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旨在分析探讨TLR5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修饰对断奶仔猪F18大肠杆菌抗性的调控作用。本研究首先利用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分析了TLR5基因在F18大肠杆菌抗性型和敏感型苏太断奶仔猪小肠组织(十二指肠和空肠)中的差异表达,然后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确定TLR5基因核心启动子区、CpG岛及其作用元件,进而检测并分析TLR5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修饰与TLR5基因在F18大肠杆菌抗型和敏感型断奶仔猪小肠组织中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表明,TLR5基因在敏感型断奶仔猪十二指肠和空肠组织中的mRNA表达水平分别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高于在抗性型个体中的表达,且十二指肠和空肠组织中敏感组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抗性组(P0.05)。TLR5基因启动子区包含2个CpG岛和16个作用元件,启动子区第2个CpG岛第6个CG位点甲基化水平对TLR5基因的表达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该位点位于转录因子Sp1结合的核心启动子区域。本研究结果表明,猪TLR5基因的表达水平和F18大肠杆菌的抗性有关,其低表达可能有利于F18大肠杆菌抗性;TLR5基因启动子区第2个CpG岛第6个CG位点甲基化能够显著抑制TLR5基因的表达,并最终影响断奶仔猪对大肠杆菌的抗性。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探讨猪m6A甲基化酶WTAP表达水平与大肠杆菌(E. coli)感染抗性的关系。选取35日龄苏太断奶仔猪(Sus scrofa)大肠杆菌抗性型和敏感型个体各4头,采集十二指肠和空肠组织,利用RT-qPCR检测WTAPE. coli抗性型和敏感型个体十二指肠、空肠的表达差异,并分别利用产肠毒素大肠杆菌(F18ab、F18ac)刺激和内毒素(LPS)诱导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J2),检测WTAP基因的表达变化。同时构建WTAP基因干扰载体并转染IPEC-J2细胞,通过菌毛定量、菌落计数以及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该基因沉默对大肠杆菌黏附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十二指肠和空肠组织中,WTAP基因在E. coli抗性型个体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敏感型个体(P<0.01);并且在F18ab和F18ac刺激后表达量显著下降,与LPS诱导6 h后结果相一致(P<0.01)。沉默WTAP基因后,大肠杆菌黏附能力极显著上升(P<0.01)。本研究在细胞和个体水平上验证发现,m6A甲基转移酶WTAP的高表达可能有助于仔猪抗大肠杆菌感染,为进一步揭示仔猪抗大肠杆菌感染的RNA甲基化调控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运用Real-time PCR方法分析TNF-α基因在苏太猪F18大肠杆菌抗性型和敏感型断奶仔猪群体中11个组织中的表达谱,以及在抗性型和敏感型个体之间的差异表达,以探讨TNF-α基因在断奶仔猪抗F18大肠杆菌感染中的作用。结果表明:TNF-α基因在抗性型和敏感型个体所检测的11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脾脏、肺、肾脏、胸腺和淋巴结组织中表达量较高,在十二指肠和空肠组织中呈中度表达;TNF-α基因在F18大肠杆菌抗性型个体各个组织中的表达量普遍高于敏感型个体,且脾脏、肾脏、胸腺和十二指肠组织中TNF-α基因在抗性型个体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敏感型个体(P0.05)。由此推测,TNF-α基因的较高表达可能有利于提升仔猪对F18大肠杆菌的抵抗能力,在F18大肠杆菌侵袭后引起的一系列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畜牧与兽医》2016,(7):79-82
旨在探讨LTβR基因在苏太断奶仔猪各组织间的mRNA表达谱,并比较分析该基因在大肠杆菌F18抗性/敏感型群体间的表达差异,为进一步探讨该基因的功能及筛选断奶仔猪大肠杆菌F18抗性遗传标记提供一定的指导和依据。试验分别挑选35日龄大肠杆菌F18抗性/敏感型苏太断奶仔猪各4头,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比较分析LTβR基因在11个组织(心、肝、脾、肺、肾、胃、肌肉、胸腺、淋巴结、十二指肠、空肠)间的表达差异。结果:LTβR基因在检测的11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肝、肺、肾、胃、十二指肠和空肠呈现高水平表达,在脾和淋巴结中呈现中等水平表达,在心脏、肌肉和胸腺组织中呈现低水平表达。除肝脏外,LTβR基因在抗性型个体中表达量普遍高于敏感型个体,而且在肠系膜淋巴结中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敏感型个体(P0.01)。