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研究对直播条件下水稻主茎上不同部位的分蘖产生和成穗规律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水稻主茎留5-8蘖位和分蘖与留1-4蘖位相比具有较大的增产优势。前者与后者相比,分蘖成穗率提高22.9%,穗粒数增加13.44粒,营养体增大,生产力提高,第hm^2产量增加1132.5kg,提高14.8%。水稻中位蘖的优势是水稻潜能增产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2.
3.
本文通过对水稻各蘖位各级分蘖生产力的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优势蘖位的出现与分蘖级数和主茎叶片数有关,并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依此提出了水稻优势蘖位利用原理。  相似文献   

4.
水稻茎蘖等穗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水稻主茎不同蘖位上分蘖成后的穗粒数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主茎第一蘖位向上移动,蘖位优势呈现出由强→弱→强→弱.......的变化规律。当一个主茎位上利用一个一次分蘖和两个二次分蘖成穗时,优势蘖位上限为主茎叶片数减去10;利用一个一次分蘖成穗时,优势蘖位的上限为主茎叶片数减去7。在相同密度条件下,利用中位蘖栽培,能提高每穗粒数5.44%以上,表现出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6.
7.
对水稻主茎不同蘖位上产生的分蘖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水稻主茎上具有蘖位优势现象,一是具有营养优势,二是具有生殖优势,因两种优势的存在,使主茎中部出现几个优势蘖位,其上着生的分蘖具有很高的生产力。合理利用蘖位优势进行水稻栽培,具有很大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8.
笔者经过十一年的田间观察和反复实践,采用平行观测及统计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蘖、主穗比”与穗实粒数及理论产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科学调控“蘖、主穗比”是水稻高产栽培的重要途径;“蘖、主穗比”与基本苗呈极显著负相关,通过少本、稀植栽培能极大地提高“蘖、主穗比”,但过分强调“蘖、主穗比”将不能保证高产所需的穗数;水稻返青后前15天产生的分蘖多为有效分蘖,而返青后20天以后产生的分蘖基本上为无效分蘖,通过培育壮秧及适当重施基肥等措施,力促前期分蘖量,控制后期分蘖量,是提高水稻“蘖、主穗比”和成穗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寒地水稻茎蘖等穗期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时期出生的分蘖挂牌观察表明:因品种熟期、插植密度、秧苗素质的不同,分蘖出生迟早、及成穗率差异均较大。本田分蘖成穗率与分蘖出生于移栽后的天数呈直线负相关,由于分蘖成穗率下降呈连续变化。故茎蘖数与最后收获穗数相同时期不宜称之为有效分蘖终止期而应称为茎蘖等穗期为宜。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直播条件下水稻主茎上不同部位的分蘖产生和成穗规律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水稻主茎留5-8蘖位的分蘖与留1-4蘖位的分蘖相比具有较大的增产优势,前者与后者相比,分蘖成穗率提高22.9%,穗粒数增加13.44粒,营养体增大,生产力提高,每公顷产量增加1132.5公斤,提高14.8%,水稻中位蘖的优势是水稻潜能增产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1.
栽培密度对不同生育时期水稻品种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不同生育期的水稻确定高产栽培适宜的种植密度。[方法]设置9.00万、13.50万、17.25万、22.50万、25.65万、32.10万窝/hm26个栽培密度,研究长生育期宜香481(P1)、短生育期101A/R1007(P2)的茎蘖动态及产量。[结果]随着密度的下降,P1分蘖高峰期的每窝水稻分蘖数量相应增加。P2的分蘖数量稀植时较多,密植时较少。随着密度的增加,两个品种的最高分蘖期提前,单株有效穗数降低且呈简单直线相关。P1在密度17.25万窝/hm2时有效穗数最高,达241.20万/hm2,产量最高,达10281.6kg/hm2;P2在密度22.50万窝/hm2时有效穗数最高,达277.05万/hm2,产量最高,达9631.5kg/hm2。每穗实粒数对P1的产量影响最大,其次是有效穗数;增加有效穗数能显著增加P2的产量。[结论]生育期长的品种相对稀植有效穗数才理想,生育期短的品种适当加大种植密度有利于提高有效穗数。  相似文献   

