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品育8012是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2006年以临优20165为母本、济麦22为父本,通过人工杂交后经过多年系谱法单株选择育成的抗白粉病而且高产的小麦新品种。2015—2016、2016—2017年度参加山西省南部中熟冬麦区水地组区域试验,2 a平均产量为8 474.5 kg/hm2,较对照品种良星99增产6.4%,增产点率达100%;2016—2017年度参加山西省南部中熟冬麦区水地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8 421.0 kg/hm2,比对照品种良星99增产7.6%,增产点率达100%;2018年12月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晋审麦20180001)。品育8012适宜在山西省南部中熟冬麦区水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
张掖市春小麦套种胡萝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掖市川灌地采用小麦套种胡萝卜模式种植的小麦产量达 6 0 0 0~ 75 0 0 kg/hm2 、胡萝卜产量达5 2 5 0 0~ 6 75 0 0 kg/hm2 ,总产值 2 0 6 0 0~ 2 5 2 5 0元 /hm2 ,纯收入可达 2 1 4 0 0元 /hm2 ,经济效益显著。作者重点从选地整地、施足底肥、品种选择、播种、田间管理、适时收获等方面介绍了此项栽培模式的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
山西省小麦品种产量及品质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了总结小麦育种经验,给进一步选育优质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种,提高小麦生产水平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直观统计分析方法,对山西省2001-2010年审定的82个小麦品种在区域试验中的产量及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育成品种的的遗传背景不够丰富,遗传差异性较小。品种间产量差异很大,82个小麦品种产量幅度2774.0~7365.0 kg/hm2,平均5375.1 kg/hm2,比对照平均增产7.9%;其中水地品种在5329.5~7365.0 kg/hm2之间,平均值6159.5 kg/hm2,旱地品种在2774.0~5885.0 kg/hm2之间,平均值4084.7 kg/hm2。蛋白质在11.7%~18.0%之间,平均值14.7%;其中水地品种蛋白质在12.8%~18.0%之间,平均值14.9%;旱地品种蛋白质含量在11.7%~17.0%之间,平均值14.7%。湿面筋在23.6~45.5之间,平均值32.3;其中水地品种在26.1~45.5之间,平均值32.2;旱地品种在23.6~39.8之间,平均值32.3。沉降值在11.1~71.4 ml之间,平均值33.3 ml;其中水地品种在15.5~71.4 ml之间,平均值31.8 ml;旱地品种在11.1~63.5 ml之间,平均值35.8 ml。山西省小麦育种在近十年取得了较大进展,审定品种产量不断提高,主要品质性状指标均高于全国水平。在未来的小麦育种过程中,应加强农艺性状优异、具有遗传多样性小麦种质创新研究,为培育突破性品种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4.
济麦 3号系济源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稳产小麦新品种。在 2 0 0 1~2 0 0 3年河南省水地小麦良种联合区域试验及生产示范中 ,连年增产 ,品质优良 ,综合抗性较好 ,一般产量 75 0 0kg/hm2 左右 ,适宜黄淮麦区种植。 2 0 0 3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5.
冬小麦品种临汾8050的选育与特征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汾8050是山西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选用优质、早熟、大粒冬小麦临汾5064为母本与抗病、丰产、陕76-22为父本采用品种间杂交配制组合和系谱选育而成的冬小麦新品种。2005-2006年度参加山西省南部小麦高肥区试平均产量7 084.5 kg/hm2,较对照临丰615增产7.4%。2006-2007度年第二年参加山西省南部小麦高肥区试平均产量7 539.75 kg/hm2,较对照临丰615增产13.5%。2 a平均产量7 312.13 kg/hm2,较对照临丰615增产10.45%。2006-2007年度参加山西省南部小麦生产试验,平均产量7 313.1 kg/hm2,较对照临丰615增产13.0%。该品种基本保留了双亲丰产、稳产、中抗条锈、叶锈病、早熟、抗寒、抗倒伏等综合农艺性状好的特征特性,2007年9月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山西省南部冬麦区高肥水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6.
新麦 1 2号小麦新品种是新乡市农科所著名小麦育种家赵宗武先生继新麦 9号、新麦 998、新麦 1 1号之后 ,又育成的一个极具潜力的小麦新品种。在 1 999~ 2 0 0 1年河南省旱地小麦区试中 ,连续 3年产量位居前列 ;在 2 0 0 2年旱地示范中 ,高产田不浇一水收 60 0 0kg/hm2 ,水地 75 0 0kg/hm2 ,充分展示了其丰产潜力。2 0 0 3年 ,新麦 1 2号在全省扩大示范推广 ,陕县张茅乡张茅村闫勤周种晒旱地 0 .5hm2 ,折产 62 0 0kg/hm2 。张茅乡东村李岗照 0 .87hm2 旱地 ,前茬玉米 ,收后 1 0月底种新麦 1 2号 ,平均产量 41 2 5kg/hm2 。生产实践证明 ,新…  相似文献   

