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陈曦  王勇  于靖 《园艺与种苗》2019,(2):1-5,38
[目的]系统研究槟榔花中的生物活性物质和体外抗氧化能力,为海南槟榔花的药用价值评价及产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70%乙醇超声提取并测定比较海南15种源产地槟榔雌花和雄花的总酚、总黄酮和总生物碱含量,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法、FRAP法和ABTS法测定提取液体外抗氧化能力,TOPSIS分析综合评价槟榔花药用价值。[结果]槟榔雄花的抗氧化能力普遍高于雌花,鸡心槟榔的抗氧化能力低于普通槟榔,乌石农场槟榔雄花WPM的抗氧化能力最强。[结论 ]TOPSIS法可作为多指标综合评价槟榔花质量的模型。  相似文献   

2.
槟榔(Areca catechu L.)属棕榈科热带珍贵药用植物,主要产于我国的海南、云南等省以及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家。槟榔果实为咀嚼嗜好品,又可药用,在我国被列为四大南药之首。虽然槟榔在国内外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对槟榔的功能性研究还存在很多缺憾。为了进一步寻找槟榔中的生理活性成分,对槟榔中酚类物质的研究加以综述,以期让基础科研人员、公共卫生工作者以及广大槟榔嗜好者对槟榔在人类健康中的作用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3.
响应面法优化提取槟榔花总酚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槟榔花中总酚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粒径、料液比和提取温度为试验因素,以总酚含量为响应值,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法进行试验,并应用优化的条件比较了不同干燥方法对槟榔花总酚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因素对槟榔花总酚含量的影响大小顺序为:料液比>提取温度>粒径,槟榔花中总酚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1:35(g:mL)、95℃、0.5~1.0 mm,验证值为25.97 mg/g,试验证明,响应面法对槟榔花中总酚提取条件的优化是可行的,可用于实际预测;不同干燥方法槟榔花总酚含量的影响大小顺序为:炒干>微波干燥>真空冷冻干燥>热风干燥。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我国槟榔生产情况,槟榔品种选育及种质资源保护概况,槟榔病虫害综合防治,槟榔综合加工技术研究和槟榔食品质量安全方面的相关研究,提出了发展槟榔产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土壤水分胁迫对槟榔幼苗叶片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海南长蒂种槟榔幼苗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通过控制土壤含水量,研究不同水分胁迫对槟榔幼苗叶片的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经土壤水分胁迫处理后,槟榔幼苗叶片的丙二醛(MDA)含量、脯氨酸(Pro)含量、可溶性糖(SS)含量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现上升趋势;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则显示先降低而后升高趋势。并且,随着水分胁迫强度的增加及持续时间的延长,槟榔幼苗叶片的各项指标变化幅度差异较大。综合分析,初步认为:土壤相对含水量75%左右较有利于槟榔幼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6.
槟榔碱和铜离子络合物抗溶血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拟嚼食槟榔的口腔环境,在碱性条件下初步研究槟榔碱与一定浓度的Cu2+联合抑制家兔红细胞溶血的机理。结果表明,在碱性条件下,一定浓度的Cu2+和槟榔碱共存能明显抑制家兔红细胞溶血,并与模型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UV扫描结果表明,碱性条件下,Cu2+在5~100μmol/L范围内和槟榔碱反应在268 nm左右出现了一个新峰且该新峰的吸收值随Cu2+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说明二者相互作用并有新的络合物产生。SOD活性评价结果表明,该络合物具有SOD活性,能够清除邻苯三酚自氧化产生的超氧阴离子,并且与模型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  相似文献   

