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品质抗黄萎病棉花新种质的创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5个野生棉种质渐渗系为基础群体。开展高品质抗黄萎病棉花的选择育种。株系纤堆品质测定结果表明,这些野生棉种质渐渗乐在纤雏长度、比强度和马克隆值上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变异,其中黄褐棉的矸堆长度、异常棉的比强度和平地棉的马克隆值变异幅度最大。病圃抗病性鉴定结果。3个分别来自异常棉、雷蒙德氏棉和平地棉种质渐渗的陆地棉株系对黄萎病的抗性达到高抗水平;9个分别来自雷萦德氏棉、旱地棉和黄褐棉种质渐渗的陆地棉株系对黄萎病的抗性达到抗病水平。本文对棉花抗黄萎病育种进展缓慢的原因以及新创造的抗黄萎病种质系的育种利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3.
棉花抗黄萎病种质资源筛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田间均一病圃,采用成株期鉴定法对120份陆地棉及海岛棉材料的抗黄萎病性进行了鉴定研究,共筛选出36个抗黄萎病种质材料。其中9个海岛棉材料均表现抗病;河北省历年审定的品种中以冀棉19号抗性最好,共5个耐病品种,无抗病类型材料;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征集材料的鉴定结果与前人鉴定结果不尽一致;河北农业大学新培育的品种,抗病类型占33%,耐病类型占45.5%;河北省各育种单位及外省市参加河北省区试的53个新品种(系)中,抗病类型占26.4%,耐病类型占43.3%。综合分析,新培育的陆地棉品种(系)抗性总体水平不高,未出现高抗类型品种,抗性表现较好的材料有94—703—2、农大96品5、省94—17。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培育的抗黄萎病新种质BD18,经6年北京人工黄萎病圃和8省,自治区,直辖市共18个单位27次抗黄萎病鉴定,平均病指11.65,属抗病类型,接近高抗水平,高抗枯萎病,中抗棉蚜,早熟不早衰。经8省,自治区,直辖市共16个单位作抗病亲本利用,已育出一批抗黄萎病性能好的材料和新品系。 相似文献
5.
6.
7.
8.
棉花黄萎病给棉花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失。由于没有实行轮作和缺乏防治的根本措施,黄萎病是一年一年地扩大,这说明培育免疫品种的重要性。費尔干地区试验站利用杂交来进行专门的试验,其组合分:①抗病性强的和抗病性强的类型,②抗病性差的和抗病性差的类型,③抗病性差的和抗病性强的类型,④抗病性强的和抗病性差的类型进行杂交。 相似文献
9.
10.
11.
一、棉花抗、耐黄萎病的选育棉花对黄萎病的抗、耐特性是不同的。不同的棉种和品种在黄萎病圃和自然发病条件下,表现出抗、耐、感相异的基因型。如海岛棉的抗性最强,近似免疫类型,陆地棉和亚洲棉抗黄萎病性能较差,亚洲棉最次, 相似文献
12.
13.
棉花抗黄萎病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棉花品种类群的划分与系谱分析基本一致。抗黄萎病分子标记技术研究在棉花抗病育种的标记辅助筛选中逐渐发挥作用,但还没有得到棉花抗黄萎病基因克隆。通过转几丁质酶基因、β-1,3葡聚糖酶基因以及转葡萄糖氧化酶基因等,得到了一些抗病品种。棉花分子辅助抗病育种成效较低的原因主要包括:黄萎病遗传规律的复杂性、标记和遗传图谱研究的滞后性、标记距离较远和QTL定位的不精确性以及基因上位性的存在和抗病QTL筛选与育种过程相分离等。应该利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加强棉花遗传和分子连锁图谱的构建,在棉花全基因组开展QTL定位,从而提高棉花抗病育种的目标性。 相似文献
14.
由于生产上缺乏抗黄萎病稳定的棉花品种以及棉花黄萎病菌的生理型易产生变异 ,致使棉花黄萎病在全国范围内仍不断扩展蔓延 ,重发生年份( 1 993、1 995、1 998、1 999)年损失皮棉 1 0万吨 ,对发展棉花生产造成严重威胁 ,棉花抗黄萎病育种工作仍任重道远。农业部发展棉花生产专项基金“高产抗黄萎病棉花新品种选育”集中全国十余家棉花育种单位联合培育棉花抗黄萎病新品种 ,1 996~ 1 999年共对 47个品种进行了抗黄萎病性鉴定。1 材料和方法1 .1 棉花品种。 47个棉花新品种 ,均由本项目 1 1个育种单位提供。1 .2 鉴定方法。长 2 0 m、宽 2 … 相似文献
15.
棉花抗黄萎病育种研究初报①吴夫安山东省棉花系统工程研究所济南250100自1914年美国Carpentent报导由轮枝菌引起的棉花黄萎病,迄今已广泛分布在世界30多个主要植棉国家和地区,均发生不同程度危害。山东1952年发现病株,目前扩展蔓延迅速,发... 相似文献
16.
棉花抗黄萎病育种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4~1994年通过对棉属8个野生种同陆地棉杂交的高世代材料进行抗黄萎病筛选,选育出了包含瑟伯氏棉、比克氏棉、斯特提棉和雷蒙德氏棉抗黄萎病基因在内的种质材料或新品系。这些材料的抗黄萎病性能均显著超过中棉所12,并克服了以往陆地棉抗黄萎病材料的晚熟、结铃性差等缺点。这些材料的育成为利用棉属野生种的抗病基因培育抗黄萎病棉花新品种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18.
我省和全国多数棉区系枯、黄萎病混生区。在六十和七十年代我们着重选育抗枯萎病品种,并先后选出10多个高抗品种。随着抗枯萎品种的推广,枯萎病危害有所减轻,但黄萎病的危害却渐趋严重,所以我们又转入兼抗枯、黄萎病的选育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选育出兼抗拈、黄萎病品种陕1155。截止1983年已在陕西、河南、山西、河北、湖南、湖北等省病区种植达10万亩。 相似文献
19.
关于棉花抗黄萎病育种攻关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近几年我国北方主产棉区已出现落叶型黄萎病大片落叶光杆的重病田,提出抗落叶型黄萎病育种应列为攻关重要指标之一。开展室内接种落叶型黄萎病菌鉴定和建立落叶型黄萎病池或病圃结合筛选,充分利用现有抗黄萎病的种间、品种间的材料杂交,向高抗黄萎的野生棉种开发,创造新的抗源,现代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相结合,多学科协作攻关。 相似文献
20.
我国棉花抗枯、黄萎病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棉花枯、黄萎病是造成棉花产量及品质下降的主要病害之一,在全国各地棉区均可发生。从棉花发病的症状、抗病品种的鉴定、育种的成就等方面综述了我国棉花抗枯、黄萎病育种的研究进展;同时针对如何解决我国棉花抗病育种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