7.
太5902是山西省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以自育稳定高代品系"122/865-8"为母本、自育品系太原419做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系谱法选择,选育出矮秆大穗大粒、高收获指数的超高产小麦品种。一般产量6 500 kg/hm2,高产栽培产量可达9 000 kg/hm2,适合在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和国家北部冬麦区水地种植。  相似文献   

8.
冬小麦新品系临农 D2 82是临洮农校小麦育种组用临农 133作母本 ,以临农 15 7和霸王鞭作父本混合授粉杂交后选育而成。该品系具有穗大粒多、越冬性好、高抗条锈、适应性广等优点 ,一般川水地产量可达 6 2 0 0~80 0 0 kg/ hm2 ,浅山二阴地产量可达 40 0 0~ 6 0 0 0 kg/ hm2。适应于甘肃省的洮河流域、渭河流域、嘉陵江流域的川水地及浅山二阴地种植。  相似文献   

9.
对固原市胡芦巴进行高产栽培试验示范,结果表明:胡芦巴水地高产施肥的最佳比例为施纯N 53.16 kg/hm2+P2O5150 kg/hm2+K2O 75 kg/hm2;胡芦巴水地最佳密度为583 320株/hm2;胡芦巴旱地最佳密度333 330株/hm2。胡芦巴水地示范效果也较突出,平均产值达4 650元/hm2,产投比3.47∶1。胡芦巴旱地示范结果表明,胡芦巴抗旱增产增收效果较好,产量为887.49 kg/hm2,产值为1 597.48元/hm2,同豌豆比新增产值142.45元/hm2,增幅15.07%。膜侧胡芦巴示范结果表明,较露地增产183.6 kg/hm2,新增产值80.48元/hm2,增幅为6.96%。  相似文献   

10.
通过潮土区田间试验,采用分设正交区组三因素五水平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Mn与N、K配施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Mn与N、K合理配比可以显著提高小麦的产量。同时,N、K2 O和MnSO4 ·H2 O施用量分别为:2 2 8.2 6~313.6 4kg/hm2 ,12 3.85~2 0 6 .75kg/hm2 和35 .5 9~6 9.4 3kg/hm2 时,小麦产量可达到6 75 0kg/hm2 以上。从而为小麦高产条件下施肥提供了可靠的模型,可为农业生产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多元相关、多元回归方法 ,分析了山西中部晚熟冬麦区不同水肥条件下小麦产量构成因素 ,提出山西中部地区小麦高产育种的产量要素组成。小麦生产要达到 6 0 0 0kg/hm2 以上的高产水平 ,其产量要素的组成必须按照基本苗 375万~ 4 50万株 /hm2 ,穗数 6 70万~ 750万穗 /hm2 ,穗粒数 2 5~ 2 8粒 ,千粒重 35~ 4 5g的指标进行鉴定和选育 ;小麦产量在 4 50 0~ 6 0 0 0kg/hm2 水平上 ,有多种增产途径 ,但都不能显著增加或减少某一因素 ,以保证足够的穗数为基础 ,稳定穗粒数 ,提高千粒重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2.
天津市冬小麦节水栽培条件下施氮量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小麦品种农大211为材料,在节水栽培条件下,研究了在天津市不同施氮量及氮肥运筹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以明确实现目标产量的最佳施氮量。结果表明:在天津市北部地区春浇2水栽培条件下,施氮量为88.5~295.5 kg/hm2时,冬小麦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施氮量超过226.5 kg/hm2时小麦产量增加不显著,氮肥生产率呈现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在天津地区土壤条件下,氮肥一次性底施与分次施用的小麦产量略有差异,但施纯氮水平为226.5 kg/hm2时均能达到冬小麦产量为7 500 kg/hm2的产量目标。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超高产冬小麦群体和个体生育特性及产量结构特点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为明确河北省超高产冬小麦群体和个体生育规律及产量结构特点,在河北平原大田限水条件下,对产量为9 000 kg/hm2超高产小麦的群体和个体的生长发育动态和产量结构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穗型小麦结合合理的栽培措施,在该地区更容易获得超高产。9 000 kg/hm2小麦的产量构成为:每公顷800万穗左右,穗粒数30-34粒,千粒重40 g以上;主要群体指标为:最高LAI8左右,开花后下降较慢;有较高的生物产量(一般在20 000 kg/hm2左右)和经济系数(0.42以上)。对植株的个体性状包括次生根数、单株茎数、穗部性状等也进行了分析,并与产量为7 500 kg/hm2高产田进行了讨论比较。超高产田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高产田。  相似文献   

