分布格局的影响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能源植物柳枝稷对盐碱土的改良效果,于2014—2015年,在宁夏大学西大滩盐碱地改良试验站田间条件下,设置1、3、5 a3个不同种植年限柳枝稷处理(T1、T3、T5),以附近未种植柳枝稷的盐碱荒地作为对照(CK),研究了不同种植年限柳枝稷对盐碱土盐分离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年限增加,柳枝稷对土壤盐分离子的作用效果增强,土壤中的Na~+、SO_4~(2-)、Cl~-含量随种植年限增加而降低,在柳枝稷生育末期T5处理与CK相比,Na~+、SO_4~(2-)、Cl~-含量分别下降了52.64%、40.37%和63.68%;土壤中的Ca~(2+)、Mg~(2+)含量与柳枝稷种植年限呈正相关关系,在柳枝稷生育末期T5处理Ca~(2+)、Mg~(2+)含量分别比CK增加了2.22%、48.08%。本试验条件下,柳枝稷种植5年后对土壤Na~+、SO_4~(2-)和Cl~-等盐分离子的降低作用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额济纳绿洲土壤盐分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实地考察、土样分析结果讨论了黑河下游三角洲中部地区土壤的基本特征 ,研究了土壤盐分与地貌部位、地下水的关系 ,为本绿洲的生态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博斯腾湖水生植物地上部分的 Na、K、Ca、Mg、Cl、N、P 7种元素的测定,发现不同水生植物盐分(Na、K、Ca、Mg、Cl)的积累能力不同,表现为:沉水植物(18.96±8.81)%>浮叶植物(5.70±0.20)%>挺水植物(4.07±1.78)%,沉水植物盐分含量显著高于挺水植物及浮叶植物。浮叶植物N累积量最高(2.94±0.73)%,其次是沉水植物(1.74±0.86)%,最低的是挺水植物(0.94±0.31)%。P平均含量在0.05%~0.10%。方差分析表明,3类水生植物P含量无显著性差异。沉水植物盐分含量受其生长环境影响,大湖区沉水植物盐分含量极显著高于小湖区。相关性分析表明,沉水植物元素组成与水质因子总氮(TN)、总磷(TP)、高锰酸盐指数(CODMn)、矿化度(TDS)都存在密切关系。不同种类的沉水植物元素组成不同,金鱼藻([WTBX]Ceratophyllum demersum)的盐分积累量显著小于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和蓖齿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WTBZ],金鱼藻的N含量显著大于后两者。 相似文献
6.
7.
长期膜下滴灌对根区土壤盐分及棉花生长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比较典型灌区内7个(试验设计两个研究区共14块棉田)不同膜下滴灌年限棉田盐分分布,尝试揭示长期膜下滴灌农田根区土壤中盐分演变趋势。两研究区均表现为,应用膜下滴灌技术棉田根区盐分随着该技术应用年限的延长而逐渐降低;且表现为滴灌<6a为迅速脱盐阶段,6~8a为平稳脱盐阶段,>8a为盐分稳定阶段。头年10月至翌年4月,膜下滴灌棉花根层盐分降低显著。滴灌棉田根层盐分的逐年降低,使得棉花根区生境得到改善,应用膜下滴灌技术5~7a内,其对棉花根层生境改良效果较明显,3~7a棉花成活率年均增幅大于26.75%、产量年均增幅超过19.57%。滴灌7~9a以上,棉花根层生境良好,成活率大于82%,产量超过5200.00kg/hm2。 相似文献
8.
伊犁新垦区土壤盐分垂直分异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盐分垂直分异特征的定量研究是农业生产、管理以及环境治理的重要内容。采用经典统计分析和层次聚类分析等方法,选择Pearson相关系数和欧氏距离作为聚类统计量,分析伊犁新垦区土壤剖面盐分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伊犁新垦区土壤盐分存在很强的变异性,各层盐分的变异系数皆大于1,土壤剖面可分为表聚型盐分剖面、中聚型盐分剖面和底聚型盐分剖面等三种类型,根据盐分的数值大小,进一步可划分为非盐化土、表聚盐化土、中聚盐化土和底聚盐化土等四种类型,各占剖面总数的66%、5%、10%和19%。空间上伊犁新垦区土壤盐分垂直变化特征的差异性大,四种类型的盐化土皆有所分布,中聚盐化土和底聚盐化土分布的地区容易发生次生盐渍化,是农业生产和环境治理需要重点关注的区域。 相似文献
9.
10.
