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兽医学报》2016,(12):2049-2053
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克隆出梅花鹿α干扰素(IFN-α)成熟肽基因序列,并将其定向插入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0(+),经酶切、PCR及测序鉴定,成功构建了pcDNA3.0-IFN-α真核重组表达质粒。将鉴定正确的阳性重组质粒经非脂质体法转染至MDBK细胞,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其具有较高转染效率;Western blot法检测IFN-α蛋白在MDBK细胞中得到有效表达;病变抑制试验检测转染后的MDBK细胞具有明显抗BVDV活性;抗BVDV活性的定量试验表明转染pcDNA3.0-IFN-α质粒的MDBK细胞与感染未转染的MDBK细胞相比抗BVDV活力提高了66192倍。本试验在MDBK细胞中成功表达了梅花鹿IFN-α,并检测出其具有明显抗BVDV作用,这为梅花鹿IFN-α活性机理研究以及开发更高效的抗梅花鹿病毒性疾病干扰素制剂提供物质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血红素结合蛋白1(HEBP1)对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复制的影响,应用CRISPR/Cas9技术建立HEBP1基因敲除的MDBK细胞系;用BVDV TC株感染HEBP1基因敲除的MDBK细胞,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BVDV双链RNA(dsRNA)水平,观察BVDV致细胞病变效应(CPE)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检测BVDV 5′UTR mRNA水平,Reed-Muench测定病毒滴度变化。结果表明,成功构建HEBP1基因敲除的MDBK稳定细胞系,敲除效率为72.41%;敲除HEBP1基因显著性抑制BVDV 5′UTR mRNA和dsRNA积累,减弱BVDV感染靶细胞的CPE,降低BVDV滴度。说明敲除HEBP1基因显著性抑制BVDV的复制,为抗BVDV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药物靶点。  相似文献   

3.
研究采用有限稀释法将MDBK细胞进行克隆,并放大培养。将2种生物型(致细胞病变型和非致细胞病变型)的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毒混匀,接种克隆的MDBK细胞并收获毒液。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病毒含量,筛选BVDV敏感细胞。试验成功获得4株单克隆细胞,其中C3株对病毒高度敏感且产毒稳定,确定为BVDV敏感细胞株。  相似文献   

4.
重组牛干扰素γ对病毒性MDBK细胞病变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实验研究了重组牛干扰素对5种病毒诱导MardinDarby牛肾细胞产生细胞病变(CPE)的抑制作用。通过比较重组牛干扰素r处理和未处理情况下5种病毒的logTCID50,发现水泡性口炎病毒(VSV),牛呼吸道合胞病毒(BRS)和副流感病毒3型对于重组牛干扰素有显著的敏感性,与对照相比,其TCID50分别增加1000倍,794倍和398倍。牛腺病毒7型(Ad-7)和传染性牛鼻气管炎病毒(IBR)对重组牛干扰素的敏感性很弱,TCID50分别增长1.25倍和1.58倍。实验结果表明重组牛干扰素在治疗对其敏感性强的病毒性传染病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根据对培养细胞致细胞病变的能力将牛病毒性腹泻病毒2型毒株(BVDV-2)分为致细胞病变型和非致细胞病变型。BVDV-2的致细胞病变机制还不是很清楚。试验通过显微镜检查和微阵列分析检测由BVDV-2感染造成的牛肾细胞发病机理。结果发现,BVDV-2可激活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该通路对感染细胞的凋亡起作用。在感染BVDV-2期间用RT-PCR监测内质网应激标记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用BVDV-2致细胞病变毒株感染牛肾细胞可诱导葡萄糖调节蛋白78的表达。感染BVDV-2也可诱导DNA损伤诱导转录物3的表达并抑制外源凝集素半乳糖苷结合溶解物1的水平。结果表明,BVDV-2致细胞病变毒株可诱导内质网应激反应从而导致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6.
梅花鹿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分离及其RT-PCR鉴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梅花鹿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分离培养及RT—PCR进行了研究。从腹泻鹿粪样中分离到了 与BVDV的C24V标准椿致细胞病变相同规律的BVDV病毒株,经RT—PCR扩增进一步证实其为牛病毒性腹 泻病毒。  相似文献   

