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栽桑养蚕和蔬菜种植被县委、县政府摆在重要位置,都作为我县特色产业来抓,如何在栽桑养蚕和蔬菜种植之间找到平衡点,达到双赢的目的,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要懈决的课题。为此我们在夏伐桑园间作金丝瓜,新植桑园间作大蒜及地膜覆盖春花生的基础上,推广冬闲桑园间作莴苣,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现将冬闲桑园间作莴苣栽培技术介绍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桑园综合经济效益,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出率,较多的养蚕户于秋末冬初在承包的桑园内间作常规蔬菜或其它作物,以利增加收益,值得提倡.但笔者发现,部分养蚕户对间作的蔬菜或其它作物,第二年春季迟迟不清理,任其生长,乃至收获种子,造成春叶严重减产,树势衰弱,桑树病虫害增多,养蚕量下降,反而降低了桑园经济效益.为此,笔者近年在曲塘镇对有关养蚕户在承包的桑园内间作蔬菜、蚕豆等作物后,进行了春季清洁桑园与否的对比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桑园间作蔬菜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惠玲 《北方蚕业》2004,25(4):37-38
秋冬季在桑园内合理作常规蔬菜,能明显提高桑园经济效益,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率.我镇田庄村10组村民王佰生等21户养蚕户,承包桑园2.57公顷,近几年秋冬季均在桑园内间作平均每667m2每年蔬菜收益400~500元,高产户达千元左右.  相似文献   

4.
在夏伐桑园间作金丝瓜,新植桑园间作大蒜及地膜覆盖春花生的基础上,睢宁县又大力推广冬闲桑园间作莴苣,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现将冬闲桑园间作莴苣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桑园间套,在一些资料上早有介绍。本着探索桑园综合模式,以提高桑园综合经济效益为目的,笔者1988年在平昌县张公乡蹲点期间,结合西瓜、蔬菜等矮(无)杆植物的生理特性,选择适当规格的桑园,按一定规格间作西瓜、蔬菜,获得成功。现将试验情况予以整理,供与同行商榷。  相似文献   

6.
桑园间作蔬菜的几种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桑园间作蔬菜,科学合理开发,不仅对蚕桑生产没有影响,而且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桑园综合经济效益,增加市场供给,对巩固桑园基础,发展“三高”蚕业具有重要意义。现介绍以下几种形式。  相似文献   

7.
桑园间作蔬菜 蚕农增收的好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军  华序 《四川蚕业》2011,39(2):46-47
在桑园的秋冬季节,实施间作蔬菜,不仅为泡菜企业提供原料,而且使蚕农在不影响桑树生长的前提下还额外增加了较大的经济收入。丹棱县蚕桑站科技人员经过近两年的不断实践,基本掌握了桑园间作蔬菜的配套栽培技术,2010年底丹棱县桑园间作蔬菜面积已推广到133hm2,每亩增收1000多元,目前这项技术正在全县范围及周边区、县内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8.
生态复合型蚕桑高效模式的应用与推广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介绍了富东镇蚕农利用冬闲桑园套种特色蔬菜、立体间作、蚕室套养、树下散养家禽等模式的效益与方法;这些蚕桑高效模式的应用与推广,实现了桑禽互补、种养并举,有效地拓展了蚕农增收空间,对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蚕农经济收入和建立良性的生态桑园有很大的裨益,是蚕桑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9.
新植桑园间作大蒜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省睢宁县蚕桑站近年来推广新植桑园间作大蒜栽培模式,发展桑园复合经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笔者现将新植桑园间作大蒜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新建桑园间作能使桑园构成一个合理的群体,而增加光能和水肥的利用率,提高桑园的综合经济效益。桑园的间作应注意: 1 必须以桑为主。要求间作作物与桑树生长无突出矛盾,最好还能有利于桑树生长,更不能喧宾夺主。 2 间作的数量要适当。因为数量过多会造成桑园内生长群体过大,加大了作物与桑树的矛盾,出现争水争肥争光的情况,过少则不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光能,  相似文献   

11.
改变目前大部分地区桑园单一经营状态,利用桑树夏伐后一二个月桑园空闲时期和冬季桑树休眠期进行桑园间作,可以合理利用桑园生态资源,大幅度增加蚕农收入,有利于蚕桑生产的巩固和发展。桑固间作不仅具有经济效益,而且也有一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冬闲桑园套种荠菜关键技术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冬闲桑园套种增收的潜力很大,特别是在茧丝行情低迷的情况下,它对稳定桑园面积,稳定蚕农情绪,增加蚕农收入,实现蚕桑产业可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东台市富东镇积极引导蚕农大搞桑园间作套种,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和社会效益,该镇桑园1460hm^2,套种蔬菜面积达65.6%,据笔者调查,桑园套种荠菜,肥力足的桑园种植户秋种冬收,一般每667m^2收入800~1000元,高产田块收入可达到4000元。  相似文献   

