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了江苏苏太断奶仔猪FUT1基因M307位点等位基因多态性分布,在所检的49头仔猪中,GG基因型个体16头,AG基因型19头,AA基因型14头。在此基础上,制备上述不同基因型个体仔猪小肠上皮细胞,分别与表达F18ab菌毛的野生型大肠杆菌、表达F18ac菌毛含fed操纵子全基因的重组大肠杆菌和V型系统表面分泌表达F18abFedF亚单位的重组大肠杆菌进行体外黏附试验和黏附抑制试验。研究结果表明:FUT1基因M307位点中GG型和AG型仔猪小肠上皮细胞均能黏附上述3种大肠杆菌,而AA型个体小肠上皮细胞则不能黏附。将上述3种大肠杆菌分别与抗F18ab菌毛高免血清、F18ac菌毛高免血清及抗F18abFedF亚单位单因子血清作用后,则失去黏附仔猪肠上皮细胞能力。上述结果对苏太猪从体外试验上证明了FUT1基因M307位点多态性与断奶仔猪腹泻和水肿病存在着直接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分析苏太猪抗F18大肠杆菌病育种基础群FUT1基因M307位点对部分免疫指标的遗传效应,为下一步苏太猪抗病育种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采用PCR-RFLP方法对苏太猪抗F18大肠杆菌病育种基础群FUT1基因M307多态性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与部分免疫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基础群中576个个体FUT1基因M307位点经Hin6Ⅰ酶切后,产生AA、AG和GG3种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235、0.609和0.156,抗性基因A为优势等位基因,频率为0.540;群体显著偏离了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1)。AA基因型个体的血红蛋白(HGB)和白细胞计数(WTBC)显著高于AG和GG型个体(P0.05),AG和GG型个体间差异不显著(P0.05);AA基因型个体的异嗜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H/L值)显著低于AG和GG型个体(P0.05),AG和GG型个体间差异不显著(P0.05);AA基因型个体与AG和GG型个体间SRBC抗体滴度差异不显著(P0.05)。本试验结果初步说明苏太猪F18抗性型群体具有抗逆性强的优良特性,AA基因型不仅对仔猪断奶后水肿病和腹泻病具有抗性,而且具有较高的一般抗病力。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PCR-RFLP方法对苏太猪F18+大肠杆菌抗病育种基础群α-(1,2)岩藻糖转移酶基因1(FUT1)M307位点多态性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其与部分生长发育性能的相关性。苏太猪F18+大肠杆菌抗病育种基础群FUT1基因M307位点经Hin6Ⅰ酶切后,产生AA、AG和GG 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235、0.609和0.156,群体极显著的偏离了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1)。总体上AA基因型的个体生长发育优于AG和GG基因型的个体,其中AA基因型个体的60 kg体长显著高于AG和GG基因型的个体(P<0.05),断奶重显著高于GG基因型的个体(P<0.05),体高和后躯宽显著高于AG基因型的个体(P<0.05)。试验结果表明,苏太猪抗病育种基础群中FUT1基因第307位点的AA基因型不仅对仔猪断奶后水肿病和腹泻病具有抗性,而且具有较高的早期生长发育性能。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PCR-RFLP方法对苏太猪F18+大肠杆菌抗病育种基础群α-(1,2)岩藻糖转移酶基因1(FUT1)M307位点多态性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其与部分生长发育性能的相关性。苏太猪F18+大肠杆菌抗病育种基础群FUT1基因M307位点经Hin6Ⅰ酶切后,产生AA、AG和GG 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235、0.609和0.156,群体极显著的偏离了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1)。总体上AA基因型的个体生长发育优于AG和GG基因型的个体,其中AA基因型个体的60 kg体长显著高于AG和GG基因型的个体(P<0.05),断奶重显著高于GG基因型的个体(P<0.05),体高和后躯宽显著高于AG基因型的个体(P<0.05)。试验结果表明,苏太猪抗病育种基础群中FUT1基因第307位点的AA基因型不仅对仔猪断奶后水肿病和腹泻病具有抗性,而且具有较高的早期生长发育性能。  相似文献   

5.