7.
槟榔是海南省重要的热带经济作物,受多种病害组成的槟榔病理性黄化的影响,尤其是槟榔黄化病,使槟榔产量造成严重损失。为明确当前海南省槟榔病理性黄化的发生分布情况及槟榔黄化病的危害情况,本研究对全省槟榔病理性黄化的发生分布进行调查,并对全省采集的槟榔黄化样品进行植原体检测分析。结果显示,当前海南省槟榔病理性黄化发生面积为38 300.04 hm2,占全省槟榔种植面积的33.27%,主要发生在海南东部、南部及中部市(县),三亚市发生率最高,为77.48%,万宁市发生面积最大,为9734.66 hm2,西部市(县)的病理性黄化发生率均低于10%;当前海南省槟榔黄化病发生面积为32 102.38 hm2,占全省槟榔种植面积的27.89%,全省各市(县)均有槟榔黄化病发生,主要在海南中部和东部地区的发病率较高,琼海市、定安县、文昌市、屯昌县及琼中县的植原体检出率分别高达100%、100%、100%、98%、95.38%,除临高县、白沙县及东方市外,其余市(县)检出率均高于50%,万宁市槟榔黄化病发生面积最大,为7909.41 hm2,其次为琼海市;每个市(县)槟榔植原体在各树体间的含量分布差异较大,定安县植原体的平均含量最高,为1443.36 copies/μL,向周边市(县)递减,除了在海南东北部市(县)的槟榔植原体含量较高外,其他市(县)植原体含量较低。以上研究表明,当前海南槟榔病理性黄化发生严重,植原体是造成海南省槟榔病理性黄化的主要病原之一。  相似文献   

8.
以相同品种,树龄、长势一致的黄化病槟榔和健康槟榔叶片为试材,采用TCA(三氯乙酸)/丙酮法制备蛋白质样品,结合双向电泳-质谱结合技术,分析病原菌-槟榔互作后差异表达蛋白。结果表明,双向电泳SDS-PAGE胶中黄化病槟榔叶片与健康叶片平均蛋白质点数分别为1081个和960个,其中差异明显的点34个。选择5个差异蛋白点进行质谱(MALDI-TOF-MS)鉴定,并进行数据库查询,结果鉴定了2个蛋白质,分别为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加氧酶和蕈状支原体高同源蛋白,这些蛋白质可能参与了槟榔黄化病发生和发展过程。另外3个蛋白点在数据库中未检索到同源性和匹配率较高的蛋白质,认为是未知蛋白。  相似文献   

9.
自1981年海南省屯昌县首次发现槟榔黄化病(yellow leaf disease of areca palm, YLD)以来,槟榔黄化问题日趋严重,现已成为制约中国槟榔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同时,鉴于生产中除槟榔黄化病外,炭疽病、细菌性叶斑病、椰心叶甲、干旱等一些其他因素也可引起槟榔黄化,以及“槟榔黄化病”病原或病因认识上存在混淆的问题,学界暂用“槟榔黄化现象”的表述。近年来,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研究并取得突破性进展。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中国槟榔黄化病的发生及病原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另一种致黄关键新病害——由槟榔隐症病毒1(Areca palm velarivirus 1, APV1)引起的槟榔黄叶病毒病(areca palm leaf yellowing virus disease, ALYVD),以及其他2种新发现的病毒病害——槟榔坏死环斑病毒病和槟榔坏死环斑病毒病的研究进展。对6个示范基地的病原检测结果表明,部分黄化植株被槟榔黄化植原体(areca palm yellow leaf phytoplasma, AYLP)或APV1单独感染,部分植株被AYLP和APV1复合感染。本文还探讨了槟榔黄化病研究中存在的病原分布不均、含量低引起的检测困难和田间诊断易混淆等问题,并对YLD、ALYVD、叶斑类病害、根腐病害、芽腐病、椰心叶甲、干旱、寒害、除草剂药害等9类因子引起的黄化症状特征进行了总结。进而分析了YLD和ALYVD 防控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现阶段面临的紧迫形势,从防控策略和具体措施解读了《槟榔“黄化病“防控明白纸》,并指出了其有待进一步完善之处及防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最后,展望了YLD和ALYVD 2种致黄关键病害综合防控中亟待实施的措施。本文旨在让广大科研工作者和农技人员更好地了解槟榔“黄化病”方面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0.
在pH=6.8的Na2HPO4-NaH2P04缓冲体系中,采用酶动力学方法研究了槟榔花沸水提取物(BWE)对酪氨酸酶活力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BWE对酪氨酸酶的活性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其IC50值为0.77 mg/mL。BWE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表现为非竞争性抑制,表观米氏常数(Km)为0.35 mM,抑制常数(KI)为0.13 mg/mL。  相似文献   

