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陆正林  陆明 《江苏蚕业》1997,19(2):20-20
<正>原蚕饲育至上蔟后,即进入蛹期保护阶段,此时以防止僵蛹发生为主要防病措施.蛹期防僵药剂比较多,如优氯净、硫磺熏烟剂,大蚕防病1号粉剂撒布,抗菌剂402体喷以及福尔马林浸蛹等多种药物及其各异的使用方法.我场经过近几年的摸索和筛选,根据原蚕蛹期的不同发育时期及不同的气象条件,选用不同的防僵药物和相应的使用方法,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宋泽兵 《中国家禽》2002,24(3):20-20
1雏鸽的雌雄鉴别方法有以下四种 同窝比较鉴别法:在同窝的一对雏鸽中,生长快,身体粗大的多是雄鸽;亲鸽哺喂时,争先受喂的多是雄鸽;雏鸽长到10日龄后,伸手去捉它时,反应灵敏,羽毛竖起,用嘴啄手,或用翅膀拍打则多是雄鸽;雏鸽会走动后,表现活泼好动,往往先离巢的多是雄鸽;两眼距离较宽者多为雄鸽.雌鸽则相反.  相似文献   

3.
雏鸡的雌雄鉴别在生产中具有广泛的意义,蛋用型雏鸡出壳后将公雏淘汰或单养作肉用,可节省育雏房舍、设备和饲料;肉用型雏鸡公母分养则母雏因没有公雏抢食而发育整齐,公雏又可喂给蛋白质含量较高的日粮促进快速育肥,缩短饲  相似文献   

4.
对于刚刚出壳的雏鸡,一般很难从外观上对其性别作出较准确、迅速的鉴别,而通过对雏鸡的体形外貌、行为习性、骨架特征、肛门收缩、羽毛的发育情况以及翻肛进行仔细观察对比,就能够发现雏鸡身上细微的差异,而这些细微的特征是雏鸡雌雄鉴别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非洲鸵鸟的雌雄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洲鸵鸟的雌雄鉴别邓新南(广州市畜牧科学研究所广东广州51054雏鸵鸟从出壳到周岁前没有出现第二性征,很难从外表来辨别其性别。大约需到14月龄时,雄性个体的羽毛逐渐转换为黑色,趾和喙开始转为淡红色;而雌性个性的羽毛仍然是灰褐色,趾和喙为黑色,此时才能...  相似文献   

6.
雌雄蛹自动分选机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雌雄蚕蛹分选是制造优质蚕种的重要环节。依据雌雄蛹体重量和体形大小存在明显差异的特点 ,研制成功三段式雌雄分选机。经生产测试 ,每小时可分选 135 96kg茧的蚕蛹 ,分选雌雄蛹的误鉴率平均为 3 18% ,比人工分选的准确率高 ;通过调节分选孔的大小 ,准确率可达 99 5 %以上 ;在复眼着黑后分选对蛹体无损伤。机械操作简易 ,符合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7.
8.
采用自动识别雌雄蚕蛹的技术与设备,是解决蚕种生产人工鉴蛹人力短缺和保证鉴蛹正确率的有效途径之一。以6个家蚕品种的蚕蛹供试,利用自制的在线近红外光谱检测装置进行雌雄蛹的鉴别。分别以3种采谱条件采集各供试家蚕品种蚕蛹样品的近红外光谱,以采用全谱和经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算法(CARS)、无信息变量消除法(UVE)优选后的波长变量分别建立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的雌雄蚕蛹识别模型。测试结果显示,在3种采谱条件下,以单个家蚕品种的光谱数据建模时雌雄蚕蛹鉴别的正确率达100%;多个家蚕品种的蚕蛹混合后采集光谱数据建模,其中采用方法 a(积分时间8 ms,扫描次数5次)、方法 b(积分时间为8 ms,扫描次数10次)、方法 c(积分时间20 ms,扫描次数10次)获取光谱数据建模的鉴别正确率分别达94.2%、95.2%、100.0%。选择高速采集光谱的方法 a,经CARS法优选波长后建模的测试结果优于经UVE法优选波长建模的结果,对校正集、交叉验证集和预测集蚕蛹样品的雌雄识别正确率分别为100%、100%和96.2%。研制的在线近红外光谱检测装置及建立的检测方法与模型,可应用于蚕种生产中快速鉴别分选雌雄蚕蛹。  相似文献   

9.
蚕蛹雌雄识别的准确率直接影响到蚕种杂交率。现有的蚕蛹识别算法多数是以高光谱或近红外相机拍摄的图片作为输入,所需成像设备价格相对昂贵,且高光谱算法的高数据量与高计算量进一步导致其具有较高的应用成本。以普通数码相机拍摄的蚕蛹图片作为识别输入,提出了基于梯度特征的深度卷积神经网络(CNN)的蚕蛹雌雄自动识别算法。设计了包含4层卷积层的CNN,首先提取蚕蛹灰度图像的高级抽象特征,同时提取蚕蛹梯度图像的梯度直方图(HOG)特征,接着将高级抽象特征和HOG特征通过级联的方式进行融合,最后在现有数据训练集上最高达到100%的识别率,测试集的识别率平均可达95%左右,最高达到97.21%。试验数据表明蚕蛹图像的梯度特征也是蚕蛹雌雄识别的重要特征。提出的算法不需要红外或高光谱图片作为输入,降低了数据采集的设备成本和识别计算量。  相似文献   

