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为了对不同繁殖体况的母牦牛采取不同程度的补饲方案,研究补饲对母牦牛同期发情处理后发情和受胎的影响,从而探讨环湖地区牦牛繁殖率低下的形成机理及解决方案。试验选用青海省环湖地区3~10岁营养体况相近的受体母牦牛352头,按试验要求随机将青年牛、经产牛分为3组,分别补饲0,0.5,1.0 kg饲料,补饲时间为3个月,补饲结束后实施同期发情试验和定时授精,授精后40~60 d采用直肠检查法检查受胎情况。结果表明:补饲前与补饲后相比青年牛、经产牛营养状况差异显著(P<0.05),不同卵巢机能状态对母牦牛的发情率和受胎率的影响差异极显著(P<0.01),补饲Ⅱ组和补饲Ⅰ组青年牛、经产牛的发情率和受胎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补饲Ⅱ组与补饲Ⅰ组青年牛、经产牛同期发情处理后的发情率和受胎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说明母牦牛体内营养储备状况是制约牦牛繁殖率的关键因素,在传统的放牧条件下通过适度补饲能够改善母牦牛的繁殖体况和卵巢机能状态,可明显提高母牦牛的发情率和受胎率。  相似文献   

2.
通过采用补饲、隔离断奶及同期发情处理方法,考察对母牦牛发情率、人工授精受胎率及产犊率等繁殖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补饲+断乳组初产母牦牛和经产母牦牛与隔离断乳组及对照组初产母牦牛和经产母牦牛的诱导发情率、受胎率产犊率相比,差异显著(P0.05);补饲组、隔离断乳组与对照组初产母牦牛和经产母牦牛的诱导发情率、受胎率产犊率相比,差异显著(P0.05);断乳+同期发情组初产母牦牛与补饲+断乳+同期发情组初产母牦牛的诱导发情率、受胎率产犊率相比,差异显著(P0.05);断乳+同期发情组经产母牦牛与补饲+断乳+同期发情组及补饲+同期发情组经产母牦牛的诱导发情率、受胎率产犊率相比,差异显著(P0.05)。研究表明,采用补饲、隔离断乳及同期发情处理相结合的综合措施,能显著提高当年产犊母牦牛的发情率、人工授精受胎率及产犊率。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当年产犊母牦牛的发情率,我们对选定的120头怀孕母牦牛进行补饲,同时在犊牛产后3个月对犊牛进行隔离断奶,补饲试验于2010年3月初开始:100头母牦牛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Ⅰ 50头母牦牛隔离断奶后进行同期发情和定时授精处理;Ⅱ组50头母牦牛隔离断乳.不进行同期发情处理,发情母牛进行人工授精。人工授精冻精液为荷斯坦和野牦牛冻精。配种45d后进行怀孕诊断。Ⅰ组发情39头,发情率为78%(39/50),怀孕34头妊娠率为68%(34/50);Ⅱ组发情31头,发情率为62%(31/50),怀孕27头,妊娠率为54%(27/50)。相同草场放牧50头适配母牦牛作为对照。对照组母牛和犊牛不进行隔离和短期断乳;对照组发情率为12%(6/50),妊娠率为6.32%(3/50)。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对带犊的母牦牛实施隔离断奶,能够明显提高当年产犊母牦牛的发情率和妊娠率。  相似文献   

4.
对带犊牦牛分别在8月1日、8月27日和10月12日进行断乳,结果Ⅰ组母牛共发情104头,发情率为69.33%,Ⅱ组母牛发情54头,发情率为36.00%,Ⅰ组比Ⅱ组多发情50头,高48.01%,差异性极显著(P<0.01)。Ⅲ组母牛发情4头,发情率4%。Ⅱ组比三组Ⅲ组多发情36头,高90%,差异性极显著(P<0.01)。Ⅰ组母牦牛发情率最高,持续时间长,Ⅱ组母牦牛只有一个发情高峰,持续比较短,Ⅲ组母牦牛发情率低,持续时间也短。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研究为探讨不同方案诱导牦牛发情效果。[方法]选择放牧的母牦牛60头为试验牛。分2组,每组30头进行试验。其中试验1组带犊母牦牛12头,不带犊母牦牛18头,采用方案Ⅰ;试验2组带犊母牦牛14头,不带犊母牦牛16头,用方案Ⅱ处理。第一针注射黄体酮注射液,以治疗为目的,间隔10天肌注PG,第二天注射血促性素;结果第1组用方案Ⅰ处理后带犊、不带犊母牦牛发情率分别为42%(5/12)、56%(10/18),受胎率分别为60%、80%;第2组用方案Ⅱ处理后带犊、不带犊母牦牛发情率分别为86%(12/14)、100%(16/16),受胎率分别为65%、81%。[结果]表明,通过对牦牛进行冷季补饲,诱导发情及同期发情处理,使93%的母牦牛发情。[结论]方案Ⅱ是较为理想的同期发情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6.
为了使牦牛能够提前发情,缩短牦牛的繁殖周期,减少冷季对犊牛的影响,试验采用冷季补饲的方式,提高母牦牛营养促进早期发情。结果表明,试验组母牦牛在6月下旬发情16头,发情率为32.00%,到7月上旬共发情37头,总发情率达74.00%。对照组母牛6月份未发情,到7月上旬发情67头,发情率为51.54%。2015年、2016年数据显示6月份母牦牛未发情,到7月上旬各发情5头,发情率分别为2.63%和3.07%。因此,适时补饲能有效调控母牦牛提前发情配种。  相似文献   

