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以巨尾桉木片为原料用于中密度纤维板生产的工艺适应性进行了探索,着重测试加入巨尾桉木片后的纤维形态、纤维松密度、纤维pH值及干燥纤维含水率,分析比较了半成品与成品板的板面质量和物理力学性能,表明在巨尾桉木片使用量不超过木片总量30%的情况下可用于中密度纤维板生产。  相似文献   

2.
史强  陆仁书 《木材工业》1994,8(1):45-46
用含水率为43%~15%的杨木木片制出的刨花,其筛分值变化不大。含水率低于15%时,制出的刨花明显变碎。木片含水率低于20%制备刨花时,可以消除由于杨木胶质纤维含量高而出现刀门堵塞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氧等离子体改性酶解木质素/杨木纤维复合材料的热压工艺参数。结果表明,纤维含水率和热压温度对复合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有显著影响。优化后的热压工艺参数范围为:热压温度205~210℃,纤维含水率17%~20%,热压时间63~68 s/mm。  相似文献   

4.
含水率是人造板行业纤维生产中所必须控制的重要工艺参数之一,一般厂家都采用控制旁路风门“开度”的方式调节干燥纤维输送管道的温度来调控含水率。  相似文献   

5.
用高含水率单板制造胶合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人们曾研究试验用含水率16%~18%的单板压制胶合板,提高了易翘曲开裂的南方木材(枫香、荷木)的表板出材率和等级率,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用含水率高达20%以上的单板制造胶合板的方法,则是近年来才研究并应用于生产。这种工艺方法在甫方地区使用国产材的中小型厂家应用后主要是解决了单板干燥的薄弱环节,节约了能源,提高了单板干燥速度。尤其适合于以自然干燥为主的作业方式。1材料与方法1.1单板含水率范围表板(进口材国内加工)含水率14%以下,芯板。中板(国产混合阔叶材)含水率为16%~21%和22%~26%两种类型。1.2…  相似文献   

6.
双纤维石膏板是以工业废料为原料生产,生产出的石膏板工艺简单、成本低,而且变废为宝,保护环境。双纤维石膏板,其配方为:建筑石膏(或水石膏)粉35%~45%,无水石膏(亦称硬石膏粉,粒度为大于200目)28%~38%,激发剂(60%~70%的粉末状烧钾明矾和30%~40%  相似文献   

7.
分析利用MDF锯边料制造再生纤维板的生产工艺、产品质量。从生产密切相关的纤维形态、板的密度、施胶量、热压工艺及纤维含水率等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提高再生纤维板质量的工艺改进意见,对指导当前MDF废料再生利用具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8.
1 木材含水特性及单板干燥规律 木材中所含的水分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存在于木纤维中,称为吸附水;当木纤维吸附水达到饱和后,再多余的水就存在于细胞腔中,这种水称自由水。当吸附水刚刚达到饱和,而无自由水时,木材的含水率称为临界含水率。不同树种的临界含水率各不相同,一般都在25%~35%之间。临界含水率是影响木材物理、力学性质的临界线。试验证明,当木材含水率小于临界含水率时,木材强度也随之明显变化:含水率越低,木材强度越高;反之,木材强度越低。单板干燥的目的就是通过加热方式,强制蒸发掉单板中的水分,降低…  相似文献   

9.
对改性脲醛树脂胶的生产工艺及用其胶合高含水率单板生产胶合板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改性脉醛胶在工厂条件下完全可以胶合高含水率(18%~20%)单板,生产出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Ⅱ类胶合板,同时提高干燥能力20%~25%,节省能源、原材料并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0.
孙丕景 《林业科技》1999,24(4):45-45,58
1刨花板用粘合剂使用情况近20年来,我国刨花板生产中使用的粘合剂主要用浓度在20%左右的石蜡乳液。为使铺装后的刨花含水率不超过14%,要求刨花在干燥后的含水率必须在2%~4%,这就给生产管理带来两个问题:一是滚筒干燥机干燥时间长,控制不好容易发生火灾...  相似文献   

11.
1被干燥材料1.1装修用本方树种:东北产白松;规格:4000mm×40mm×30mm;初含水率:经过阻燃处理后大于80%;要求终含水率:经过人工干燥后应达到12%~15%。1.2装修用胶合板产地:印度尼西亚;树种:柳按;规格:2400mm×1220mm×4mm,2400mm×1220mm×5mm,2400mm×1220mm×9mm,2400mm×1220mm×12mm;初含水率:经过阻燃处理后为95%~100%;要求终含水率:经过人工干燥后应达到10%~12%。2干燥设备采用哈尔滨市兴华木村干燥设备厂生产的木质阻燃材料专用干燥设备,干燥介质为湿空气,蒸汽加热。设备配有外围壳体、供热系统、调…  相似文献   