7.
《中国兽医学报》2020,(2):290-297
为了解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感染宿主后炎症因子的变化,以Madin-Darby牛肾细胞(Madin-Darby bovine kidney cells,MDBK)和家兔为宿主,选用炎症反应关键酶COX-2和炎症因子如IL-8、MIP-3α、GRO-α作为研究指标。通过设计上述炎症因子的特异性引物,分别从MDBK、家兔脾脏组织和小肠上皮组织中分别扩增目的片段,建立实时荧光相对定量PCR方法检测感染前后COX-2和IL-8、MIP-3α、GRO-α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在BVDV感染MDBK细胞后,COX-2和IL-8、GRO-αmRNA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未感染前(P<0.01);当BVDV感染家兔后小肠和脾细胞中COX-2和IL-8、GRO-α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未感染前(P<0.05);但只有在脾细胞中,MIP-3α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未感染前(P<0.01)。说明BVDV感染宿主的过程中可引起COX-2和IL-8、GRO-α基因表达量的升高,推测MIP-3α在脾脏抗BVDV感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miRNA-125b在致细胞病变牛病毒性腹泻病毒(cpBVDV)感染牛肾细胞(MDBK细胞)过程中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本研究将cpBVDV感染MDBK细胞,并将构建的pcDNA-miR-125b转染MDBK细胞作为阳性对照.采用荧光定量RT-PCR (qRT-PCR)检测细胞中miRNA-125b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 mRNA转录水平,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检测结果显示,cpBVDV感染MDBK细胞12 h和24 h,细胞中miRNA-125b的转录水平分别为正常细胞对照组的2.01倍和3.85倍,Bcl-2 mRNA的转录水平分别为对照组的0.71倍和0.31倍;pcDNA-miR-125b转染MDBK细胞48 h后,Bcl-2 mRNA的转录水平为正常细胞对照组的0.42倍.细胞凋亡检测结果显示,cpBVDV感染MDBK细胞12 h和24 h,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15.06%和36.43%;pcDNA3.1-miR-125b转染48 h,细胞的凋亡率为25.56%.结果表明miRNA-125b在cpBVDV感染MDBK细胞过程中能够通过抑制抗凋亡基因Bcl-2 mRNA转录水平从而诱导细胞产生凋亡.  相似文献   

9.
参考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基因组序列设计1对引物,扩增出650 bp的E0基因片段。将目的片段克隆至pMD18-T载体,经酶切鉴定获得阳性重组质粒并对其进行测序。将E0基因定向亚克隆到pET32a表达载体中,酶切及测序鉴定正确后,转化BL21表达菌,经IPTG诱导得到了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的重组蛋白。重组蛋白经亲和层析法纯化后,免疫印迹检测证明纯化的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活性。  相似文献   

10.
国内尚无用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的特异性治疗药物,研制抗BVDV的治疗药物已成为当下兽医科研工作者的研究重点之一。研究证实,中药单体或复方可通过降低BVDV所致的细胞病变、抑制细胞内病毒增殖和调节机体细胞免疫等途径实现抗病毒作用,但缺乏关于中药抗病毒的作用靶点及分子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综述单味中药及中药复方抗BVDV的研究概况,以期为创新研制高效的抗BVDV药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用原代的、二倍体的或传代的细胞生产疫苗有成本低、疫苗含异源性成分少等优点。但影响细胞苗毒价的因素很多,我厂在生产猪瘟羊肾细胞苗时,由于牛血清中含有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BVD/MD或BVD)抗体,致使细胞不产毒或产毒很低。对此,  相似文献   

12.
研究利用新城疫病毒La Sota株作为表达载体,构建表达牛β-干扰素基因的重组新城疫病毒全基因组质粒pFL-BoIFN-β, 与辅助质粒共转染BHK-21细胞后获得表达BoIFN-β的重组新城疫病毒.收获的鸡胚尿囊液内的重组病毒经RT-PCR检验证实重组病毒含有相应外源基因.将重组病毒尿囊液经紫外线照射以灭活新城疫病毒,利用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重组水泡性口炎病毒在牛肾细胞上测定rL-BoIFNβ抗病毒活性, 表达BoIFN-β的重组新城疫病毒能有效抑制重组水泡性口炎病毒在牛肾细胞上的复制, rL-BoIFNβ接种SPF鸡胚所收尿囊液抗病毒活性高达2×107 IU/mL.结果表明:重组新城疫病毒rL-BoIFNβ接种的SPF鸡胚尿囊液具有高效而稳定的抗病毒活性,重组新城疫病毒可以作为外源蛋白的高效表达载体而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为了获得具有良好抗原性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E2囊膜蛋白,利用PCR方法扩增牛病毒性腹泻病毒E2基因,连接于昆虫杆状病毒表达载体中,构建pFastBacHTA-E2重组质粒.将该重组质粒转化入DH10BAC感受态细胞,经PCR鉴定获得转座杆粒Bacmid-E2.转座杆粒Bacmid-E2转染sf9昆虫细胞,获得重组杆状病毒,感染细胞后,收获得到目的蛋白,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对重组的表达蛋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重组E2蛋白大小为43.6 ku,与预期值相符,该蛋白能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为进一步研发牛病毒性腹泻病毒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采用Svanova公司牛病毒性腹泻病毒血清抗体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对采自新疆10个不同地区的875份牛血清进行了牛病毒性腹泻病毒血清抗体检测,共检出抗体阳性血清759份,最高阳性率为100%,最低为55.0%,平均为86.7%.检测结果表明该病已在新疆普遍存在,感染没有明确的地域分布规律.根据ELISA检测结果,从...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E^rns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将含有牛病毒性腹泻病毒E^rns基因的质粒pMD18-T—EE^rns经BamHⅠ/HindⅢ双酶切,获得了E^rns片段,再与杆状病毒转移栽体pBlueBaeHis2A连接,构建成重组质粒。将重组质粒pBlueBaeHis2A-E^rns与Bac-N—Blue^TMDNA共转染至sf9昆虫细胞中,获得了重组病毒,经噬斑筛选纯化,感染sf9昆虫细胞进行表达。SDS-PAGE分析结果表明,表达的目的蛋白大小约30ku;Western-blotting检测表明,该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  相似文献   

