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经纬度和海拔对当归成药期植株长势和早期抽薹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甘肃当归(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主产区4个县31个生态区种植的二年生岷当归长势及早期抽薹率的田间调查,旨在探寻海拔、经度和纬度对岷当归成药期生长及早期抽薹的影响,为确定当归的适宜生态区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地理位置对当归早期抽薹和长势均具有显著影响,变异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抽薹率>株高>叶片数。株高、叶片数和抽薹率与海拔高度和经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纬度均呈显著极显著正相关。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株高、叶片数和抽薹率均与海拔间存在显著直线回归关系,说明海拔是影响当归植株长势和早期抽薹的主要生态因子,高海拔区种植的当归植株明显矮化,抽薹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
当归采用生荒地的传统育苗方式造成生境恶化,熟地连作迎茬使当归栽培成效下降。在当归道地产区甘肃省岷县熟地栽培当归后依次轮作豌豆-黄芪,培育双豆茬口再进行当归育苗。以生荒地育苗为对照,通过测定种苗生理抗逆指标,成药期统计成活率和早期抽薹率,旨在揭示生荒地和双豆作物轮作熟地育成当归苗的抗逆性差异,为探寻适宜当归熟地育苗的轮作茬口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标。结果表明,熟地豌豆-黄芪间茬育成当归苗根系相对电导率、氨基酸泄漏率、可溶性蛋白质和糖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自动氧化速率及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与生荒地育成苗的差异性不显著。尽管生荒地育成苗的根系氨基酸泄漏率和自氧速率较低,CAT活性较高,早期抽薹率降低5.32%,但双豆间茬熟地育成苗根系相对电导率更低,SOD和POD活性更高,使MDA维持在较低浓度范围,越冬后根病率下降3.33%,病指下降3.06%,移栽后返青势更强,较生荒地苗返青率提高7.52%,成药率提高11.39%。因此,岷县当归道地产区熟地栽培当归后,经豌豆-黄芪双豆科轮作再行当归育苗可有效改善当归苗的生理抗逆性,减轻根际自毒作用,获得优质种苗,育苗期提倡有机栽培,加强田间管理。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明当归早薹开花的原因,掌握该药材种植过程中影响经济效益的构成因素。对甘肃省当归主产区的30个不同种植区域的种植密度、早薹率和种植模式等进行调查,并对经济效益及其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归平均每穴种植株数、种植密度和早薹率分别为1.9株/穴、20.0株/m2和51.6%。影响当归经济效益的主要构成因素包括种植密度、早薹率和成药根收入,其中种植密度和抽薹率呈正相关,但未达到显著水平,与成药根收入呈显著正相关,而抽薹率与成药根收入呈显著负相关(P<0.01)。基于种苗成本和火药籽苗充斥市场等因素,目前,当归种植模式主要有4种:购买种苗(Ⅰ)、密植拔株法(自留火药籽育苗,Ⅱ)、优苗防抽薹法(自留正常种子育苗,Ⅲ)和大面积留正常种子销售(Ⅳ),其经济效益分别为25 830、38 259、62 430、6 977元/hm2。Ⅱ模式有较高的早薹率,使得其经济效益显著低于Ⅲ模式。提高种植密度可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导致利用火药籽育苗恶性循环。建议利用优苗防抽薹法,结合合理密植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柴小琴  张建华  郑宇宇 《草业科学》2016,33(9):1788-1792
本研究以航天二次搭载的航苜1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cv.Hangmu No.1)种子种植而成的当代(SP_1)试验材料(HY2)为研究对象,通过与未搭载的航苜1号种植材料(CK)的农艺性状进行比较,分析了航天二次搭载对航苜1号产生的诱变效应。初步结果表明,二次搭载的航苜1号,其平均株高、分枝数和多叶率显著高于对照(P0.05),表现出较强的生长势;多叶株较对照减少,7叶株显著增多(P0.05),出现了5株7叶率在60%以上的7叶株;5叶株较对照减少,5叶率在60%以上的5叶株较对照显著增加(P0.05),诱变效应明显,有益变异增多。该研究将为苜蓿品种的进一步改良提供有效的选育途径及优良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5.
施用有机肥对当归药材性状、产量及抗病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寻有机肥对当归成药栽培的影响,采用黑膜覆盖栽培,基施纯有机肥(O,2000 kg·hm-2)、纯化肥(C,磷酸二铵,420 kg·hm-2)、减半量化肥增施有机肥[1/2(O+C)],以不施肥为对照(CK),栽培期测定早期抽薹率、发病率、药材产量和性状指标.结果表明,纯有机肥栽培当归早期抽薹率为8.0%,分别较C...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不同栽培模式对当归(Angelica sinensis)生产力的作用,以‘岷归1号’(A. sinensis ‘Minxian No.1’)和‘岷归2号’(A. sinensis ‘Minxian No.2’)为供试品种,设置黑膜移栽、红膜移栽、白膜移栽、露地移栽4种栽培模式,比较研究当归生产力增长特征。结果表明:覆膜移栽显著提高当归生产力(P <0.05),黑膜移栽、红膜移栽、白膜移栽的根茎产量较露地移栽提高了23.97%、22.69%和8.66%。覆膜移栽成药期、采挖期以及移栽返青期至成药期,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较露地移栽提高了42.26%、18.74%和50.54%(P <0.05)。成药期和移栽返青期至成药期是当归生产力增长的关键。覆膜移栽显著提高了当归得株高、叶片数、叶片直径、叶绿素含量、叶绿素b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以及特级和一级归产出率,对麻口病发病普遍率、病情指数影响不显著(P> 0.05)。利用≥0℃积温,建立预测当归生长的Logistic模型,≥0℃积温1 608~3 340℃·d是当归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的关键时期,研究结果可为当归丰产和优质栽...  相似文献   