由此推测,LTβR基因的表达上调有利于断奶仔猪抵御大肠杆菌F18的感染,且可能是通过在淋巴结组织中的高表达维持和提高了肠道的免疫水平,从而提高了断奶仔猪抵御大肠杆菌F18感染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猪6-甲基腺嘌呤(m6A)去甲基化酶mRNA表达水平与仔猪大肠杆菌F18抗性的关系,本研究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m6A去甲基化酶FTOALKBH5基因在35日龄苏太猪断奶仔猪大肠杆菌F18抗性型和敏感型个体十二指肠和空肠组织中的mRNA表达差异,同时分别利用F18ab、F18ac大肠杆菌菌体刺激和内毒素LPS诱导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J2),检测FTO、ALKBH5基因表达变化。结果表明,FTO、ALKBH5基因在抗性型个体十二指肠和空肠中的表达量均极显著或显著高于敏感型个体(P<0.01,P<0.05);不同F18大肠杆菌菌体刺激IPEC-J2细胞后,FTO基因表达水平均无显著变化(P>0.05),而ALKBH5基因在F18ac刺激后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LPS诱导4 h时,FTOALKBH5基因表达量均显著上调(P<0.05)。本研究在细胞和个体水平上初步验证并发现了m6A去甲基化酶FTO和ALKBH5基因表达水平与大肠杆菌感染仔猪密切相关,为今后深入研究RNA去甲基化修饰在仔猪细菌性腹泻调控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运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SLA-DQA基因在苏太猪F18大肠杆菌病抗性和敏感性资源群体中各个组织的分布和表达水平,以及在抗性组和敏感组中的表达差异,以探讨SLA-DQA基因在断奶仔猪抗大肠杆菌F18菌株感染中发挥的作用。试验结果显示,SLA-DQA基因在所检测的11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并呈现相似的表达规律,在肺、脾和淋巴结中的表达量较高,在空肠、十二指肠和胸腺中也有中度的表达。SLA-DQA基因在抗性组个体各个组织中的表达量普遍高于敏感性个体,而且在肺、脾、淋巴结、空肠和十二指肠5个组织中,SLA-DQA基因在抗性组个体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敏感性个体(P<0.05)。由此可见,当断奶仔猪受到大肠杆菌毒素侵扰后,SLA-DQA基因较高的表达量有利于SLA-II类抗原分子的合成,SLA-DQA基因虽然不是针对由大肠杆菌F18菌株造成的断奶仔猪腹泻和水肿病的直接免疫因子,但是在断奶仔猪受大肠杆菌F18菌株病原菌侵袭后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变化和应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旨在揭示培育品种—苏太猪(杜洛克×梅山猪)F18大肠杆菌抗性的调控通路和重要候选基因,同时进一步探究中外猪品种F18大肠杆菌抗性调控遗传基础的差异。本研究以课题组前期获得的苏太猪和梅山猪F18大肠杆菌抗性型与敏感型断奶仔猪全同胞个体为研究对象,通过转录组测序筛选苏太猪F18大肠杆菌抗性相关的调控通路以及重要候选基因,并在细胞水平,利用qPCR和Western blot分析F18大肠杆菌刺激小肠上皮细胞IPEC-J2后重要候选基因(蛋白)的表达变化,同时利用qPCR检测重要候选基因在苏太和梅山断奶仔猪F18大肠杆菌抗性型与敏感型个体十二指肠组织中的差异表达情况。结果显示:1)在苏太断奶仔猪F18大肠杆菌抗性型与敏感型个体中筛选出238个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toll-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和糖脂类通路(glycosphingolipid biosynthesis-lacto and neolacto series),其中TLR5、IL-1β、FUT2为重要候选基因;2)不同血清型F18大肠杆菌(F18ac、F18ab)菌体分别刺激小肠上皮细胞IPEC-J2后,FUT2、IL-1β、TLR5基因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并且其蛋白表达水平也表现为明显的上调,由此表明,TLR5、IL-1β和FUT2在断奶仔猪F18大肠杆菌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3)组织差异表达分析显示,TLR5、IL-1β和FUT2在苏太猪抗性型与敏感型个体十二指肠组织中表达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而梅山猪中TLR5、IL-1β表达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FUT2表达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结合课题组前期关于梅山猪及外来引进品种F18大肠杆菌抗性相关分子机制研究及报道,本研究进一步证明中外猪品种F18大肠杆菌抗性调控的遗传基础确实存在差异,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及CD14、TLR5等基因可能在中国地方品种—梅山猪抵抗F18大肠杆菌感染过程中发挥着免疫调控作用,而鞘糖脂合成通路及FUT2等基因可能在外来猪品种F18大肠杆菌受体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8.
