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为探明沟垄覆膜种植方式及贮藏温度对连作马铃薯品质的影响,以当地主栽品种"新大坪"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平畦不覆膜(CK)、平畦覆膜(T1)、全膜垄播(T2)、全膜沟播(T3)、半膜垄播(T4)、半膜沟播(T5)6种种植方式连作下马铃薯在不同贮藏温度下薯块品质特性的变化规律。3年大田连作试验结果表明,T2和T4薯块干物质、淀粉、还原糖、可溶性蛋白、氨基酸和Vc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2014年与2013年相比,5℃贮藏条件下各种植方式薯块干物质、淀粉、还原糖、可溶性蛋白、氨基酸、Vc含量均增加,而有机酸含量降低;各处理在1℃贮藏条件下薯块干物质、淀粉、还原糖、可溶性蛋白、氨基酸和Vc含量均高于5℃,而有机酸含量则较低。连作条件下,垄播种植(T2、T4)有利于马铃薯贮藏品质的提高,且以1℃贮藏温度更有利于保持较高薯块品质。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沟垄覆膜种植方式及贮藏温度对连作马铃薯品质的影响,以当地主栽品种“新大坪”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平畦不覆膜(CK)、平畦覆膜(T1)、全膜垄播(T2)、全膜沟播(T3)、半膜垄播(T4)、半膜沟播(T5)6种种植方式连作下马铃薯在不同贮藏温度下薯块品质特性的变化规律。3年大田连作试验结果表明,T2和T4薯块干物质、淀粉、还原糖、可溶性蛋白、氨基酸和Vc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2014年与2013年相比,5℃贮藏条件下各种植方式薯块干物质、淀粉、还原糖、可溶性蛋白、氨基酸、Vc含量均增加,而有机酸含量降低;各处理在1℃贮藏条件下薯块干物质、淀粉、还原糖、可溶性蛋白、氨基酸和Vc含量均高于5℃,而有机酸含量则较低。连作条件下,垄播种植(T2、T4)有利于马铃薯贮藏品质的提高,且以1℃贮藏温度更有利于保持较高薯块品质。  相似文献   

3.
西北旱区民勤绿洲滴灌马铃薯揭膜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甘肃省石羊河流域下游荒漠绿洲区对大田滴灌马铃薯进行了揭膜效应试验研究。试验按覆膜时间不同设5个处理:D1——播种后60天第一次揭膜,以后每隔15天揭一次膜,分别为D2、D3、D4,D5为马铃薯全生育期覆膜,以马铃薯全生育期不覆膜作为对照(I1)。研究表明,在马铃薯的生长前期,覆膜可使表层土壤日平均温度提高2~9℃;在马铃薯块茎膨大初期之前大部分时间内,覆膜使表层土壤温度每天至少持续4 h超过30℃,对马铃薯生长不利;D1处理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而且随着揭膜时间的推迟,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依次降低;各覆膜处理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4.
为探求北疆地区降解膜覆盖和磁化水滴灌技术对加工番茄土壤水分、加工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设置黑色降解膜(M1)、白色降解膜(M2)2个覆膜水平,1000 Gs(T1)、2000 Gs(T2)、3000 Gs(T3)、4000 Gs(T4)、5000 Gs(T5)5个磁化水平进行完全组合试验,以塑料地膜覆盖无磁化水滴灌(M3T0)作为对照。结果表明:磁化水滴灌可使0-60cm土层土壤含水率显著提高,在磁化强度为T3时达到最大。磁化水滴灌可促进加工番茄植株生长,M1T3处理产量最高且灌溉水分利用效率最大,较M3T0处理分别极显著增加29.71%和29.70%(P<0.01)。磁化水滴灌提高了加工番茄可溶性糖、有机酸、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基于主成分分析对灌溉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和品质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得出最优处理为黑色降解膜覆盖,磁化水3000 Gs磁化强度滴灌(M1T3)。经济效益分析M1T3处理产投比和净收入最高,分别为1.836,38378元/hm2,与对照处理相比每公顷增收13281元。综合主成分分析和经济效益分析,研究认为黑色降解膜覆盖,磁化水300...  相似文献   