肠毒素大肠杆菌F18是引起断奶仔猪腹泻和仔猪水肿病的主要病原菌,α-1岩藻糖转移酶基因FUT1是控制大肠杆菌F18侵染猪小肠的受体蛋白表达的候选基因。采用PCR—RFLP方法对军牧1号白猪FUTl基因M307核苷酸G/A突变位点的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军牧1号白猪FUT1基因M307位点存在3种基因型,分布趋势为AG〉AA〉GG,等位基因A的频率为0.6048,为优势等位基因。X^2适合性检验结果表明,军牧1号白猪FUT1基因在M307位点上呈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研究结果揭示军牧1号白猪有抵抗肠毒素大肠杆菌F18的遗传基础,在军牧1号白猪群体中可以通过标记辅助的方法培育对大肠杆菌F18具有抗性的新品系。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应用"中芯一号"家猪分子育种基因芯片了解试验猪群重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遗传变异,为选留优秀育种个体提供有效信息。选择影响猪脂肪沉积、肉质、生长、抗病和被毛表型等性状功能基因有效突变位点作为分子遗传选育标记,以野猪、松辽黑母猪及其杂交一代共计106头个体作为实验动物模型,通过"中芯一号"猪分子育种芯片检测,对试验猪不同性状功能基因有效突变位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猪脂肪沉积性状功能基因(SCD和MYH4)有效突变位点在试验猪群中全部是肌内脂肪沉积有利基因型(CC、TT);肉质性状功能基因(PHKG1、PRKAG3和RYR1)有效突变位点,除了21头猪携带有RYR1功能基因有效突变位点对肉质性状不利的等位基因T外(杂合基因型CT),其他个体全部为肉质性状有利基因型(CC、GG、CC);抗病性状功能基因MUC13有效突变位点的抗病有利等位基因纯合基因型(GG)所占比例高于杂合(GA)和不利等位基因纯合基因型(AA);生长性状功能基因(HMGA1、VRTN和CCKAR)有效突变位点检测发现,猪群中没有增加体长趋势的HMGA1突变位点的TT基因型个体,仅有1个杂合体;肋骨数功能基因VRTN有效突变位点T等位基因频率高,对个体的胸椎数有增加趋势;功能基因CCKAR有效突变位点全部是有利于增加采食及日增重的C等位基因纯合基因型;被毛表型性状KIT功能基因有效突变位点在所有检测猪个体呈现出GG基因型,说明研究猪群中不存在影响白色被毛表型的基因突变位点,与试验猪群被毛表型结果一致。以上结果为猪群进一步育种规划提供了有益信息。  相似文献   

7.
研究通过PCR-SSCP技术对大白猪、长白猪和杜洛克猪共计574头母猪的VEGF基因进行多态分析,并将基因多态性与猪总产仔数(TNB)和产活仔数(NBA)进行关联分析,旨在探讨猪VEGF基因多态性对其产仔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VEGF 5′调控区内有2个突变位点。P1产物第191位点处由A突变为G,在3个猪品种中只发现AA、AG 2种基因型,其中AG为优势基因型,A为优势等位基因。长白猪第1胎中AG型的TNB和NBA比AA型分别高出1.34头和1.44头(P<0.01),杜洛克猪所有胎次中AG与AA的TNB差异显著(P<0.05),NBA差异极显著(P<0.01)。P2产物第103位点处由C突变为T,在3个猪品种中发现TT、TC、CC 3种基因型,T为优势等位基因。TT、TC分别比CC型的TNB高出2.63头(P<0.05),在杜洛克所有胎次中TC比TT的TNB和NBA分别高出0.84头和0.94头(P<0.05)。P1位点和P2位点能否作为产仔性状的标记基因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研究通过PCR-SSCP技术对大白猪、长白猪和杜洛克猪共计574头母猪的VEGF基因进行多态分析,并将基因多态性与猪总产仔数(TNB)和产活仔数(NBA)进行关联分析,旨在探讨猪VEGF基因多态性对其产仔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VEGF 5'调控区内有2个突变位点.P1产物第191位点处由A突变为G,在3个猪品种中只发现AA、AG 2种基因型,其中AG为优势基因型,A为优势等位基因.