MUC4和MUC13基因作为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il,ETEC)F4的重要抗性候选基因,可能在断奶仔猪抗ETEC F18菌株的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本试验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析了MUC4和MUC13基因在梅山猪ETEC F18抗性型和易感型个体11个组织(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胃、肌肉、胸腺、淋巴结、十二指肠和空肠)中的表达水平及差异。结果显示,MUC4和MUC13基因在检测的11个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在胸腺和淋巴组织中,MUC4基因在抗性型个体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易感型个体(P0.05);在肺脏组织中,MUC13基因在抗性型个体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易感型个体(P0.05),且MUC13基因在抗性群体肠道中的表达水平较高。由此推测,MUC4基因在免疫组织、MUC13基因在肠道组织的高表达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机体的免疫能力,保护和润滑肠道,从而抵抗ETEC F18菌株对机体的感染。  相似文献   

9.
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基因在机体固有免疫和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分析大白猪TNF-α基因启动子区C-791T多态性及其与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为分析TNF-α基因启动子区C-791T突变的遗传学效应提供科学依据。本试验利用PCR-SSCP方法对201头大白猪TNF-α基因启动子区C-791T位点多态性进行检测,同时利用Real-time PCR方法分析TNF-α基因C-791T位点不同基因型在大白猪11个组织中的mRNA差异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大白猪TNF-α基因启动子区-791bp处存在碱基突变(CT),并检测到3种基因型,分别为:CC、CT和TT。TNF-α基因在断奶仔猪脾脏、肺脏、胸腺和淋巴结等免疫器官中表达量均较高;TT和CT基因型个体在11个组织中TNF-α基因表达量普遍高于CC基因型个体,且在十二指肠及空肠组织中达到差异显著性水平(P0.05)。因此,TNF-α基因启动子区C-791T突变对该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产生显著影响,有必要将TNF-α基因启动子区C-791T位点多态性作为提升机体肠道病原菌抗性的遗传标记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基因在机体固有免疫和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分析大白猪TNF-α基因启动子区C-791T多态性及其与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为分析TNF-α基因启动子区C-791T突变的遗传学效应提供科学依据.本试验利用PCR-SSCP方法对201头大白猪TNF-α基因启动子区C-791T位点多态性进行检测,同时利用Real-time PCR方法分析TNF-α基因C-791T位点不同基因型在大白猪11个组织中的mRNA差异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大白猪TNF-α基因启动子区-791 bp处存在碱基突变(C> T),并检测到3种基因型,分别为:CC、CT和TT.TNF-α基因在断奶仔猪脾脏、肺脏、胸腺和淋巴结等免疫器官中表达量均较高;TT和CT基因型个体在11个组织中TNF-α基因表达量普遍高于CC基因型个体,且在十二指肠及空肠组织中达到差异显著性水平(P <0.05).因此,TNF-α基因启动子区C-791T突变对该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产生显著影响,有必要将TNF-α基因启动子区C-791T位点多态性作为提升机体肠道病原菌抗性的遗传标记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分析CD14基因在大白猪F18大肠杆菌耐受型和敏感型个体间的mRNA表达差异,以探讨CD14基因在断奶仔猪抗F18大肠杆菌中发挥的潜在作用。挑选大白猪耐受型和敏感型个体各4头,通过利用Real-time PCR方法比较分析CD14基因在个体各组织间的表达规律。结果表明:CD14基因在大白猪耐受型和敏感型个体各组织间的表达趋势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其中CD14基因在肝中呈现高水平表达,在肺、肾和淋巴结中呈现中度表达,而在其他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都非常低,CD14基因在耐受型个体各组织间的表达水平几乎都高于敏感组,其中CD14基因表达量在空肠组织中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由此推测,CD14基因对E.coli F18抗性的调节可能不是通过直接作为F18大肠杆菌的受体来实现,而是通过参与并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来实现的,并且CD14基因的上调可能与F18大肠杆菌的抗性存在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畜牧与兽医》2015,(4):60-63
