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因而对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的学术追问,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从人的生存角度对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进行本源性追问和条件性思考,探究了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建立在主客二分的哲学基础之上,难以实现教育过程中双方的有效沟通,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以主体性认识论作为其哲学基础,承认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作为教育过程中共在的主体,是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与超越。借鉴主体间性的理论,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方法、内容、目标等方面入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比较特殊。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在不断出现变化,当前人们的素质水平和主体性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逐渐表现出局限性。虽然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已经改进,但仍然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从价值目标角度来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着工具价值和目的价值相统一的价值目标,把握好主体间性原则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关系定位,是实现课程教学价值目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对人们思想道德的要求与人们实际的思想道德水准的矛盾"。[1]基本矛盾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就是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的矛盾运动。在教育过程中,这一矛盾运动又表现为教育主体对教育客体施加影响,教育客体接受教育影响并通过自身言行反作用于教育主体的过程,即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双向互动。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内涵及其关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思想政治主客体之间的双向互动及其矛盾变化。  相似文献   

6.
在高校图书馆工作中运用主体间性理论并建立主体间性下高校图书馆的和谐模式,是高校图书馆在当今提倡和谐社会和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的形势下,促进图书馆的和谐发展,体现图书馆文化最终价值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首先论述了以创业教育为核心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后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最终根据现状坚定以人为本思想,深入论述了基于创业教育视角的思政教育开展方式。  相似文献   

8.
主体间性作为一种理性的文化精神和时代意识,在农业高校创业教育领域也扎了根,主要从精神维度来透视农业高校创业教育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农业高校创业教育无法随意回避的命运,面对这把双刃剑,我们必须趋利避害。  相似文献   

9.
高校教育纠纷频繁发生,对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现行的纠纷解决机制存在着明显的问题。从主体间性的视角分析,最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现行制度设计没有真正从尊重教育纠纷相对人的主体地位这一立场出发,切实保障他们的程序权利,通过对话与沟通解决纠纷。因此,需要本着尊重人的主体地位的精神重构我国的高校教育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0.
和谐视角下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是事物发展的最佳状态。在和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启示的基础上,通过从和谐视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关系的分析,构建若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统一关系,并提出相关原则和要求。  相似文献   

11.
自媒体的迅猛发展,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了全新视野和动力,也触及其本身架构和机制的革新问题。自媒体所特有的极强交互性,使得作为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大学生实现"屌丝逆袭",一跃成为教育主体的"一极"。如何正确认识和定位"新主体",如何建构教育主体的新生态,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的旨趣。  相似文献   

12.
主客体关系是人类活动所特有的关系 ,是人类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普遍存在的最本质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主客体关系 ,是主动主体与被动主体间的思想政治观点的交流、互动关系。充分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关系及其特点 ,无疑对我们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以其信息资源的丰富和交流的便捷,业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广泛影响。新媒体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新途径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利用新媒体这个有效平台,传统方式与现代方法结合,强化网络监管,是新时期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成为了全社会所重点关注的全新课题。主体间性哲学理论的生成,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指引路径。传统时期的大学生价值教育模式多以理论灌输模式为主,然而时代的进步又进一步强调了人与人主体之间互动的重要性,只有贯彻以学生为本理念将传统的教育转化为交往式和对话式教育,才能有效实施主体间性教育,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使之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本文即从主体间性视角出发浅谈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15.
王振东 《河北农业》2023,(10):39-41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做好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做好农村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农民思想认识,加深农民对政府信任,有效落实国家政策的桥梁。本文通过论述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剖析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而从诸多角度探究乡村振兴下提升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举措,以此为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针对我国农村实际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在此背景下,如何大力提升农村的道德水准,使其与日益提高的农村物质生活水平相适应,也成为了一个热点问题。从分析当前我国农村的道德教育缺失入手,研究当前农村道德教育所处的困境,通过主体间性概念的引入,从教育目标、教育方式、教育过程、教育内容4个角度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教育活动,必然要求以人的现实存在为出发点,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弘扬和培育人的主体性,加强个体自我教育,发展人的个性,培养人格力量,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从而充分体现其鲜明的人文性特征;而凸显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性特征有助于进一步拓展其发展维度.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探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以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新形势下,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和推进,以微博、微信等微为标志的新兴网络传播媒介,以短小精炼、传播速度快等优势特点,成为深受青年大学生喜爱的主要交流载体。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微时代的来临。如何抓住微时代的机遇,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大学生群体的新变化,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和特点,不断转变观念,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既是应对网络媒体环境的挑战与机遇的必然选择,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20.
公民教育契合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趋向,是大学生社会化成长的重要环节,也符合转型期社会对人的现代性的期待。整合高校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建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引导的公民教育的内容体系并使之课程化是当务之急。公民意识可整合为对应人与世界、国家、社会三个维度的主体性意识、国民意识和公共理性。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可有针对性地开展这三个领域的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