12.
探讨了利用木质废弃物与亚麻屑复合生产刨花板的制备工艺、原料配比和热压工艺,并对影响刨花板物理力学性能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木质废弃物与亚麻屑复合生产刨花板最佳工艺条件为:亚麻屑与刨花比例为15:85,刨花含水率为4%,热压压力3MPa,热压温度180℃,热压时间20s/mm。  相似文献   

13.
通过正交实验分析表明,对7 mm中密度纤维板弹性模量最为显著的影响因素为热压温度、热压时间、热压压力、纤维初含水率、闭合速度。再通过单因素实验,最后得出热压工艺的最佳参数为:热压温度170℃,热压时间238 s,热压压力8 MPa,纤维初含水率8%,压板闭合速度9.67 mm/s。研究表明,按照正交实验得出的最佳工艺参数生产中密度纤维板,可适度提高其弹性模量,从而制造出质量更加优异的中密度纤维板。  相似文献   

14.
纤维板生产方法分为湿法、干法和半干法。主要区别于板坯成型后的含水率,湿法为60%~70%,干法为5%~10%,半干法为25%~35%。世界建成第一个纤维板厂已60多年,用湿法生产的方法是从造纸工业移植而来,至今仍是国内外纤维板生产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5.
热压工艺及板坯含水率对竹帘胶合板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梁山慈竹为研究对象,对含水率不同的板坯,采用一段式“热上-冷下”和梯度降压式“热上-热下”两种热压工艺制备竹帘胶合板,分析板坯含水率和热压工艺对板材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压工艺对板面平整度有显著影响,“热上-冷下”工艺条件下板面的平整度较优;板坯含水率在10%~20%范围,对板材的吸水厚度膨胀率、弹性模量、水煮内结合强度和板面平整度有显著影响,含水率15%时板材的各项性能较佳.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的目的在于为长春地区生产用材部门提供合理的木材干燥标准,确保木制构件及制品的质量,以期达到合理、节约利用木材。试验就长春地区17种主要用材的平衡含水率的变异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木材平衡平含水率随空气相对湿度、温度变化而变化,即随相对湿度的增加而提高。不同树种的木材平衡含水率各异。长春地区木材平衡含水率平均值,室内为9.45%,室外为13.76%;室内1—3月最低(5.01~5.43%),8~9月最高(10.55~11.44%),室外4~6月最低(8.80~9.27%),7~9月最高(12.50~14.66%);室内低于室外,室内约在4—14%范围内,室外约在8~18%范围内;树种间的差异,长白落叶松最低(室内8.16%,室外11.48%),红皮云杉最高(室内10.48%,室外14.56%)。  相似文献   

17.
湿地松制造中密度纤维板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湿地松(Pinuselioti)为原料制造中密度纤维板工艺的研究,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分析了施胶量、板坯含水率、热压温度及热压时间对中密度纤维板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板坯含水率及热压时间对试验板质量影响较大,热压温度及施胶量的影响较小。采用适宜的工艺,即板坯含水率在10%、热压温度165℃、热压时间5min,施胶量可以降至8%~9%,试验板的各项物理力学性能可以达到国标特级品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研究常规条件下用木染色工艺主要参数:试件含水率、染料浓度、染料处理时间对木材染料渗透性的影响。通过系列化单因素试验和多因素正交试验,确定影响水材染料渗透性的主要工艺参数的最理想取值为:试件含水率30%,染料浓度20%,染料处理时间45min。  相似文献   

19.
新型轻质砖     
《技术与市场》2001,(12):11-11
一种节约土地资源、使用效果好的新型轻质及其生产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由下列原料重量组分混合烧结而成:粉煤灰5%~30%,长江淤泥40%~60写,纤维质颖粒料20%~50%。 纤维质颗粒料是木屑粒或稻、麦秸杆,直径为1mm-3mm。 制作步骤如下: 1.配料混合:将粉煤灰5%~30%,长江淤泥40%~60%,纤维质颗粒料20%-50%混合; 2.烧结制砖:将上述混合料用普通粘土砖的烧结制砖方法进行烧结制砖,烧结温度为930℃~1000℃,制成成品。 由于该方法不占用土地资源,有效节约耕地,既有与粘土…  相似文献   

20.
通过设置含水率8%~60%均匀分布的胶合板,研究了七层等厚正交结构竹胶合板静曲强度和弹性模量受含水率影响的变化规律,采用Boltzmann曲线拟合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数学模型,得出了竹胶合板力学性能转折点的纤维饱和点含水率平均值为21.72%。结果表明:胶合板含水率从8%增加到纤维饱和点时,静曲强度和弹性模量降幅50%左右,竹胶合板含水率达到纤维饱和点以后,随着含水率的增加胶合板力学性能保持稳定,与竹材本身的力学性能随含水率的变化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