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猪CFL2基因启动子区Cp G岛进行预测,并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和重亚硫酸盐测序(BSP)分析猪CFL2基因启动子区Cp G岛的甲基化状态。生物信息学研究发现,猪CFL2基因启动子区存在Cp G岛,并且在启动子区的995~2 045 bp区域的GC分布密集。通过BSP法证明了长白猪CFL2基因启动子区Cp G岛出现甲基化,MSP法出现部分甲基化,提示只有1条链被甲基化,为猪CFL2基因在肌肉组织中的表达可能受甲基化调节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热休克蛋白27(heat shock protein 27,HSP27)是哺乳动物普遍存在的小休克蛋白家族成员之一,在参与调解细胞的增殖、分化和细胞凋亡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探讨猪HSP27基因的表达水平及其与F18大肠杆菌抗性的关系,本研究运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SP27基因在苏太猪F18大肠杆菌病抗性型和敏感型资源群体中各组织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在E.coli F18抗性组和敏感组中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HSP27基因在所有检测个体的11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肺中表达量最高,其次在肝、脾、肾、十二指肠和空肠中表达较高,而在肌肉、胸腺和淋巴结中表达较低;抗性组和敏感组差异表达显示,在肝脏和淋巴结2个组织中,HSP27基因在抗性组个体中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敏感性个体的表达量(P0.01),在脾脏、胸腺和空肠3个组织中,HSP27基因在抗性组个体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敏感性个体的表达量(P0.05)。HSP27基因在E.coli F18抗性组免疫组织和肠道组织中的高水平表达提示HSP27基因可能在机体抵抗F18大肠杆菌感染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免疫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前有研究表明FUT2基因是仔猪大肠杆菌F18受体形成的关键候选基因,探讨FUT2基因在仔猪出生至断奶期间的m RNA表达变化,可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对F18大肠杆菌致病的相关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试验挑选4个日龄(8、18、30日龄和35日龄)苏太仔猪各4头,通过利用Real-time PCR方法分别比较分析了FUT2基因在各个体11个组织(心、肝、脾、肺、肾、胃、肌肉、胸腺、淋巴结、十二指肠、空肠)中的表达规律。结果表明:FUT2基因在不同日龄苏太猪11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肺、肾、胃、胸腺、淋巴和十二指肠中呈现较高表达,在肝、脾、空肠中呈现中度表达,在心和肌肉中呈现低表达。FUT2基因在8日龄个体空肠组织上的表达水平显著的高于其他3个日龄(P0.05),而不同日龄仔猪十二指肠中的FUT2基因表达水平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由此推测,8日龄左右FUT2基因的高表达可能有利于仔猪空肠组织中F18大肠杆菌受体的快速形成,需进一步对仔猪8日龄至18日龄间FUT2基因的表达变化做进一步细致的检测。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以大白猪的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混池测序鉴定PGRMC2基因启动子区的多态位点(SNPs),以分析该基因启动子区突变前后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和Cp G岛的变化。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其核心启动子区域、转录因子结合及Cp G岛。结果表明:在220头大白猪个体中,检测到PGRMC2基因启动子区存在2个SNP位点,分别为C-1283 T和T-372 C。且这2个SNP均导致PGRMC2基因的转录因子结合发生改变。C-1283 T突变导致1个转录因子结合位点消失(即ASP-CYP21);T-372C突变导致1个转录因子结合位点消失(AP-1-DNA_polyme),9个新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产生(E1A-BS5、Trex/MEF3compo、E-box CS、Myo D-MCK-right、NFkappa E1site、NF-mu-E1CS、kappa-E2CS1、lambda5-site F、m TDT-site F等)。由此,推测SNPs可能对PGRMC2基因表达调控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利用PCR-RFLP、Real-time PCR技术以及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梅山猪TAP1基因多态性、组织表达水平以及蛋白质保守功能域进行分析,旨在检测81头梅山猪中TAP1基因的多态性,并揭示其组织特异性表达规律,进一步探讨该基因的功能位点。结果表明:TAP1基因存在1个G729A突变,第243号甘氨酸未发生改变,并在梅山猪中检测出3种基因型(AA、AB和BB型);TAP1基因在肺、十二指肠、空肠等免疫组织和消化道中表达量较高,可能与肺部疾病和肠道疾病的抗性相关;同时保守域分析显示该蛋白N端发现具有4个跨膜区,中端有1个跨膜转运区域(ABC_membrane),位于183~454号氨基酸,C端有1个各种细胞活动相关的ATP酶保守域(AAA),位于526~715号氨基酸。