13.
桑树定植前2—3年产叶量及产茧量低,单位桑园效益低,桑园合理间作,可挖掘和发挥桑园生产潜力,增加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桑园单位面积的总体经济效益。通过对不同类型桑园间作早甘蓝的试验,可使每0.1hm^2桑园产值增加101%,说明菜桑间作,增加桑园复种指数,是提高蚕农栽桑养蚕积极性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4.
<正> 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秋栽桑,要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宜桑则桑,宜果则果,宜林则林。让桑、果、林各占其位,各得其所。保持一个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要坚决克服“桑、果、林混植,三林打挤”的做法。在规划桑园时,要根据地理位置、土质条件、管理水平来确定栽植“四边桑”和“家庭小桑园”,要考虑数量和比重合理布局。凡有利于栽植“四边桑”的和缺株的地方,应采取补栽措施;如栽大行间作桑,要认真考虑与作物配套,行间切忌种植高干作物,对桑园实行立体布局,要根据不同季节和市场需求,冬季在桑园内可间作蔬菜,春、夏间作花生、芋头、中药材等耐荫作物;大行间作桑,实行桑、粮结合,充分利用土地和空间,提高桑园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桑园合理间作提高经济效益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桑园间作是桑园综合经营的一种形式,就是利用桑树和各种作物在生长过程中的“时间差”和“空间差”的特性在桑树园中合理间作其他作物,综合搭配,利用桑园土地资源和光能,进一步挖掘桑园  相似文献   

16.
桐乡桑园间作历史悠久,全县33个乡中有30个乡实行桑园间作,间作桑园和间作农户分别占桑园总面积和总农户的54.11%和80%以上.经营水平中等的间作桑园亩产茧58.87公斤,间作物产值占桑园总产值的36—49%;经营水平高的间作桑园亩产茧超过175公斤,间作物产值约占桑园总产值的25%.间作增加了蚕农收入,有利于蚕桑生产的巩固发展,1986年全县桑蚕茧产量超过15000吨,跃居全省之首.本文对桐乡桑园间作规模、历史、模式、经济效益和技术经验等作了较全面的介绍.  相似文献   

17.
在桑园进行合理间作,可有效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桑园产出率,增加蚕农的收入。尤其是蚕桑生产低潮时期,积极引导蚕农开展桑园合理间作,是“空中取钱”,提高桑园综合效益,稳定蚕桑生产基础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8.
桑树是多年生木本植物桑园,建园后有效生长期可长达25~30年,这期间蚕茧价格难免有波动。多年的生产实践证明,桑园单一的采叶养蚕经营,抵御不了茧丝行业大滑坡的影响,只有搞好桑园间作,走综合经营之路,才能稳定收入,迎接低潮后的茧丝行业再度兴旺。如何搞好桑园间作,提高综合经济效益,2004年以来,笔者通过大庙镇石兴村2社养蚕大户伍承兵家的实践进行了探讨,效果十分明显,现将情况总结如下。1实行桑园间作的可行性1.1桑园栽植模式及桑品种2000-2001年我县发展桑园6 851hm2,宽窄行栽植,即宽行266.6cm,窄行66.6cm,株距50cm,667m2栽桑可达800株。这种栽植模式,进可攻,退可守。当茧丝价格上扬时,主抓养蚕,兼顾间作蔬菜等;当茧丝价格大滑坡时,以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为主,附带养蚕。这样,不至于出现毁桑、挖桑或桑园撂荒的现象,保住桑树资源。另外,选择枝条直立、萌发早、硬化迟、抗逆性强、产叶量高的湘7920、农桑、嘉陵20号等桑品种,为桑园间作蔬菜提供有利条件。1.2桑树剪伐形式为冬季重剪我县桑树剪伐形式采取冬季重剪,即春季桑树萌芽开叶后至休眠期前,中途不伐条。桑树从春季开叶到春桑叶大量收获时间为5...  相似文献   

19.
桑园通过间作地黄,掌握地黄种植技术,每667m2桑园可增收2000元以上,能有效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桑园产出率。  相似文献   

20.
介绍“桑粮牧”种养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桑粮牧”种养模式是在“桑粮蔬”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应市场的需求变化,应运而生。两种模式比较,“桑粮”是相同的,即都是在桑园内间作玉米(粮),不同之处就是一个在桑园内间作蔬菜,一个是在桑园内间作牧草养羊(牧)。通过“桑粮牧”这一种养模式,可以将桑园立体种植与综合利用结合起来,养蚕与养羊结合起来,提高蚕桑生产的综合经济效益,更好地促进蚕桑生产的稳定发展。1 经济效益分析1.1 间作玉米效益 每667m2可收获100~150公斤,增加收益150~200元;1.2 养羊效益 通过对有养羊习惯的农户调查,单纯利用田间杂草、稻草以及黄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