冻融对北疆盐碱地长期滴灌棉田土壤盐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北疆积雪覆盖条件下,冻融作用对盐碱地膜下滴灌棉田土壤盐分分布及变化的影响。采用时空变异法,以连续应用膜下滴灌0、4、6、8、10、15 a 6块棉田初春土壤盐分的变化为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冻层滞水"及积雪消融入渗对80~100cm深度土体中盐分具有天然淋洗作用,冻融前后土壤盐分分布呈"广口杯"状。4月5日至14日在水分(直接驱动力)运动影响下,60~80 cm土层含盐量降低,其中一部分随毛管水向上蒸发,滞留于0~40 cm土壤;另一部分受重力水作用向下淋洗,80 cm以下土层含盐量升高。滴灌0 a地块0~140 cm土体内储盐量为29 063.00 g,滴灌15 a后,降至5 778.86 g。冻融对盐分的淋洗作用在应用滴灌年限较短地块表现得相对明显,即土壤中含盐量越高,淋洗作用越显著;冻融后滴灌0 a棉田0~140 cm土体储盐量降低8 941.33 g,滴灌15 a棉田降低614.62 g。提出冻融循环对土壤中盐分的天然淋洗作用是北疆盐碱地长期膜下滴灌棉田土壤盐分降低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12.
微咸水钠吸附比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入渗特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前微咸水的开发利用成为缓解淡水资源不足的一条重要途径,由于微咸水中含有各种盐分离子,会影响土壤的入渗特性,而且不同的钠吸附比对土壤的影响程度不同。为了分析钠吸附比对土壤入渗能力的影响,在河北省中科院南皮生态试验站进行了一维垂直积水入渗试验研究,在土壤初始含水率均为2.25%、入渗水的矿化度均为3 g/L时,分析不同钠吸附比的微咸水累积入渗量和湿润锋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发现二者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用Philip模型进行分析,发现该模型对钠吸附比低于12.56(mmol/L)0.5的微咸水模拟结果较为精确。随着钠吸附比的变化,土壤剖面湿润区的水分运动接近活塞流;土壤含盐量主要受入渗水矿化度的影响,与钠吸附比关系不大。用钠吸附比较高的微咸水进行入渗,在土壤表层发生了Na 对Mg2 和Ca2 的置换作用,并导致表层土壤中钠离子的累积。 相似文献
13.
微咸水不同入渗水量土壤水盐运移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室内微咸水积水入渗土壤水盐运移模拟试验,分析了不同灌水量下湿润锋、土壤含水量、土壤含盐量、盐分浓度及Na 、Cl-浓度等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入渗水量与湿润锋呈线性关系,脱盐深度与湿润深度的比值近似为0.342。此外研究结果也显示上层土壤盐分浓度与入渗水矿化度密切相关,因此灌水量大小不仅影响湿润范围,而且直接决定上层土壤盐分含量。 相似文献
14.
秸秆覆盖对盐渍化土壤水盐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不同秸秆覆盖量下盐渍化土壤蒸发量、不同生育期各土层的含水率及含盐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后,盐渍化土壤蒸发量比对照低,随着秸秆覆盖量的增加,蒸发量逐渐减少,当秸秆覆盖量为0.75 kg/m2(C2)时,日蒸发量减少幅度平缓,趋于稳定.与对照相比,秸秆覆盖量为1.05 kg/m2(C1),0.75 kg... 相似文献
15.
土壤电导率能够间接反映田间养分或盐分含量,通过监测土壤电导率可以掌握土壤养分或盐分运移和利用情况。本文通过2种土壤容重、5种含水率条件下土柱入渗试验,利用5TE传感器对土壤体积含水率、体积电导率、温度等参数进行连续监测,分析容重及含水率对土壤电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入渗过程中,含水率和电导率均先增大后逐渐减小,最后趋于平缓;电导率开始减小的时间较含水率开始减小的时间略有提前;当体积含水率一定时,孔隙水电导率随体积电导率的增加基本呈线性增加;随含水率的增大,孔隙水电导率随体积水电导率增大的速率变慢;当体积电导率一定时,随着含水率的增加,孔隙水电导率逐渐减小,容重为1.35 g·cm-3时减幅为9.52%~55.51%,容重为1.3 g·cm-3时减幅为9.72%~54.62%;孔隙水电导率一定时,体积电导率随含水率的增加而增大,容重为1.35 g·cm-3时增幅为10.51%~124.75%,容重为1.3 g·cm-3时增幅为10.76%~120.35%。对于2种容重情况,相同含水率下孔隙水电导率与... 相似文献
16.