本试验所检测的TAP1基因G729A发生在跨膜转运区域(ABC_membrane)内,可能对TAP1蛋白的跨膜转运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G-蛋白偶联受体1(GPR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对其在陆川猪和杜洛克猪背最长肌组织中差异表达的影响,试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GPR1基因mRNA在两个品种猪背最长肌中的表达水平,在线预测的方法预测GPR1基因启动子区CpG岛,亚硫酸氢盐测序(BSP)法分析猪GPR1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水平。结果表明:GPR1基因在两品种猪背最长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差异显著,在陆川猪背最长肌中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杜洛克猪;GPR1基因启动子区存在一个CpG岛,长度为103 bp,位于-1 031~-929 bp处;GPR1基因启动子区CpG岛在两品种猪背最长肌中的整体甲基化水平差异不显著,但在-126,-116,-64,-10位点甲基化水平差异显著。说明GPR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程度与肌内脂肪沉积存在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旨在检测TLR4基因mRNA在猪各个组织的分布以及在F18大肠杆菌抗性型和敏感型群体间差异表达水平,为探讨该基因在免疫识别和F18大肠杆菌抗性中发挥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运用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定量测定。首先,各取8头35日龄F18大肠杆菌抗性型和敏感型苏太仔猪组织样,包括心脏、肝脏、脾脏等11个组织,提取总RNA,以GAPDH基因为内参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对TLR4基因mR-NA进行均一化处理,利用荧光阈值(Ct值)计算TLR4基因mRNA在各个组织以及F18大肠杆菌抗性型和敏感型群体间表达量。结果显示,TLR4 mRNA在猪各种组织中广泛表达,在肺、淋巴结、肾脏和脾脏等免疫器官中表达量较高,F18大肠杆菌敏感型的TLR4基因表达量普遍高于抗性型个体的表达量,在各个组织中(除胃外)TLR4表达量差异倍数从1.083到2.980不等;在肺、淋巴结、肾脏和胸腺组织中,F18大肠杆菌敏感型的TLR4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抗性型个体的表达量(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TLR4基因通过天然免疫识别机制对猪F18大肠杆菌病等革兰氏阴性疾病有一定的影响,TLR4基因表达量...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揭示FRMD1、STXBP2和GBP1 3个候选基因在感染副猪嗜血杆菌(Glaesserella parasuis,GPS)仔猪脑部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启动子区DNA甲基化差异,试验将6头体重为8~10 kg的28日龄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GPS组,GPS组腹腔注射2×109 cfu/mL的副猪嗜血杆菌SH0165菌株1 mL,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7 d后屠宰并取脑部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重亚硫酸盐测序的方法检测候选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感染副猪嗜血杆菌后仔猪脑组织中FRMD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下调(P<0.01),STXBP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GBP1基因相对表达量呈上调趋势(P>0.05)。感染副猪嗜血杆菌后仔猪脑组织中FRMD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频率由75.1%下降到65.5%(P<0.01),STXBP2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频率由17.9%下降到8.9%(P<0.05),而GBP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频率由84.7%上升...  相似文献   

20.
试验旨在探讨LTβR基因在仔猪出生至断奶期间的mRNA表达变化,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与F18大肠杆菌致病的相关性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选取从初生到断奶的4个日龄(8、18、30和35日龄)苏太仔猪各4头,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比较分析了LTβR基因在各个体11个组织(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胃、肌肉、胸腺、淋巴结、十二指肠及空肠)间的表达规律。结果表明,LTβR基因在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胃、淋巴结、十二指肠及空肠组织中呈现较高水平的表达,并且表现出明显的发育性表达差异。LTβR基因在8日龄仔猪淋巴、十二指肠和空肠组织中的表达极显著高于其他日龄(P<0.01);在8日龄仔猪肺脏组织中的表达极显著高于35日龄(P<0.01),且显著高于30日龄(P<0.05);在35日龄仔猪肝脏组织中的表达极显著高于其他日龄(P<0.01);在35日龄仔猪胃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18日龄(P<0.05)。由此推测,8日龄左右为仔猪肠道免疫屏障快速形成期,LTβR基因的较高表达可能有利于仔猪对F18大肠杆菌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