7.
为了增加高原生态环境下牦牛的繁殖性能。本研究采取了在母牦牛围产期补饲的方法,在牦牛围产期,母牦牛自然放牧回圈后,每晚每头母牦牛补饲250g母牦牛浓缩精料补充料,连续补饲5个月。结果表明,试验组犊牦牛的初生重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而且试验组母牦牛产后体况评分比对照组高(P0.01),产后母牦牛当年的发情率和当年受胎率、产犊率、犊牛繁活率都比对照组高(P0.01)。对地处高海拔地区的自然放牧母牦牛围产期补饲母牦牛浓缩精料补充料后,能有效提高牦牛的繁殖性能。  相似文献   

8.
牦牛高效繁殖技术生产安犏牛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年产犊牦牛采用“补饲+隔离断乳+生殖技术诱导”的高效繁殖技术,隔年产犊牦牛采用“补饲+生殖技术诱导”的高效繁殖技术,并采用安格斯肉牛细管冻精实施犏牛生产杂交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牦牛高效繁育技术,与对照组相比,高效繁育组当年产犊母牦牛的发情率、受胎率、产犊率及犊牛成活率分别为67.50%、61.67%、56.67%和95.59%,分别提高38.33、35.83、35.83和11.59个百分点,差异极显著(P<0.01);采用牦牛高效繁育技术,与对照组相比,高效繁育组隔年产犊母牦牛的发情率、受胎率、产犊率及犊牛成活率分别为88.00%、83.00%、78.00%和96.16%,分别提高23.95%、25.76%、34.49%和7.25%,差异显著(P<0.05)。采用牦牛高效繁殖技术,显著提高当年产犊牦牛和隔年产犊牦牛的发情受胎效果,杂交后代犏犊牛的成活率也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9.
对178头牦母牛分别在8月26日(Ⅰ组)和10月6日(Ⅱ)进行犊牛断奶。Ⅰ组发情率为99%,繁殖率89%;Ⅱ组发情率28%,繁殖率33%。Ⅰ组比Ⅱ组的发情率和产犊率分别提高了66%和64%。群体受胎率提高了9.34%。对断奶后的母牛和犊牛进行人工补饲,母牛的膘情和犊牛的生长发育都良好。  相似文献   

10.
在大通种牛场对126头产后90d以上的母牦牛进行断犊,进行促母牛发情试验。断犊后母牦牛放入水草茂盛的冬季草场放牧饲养,一个情期后,对未发情的母牦牛进行肌肉注射氯前列醇纳促发情处理。试验结果显示,试验组母牦牛发情率达90.48%,对照组发情率为58.73%,试验组母牦牛发情率比对照组高31.75个百分点,差异性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对不同繁殖体况的母牦牛在补饲的基础上,分别从营养、隔离断奶、激素选择考察影响母牦牛繁殖率及同期发情处理效果。选用青海省环湖地区480头5~10岁繁殖体况不同的母牦牛,按照试验要求将母牦牛分成不同的试验组别,采用相同的同期发情处理方案,通过不同程度的补饲,补饲组与对照组的排卵率和妊娠率对比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2.
提高青年牦母牛繁殖性能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33头3.5岁进入初情期的青年牦母牛采用生殖激素处理后,发情率达到69.70%,繁殖率达到57.58%;166头对照青年牦母牛的发情率为63.86%,繁殖率为22.89%;试验组比对照组发情率提高5.84百分点,繁殖率提高34.69个百分点(P<0.05)。采用PG-CL FSH和PG-CL LHRH-A3两种不同激素处理方案,PG-CL FSH处理组的发情率高于PG-CL LHRH-A3处理,两种处理的繁殖率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3.
对150头当年产母牦牛在发情季节进行犊牛断乳,同时对166头隔年产干乳母牦牛进行对照,观察了犊牛断乳后母牦牛发情周期恢复的规律。结果表明断乳组母牦牛发情率为69.33%,发情持续期为15d;隔年产母牦牛发情率为89.94%,发情持续期为62d。  相似文献   

