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2 毫秒
1.
《中国园艺文摘》2011,27(10):199-199
利用5个不同来源的苹果轮纹病菌株,对279份苹果种质资源的果实抗病性进行室内接种鉴定。结果表明:不同种质资源在果实的发病率、潜伏期和病斑大小上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同一种质资源分别接种5种轮纹病菌,在发病率、潜伏期和病斑大小上也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苹果生长季节腐烂病发生规律。结果表明,苹果腐烂病菌越冬存活率为64.0%。在苹果生长季节内病疤面积扩展有两个高峰,在第一高峰期病斑扩展较为迅速,第二高峰期相对较慢(分别为6月和9月)。不同季节腐烂病的发病率,以春季接种发病率最高达88.83%,其次为夏季和秋季,冬季最低,为2.75%。  相似文献   

3.
苹果属种质资源抗腐烂病性状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83年接种方法研究的基础上,于1985—1987年采用人工田间砸伤接种法,对苹果属17个种的26个类型(种群)、2个变种、3个品种和4个杂交种,共35份种质资源材料进行抗腐烂病的系统鉴定,经3年重复,鉴定出高抗级种质资源7份,一般抗2份,中抗2份,其它均为感病各级的资源。其中值得重视的是东北黄海棠种质材料在高抗中品质最好,适宜作鲜食和加工的资源,又是抗病育种的宝贵抗源。  相似文献   

4.
苹果属种质资源抗腐烂病性状鉴定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1983年接种方法研究的基础上,于1985-1987年采用人工田间砸伤接种法,对苹果属17个种的26个类型(种群),2个变种,3个品种和4个杂交种,共35份种质资源材料进行抗腐烂病的系统鉴定,经3年重复,鉴定出高抗级质资源的7份,一般抗2份,中抗2份,其它均为感病各级的资源,其中值得重视的是东北黄海棠种质材料在高,抗中品质量好,适宜作鲜食和加工的资源,又是抗病育种的宝贵抗源。  相似文献   

5.
苹果种质资源果实轮纹病抗性的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5个不同来源的苹果轮纹病菌株,对279份苹果种质资源的果实抗病性进行室内接种鉴定。结果表明:不同种质资源在果实的发病率、潜伏期和病斑大小上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同一种质资源分别接种5种轮纹病菌,在发病率、潜伏期和病斑大小上也存在显著差异。对抗病性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多数菌株的各个抗病指标间都存在显著相关性。通过综合抗性筛选,发现‘珍宝’、‘金沙依拉姆’和‘红玉’为高抗材料;‘詹姆斯格里斯’、‘红夏’‘耍红’、‘伊朗桃苹’‘超等蔷薇’和‘极早红’为高感材料。  相似文献   

6.
苹果种间杂种对苹果腐烂病感病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分析苹果实生树对苹果腐烂病抗病性的遗传规律,【方法】2010—2011年连续2 a用2个苹果腐烂病菌株对‘紫塞明珠’ב富士’的杂种实生树1 150株进行离体接种鉴定,采用次数分布分析法研究了苹果腐烂病抗病性遗传。【结果】结果表明,连续2 a接种2菌株主基因遗传率均在78.5%~85.5%。该实生群体对菌株03-8的感病性的变异由5个主基因位点分离所致,而对菌株xc56的感病性分离与4个主基因位点有关,且年份间表现稳定。【结论】离体枝条接种病原后,发病/不发病表现为质量性状遗传,发病对不发病为显性。感病的实生树接种后发病的病斑长度表现为多基因数量性状遗传。  相似文献   

7.
苹果种质资源枝干轮纹病抗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田间自然发病抗性鉴定法与利用苹果轮纹病菌ZZ26人工接种枝条鉴定法相结合,对189份栽培种苹果种质资源进行了苹果轮纹病综合抗性鉴定,并根据抗病性鉴定结果对其进行抗病类型分类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苹果种质资源抗病性表现存在差异,但参试种质中未发现免疫种质。通过人工接种,189份苹果种质资源的抗病类型可分为:高抗(16个);中抗(75个);中感(81个);高感(17个)。通过田间调查,2012年得到抗病类型3种,即高抗(144个);中抗(44个);中感(1个)。2013年同样是3个抗病类型:高抗(14个);中抗(162个);中感(13个)。两年调查均无高感品种。2017年再次调查,结果显示田间调查与人工接种鉴定结果有随种植年限增加一致率逐渐提高的趋势,2012年为13.23%,2013年为38.62%,2017年则超过一半,达到57.14%。经过综合抗性筛选,最终得到表现一致性较好的高抗种质2份:北之幸和秦冠。  相似文献   