长白猪第1胎中AG型的TNB和NBA比AA型分别高出1.34头和1.44头(P<0.01),杜洛克猪所有胎次中AG与AA的TNB差异显著(P<0.05),NBA差异极显著(P<0.01).P2产物第103位点处由C突变为T,在3个猪品种中发现TT、TC、CC 3种基因型,T为优势等位基因.TT、TC分别比CC型的TNB高出2.63头(P<0.05),在杜洛克所有胎次中TC比TT的TNB和NBA分别高出0.84头和0.94头(P<0.05).P1位点和P2位点能否作为产仔性状的标记基因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仔猪腹泻和水肿病主要是由肠毒素型大肠杆菌的特定抗原F18的不同血清型引起的。α-1岩藻糖转移酶基因(FUT1)可作为F18介导的黏附呈敏感性或抗性遗传性状的一个候选基因。试验采用PCR-RFLP技术分析FUT1基因多态性,并检测其在5个猪群体:杜洛克猪(77头)、长白猪(47头)、大白猪(144头)、申农猪(72头)、梅山猪(69头)的基因型和基因频率。结果表明,FUT1基因在杜洛克猪、大白猪、申农猪群体内检测出AA、AG和GG3种基因型。在杜洛克群体内的基因型频率为AA(0.16)、AG(0.40)、GG(0.44);在大白猪群体内基因型频率为AA(0.03)、AG(0.40)、GG(0.57);在申农猪群体内基因型频率为AA(0.01)、AG(0.25)、GG(0.74);在长白猪群体内只检测出AG(0.21)和GG(0.79),没有AA抗病型;在梅山猪群体中检测的所有样品为GG型。  相似文献   

10.
旨在研究猪IL6基因的多态性及其与猪经济性状相关的关联性,寻找与仔猪腹泻、生长和公猪繁殖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利用PCR扩增在IL6基因的内含子3,检测到1个SNP位点g.1704674CT,该SNP可引起HpaⅡ酶切位点的改变。通过PCR-RFLP检测281头民猪仔猪、182头长白仔猪、215头杜洛克公猪以及69头大白公猪IL6基因的多态性,分析多态位点与仔猪腹泻、生长和公猪繁殖性状的关联性;利用Real-time PCR技术分析IL6基因在LPS刺激民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后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在民猪仔猪中,CC型个体的腹泻指数显著高于TT型个体(P0.05),CC型个体的14、21、28、35日龄体重及日增重均显著低于TC型个体(P0.05),且CC型个体的21日龄体重也显著低于TT型个体(P0.05);在长白仔猪中,TT型个体的出生重显著高于CC型个体(P0.05),7日龄体重显著高于TC型个体(P0.05);在杜洛克公猪中,TT和TC基因型个体射精量显著大于CC基因型个体(P0.05);在大白公猪中,CC基因型个体精子密度显著大于TC基因型个体(P0.05)。PBMC受LPS刺激12和24h后,IL6基因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1或P0.05)。综上表明,IL6基因g.1704674CT位点对仔猪腹泻、生长以及公猪繁殖都有一定的影响,可作为猪育种过程中一个潜在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1.
采用PCR-TaqI-RFLP技术,检测了9个中国地方猪种、3个外来猪种和1个培育猪种的612个个体及白色杜洛克×二花脸资源家系418头F2个体在MC4R基因D298N主效位点的遗传变异,统计分析了MC4R基因型与日增重、腹脂率及肩、胸、腰、臀部膘厚等生长肥育性状的关联性。结果表明:(1)G等位基因在中国地方猪种、长白和杜洛克中呈高频分布,而大白和南昌白猪具有高频率的A等位基因;(2)GG基因型个体的胸、腰、臀部膘厚较AA基因型和AG基因型个体厚,GG基因型个体的240日龄重、至240日龄平均日增重大于AA基因型个体,GG基因型个体的腹脂率高于AA基因型个体,差异显著。试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MC4R基因对猪生长肥育性状的影响效应。  相似文献   

12.