5.
以马铃薯品种青薯168为研究材料,研究了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生育期土壤水分亏缺对马铃薯生长、薯块产量与水分利用等指标的影响。在不同生育阶段设置了8个水分亏缺处理(RD1~RD8)和1个充分灌水处理(CK)。结果表明:膜下滴灌调亏灌溉马铃薯产量、收获指数、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利用效率等指标受水分亏缺影响显著,块茎形成期轻度水分亏缺RD1效果最佳,产量略有下降,但其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利用效率与收获指数分别较其他处理及对照高8.10%~41.57%、3.57%~42.62%、10.16%~34.38%;水分亏缺影响马铃薯各生育阶段耗水量,且亏缺程度越大,生育阶段消耗的水量减少越明显;全生育期马铃薯光合势和叶面积指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生育前期缓慢上升,中期快速上升,后期缓慢下降,总体呈现单峰曲线。因此,适度水分亏缺有利于提高膜下滴灌马铃薯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利用效率,促进马铃薯生长并改善其水分利用状况。  相似文献   

6.
以双膜覆盖栽培技术为研究基础,通过探索不同揭膜方式对棉花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提出一种新型的地膜覆盖及揭膜方式,以期有效解决残膜污染问题。田间自然条件下,设置5个处理,即膜侧播种+双膜覆盖+苗后头水前揭膜(T1)、膜侧播种+双膜覆盖+苗后揭上膜(T2)、裸播(T3)、膜下播种+单膜覆盖+苗后揭膜(T4)、膜下播种+双膜覆盖+苗后揭上膜(CK),测定棉花农艺性状、生育期、成铃、产量及品质指标,进而分析处理间差异。结果表明:T1处理对棉花株高影响不显著,T2和T4处理对株高影响较小,而T3处理则导致株高显著降低,对棉花生长具有抑制作用;T1、T4和CK处理可以显著降低杂草数量,T2和T3处理对杂草数量的控制力度相对较弱;揭膜方式的变化对棉株生育期天数及产量形成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影响;T3处理会显著降低棉...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不同覆盖方式对马铃薯品质和产量的影响,于2019—2021年在西北半干旱雨养农业区设置秸秆带状覆盖(SM)、地膜覆盖(PM)、无覆盖露地(CK)3个处理,通过测定马铃薯块茎维生素C、淀粉、直链淀粉、还原糖、粗蛋白含量及产量指标,研究不同覆盖方式对马铃薯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降水年型下秸秆带状覆盖和地膜覆盖均可以显著改善马铃薯的品质,丰水年(2019年和2020年),与CK相比,SM处理显著提高了块茎淀粉、直链淀粉的含量,增幅分别为15.2%和31.9%,PM处理显著提高了粗蛋白含量,增幅为26.6%;平水年(2021年),与CK相比,SM处理维生素C、还原糖含量分别显著提高20.4%和5.1%,PM处理维生素C、还原糖、粗蛋白含量分别显著提高35.2%、8.3%、14.6%;覆盖方式对马铃薯品质的影响整体表现为SM>PM。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SM和PM处理均可提高马铃薯品质,且SM处理马铃薯品质与产量关联度高于PM处理,SM处理下淀粉、直链淀粉含量与产量的关联度最高。覆盖栽培方式均显著提高了马铃薯鲜薯产量,SM、PM分别较CK提高13.7%~19.5%...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旧膜二茬及秸秆带状覆盖条件下,马铃薯田的土壤水热特征及增产机制,设置旧膜直播(T1)、秸秆带状覆盖种植带不旋耕(T2)、秸秆带状覆盖种植带旋耕(T3)、新覆膜(T4)和露地平作(CK)5个处理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各覆盖处理较CK提高产量14.24%~56.33%、商品薯率1.21%~22.60%及水分利用效率8.28%~55.39%(P<0.05);产量与块茎形成期的单株薯干重正相关(r=0.744),覆盖处理在块茎形成期较CK提高单株薯干重118.0%~720.0%(P<0.05),以T4最高;覆盖处理对马铃薯水热特征有显著影响(P<0.05),T1、T2的降温效应显著小于T3,T3的蓄水保墒效应与T4差异不显著,但显著大于T1、T2及CK。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秸秆带状覆盖种植带旋耕的产量高于旧膜直播、略低于新覆膜,但蓄水保墒效应与新覆膜相近,同时秸秆带状覆盖种植带旋耕较其余覆盖处理具有较明显的降温增墒效应,有利于促进马铃薯块茎的形成及膨大。  相似文献   