8.
以‘山楂海棠’ב三叶海棠’杂交后代枝条为试材,采用离体接种鉴定与田间调查鉴定相结合方法对其进行苹果腐烂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20份材料中评价出高抗资源1份,抗病资源2份,中抗资源1份。  相似文献   

9.
从苹果韧皮组织分离获得1株潜在的生防菌菌株。基于形态和16S rDNA、gyrA鉴定其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命名为BaA-007(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存中心,菌种编号:ACCC60382)。该菌株及其次生代谢物对苹果腐烂病菌(黑腐皮壳菌,Valsa mali)生长具有抑制作用,离体条件下可显著降低腐烂病病斑的扩散速度。以BG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筛选其最佳培养条件为蔗糖0.5%、细菌学蛋白胨1%、硫酸二氢钾0.1%、温度36 ℃、pH 7.0。BaA-007处理后,苹果水杨酸(SA)响应性基因PR1、PR2和NPR1,茉莉酸(JA)响应性基因PDF1.2、CORONATINE INSENSITIVE 1(COI1)和AOS,乙烯(ET)响应性基因ETR1、ERF1和HEL以及几丁质合成酶B基因(Chitnase B,ChiB)在接种处理后的不同时间点均上调。综上所述,菌株BaA-007对苹果腐烂病有显著的拮抗效果,有望作为防治苹果腐烂病制剂开发的生防菌株。  相似文献   

10.
以接种扩展青霉的"红富士"苹果为试材,通过测定不同温湿度贮藏期间果实中展青霉素含量、扩展青霉生长及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从而明确贮藏温湿度对苹果产生毒素水平及相关生理调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贮藏条件对接种后果实的腐烂程度及毒素积累量的影响为在2、15、25℃温度下,随温度的升高果实的腐烂程度加重,毒素的积累量增加。在65%~70%、75%~80%、90%~95%湿度下,随湿度的升高果实的腐烂程度加重,毒素的积累量增加。此外,低温低湿能有效降低接种苹果的呼吸强度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减少了展青霉素合成所需要的能量和底物,从而抑制展青霉素的合成。展青霉素的积累与苹果在贮藏期间的腐烂直径及乙烯释放量呈显著正相关,在25℃温度,90%~95%湿度下,接种苹果腐烂最严重,展青霉素积累量最大。说明贮藏条件与接种苹果腐烂直径及乙烯释放量与展青霉素的积累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我国苹果种质资源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刘凤之  王昆  曹玉芬  高源  龚欣 《果树学报》2006,23(6):865-870
简要介绍了近几年国内外苹果生产及贸易现状,并概述了我国4个苹果种质资源圃的建设情况和苹果属植物资源收集、保存工作。从农艺性状、品质性状、矮化性和无融合生殖等方面对苹果种质资源进行了系统的鉴定评价,并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501份苹果种质资源的性状鉴定和评价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建成苹果种质资源信息数据库。目前苹果种质资源创新及利用主要体现在苹果新品种、矮化砧的选育和苹果无融合生殖利用3个主要方面,并提出今后我国苹果种质资源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2.
苹果属植物种质多样性的SLAF-seq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源  王大江  王昆  丛佩华  李连文  朴继成 《园艺学报》2020,47(10):1869-1882
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特异性位点扩增片段测序技术(Specific-locus amplified fragment sequencing,SLAF-seq)对509份苹果属植物种质进行测序,获得586 454个SLAF标签,其中多态性SLAF标签463 612个;经过序列比对,根据完整度 > 0.94、次要等位基因频率(MAF)> 0.05,过滤筛选得到46 460个多态性单核苷酸(SNP)位点;基于这些SNP位点构建苹果属植物不同种的系统发生树并分析主成分。结果表明,通过SLAF-seq技术能够在全基因组范围内快速开发高通量的SNP标记,并直接用于苹果属植物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中。34种509份苹果属植物的多样性水平较高(He = 0.318,I = 0.488,Ae = 1.520),在多于1份试材的种群中,变叶海棠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中国苹果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低。综合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苹果属植物分为5个基本的类群,Ⅰ山荆子类群,Ⅱ苹果属植物野生种类群,Ⅲ苹果栽培品种类群,Ⅳ以中国苹果、八棱海棠、花红、楸子和海棠花为主的类群,Ⅴ新疆野苹果类群。野生种丽江山荆子、山楂海棠、陇东海棠、变叶海棠、花叶海棠、滇池海棠和沧江海棠聚类比较紧密,栽培种之间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近,栽培品种与东方苹果和森林苹果等野生种聚在一起,新疆野苹果与中国原产苹果属栽培种的亲缘与起源演化关系有待于进一步考究。  相似文献   