《养猪》2021,(3)
试验采用PCR-RFLP技术分析猪基质金属蛋白酶19基因(MMP19基因)多态性,并检测该基因在杜洛克、长白、大白、申农和梅山猪共501头猪群体内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表明,MMP19基因在5个猪群体内呈现不同基因型。MMP19基因在杜洛克、长白和梅山猪群体内检测出TT、TC和CC共3种基因型。在大白猪和申农猪群体内检测出TC和CC基因型。在杜洛克群体内的基因型频率:TT为0.01、TC为0.41、CC为0.58;在长白猪群体内的基因型频率:TT为0.01、TC为0.44、CC为0.55;在梅山猪群体内的基因型频率:TT为0.03、TC为0.84、CC为0.13;在大白猪群体的基因型频率:TC为0.03、CC为0.97;在申农猪群体内的基因型频率:TC为0.40、CC为0.60。除在梅山猪外,在其余4个猪群体内CC型为优势基因型;在5个猪群体内C等位基因为优势等位基因。  相似文献   

13.
部分引进猪种α1-岩藻糖转移酶基因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研究采用PCR RFLP技术对4个引进猪种杜洛克、约克夏、长白猪和皮特兰共计122头猪的FUT1基因进行了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4个猪种在该FUT1基因座位存在多态性,但抗性基因型AA仅在杜洛克和皮特兰猪中分布。卡方检验结果表明,长白猪与皮特兰间FUT1基因基因型分布差异极显著,长白猪与杜洛克猪之间差异显著,约克夏与皮特兰间差异也显著。  相似文献   

14.
杜洛克FUT1基因多态性及其与产仔性能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PCR-RFLP方法对杜洛克FUT1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杜洛克FUT1基因开放阅读框307位点经Hin6Ⅰ酶切后,检测到AA、AG和GG3种基因型,AA基因型的频率为0.157,A基因的频率为0.353。分析这3种基因型与杜洛克产仔性能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抗性纯合子AA基因型的个体1~5胎每个胎次的产仔数均值均高于AG和GG基因型,且第1胎和第4胎的产仔数均值显著高于AG和GG基因型(P<0.05),AA基因型对产仔性能而言是有益基因型。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H-FABP和LPIN1基因在不同猪种中的多态性分布情况,应用PCR-RFLP技术检测了61头军牧1号白猪、51头杜洛克猪和51头藏猪H-FABP和LPIN1基因的多态性分布。结果发现,军牧1号白猪、杜洛克猪和藏猪在H-FABP基因的Hinf Ⅰ多态性位点上均表现为单一的HH型,而Hea Ⅲ多态性位点上均表现出多态性,等位基因D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1475、0.2255和0.7647,Msp Ⅰ多态位点上,军牧1号白猪表现为单一的aa型,杜洛克猪和藏猪则表现为多态性,等位基因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6078和0.4609。在LPIN1基因的Eco88 Ⅰ多态性位点上,杜洛克猪表现为单一的AA型,军牧1号白猪和藏猪表现为多态性,等位基因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4262和0.2059;在Bsh1236 Ⅰ多态性位点上,杜洛克猪表现为单一的TT型,军牧1号白猪和藏猪则表现为多态性,等位基因T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7459和0.2059。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SLA-DRA基因作为猪抗病育种分子标记的可能性,本研究采用PCR-SSCP和克隆测序方法对大白、长白和杜洛克共216头猪的SLA-DRA基因外显子2进行了多态性研究,分析了该基因与仔猪腹泻的关联性。结果,在SLA-DRA外显子2上检出了3个等位基因和6种基因型;6种基因型(AA、AB、BB、AC、BC和CC)在大白猪和长白猪中都存在,而在杜洛克猪中只检出4种基因型(AA、BB、AB和BC)。杜洛克猪与大白猪和长白猪间基因型分布均差异极显著(P<0.01);3个品种的基因型分布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最小二乘法分析表明,品种和性别对仔猪腹泻影响不显著(P>0.05),基因型与仔猪腹泻显著相关(P<0.05);AA和BB基因型个体腹泻评分的最小二乘均值均显著高于AC和CC基因型个体(P<0.05)。本研究表明,SLA-DRA基因不同基因型对仔猪腹泻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作为猪抗病育种应用中的一个潜在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17.