12.
水稻自动调节与产量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在密、稀、超稀和极端稀植群体中 ,初步研究了水稻群体条件下的个体自动调节与分蘖生长、干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水稻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具有很强的调节能力 ,生育初期的调节能力较小 ,随着群体系统的不断发展调节能力逐步增强。提高光合势和净同化率有利于增加产量。施肥量、密度与产量分别呈显著水平 ,二者互作效应不显著。群体的产量因素可相互调节 ,稀植条件下单位面积穗数减少 ,千粒重和成熟度增高 ,克服了密植条件下千粒重和成熟度低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杂交粳稻的制种高产配套技术。[方法]别通过手插秧播期试验、机插播期试验、喷施不同剂量多效唑化控试验、割叶试验、赤霉酸不同剂量处理试验和父母本不同行比试验,对影响杂交粳稻制种的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结果]随着播种期的推迟,播始历期明显缩短;亲本机插种植的播期应比手插种植方式适当提早3~4d为宜。采用在秧苗喷多效唑有明显的控制株高的作用,多效唑用量应该根据不同亲本对多效唑的敏感性,施用600~900g/hm2为宜;割叶措施对提高结实率有一定的作用;杂交粳稻亲本赤霉素用量为75~90g/hm2为宜;母本与父本的行比以6∶2的配置产量较高。[结论]该研究为杂交粳稻制种产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水稻喷施Ts,有明显增产效果。协优64喷施20—50ppm Ts后,比对照区单株粒重增加15%~25.34%;E164喷施Ts后,比对照区单株粒重增加6.5%~12.38%。增产因素主要是单株实粒数增加较明显。千粒重、结实率和穗数也呈增加趋势。剑叶期喷施较好,浓度以40—50ppm效果较明显。  相似文献   

15.
不同时期施用分蘖肥对水稻产量及其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验证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在江西的应用效果,我们于2012~2013年研究了不同时期施用分蘖肥对水稻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栽足基本苗的条件下,应用"三控"施肥技术,分蘖肥于早稻栽后13 d、晚稻栽后11~14 d施用的增产及调控产量结构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认为,豫麦18在高产栽培中,10月12日前后播种,适宜的基本苗数为12~14万;稳产500kg左右的亩穗数为42~45万,穗粒数为28~30粒;基本苗、越冬头数、起身期头数、成穗数的比例为1:5.7:6.5:3.4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17.
用具有代表性的辽粳系列8个水稻品种,通过对不同品种产量及生理基础研究,总结出高产优质辽粳系列水稻品种株高105~115cm,穗长14~18cm,一次枝梗10~13个,二次枝梗15~22个,有效穗数285~330万穗/hm2,每穗粒数100~120粒,千粒重24~25g。提出进一步提高辽粳系列水稻品种产量的限制因素是成穗率、每穗粒数和成粒率;辽粳系列水稻新品种选育应具有适宜的叶面积指数,并注重对经济系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辽宁省水稻光合特性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选用近来辽宁省主栽品种及在育种中有特殊作用的种质资源作为实验材料,对32份水稻材料的光合性状、叶面积指数及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抽穗期剑(旗)叶净光合速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灌浆期倒二叶净光舍速率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直立穗型、半直立穗型品种生育后期光合生产能力较强.抽穗期剑(旗)叶光合速率与产量呈抛物线关系,辽宁省大多数水稻品种抽穗期剑(旗)叶光合速率的最适范围是17~22μmol/(m2·s).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叶面积指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拔节期和抽穗期存在最适叶面积指数,其分别是2.8~4.O和5.5~6.3.分蘖期和成熟期叶面积指数几乎与产量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9.
钾镁肥在水稻上的肥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施用钾镁肥料既可以补充南方水稻土的缺钾缺镁,又可促进水稻的分蘖,提高产量,同时增加效益.  相似文献   

20.
稻粒黑粉病已成为杂交制种及不育系繁殖的一个重要病害。它对产量影响的直接原因是减少了单穗实粒重,增加了病粒率。分析结果表明,正常情况下的损失率应低于病粒率,每穗病粒数的多少对千粒重和结实率的影响不大。模拟为害发病率(X)与损失率(Y)的关系,可建立江农ⅡA/HR1004和汕A/桂33的损失预测方程分别为Y_1=-0.1036+1.0211X,Y_2=-0.0335+1.0528X。结合目前防治费用、产品价格和防治效果,本文估算了不同产量水平的允许损失率,并提出目前的防治指标为3%~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