9.
沟垄覆膜栽培对旱作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当地主栽品种“新大坪”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沟垄覆膜种植模式对旱作马铃薯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沟垄覆膜种植能显著提高马铃薯根际的温度、株高、开展度、主根长以及相对生长率(RGR).与传统平畦不覆膜(T1)相比,平畦覆膜(T2)、全膜双垄沟播(T3)、全膜双垄垄播(T4)、半膜膜侧种植(T5)和半膜沟垄垄播(T6)种植分别增产36.29%、59.68%、60.49%、47.58%和45.97%,其中T3和T4的产量最高.沟垄覆膜种植有利于马铃薯产量性状的改善,提高了大薯率和中薯率总和,其中以全膜双垄垄播(T4)最为显著.在该区采用全膜双垄垄播(T4)最有利于马铃薯的生长及产量性状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全膜垄作对黄土高原旱作马铃薯土壤保水改土效果及产量形成的影响,以"克新1号"为供试材料,研究全膜双垄垄上播(A1)、全膜单垄垄上播(A2)、全膜单垄垄上微沟播(A3)和露地平作(CK)对马铃薯生长、产量、土壤含水量、温度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垄作可明显地提高马铃薯株高、茎粗、冠幅和叶片叶绿素SPAD值;显著地影响了全生育时期0~40cm土层土壤含水量、0~30cm土层土壤温度、0~60cm土层的土壤蔗糖酶活性和脲酶活性;显著地增加马铃薯产量,降低马铃薯青薯率和烂薯率;同时,全膜垄作处理中以全膜单垄垄上微沟播表现最好,可作为内蒙古黄土高原旱作区节水高产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1.
覆膜时期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秋季覆膜、春季顶凌覆膜和播前覆膜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土壤温度、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顶凌覆膜处理可显著提高全膜双垄沟播玉米15 cm土层温度,较播前覆膜和秋季覆膜处理分别提高4.10℃和7.76℃,差异极显著,秋季覆膜处理可使20 cm和25 cm土层温度较春季顶凌覆膜和播前覆膜处理高4.07℃~5.35℃和3.15℃~5.07℃,差异极显著;秋季覆膜处理籽粒灌浆速率较春季顶凌覆膜和播前覆膜处理高45.93%和36.28%,均达极显著水平,籽粒产量分别高18.17%和7.98%,均达极显著水平,百粒重较春季顶凌覆膜处理高15.28%,达显著水平。相关性分析表明,秋季覆膜处理下玉米灌浆期20 cm和25cm土层温度与最大灌浆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籽粒产量呈正相关关系。研究得出秋季覆膜处理可显著提高全膜双垄沟播玉米20 cm土层以下土壤温度,缩短籽粒最大灌浆速率出现的时间,加快籽粒的灌浆速率,提高单位面积的籽粒产量,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玉米生产获得高产的最佳覆膜时期。  相似文献   

12.
不同厚度地膜覆盖棉花的经济效益和残膜回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研究不同厚度地膜覆盖对棉田经济效益和地膜残留的影响,选择厚度为0.006mm、0.008mm、0.010mm、0.012mm的地膜在新疆棉花主要产区尉犁县进行试验.结果表明:0.010mm和0.012mm厚度地膜种植利润显著高于其他厚度地膜,0.010mm和0.012mm厚度地膜对比0.006 mm厚度地膜,使棉花经济效益分别增加11.7%、15.1%;0.010mm和0.012mm厚度地膜的残留量显著低于其他厚度地膜,0.010mm和0.012mm厚度地膜对比0.006mm厚度地膜,使地膜的残留量分别降低60.4%、54.6%.为了促进棉花种植的可持续发展和棉田的可持续利用,覆盖0.010mm和0.012mm厚度地膜为最优选择,0.008mm厚度地膜次之,0.006mm厚度地膜最差.  相似文献   

13.
干旱区膜下滴灌条件下膜孔蒸发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拟不同覆膜开孔率下的蒸发试验,研究了蒸发过程中不同覆膜开孔率下土体湿润锋及水盐运移情况的动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随蒸发历时的延长垂直湿润距离增大,在蒸发1d后垂直湿润距离的增加量最大,蒸发结束时随覆膜开孔率的增大垂直湿润距离减小;随蒸发历时的延长土体剖面内的含水量在减小,表层减小最快,剖面底部边侧含水量有所增加;盐分...  相似文献   