14.
在青海省大通种牛场育种一队对27头秋季断犊母牦牛进行了促发情试验。母牦牛断犊并经21-23d恢复饲养后,采用两次PG注射法和GnRH+PG注射法对母牦牛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结果显示:试验I组母牦牛发情6头,发情率66.67%,试验II组母牦牛发情2头,发情率22.22%。经统计分析,试验I组与试验II组母牦牛之间发情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II组母牦牛发情率与对照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对比带犊牦牛同期发情与自然发情繁殖效果的差异,作者根据实施的科研项目进行了两组试验,以便为甘南牦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资料。[方法]于繁殖季节在试验组母牦牛阴道内放置“孕激素阴道栓”并肌肉注射“氯前列稀醇”(CIDR+PG)诱发牦牛集中发情。[结果]结果表明,甘南牦牛在当年生产后,通过犊牛统一断奶,改变营养供给,产后3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母牦牛自然发情率分别为8%和19.2%。试验组母牦牛应用“放置孕激素阴道栓+肌肉注射氯前列稀醇”方法诱导发情后,总发情率达89.1%。试验组带犊母牦牛激素处理后受胎率为89.1%,对照组母牦牛自然发情率较低,自然交配后受胎率为100%。试验组和对照组母牦牛繁殖率、犊牛成活率分别为86.9%和19.2%、97.6%和100%,试验组犊牛的平均初生重、断奶重、6月龄重分别比对照组高1.51 kg、2.37 kg、3.28 kg,经差异显著性检验,试验组犊牛相关年龄段体重与对照组犊牛对应指标相比,初生体重差异显著(P<0.05),断奶重和6月龄体重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使用外源性激素诱发带犊母牦牛当年集中发情,母牦牛当年...  相似文献   

16.
在青海省环湖地区390头3~10岁繁殖体况不同的母牦牛中,研究了不同繁殖卵巢机能状态及胎次,母牦牛同期发情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初产青年母牦牛与经产母牦牛中隔年犊牛组与当年产犊牛组的排卵率及妊娠率有显著差异(P<0.05),经产母牦牛中无黄体卵泡组与有卵泡组和有黄体组排卵率及妊娠率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表明,年龄和胎次及卵巢的机能状态对母牦牛的同期发情处理效果有较大影响。通过生殖激素处理,能够明显改善母牦牛的生殖机能状态,从而提高母牦牛的发情及排卵效果。  相似文献   

17.
提高牦母牛繁殖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采用不同剂量生殖激素处理3.5岁的青年牦母牛,结果发情率提高5.84和23.26个百分点,繁殖率分别提高34.69和41.21个百分点。采用不同剂量生殖激素处理和怀孕牦母牛围产期补饲的措施,促进产后成年牦母牛发情配种,结果发情率分别提高42.42,54.67和37.51个百分点,繁殖率提高43.93,48.48和20.10个百分点。生殖激素处理和围产期补饲对提高牦牛繁殖性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高剂量生殖激素的促进效果较明显。  相似文献   

18.
旨在研发半舍饲条件下淘汰母牦牛育肥及犊牦牛培育技术。选取带犊母牦牛和公犊牛各66头,分别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在犊牛培育期间(2017年12月4日—2018年3月5日),对试验组母牦牛进行补饲,试验组犊牦牛断乳前(3月5日断乳)随母牦牛哺乳,并进行补饲;对照组母牦牛不进行补饲,按常规放牧方式饲养,对照组犊牦牛进行断乳并补饲。育肥期间(2018年3月5日至出栏)对试验组母牦牛进行补饲,于6月错峰出栏;对照组母牦牛不进行补饲,于集中出栏时间出售(9月或10月)。在犊牦牛培育期间,观察试验组母牦牛的体重变化情况;每月4日测定2组犊牦牛的体重和体尺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试验组母牦牛错峰出栏收益。结果表明,在犊牦牛培育阶段,由于试验组犊牦牛随母牦牛哺乳,试验组母牦牛体重平均下降1.17 kg/头;2018年1月4日,试验组犊牦牛的体重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组,体斜长和胸围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2018年2月4日和3月4日,试验组犊牦牛的体重、体高、体斜长、胸围均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母牦牛错峰出栏的效益为1 063.05元。研究结果为提高半舍饲条件下淘汰母牦牛养殖效益以及提升犊牛培育质量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在青海省海南州贵南县塔秀乡,对32头带犊母牦牛进行了同期发情试验。试验结果显示:经CIDR+PMSG组合激素处理的试验I组母牦牛发情率达到83.33%,单激素PG处理的试验Ⅱ组母牦牛发情率为20.00%,对照组母牦牛在试验期间没有出现发情的母牛。试验I组母牦牛发情率极显著地高于试验Ⅱ组(P<0.01)。说明采用组合激素对处于哺乳期的母牦牛进行同期发情处理能提高牦牛的同期发情率。  相似文献   

20.
选择420头体况维持在2.0~3.0的当年产犊乏情母牦牛分3个组,用3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诱导发情处理。第1组:注射GnRH-PG-GnRH;第2组:注射GnRH-PG-E2;第3组:注射PG-GnRH。结果表明:第1组、第2组和第3组经不同的处理后,发情率分别为70.00%(98/140)、54.29%(76/140)、52.14%(73/140),受胎率分别为48.57%(68/140)、34.28%(48/140)、21.43%(30/140)。第1组发情率分别显著高于其它2个组(P0.05);采用GnRH-PG-GnRH处理方案,通过三年扩大试验,发现牦牛平均发情率在66.67%(72/108)以上,受胎率在44.44%(48/108)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