16.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梅花鹿分离株E0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RT-PCR技术扩增了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梅花鹿分离株E0基因,并将其克隆到pMD18-T克隆载体和pET28a原核表达载体中,构建了pMD18-T/E0和pET28a/E0重组子,并进行了测序和表达。表达产物分别用12%SDS-PAGE检测和牛抗BVDV阳性血清进行Western-blotting检测,结果表明.BVDV梅花鹿分离株E0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与匈牙利VEDEVAC株的同源性高达98.6%,与C21V标准株的同源性为84.9%,证明构建的重组子是正确的;BVDV梅花鹿分离株E0基因得到了正确表达。  相似文献   

17.
旨在利用悬浮培养CHO细胞表达系统制备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 E2蛋白,并鉴定纯化E2蛋白的免疫原性。本研究以BVDV-1 NADL株基因序列为基础,构建BVDV E2蛋白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BVDV-E2,转染经悬浮培养的CHO细胞进行分泌表达,收集细胞培养上清,进行亲和层析法纯化,SDS-PAGE电泳鉴定蛋白表达和纯化,Western blot鉴定与His抗体和BVDV阳性血清反应性,利用纯化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用细胞间接免疫荧光(IFA)和ELISA鉴定E2蛋白的反应活性。纯化E2蛋白经BCA蛋白定量试剂盒检测后表达量高达1.228 mg·mL-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利用His抗体和BVDV阳性血清均可检测到目的蛋白的特异性条带;新西兰大白兔一免后第7天利用间接ELISA可检测到血清抗体阳性,并持续至免疫后第28天,血清抗体效价水平达到1∶1 024 000;IFA试验结果显示,该血清抗体可检测到BVDV感染MDBK细胞中E2蛋白的表达,进一步证实纯化的E2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特异性。本研究成功利用CHO悬浮培养真核表达系统制备了纯化的BVDV E2蛋白,该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为BVDV的诊断方法及其新型亚单位疫苗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为掌握动物用疫苗中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的污染情况,抽取16份市售动物用疫苗,分别采用ELISA和荧光定量RT-PCR检测病毒抗原和核酸。结果显示,ELISA检测中有2份(猪瘟疫苗)为阳性,荧光定量RT-PCR检测均为阴性。结果表明,我国兽用疫苗中的BVDV污染水平较低,但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9.
将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侵染细胞过程与中药抗病毒的作用机理相结合,对中药体外抗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作用的现代研究内容及方法进行总结,同时针对已研究出的具有抗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活性作用的中药有效部位及中药复方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为开展抗BVDV中药的筛选及深入研究提供借鉴,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的研究与防控提供新的思路,为抗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中药制剂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并展望了抗BVDV的中药开发前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侵染细胞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是反刍动物和猪体内广泛存在的危害动物健康的重要病原体.BVDV感染牛后主要引起牛的持续性感染、免疫耐受、免疫抑制、繁殖障碍及急慢性黏膜病等临床症状,给养牛业造成重大的损失.其致病机理非常复杂,给该病的治疗和根除带来极大的困难.随着分子病毒学研究的发展以及对猪瘟病毒和黄病毒科其他成员的研究,人们在BVDV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就此,作者从BVDV入侵细胞、在细胞内的复制以及与宿主蛋白分子相互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有助于阐明BVDV致病和在体内持续存活的机制,为该病的防治和疫苗研发提供新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