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莱州湾南部胶莱河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现状,分别于2016年春季、夏季和秋季对该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调查,3次采样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5门28种,其中春季23种,夏季和秋季均为24种。调查结果表明:春、夏、秋3个季节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3.77、24.55、18.17 g/m~2,3个季节的大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分别为38.89、68.49、55.07 ind./m~2;软体动物为主要优势类群,其次是节肢动物;异白樱蛤Macoma incongrua、红明樱蛤Moerella rutila、托氏虫昌螺Umbonium thomas为春季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夏季和秋季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相同,依次为异白樱蛤、红明樱蛤、托氏虫昌螺和古氏滩栖螺Batillaria cumingi;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2.13~2.55,Pielou均匀度指数(J)变化范围为0.62~0.73,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变化范围为1.17~1.35。研究表明,莱州湾南部胶莱河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存在明显的潮区变化,各季节典型种主要有异白樱蛤、红明樱蛤等,分歧种主要有古氏滩栖螺、大竹蛏Solen grandis、薄壳绿螂Glauconome primeana等。  相似文献   

2.
根据2006年12月至2007年11月对乳山近海的调查样品,报道了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的生态学状况。结果表明:乳山近海大型底栖动物以食底泥者和肉食者占较大优势,其次为滤食者,食碎屑者、杂食者、植食者相对丰度较小;食底泥者的优势种为中蚓虫、不倒翁虫、丝异蚓虫和轮双眼钩虾,肉食者的优势种为寡鳃齿吻沙蚕、圆筒原盒螺和纽虫,滤食者的优势种为滑理蛤、菲律宾蛤仔、金星蝶铰蛤和江户明樱蛤;各功能摄食类群分布受有机负荷和底质类型限制;基于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类群的生态参数评价结果表明,乳山近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健康状况由虚弱趋于不稳定,大部分站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到轻度扰动,底栖生态质量状况较优良;冗余分析表明,盐度、水温、总氮、悬浮物、溶解氧、总有机碳和硅酸盐等7个因子与乳山近海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存在较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长江口九段沙湿地底栖动物群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九段沙是长江口现代发育过程中的一个新生沙洲。于2002年5月、8月和2003年11月分三次上岛,调查了岛上的底栖动物资源,分析了底栖动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动态特征以及湿地生境变化与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空间格局变化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大型底栖动物27种,主要由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组成。上沙的优势种为宁波泥蟹(Hyoplax ningpeonsisShen)、谭氏泥蟹(Ilyrplax deschampsi)、彩虹明樱蛤(Moerella iridescens)、光滑狭口螺(Stenothyra glabra)等;中沙优势种为谭氏泥蟹(Ilyrplax deschampsi)、光滑狭口螺(Stenothyra glabra);下沙优势种为谭氏泥蟹(Ilyrplax deschampsi)、彩虹明樱蛤(Moerella iridescens)、天津厚蟹(Helice tridens tientsinensis)、绯拟沼螺(A.latericea)、光滑狭口螺(Stenothyra glabra)等。从光滩以软体动物为主的群落,到海三棱草(Scirpus mariqueter)、草带(Scirpus triqueter)以蟹类、软体动物为主的群落,发展到芦苇带(Phragmites australis)以蟹类为主的群落,趋势是生物多样性增高,群落结构趋于复杂,表现出明显的演替序列。  相似文献   

4.
长江口九段沙湿地底栖动物群落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九段沙是长江口现代发育过程中的一个新生沙洲。于2002年5月、8月和2003年11月分三次上岛,调查了岛上的底栖动物资源,分析了底栖动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动态特征以及湿地生境变化与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空间格局变化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大型底栖动物27种,主要由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组成。上沙的优势种为宁波泥蟹(Hyoplax ningpeonsisShen)、谭氏泥蟹(Ilyrplax deschampsi)、彩虹明樱蛤(Moerella iridescens)、光滑狭口螺(Stenothyra glabra)等;中沙优势种为谭氏泥蟹(Ilyrplax deschampsi)、光滑狭口螺(Stenothyra glabra);下沙优势种为谭氏泥蟹(Ilyrplax deschampsi)、彩虹明樱蛤(Moerella iridescens)、天津厚蟹(Helice tridens tientsinensis)、绯拟沼螺(A.latericea)、光滑狭口螺(Stenothyra glabra)等。从光滩以软体动物为主的群落,到海三棱草(Scirpus mariqueter)、草带(Scirpus triqueter)以蟹类、软体动物为主的群落,发展到芦苇带(Phragmites australis)以蟹类为主的群落,趋势是生物多样性增高,群落结构趋于复杂,表现出明显的演替序列。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福建旧镇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分别于春季(5月)和秋季(9月)对旧镇湾西岸3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环境理化指标测定和大型底栖动物开展调查。旧镇湾潮间带春、秋季共鉴定底栖动物86种,分属6门。春、秋两季大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分别为938.13、798.93 ind·m-2;平均生物量分别为288.87、291.03 g·m-2。秋季的物种多样性Shannon-Weaver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以及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值都呈现较春季更高的现象。春季和秋季的大型底栖动物污染指数(MPI)分别为0.35和-0.36,表明潮间带底栖生态环境受到轻度污染。研究结果为后续旧镇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评价人为因素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横沙东滩围垦后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现状,本研究分别于2019年10月(秋季)、2020年4月(春季)在横沙东滩自然潮滩和成陆区开展了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工作。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26种,自然潮滩物种数高于成陆区;自然潮滩和成陆区优势种明显不同,自然潮滩优势种为圆锯齿吻沙蚕、河蚬、缢蛏和谭氏泥蟹,成陆区优势种为日本新糠虾、日本旋卷蜾蠃蜚和摇蚊幼虫。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成陆区(481.60 ind./m2)高于自然潮滩(302.40 ind./m2),平均生物量为自然潮滩(84.50 g/m2)高于成陆区(6.71 g/m2)。大型底栖动物的多样性指数(H′、J、d)为自然潮滩高于成陆区。Cluster和MDS分析表明,横沙东滩不同生境的底栖动物群落之间存在较明显差异,ABC曲线表明成陆区底栖动物群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扰动影响。  相似文献   