10.
袁良 《野生动物》1991,(2):32-32,23
笼养鸟很多,有些是可以根据外形和羽色特点来区别雌、雄的,如黄雀、蜡嘴等。而有些笼养鸟难以区别雌雄,如画眉、百灵、云雀、金翅、朱雀、锡嘴等,从雌雄个体上和羽色花纹上几乎没有多大区分,因此难以鉴别。对没有多年经验的人来说,就更是个难题了。根据自己多年钻研实践和向别人请教,对下列几种难以识别的鸟介绍几项鉴别法,供参考。一、金翅(Carduelis sinica sinica)雄雌个体大小和羽色极为相似,头形、体形轮廓也一样,甚至平时叫声都是那种嘀嘀颤音,但最为重要的是雄鸟飞羽在合拢时,外边缘下三分之二处的那块黄班较雌鸟显暗棕色,雄鸟眼周羽色暗褐;冠羽锈绿;眼上有黄色眉斑,喉黑。  相似文献   

11.
蚕蛹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概述了蚕蛹的化学成分。综述了利用蚕蛹制备蚕蛹蛋白粉和多肽,分离家蚕抗菌蛋白和诱导生产生物活性蛋白,生产蚕蛹氨基酸及氨基酸络合物,提取蚕蛹油与壳聚糖,开发蚕蛹蛋白纤维、蚕蛹虫草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了蚕蛹及其产品在食品、医药、化工、生物防治等领域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相似文献   

12.
蚕蛹中含有丰富的几丁质,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可再生资源,具有多种生理和生物活性。对蚕蛹几丁质的性质、分离提取工艺及其在食品、医药、生物工程、日用化工、农业等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应用开发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蚕蛹综合利用产品研发现状及原料前处理工艺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我国蚕蛹综合利用产品研发现状的分析认为,建立蚕蛹产品加工生产的原料前处理工艺是解决蚕蛹综合利用产业规模化发展瓶颈的关键技术之一。从蚕蛹原料预处理以及蛹油制品、蚕蛹蛋白产品、蚕蛹甲壳素产品生产原料的前处理4个方面,探索了一整套实用的蚕蛹产品加工生产的原料前处理工艺流程,能有效分离蛹油、蛹蛋白和蛹甲壳素3种可利用成分,为后续产品的研发提供优质基础原料。  相似文献   

14.
蚕蛹应用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述了国内外近年来与蚕蛹相关的研究成果。包括蚕蛹多糖、蚕蛹蛋白、蚕蛹油、蚕蛹吸附材料、蚕蛹生物反应器、蚕蛹培养基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概况。蚕蛹资源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和较广的应用途径。  相似文献   

15.
筛选、鉴定能高效降解缫丝蚕蛹蛋白的菌株,用于提高缫丝蚕蛹生产食品和动物饲料的营养价值。从蚕蛹储藏车间及周围的土壤中收集细菌,经富集培养、干酪素平板初筛和发酵蚕蛹蛋白复筛,获得一株产蛋白酶活性较高的菌株,命名为CY21。该菌株在32℃、pH 7.0条件下培养60 h后所产蛋白酶的比活力可达到272.7 U/mg。通过形态学观察、经典生理生化试验以及16S rDNA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初步确定该菌株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与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亲缘关系很近的一个菌株。  相似文献   

16.
蚕蛹油的降血糖机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超临界CO2萃取蚕蛹油对四氧嘧啶诱导的糖尿病模型小鼠的降血糖作用,并探讨了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以低剂量[300 mg/(kg.d)]、高剂量[600 mg/(kg.d)]蚕蛹油灌胃治疗,糖尿病模型小鼠的体重均明显增加,血糖较模型对照组显著降低,降血糖效果与格列苯脲相当;蚕蛹油低、高剂量组治疗糖尿病小鼠的胸腺指数和脾指数均比模型对照组有所提高,小鼠血清及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升高,丙二醛(MDA)的产生得到抑制,提示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抗氧化作用可能是蚕蛹油降血糖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根据蚕茧大小将蚕蛹分组,测其质量、体表面积等值,利用国际标准统计软件SAS的REG、GLM、NLIN过程处理数据。结果表明,蛹体质量与体表面积、相对体表面积特征值间均存在极显著的指数关系,如:质量与体表面积间呈正相关,决定系数达0.8717,模型为y=4.9265xe-0.2288x;质量与相对体表面积间呈负相关,决定系数达0.9493,模型为y=8.9331xe-0.8746x。即蛹体表面积随质量增加而变大,相对体表面积反而变小。其次,纵、横幅、体积等各特征值间的一元关系,质量、体积与纵、横幅,体表面积与纵幅、体积间的多元关系也都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8.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蚕蛹油中脂肪酸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蚕蛹油,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法分析蛹油的脂肪酸成分.经NIST质谱数据库检索和文献对照共检出8种成分.用面积归-法测出八种成分的含量,其结果表明蚕蛹油中脂肪酸的组成有豆蔻酸(0.20%)、花生四烯酸(0.27%)、软脂酸(16.84%)、棕榈油酸(2.40%)、硬脂酸(2.35%)、亚麻...  相似文献   

19.
蚕蛹油脂含量丰富,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介绍了超临界CO2萃取蚕蛹油,并进一步提取不饱和脂肪酸以及α-亚麻酸的工艺研究概况。蚕蛹油功能性成分提取工艺的改进,对蚕蛹综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