针对土壤盐分较重的砂壤土确定土壤水分扩散率D(θ)的问题,采用室内非稳定流水平土柱法对新疆石河子121团灌区膜下滴灌棉田不同粒径砂壤土水分扩散率及土壤盐分运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粒径为1.0~2.0 mm的砂壤土水分扩散率最大,而且变化比较迅速,其次是0.5~1.0 mm的砂壤土,最小的是<0.5 mm的砂壤土,随着土壤粒径的减小,土壤水分扩散率逐渐降低;随着土壤含盐率的增大土壤水分扩散率减少。得出以土壤体积含水率为变量而且还考虑土壤含盐率的综合通用模式,该通用模式较为符合实际情况,并能够较好地反映同一容重、相同水平距离情况下粒径不同时含盐砂壤土的土壤水分扩散率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节水控盐滴灌对土壤盐分、红枣光合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灌溉定额为1 750、1 970、2 190、2 380m3/hm2的矮化密植红枣滴灌试验研究表明:红枣果实膨大中后期土壤积盐明显,且主要集中在0~30 cm范围内,1 750m3/hm2灌溉定额在红枣生育期使土壤积盐,2 380m3/hm2灌溉定额洗盐效果明显;红枣生育期需水有两个峰值阶段,第一峰值阶段为初果期,第...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燥红土地区微咸水滴灌的水盐运移规律,对该地区容重为1.2 g·cm-3的红壤土,进行了不同灌水矿化度(2.88 g·L-1,4.86 g·L-1,8.33 g·L-1)的单、双点源入渗试验及不同滴头流量(2.68 L·h-1,3.74 L·h-1,4.68 L·h-1)的单点源入渗试验,采用室内三维土箱入渗,分析滴头流量及矿化度对该地区红壤土水盐运移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点源入渗试验中,矿化度一定(2.88 g·L-1)的条件下,灌溉时间在150 s后, 3.74 L·h-1滴头流量下湿润锋运移速率快且稳定,平均推进速率达1.65 cm·s-1,最终推进深度达22 cm,可以达到灌溉要求,优于4.68 L·h-1滴头流量的综合性能且节省灌溉水;在滴头流量一定(3.74 L·h-1)的条件下,湿润锋推进深度随矿化度的增加而增加,其速率排序为:2.88 g·L-1<4.86 g·L-1<8.33 g·L-1,其推进深度分别为21.5、22.4、22.78 cm。双点源试验中,矿化度为8.33 g·L-1和4.86 g·L-1的滴头正下方及交汇部分含水率均达到0.4 g·g-1左右;但8.33 g·L-1矿化度下含盐量可达0.4%,不适合作物生长,而矿化度为4.86 g·L-1的微咸水灌溉时,在交汇部分会形成一个含盐量0.1%左右的适合作物生长的低盐区域。在滴头流量为3.74 L·h-1时,将单、双点源入渗试验的同一入渗深度处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随着矿化度增大,地表湿润比由87%增加到90.8%;8.33 g·L-1矿化度下交汇时间比2.88 g·L-1矿化度下提前16 min;矿化度为8.33 g·L-1时在0~15 cm土层,交汇区含盐量相对于相同湿润位置处单点源的含盐量增加了37%,而矿化度不大于4.86 g·L-1时,含盐量增加比率几乎为负值,可知矿化度为4.86 g·L-1的土壤积盐不显著且含水率高。在灌溉水资源匮乏的云南燥红土地区推广应用微咸水滴灌时,可参考滴头流量3.74 L·h-1,微咸水矿化度≤4.86 g·L-1用于作物栽培实践。 相似文献
19.
关中地区耕作方法与土壤紧实度时空变异及其效应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探明关中地区土壤紧实度的基本情况,揭示长期旋耕方法对于土壤紧实度的作用与影响,在关中头道塬设置了旋耕和深翻处理、休闲和种植小麦处理的定位观察试验,在小麦各生育阶段分别监测了0~40 cm剖面范围内土壤紧实度变异情况,分析了影响土壤紧实度的因子等.结果表明:播前施行旋耕土壤紧实度较高,尤其是在15~40 cm表现得较为明显,限制了作物根系伸长;深耕松土的效应在整个小麦生育期间都能得到明显的体现.实验证实了生产上现行的旋耕方法具有明显地导致土壤紧实化的问题.土壤紧实度与含水量明显相关,影响程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土壤紧实度对含水量的敏感反应意味着土壤干燥化会对作物生长带来干旱和机械双重胁迫;同时随着紧实度的增加土壤内部温度变化幅度也在增大.可见现行旋耕方法使得土壤不良环境缓冲性降低,对于降水或者灌溉的依赖性在增强,土壤已经处于明显疲劳状态. 相似文献
20.
保水剂对土壤的物理性质与水分入渗的动态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保水剂在农业上的应用对于缓解干旱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其应用后会发生降解而最终失去保水作用,因此了解其在降解过程中引起的土壤物理性质的动态变化及水分运动的机理,是其能否正确应用的关键,本试验以保水剂在农业应用中的典型用量为基础,研究了保水剂对土壤的物理性质动态影响及一维土壤水分。结果表明,保水剂施入土壤后其性能不断衰减是导致土壤物理性质不断变化的最根本原因;土壤中施用保水剂后土壤的质量饱和含水率明显增加,饱和导水率降低,但随着保水剂性能的逐渐衰减,饱和含水率呈现下降趋势,饱和导水率呈现上升趋势;施入保水剂后土壤的扩散率是一个曲面,并且随着保水剂自身性能的衰减,呈现逐渐扩展的趋势;施用保水剂后土壤入渗的湿润锋前进速度下降,这主要是由于施用保水剂土壤的饱和含水量增加和保水剂膨胀堵塞土壤孔隙造成的;通过对施用保水剂土壤的扩散率和导水率的分时段研究,最终建立施用保水剂土壤的一维水分运动方程,试验证明其可行,且精度在允许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