7.
朱四喜  郑盼男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470-14473
分析了浙江东极岛夏季岩礁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分布和多样性指数等群落特征。结果表明,3个潮间带断面定量采获的大型底栖动物标本共36种,其中软体动物20种,节肢动物8种,环节动物3种,纽虫动物2种,多孔动物、棘皮动物和腔肠动物各1种。3个断面总平均生物量为(30845.0±6766.8)g/m2,总平均密度为(13496±3560)ind./m2。同时,定性采获大型底栖动物共83种,其中软体动物45种,节肢动物17种,脊索动物10种,腔肠动物5种,环节动物4种,棘皮动物2种。大型底栖动物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1.805~2.027、1.793~2.255和0.603~0.638。东极岛大型底栖动物ABC曲线状况正常,说明该动物群落未受到污染或扰动。  相似文献   

8.
贵州草海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生物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年7月至12月,对贵州草海湿地自然保护区9个采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分布和现存量进行调查,利用指示生物结合生物学指数进行水质评价。结果表明,草海湿地自然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物种种类丰富,生物多样性较高,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29种,隶属于3门6纲15科,昆虫纲和腹足纲为绝对优势种,分别为6种、16种;寡毛纲2种,蛭纲2种,甲壳纲2种,瓣鳃纲1种,物种分析表明纹沼螺、静水椎实螺、赤豆螺、苏氏尾鳃蚓、雕翅摇蚊、卵萝卜螺、葛氏米虾、梨形环稜螺、拟钉螺、环足摇蚊为草海湿地优势种。草海湿地大型底栖动物密度在各样点呈现一定差异,DⅤ最大,为1 824 ind/m2,DⅦ最小,为96 ind/m2,在9采样点中生物量值的变化范围为2.74~557.03 g/m2,平均生物量为168.13 g/m2,Margalef指数平均值为1.62,Shannon-Wiener指数平均值为2.49,采用生物学污染指数(IBP)与Chandler生物指数(ICB)对草海湿地的水质进行生物评价,结果得出目前该水体处于中度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9.
渤海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海上定点采样调查、等级聚类(CLUSTER)、多维排序标度(MDS)、典范对应分析(CCA)等多种方法,研究了2009年春季渤海湾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本次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31种,其中多毛类8种,软体动物12种,.甲壳动物4种,棘皮动物3种,脊索动物、纽形动物、蜢虫门、半索动物各1种,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为黑龙江河蓝蛤。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为91.2个/m2,平均生物量为83.06g/m2。CLUSTER和MDS分析表明,大型底栖动物的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性,依此将大型底栖动物简单地分为4个群落。CCA分析显示,pH、溶解氧、透明度、水深与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的相关性较大。  相似文献   

10.
根据深圳杨梅坑人工鱼礁区投礁前(2007年4月)和投礁后(2008年5月)2个航次调查所获底泥中大型底栖动物的资料,探讨了人工鱼礁对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投礁一年后,人工鱼礁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养护作用已初步显现,海域内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数由投礁前的20种提高到34种,环节动物的比例有所增加;投礁后海域内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种类组成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投礁前后的种类相似性仅为23.3%,优势种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由投礁前的方格皱纹蛤Periglypta lacerate变为投礁后的方格皱纹蛤Periglypta lacerate、弦毛内卷齿蚕Aglaophamus lyrochaeto和单鳃虫Nothria holobranchiat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