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微波前处理酶法制备微孔淀粉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提高微孔淀粉的吸附性能,缩短其生产时间。[方法]以玉米原淀粉为材料,对其施加40 W/g的超声波处理10 min,然后用α-淀粉酶和葡萄糖苷酶的pH缓冲液制备微孔淀粉,研究各因素对微孔淀粉吸油率的影响。[结果]其他因素固定不变,当反应温度为30 ℃时,微孔淀粉的吸油率最低,反应温度在50-55 ℃时,微孔淀粉的吸油率较高;缓冲液pH值在5.0-5.5时,微孔淀粉的吸油率较高,缓冲液pH值高于5.5时,微孔淀粉的吸油率急剧下降;当缓冲液pH值为5.0,反应温度为50 ℃,反应时间为12 h,α-淀粉酶用量为75 U/g,葡萄糖苷酶用量为46 U/g时,微孔淀粉的吸油率最高,达132.8%。[结论]微波预处理可提高微孔淀粉的吸油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研究复合酶法制备微孔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以淀粉油脂吸附率作为试验指标,选取酶解温度、酶配比、加酶量、底物量浓度、缓冲液pH和酶解时间为影响因素进行正交试验。[结果]通过正交试验得出最佳工艺参数为:酶解温度50℃,酶配比4∶1,加酶量2.0%,底物量浓度0.14 g/ml,缓冲液pH=4,反应时间9 h,油脂的吸附率高达83.2%。[结论]得出了复合酶法制备马铃薯微孔淀粉的最佳工艺参数,为马铃薯微孔淀粉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3.
4.
[目的]研究糖化酶与α-淀粉酶制备马铃薯微孔淀粉的工艺。[方法]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淀粉水解率和油脂吸附率为评价指标,考察反应温度、酶配比[糖化酶∶α-淀粉酶(W/W)]、加酶量、底物量浓度[淀粉∶溶液(W/V)]、缓冲液pH和反应时间6个因素对马铃薯淀粉微孔化的影响。[结果]马铃薯微孔淀粉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45℃,酶配比6∶1,加酶量1.0%,底物量浓度0.14g/ml,缓冲液pH 4,反应时间8 h;在该条件下制得的微孔淀粉的油脂吸附率为70.2%,淀粉水解率为34.16%。[结论]该研究为微孔淀粉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木薯淀粉制备脂代品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木薯淀粉为原料,选用耐高温α-淀粉酶水解,采用正交试验和感官鉴评确定最佳工艺参数,即在pH5.5、水解温度95℃以下,以1g/L酶浓度水解10min,可得到DE值在2.0-2.5范围的木薯淀粉糊精,口感滑腻、色泽乳白或半透明状,可作为脱脂酸奶中的脂肪替代品,改善口感和组织状态。 相似文献
6.
7.
为了掌握荞麦微孔淀粉的制备条件及吸附性能,在对荞麦生淀粉水解适用酶进行筛选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影响荞麦微孔淀粉吸附性能的主要因素,确定了荞麦微孔淀粉的酶法制备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真菌α-淀粉酶对荞麦淀粉的酶活力强,与中温α-淀粉酶无明显的协同作用;真菌α-淀粉酶对荞麦淀粉颗粒的致孔率较高,孔径较为一致;在反应温度为40℃、pH6.2、反应时间14 h、真菌α-淀粉酶用量为20 g/kg条件下制备荞麦微孔淀粉,其吸附性能最佳。通过控制反应温度、pH值、反应时间及酶用量,可以制备吸附性能良好的荞麦微孔淀粉。 相似文献
8.
响应面法优化高吸油性淀粉制备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吸油率为评价指标,研究了双酶法分步处理淀粉,提高吸油率的最佳工艺方案.结果表明:α-淀粉酶处理后淀粉的吸油率可以达到86.17%,糖化酶的作用可以进一步提高吸油率.酶解的pH、温度、时间和酶使用量均能影响糖化酶的处理效果,响应面试验结果表明:当糖化酶添加量为1%、pH5.5、温度50℃、酶解时间12h时,测得微孔淀粉的吸油率为107.51%,与预测值108.16%的相对误差为0.60%,差异不显著,说明该模型拟合度好,优化后得到的微孔淀粉制备工艺准确可靠,较α-淀粉酶处理后淀粉的吸油率提高了21.34%.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以木薯淀粉为原料,用干法工艺合成羧甲基淀粉(CMS).探讨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醚化剂用量及体系含水量等因素对木薯羧甲基淀粉取代度(DS)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舍成木薯CMS的最优工艺条件为反应时间180min、反应温度75℃、NaOH与淀粉的摩尔比0.80、ClCH2COOH与淀粉的摩尔比0.60、反应体系水的含量20%.在此条件下合成的CMS的DS约为0.35%. 相似文献
10.
甘薯微孔淀粉的制备技术及吸附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淀粉糖化酶、α-淀粉酶、普鲁兰酶水解甘薯淀粉制备一种具有吸附功能的微孔淀粉载体。研究表明,淀粉糖化酶对生甘薯淀粉作用力最强;淀粉糖化酶水解制备甘薯微孔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是:温度45℃,pH值4,酶用量为1%,时间24h,水解率为51.52%。微孔淀粉对色素、水溶性维生素、油脂的吸附能力远远高于原淀粉。通过交联反应能明显提高微孔淀粉的结构性能和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11.
12.
13.
以马铃薯、木薯淀粉及二者的混合淀粉为主要原料,采用氧化还原引发接枝共聚反应,合成绿色保水剂。通过正交试验研究找出不同类型混合淀粉保水剂的最佳合成工艺,并对接枝效率和吸水倍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单一淀粉保水剂接枝效率较低,而混合淀粉合成保水剂的吸水倍率和接枝效率均有所提高;不同类型混合淀粉保水剂接枝效率之间没有差异性,且混合淀粉保水剂的接枝效率明显高于单一淀粉保水剂。综合比较不同类型混合淀粉保水剂的合成条件,最优化条件为:单体与淀粉的质量比为15,中和度75%,引发剂用量为6mmol/L,反应温度45℃,交联剂用量为01g/100mL,在此条件下合成的保水剂吸水倍率为935g/g。 相似文献
14.
以木薯淀粉、丙烯酰胺和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为原料,用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作引发剂,通过试验得到改性木薯淀粉阳离子化絮凝剂对处理高岭土和硅藻土悬浊液的最佳配方。以高岭土和硅藻土悬浊液作为处理水体系研究该絮凝剂的絮凝性能,结果表明,最佳絮凝剂用量为4mg/L。絮凝剂的处理水体系pH范围为4~10,pH适应范围较广,絮凝剂的处理水体系最适pH为7。通过红外分析和阳离子化度的测定,可知所得聚合物是阳离子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共聚物。 相似文献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