7.
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对直播当归药材质量和产量的影响,以期确定适宜的直播种植方式,旨在为产区当归直播技术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采用丸粒化种子覆膜精量穴播和种子带膜侧种植两种方式,以传统种苗移栽为对照,对其田间保苗率、早期抽薹率、药材根形态及鲜产量和质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采用膜侧直播的当归出苗率和保苗率均为90%以上,田间抽薹率为零;直播当归芦头茎粗较传统种植模式分别低17.84%和28.65%,单根鲜重也低于传统方式种植的当归,但直播药材鲜产量高于传统移栽方式;直播当归药材质量各项指标均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标准要求,且与传统种苗移栽模式种植的药材基本一致。说明采用种子带膜侧直播种植不仅解决了直播田间保苗率低和抽薹难题,还保证了当归药材的质量和产量。  相似文献   

8.
高寒区轮作模式对当归田土壤特性及药材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连作重茬造成当归产量逐年下降。采用药用植物秦艽(QJ)、羌活(QH)轮作当归(DG),以当归连作为对照,通过测定土壤和药材产量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确定各指标权重,并结合隶属综合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旨在揭示不同药用作物轮作当归对土壤环境与药材产量的影响,为筛选适宜当归栽培的轮作模式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不同作物轮作对当归田土壤特性和药材产量均具有显著影响,秦艽轮作当归可有效改善土壤特性,使当归成药期土壤磷和钾含量处于较低水平,而有机质维持在较高水平,对土壤水分的季节调控作用更为显著,与当归连作相比较,当归成药率提高94.10%,药材单根鲜重和药材鲜产量分别提高53.46%和125.56%,而羌活轮作当归土壤pH最高,有机质含量最低,当归连作土壤有机质含量虽高,但土壤富集磷和钾,对土壤水分季节性调控作用最小,当归成药率和药材产量均低。不同轮作模式当归成药率和药材产量依次为秦艽-当归当归-当归羌活-当归,综合指数大小依次为秦艽-当归(0.8132)羌活-当归(0.3315)当归连作(0.2051)。聚类分析将3种轮作模式分为三大类,重复小区亚类间距离均小,说明不同作物轮作对土壤的调控作用不同,高寒产区秦艽轮作当归是优化调控土壤环境,提高当归产出性能的有效轮作模式。  相似文献   

9.
袁洪超  郭凤霞  陈垣  白刚  梁伟 《草业学报》2018,27(10):183-193
连作重茬造成当归产量逐年下降。采用药用植物秦艽(QJ)、羌活(QH)轮作当归(DG),以当归连作为对照,通过测定土壤和药材产量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确定各指标权重,并结合隶属综合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旨在揭示不同药用作物轮作当归对土壤环境与药材产量的影响,为筛选适宜当归栽培的轮作模式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不同作物轮作对当归田土壤特性和药材产量均具有显著影响,秦艽轮作当归可有效改善土壤特性,使当归成药期土壤磷和钾含量处于较低水平,而有机质维持在较高水平,对土壤水分的季节调控作用更为显著,与当归连作相比较,当归成药率提高94.10%,药材单根鲜重和药材鲜产量分别提高53.46%和125.56%,而羌活轮作当归土壤pH最高,有机质含量最低,当归连作土壤有机质含量虽高,但土壤富集磷和钾,对土壤水分季节性调控作用最小,当归成药率和药材产量均低。不同轮作模式当归成药率和药材产量依次为秦艽-当归>当归-当归>羌活-当归,综合指数大小依次为秦艽-当归(0.8132)>羌活-当归(0.3315)>当归连作(0.2051)。聚类分析将3种轮作模式分为三大类,重复小区亚类间距离均小,说明不同作物轮作对土壤的调控作用不同,高寒产区秦艽轮作当归是优化调控土壤环境,提高当归产出性能的有效轮作模式。  相似文献   

10.
《畜牧与兽医》2016,(3):20-26
以4个紫花苜蓿品种的太空诱变材料SP1代为基础,以多叶性状明显的6株变异单株为研究对象,经田间表型性状及多叶率筛选,以3株作亲本材料,通过连续四代选优去劣,提纯复壮,选育出以复出5叶为主的多叶型紫花苜蓿新品系"HY-1";获得以复出7叶为主的多叶型单株材料2份。该品系经鉴定,多叶枝条率达84.99%,复出多叶率达44.61%,干草产量17 458.8 kg/hm2,粗蛋白含量为21.01%;经SRAP分子标记检测:搭载后第一代(SP1)与搭载前(CK)相比基因组DNA扩增出不同的差异带,在DNA水平上产生了变异,并且在SP2、SP3和SP4代中稳定遗传。新品系HY-1的育成,丰富了我国紫花苜蓿育种的种质资源,拓展了紫花苜蓿育种技术,对加快草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