14.
抛膜钉齿式残膜弧形起膜捡拾装置设计与田间模拟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有残膜回收机起膜装置难以彻底刨出土壤耕层内残留的多年废弃地膜,致使地膜继续沉积,严重破坏土壤再生能力。针对现有起膜装置碎片回收率低、漏收率较高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弧形起膜捡拾装置配合抛膜弹齿式残膜回收机使用,该装置主要由输膜辊、喂入辊、U形喂入齿、起膜杆齿、弧形钉齿等组成。在阐述整体结构、具体工作原理及主要部件设计特点的基础上,通过理论计算确定主要工作部件的结构参数。对弧形起膜捡拾装置主要部件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机理分析,并建立了运动学模型,分析得出弧形钉齿运动轨迹为余摆线,根据总体机构的运动学模型和钉齿尖运动模型的对比计算,得出残膜不漏扎、不漏挑的条件。利用Comsol软件对主要工作部件进行多体动力学和多物理场田间模拟试验,追踪粒子轨迹,以平均颗粒流速、平均横向颗粒速度、质量流率及旋转轴总力矩为试验因变量进行正交仿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最优参数组合为工作速度1.2 m·s~(-1)、入土深度35 mm、挑膜转速55 r·min~(-1)。该工作参数下试验结果分别为平均颗粒流速0.9738 m·s~(-1),平均横向颗粒速度0.0278 m·s~(-1),质量流率0.0091 kg·s~(-1),钉齿总力矩38.9576 N·m。  相似文献   

15.
针对目前残膜回收机具存在的拾净率低和含杂率高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垂直双排链式残膜回收机。阐述了整体结构和工作原理,对输送装置的关键结构及参数进行分析,开展了垂直双排链作业过程中输膜和卸膜过程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通过理论计算确定了主要工作部件的作业参数,获得了影响残膜回收性能的关键因素;以输送链转速、卸膜链转速和输送链转运角为试验因素,以残膜拾净率及含杂率为试验指标进行响应面试验。结果表明:影响残膜回收性能的最佳工作参数为输送链转速86.08 r·min-1、卸膜链转速128.97 r·min-1、输送链转运角91.92°,最优参数组合下残膜拾净率为86.3%,含杂率为36.57%。在最优参数组合下进行田间验证试验,得到最优参数组合下的残膜拾净率为86.7%,含杂率为35.9%,满足行业要求。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决地膜污染问题,通过对国内外地膜捡拾机的研究和借鉴,研制出全膜双垄沟地膜捡拾机。运用SolidWorks motion功能仿真弹齿M点的运动轨迹和X方向线性速度,得出收膜滚筒的转速为80 r·min~(-1),通过设计计算和考虑其它因素得出入土角为25°;在此基础上增加反向推膜机构,对集膜滚筒机械进行改进优化并做出样机。实验表明,该样机作业生产率为0.4~0.6 hm~2·h~(-1),地膜捡拾率为90%,使用可靠性为98%,工作效率高,制造成本低,适应性强。  相似文献   

17.
垄膜沟播与平膜侧播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索我国西北半湿润易旱区合理覆膜种植方式,为该区作物生产及覆膜种植制度的建立提供参考,本研究以传统平作为对照,设两种覆膜方式:垄膜沟播(R)与平膜侧播(F).结果表明,与传统平作(CK)相比,垄沟宽均为40 cm(R40)和60 cm(R60)的沟播处理全生育期0-200 cm土壤平均含水量分别提高8.82%(P <0.05)和10.84% (P< 0.01),膜宽为40 cm(F40)和60 cm(F60)的侧播处理提高4.40%和3.96%,沟播处理较侧播处理平均提高了5.42%(P<0.05).不同覆膜方式处理的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均较传统平作(CK)显著增加,同宽度的沟播处理较对应的侧播处理提高幅度明显,但胞间CO2浓度显著低于传统平作(CK).不同覆膜方式处理的小麦经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较传统平作(CK)显著提高,平均提高幅度达21.52%和30.97%,同宽度沟播处理的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显著(P<0.05)高于对应的侧播处理.试验表明,在半湿润旱作区冬小麦垄膜沟播是一种高效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8.
仿丰产沟渗水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总结丰产沟技术和地膜覆盖技术的基础上,构想出仿丰产沟渗水地膜覆盖栽培技术,阐述了这一技术的创新点与技术要点。经多年的小区试验大田示范表明:这项技术和现行地膜覆盖技术相比,玉米苗期长势良好,产量增加30%以上。该技术的经济效益高,其增产机理表现在微地形集流渗水、地积温增加、作物极际微生态环境改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膜孔灌肥液自由入渗硝态氮运移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KNO3为入渗溶液,模拟研究了硝态氮在膜孔灌肥液自由入渗条件下的运移过程.结果表明,在湿润蜂运移的范围内,沿着膜孔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硝态氮前锋运移速率受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较大,并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硝态氮前锋运移速率与运移距离有很好的相关性,并随着运移距离的增加呈幂函数衰减变化.硝态氮前锋浓度随着运移距离的增加而升高,其变化趋势呈指数曲线关系,且在湿润锋(土壤干湿交界)面上达到最大值;硝态氮前锋浓度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呈幂函数递减,两者的相关系数也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