《养猪》2015,(6)
通过PCR、PCR-RFLP方法对70头海南临高猪进行了FSHβ和FUT1基因型检测。结果发现,FSHβ基因在临高猪中存在AA、AB和BB 3种基因型,其中A等位基因频率为0.81,B等位基因频率为0.19。在FUT1基因编码区的Hin6Ⅰ-RFLP位点上,临高猪以GG基因型为主,该位点A等位基因和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是0.07和0.93。试验结果为海南临高猪的杂交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养猪》2017,(3)
以从江香猪母猪为研究对象,选取卵泡刺激素β亚基(FSHβ)基因作为影响从江香猪繁殖性能的候选基因,采用PCR-SSCP(单链构象多态性)和测序技术,对从江香猪母猪的FSHβ基因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寻找与繁殖性状相关联的遗传标记。结果表明:在受试群体中,发现FSHβ基因第2外显子86 bp处发生C/T突变,该突变为同义突变,产生3种带型,分别命名为TT、CT、CC基因型。关联性分析显示:在初产母猪的产活仔数和经产母猪的总产仔数中,TT基因型均比CC、CT基因型多,均未达到差异显著水平(P0.05);但初产母猪总产仔数TT基因型比CC基因型多1.66头,差异显著(P0.05),经产母猪的产活仔数TT基因型比CC基因型多1.95头,差异显著(P0.05);对于乳头数,TT基因型比CC基因型多1.38对,差异显著(P0.05)。遗传效应分析发现,等位基因T对从江香猪母猪的繁殖性能表现为正效应,TT基因型对母猪总产仔数、产活仔数、乳头数的估计育种值分别为0.87、1.03、0.72。总体上,TT基因型为有利基因型,对从江香猪母猪的繁殖性状数量值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选育过程中可注重TT基因型个体的选育。  相似文献   

19.
旨在分析肥胖相关基因(FTO)多态性位点(g.400CG与c.46-139AT)与杜洛克猪群的生长性状的关联性,为该位点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集了广东某猪场374头杜洛克猪核心群公猪的DNA样本,并测定杜洛克公猪的生长性状,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RM)技术检测基因型,并进行标记-性状关联分析。结果表明:FTO基因g.400CG和c.46-139AT位点多态性分别与杜洛克公猪100 kg背膘厚、瘦肉率、饲料转化率、体高、体长等性状存在显著相关。g.400CG位点CC基因型个体平均背膘厚显著低于CG与GG型,瘦肉率显著高于后两者,GG型个体的饲料转化率显著低于CC型与CG型个体(P0.05);c.46-139AT位点AT基因型在体长和体高上均显著高于AA型和TT型(P0.05),存在明显的杂合子效应。g.400CG位点CC基因型是优势基因型,可用于背膘薄、瘦肉率高的新品系的选育,而GG型具有更高的饲料化率,有一定的潜在价值;c.46-139AT位点在体长和体高方面存在杂合效应,可为选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致病性F18大肠杆菌黏附素受体易感性仔猪的体外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PCR-RFLP方法分析了不同猪个体FUT1基因M307位点等位基因多态性的基础上,制备M307位点为GG和AG2种类型仔猪小肠上皮细胞分别与表达F18ab菌毛的野生型大肠杆菌、表达F18ac菌毛含fed操纵子全基因的重组大肠杆菌及表面分泌表达F18ab菌毛FedF亚单位的重组大肠杆菌进行体外黏附和黏附抑制试验。结果表明,上述野生菌或重组菌对GG和AG2种基因型的30~35日龄断奶仔猪小肠上皮细胞均具有较好的黏附能力。上述3种大肠杆菌分别与抗F18ab纯菌毛血清、F18ac纯菌毛血清及抗F18ab菌毛FedF亚单位单因子血清作用后.则丢失黏附小肠上皮细胞能力。而GG基因型的3日龄仔猪小肠上皮细胞不能很好的黏附上述野生菌或重组菌.但是可以很好地黏附表达987P菌毛的大肠杆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