13.
综述了世界及中国苹果属植物的分布情况和分类概况,并有针对性地叙述了苹果属植物的应用分型情况,即砧木种类、食用种类、观赏种类和基因资源类,提出了各分型的部分代表植物及其在生产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特别根据我国苹果4大主产区的生态条件、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空间等内容,对应苹果属植物的应用分型特点,为今后各主产区的发展方向及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建议:2个苹果优势区域带应以鲜食苹果为主,加工为辅进行发展;另2个主产带应以发展加工、早熟及观赏类型苹果为主,并辅以进行基因资源类型的保存和利用工作。最后对苹果资源的保存及观赏苹果类型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朱元娣  曹敏格  许正  王昆  张文 《园艺学报》2014,41(2):227-239
 以新疆地区不同居群的52份新疆野苹果[Malus sieversii(Ledeb.)Roem.]、9份中国苹果品种(Malus × domestica subsp. chinensis Li.)、1份森林苹果(M. sylvestris Miller)种质为试材,进行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ibosomal DNA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ITS)和叶绿体成熟酶K(matK)基因的测序分析。从GenBank中获取了11个苹果栽培品种、14个塞威士苹果、26个苹果属其它种及1个外类群欧洲梨(Pyrus communis)的ITS及matK序列。利用MEGA(ver. 4.0)计算不同序列间的碱基组成频率、简约信息位点数、转换/颠换比率、序列间成对距离,以最大简约法与邻接法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采集的“新疆野苹果”与“中国苹果”的ITS序列长度在589 ~ 594 bp,含有148个简约信息位点,转换/颠换比率(R)为1.029;MatK序列长度为1 451 ~ 1 461 bp,没有复制子Ⅱ序列,含有16个简约信息位点,转换/颠换为1.442。ITS分析将中国苹果、新疆野苹果(来自中国新疆)和塞威士苹果(来自GenBank)聚类于一个大的发育枝内,新疆野苹果5个居群的系统演化按新源、巩留、霍城和塔城的先后次序发生。MatK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将中国苹果和新疆野苹果聚类在一个大的发育枝内,但自展支持率低。由此说明,中国苹果由新疆野苹果驯化而来。matK不适于栽培苹果种内的系统发育分析。  相似文献   

15.
栽培苹果起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婷婷  周志钦 《果树学报》2007,24(2):199-203
苹果是一种重要的温带落叶果树。研究栽培苹果的起源及其与苹果属植物野生种之间的进化关系,对未来的苹果育种及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关于栽培苹果起源问题,现主要有2种观点:一种认为栽培苹果是由塞威士苹果直接栽培驯化而来,另一种观点认为塞威士苹果与其他苹果属植物野生种之间的杂交产生了现今的栽培苹果。综合有关文献,深入分析这2种观点,概述了近年来有关栽培苹果起源研究方面相关的实验证据,包括细胞学、孢粉学、分子标记以及DNA序列分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今后应当研究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6.
17.
烟砧一号是从鸡冠自然杂交实生苗中选育出的实生种.经过14 a田间调查和区试鉴定,以其作中间砧的富士枝干和果实的苹果轮纹病的发病率比没有嫁接中间砧的富士降低59.3%和12.77%.而且可显著提高富士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与基砧八棱海棠、平邑甜茶和生产上主栽的富士系亲和性良好,无大小脚现象,适宜在富士产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Apple (Malus domestica Borkh.) is one of the most widely grown and economically important fruit crops in the world. Skin colour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riteria for marketing of apple fruits. Thus, improving fruit colouring is one of the main objectives of apple breeding programs. Even though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may affect the colouring of apple, understanding the genetic basis of colouring is important to accelerate the breeding process. In recent years, molecular biology and genetic studies were conducted to explore the molecular basis of colouring in apple. Many genes responsible for the anthocyanin synthesis were identified and their associations with colouring of apple fruit flesh and/or skin were demonstrated. In addition, some DNA markers associated with fruit flesh and skin colour have been developed for screening apple cultivars and hybrids. In this study, 90 apple accessions of international, national, and local decents were selected from the genetic resources collection. Genomic DNA was isolated from leaf tissue of all acession and screened with four different DNA markers associated with fruit flesh and skin colour. Apple accessions in the collection were characterized and their genotypes and genetic potential for fruit colouration were determined by different DNA markers. Additionally, the use of these DNA markers in different apple accessions, well-characterized cultivars and uncharacterized local and national types were investiga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