14.
钾、锌、锰配施在冬小麦上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生产条件下,应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通用旋转回归组合设计,研究了黄淮麦区晋南片石灰性褐土上钾、锌、锰配施对冬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特殊干旱条件下,3种肥料适宜配施提高了冬小麦越冬期茎叶还原糖含量,使冬小麦的抗寒性增强,保证冬前分蘖数;明显降低了旗叶水分饱和亏,提高了其抗旱性,提高了冬小麦产量,并改善了子粒品质。将产量>4500kg/hm2,蛋白质含量>13.0%,湿面筋>45.0%作为寻优指标,进行频数分析,得到最优配比方案:KCl467.10~576.75kg/hm2,ZnSO4·7H2O90.45~108.45kg/hm2,MnSO4·H2O72.30~103.80kg/hm2。  相似文献   

15.
根据水氮耦合试验,小麦单产随着施氮水平和浇水次数的增加而提高,当施氮肥量达到337.5 kg/hm2时,小麦产量最高,以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单产下降.一水产量是5 092.5 kg/hm2,二水产量比一水提高14.6%,三水产量比一水提高了10.5%.小麦子粒中蛋白质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略有下降;随着浇水次数的增加,蛋白质含量也下降.  相似文献   

16.
陕北新修梯田地膜小麦优化施肥栽培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田间正交旋转试验设计 ,于 1999年在延安市燕沟进行了小麦产量与氮肥 (N)、磷肥 (P2 O5)和有机肥 (M) 3因子 5水平的新修梯田地膜小麦试验。通过对试验结果数学建模及模型分析得出 ,本区影响产量的因子效应为 N >P≈ M,N肥产量效应约为磷肥、有机肥的 3倍 ,有机肥增产趋势在低肥力时最低 ,随着肥力水平提高 ,其增施肥料的增产能力增加 ,而氮肥、磷肥肥效均呈递减趋势 ,即肥效随施肥量增加而减小。还分析了本区小麦单位面积产量≥ 2 5 0 0 kg/ hm2 的优化施肥组合 ,筛选的施肥方案为 N 2 5 1.8~ 2 72 .5 kg/ hm2 ,P2 O510 8.9~136 .5 kg/ hm2 ,有机肥 12 80 0~ 16 40 0 kg/ hm2。均值依次为 2 6 1.1,12 5 .1和 146 0 0 kg/ hm2。  相似文献   

17.
小麦是山西省主要栽培作物,旱地小麦产量左右着山西省小麦总产的高低,选育抗旱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是增加旱地小麦面积和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途径。经过系谱杂交育种法,选育出抗旱高产小麦新品种‘长麦6197’。在2015、2016 年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旱地组区域试验中,2 年平均折合产量5466 kg/hm2,较对照品种‘长6878’增产6.5%,2017 年同区组生产试验中‘长麦6197’平均折合产量5547 kg/hm2,较对照品种‘长6878’增产9.2%。该品种株型紧凑,茎秆弹性好,抗旱、抗倒、抗冻、抗青干、高产稳产、灌浆落黄好。‘长麦6197’于2017 年12 月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旱地种植。  相似文献   

18.
晋南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的氮肥运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是晋南的主要种植制度。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内氮肥分配(控制氮肥总量420 kg/hm2)对作物产量、农学效率和纯收益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内氮肥分配量及比例显著影响作物产量、纯收益和氮肥的效率,冬小麦季施总氮55%(231 kg/hm2)、夏玉米季施总氮45%(189 kg/hm2)时,可获得最高的轮作总产量(13 026 kg/hm2)和最大的净收益(22 146元/hm2),氮肥的农学效率和利用率较其他分配方式均有提高,是晋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氮肥分配的适宜比例。值得指出的是,由于作物生长期间受春寒和夏旱的影响,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内的氮农学效率和氮肥利用率均较低,仅分别为4.6 kg/kg和20.8%。  相似文献   

19.
张金帮  孙本普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4):5816-5818
[目的]为滨州市小麦产量由中产向高产过渡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研究品种、行距、播量、尿素和过磷酸钙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在该试验条件下,各因素对小麦产量影响的主次顺序为:尿素>过磷酸钙>品种>播量>行距,最优处理组合为品种辐63,行距16.7 cm,播量90.0 kg/hm2,尿素360 kg/hm2,过磷酸钙1 500 kg/hm2,产量达7 413.0 kg/hm2。方差分析表明氮肥是影响小麦产量高低的主要因素。单因素试验表明在该试验条件下,尿素以450kg/hm2为宜,播量以82.5~105.0kg/hm2即基本苗165万~210万株/hm2为宜。[结论]低产薄地施过磷酸钙1 500 kg/hm2、尿素525~600 kg/hm2,肥地施尿素450 kg/hm2,过磷酸钙750 kg/hm2,基本苗120~180万株/hm2,行距20~25 cm,小麦产量才能达到7 500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