11.
海南槟榔黄化病病原物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槟榔黄化病是槟榔上的一种重要病害,如何快速检测该病原菌是防治该病的重要基础。利用植原体16SrDNA通用引物对海南感染黄化病的槟榔花苞总DNA进行巢式PCR扩增,获得约1.2kb的特异片段,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通过BLAST程序比较、系统进化树构建及iPhyClassifier分析表明,引起海南槟榔黄化病病原植原体属于翠菊黄化植原体组(16SrⅠ组),且为该组中一个新的亚组,即G亚组,现将其暂命名槟榔黄化植原体(Arecanut yellow leaf phytoplasma,AYL)。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槟榔多酚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以75%乙醇为提取溶剂,利用超声波辅助法提取槟榔多酚(槟榔籽和槟榔壳多酚),采用S-8大孔树脂对粗提物进行纯化,探讨纯化前后的槟榔多酚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通过动力学实验判断对酶活性的抑制类型,同时对添加不同浓度槟榔多酚提取物的α-葡萄糖苷酶的荧光光谱和同步荧光光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槟榔籽多酚提取物纯化前后的IC50分别为(0.34±0.12)、(0.33±0.10) μg/mL,槟榔壳多酚提取物纯化前后的IC50分别为(1.73±0.31)、(0.14±0.09)mg/mL,纯化后的槟榔壳多酚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显著增强。动力学实验表明,槟榔多酚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类型为竞争性与非竞争性的混合型抑制。荧光光谱和同步荧光光谱分析结果显示,槟榔多酚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内源性荧光具有淬灭作用,但对酶的构象没有影响。槟榔籽和槟榔壳多酚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均较强,可为天然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研究槟榔汁喷雾干燥工艺条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取进风口温度、进料量、空气流量3个因素的3个水平进行正交试验,得到槟榔汁喷雾干燥工艺的优化组合条件为进风口温度190℃、进料量25 mL/min、空气流量为700 L/h。在此条件下所得产品的总生物碱含量、水分含量、出粉率分别为0.459%、5.17%和88.6%。  相似文献   

14.
槟榔色素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亚军 《热带作物学报》2010,31(12):2203-2207
本试验研究槟榔色素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槟榔色素对热稳定性较好但对光稳定性较差;在酸性条件下稳定;对常用的防腐剂山梨酸钾、苯甲酸钠、柠檬酸等稳定;氧化剂和还原剂对色素的稳定性有影响,色素对低浓度VC稳定性好,在H2O2中稳定性差;金属离子Cu2+、Mg2+、Ca2+、K+、Na+、Zn2+对色素的稳定性影响较小,但Fe2+、Fe3+对色素的稳定性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以槟榔为对象,采用色差、气质、液相、紫外等分析手段,研究不同干燥方法对槟榔外观形态、活性成分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槟榔的干燥速率与温度呈正相关,最快到达干燥终点的是微波干燥;干燥后槟榔外皮亮度增加,绿色度下降,黄色度提高;槟榔干制品的厚度与干燥温度呈负相关,低温的冻干可基本保持槟榔的厚度;干燥过程中槟榔的硬度出现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在失水率50%时硬度最低,为后续粉碎工艺提供理论支持;干燥后槟榔的总黄酮、总酚含量均显著高于新鲜青果,抗氧化能力均显著强于新鲜样品;而槟榔碱含量干燥样品均显著低于新鲜样品,因此可推断槟榔的抗氧化能力可能与其总黄酮、总酚含量相关,与槟榔碱无明显相关。不同干燥方式对槟榔的影响明显不同,在生产中应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不同的干燥方式或复合使用。  相似文献   

16.
采用根箱试验,对胡椒/槟榔间作系统根系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胡椒/槟榔间作系统中2种作物根系生态位有重叠现象;间作系统存在种间竞争;种间竞争导致了胡椒根系向下生长,而槟榔根系生长空间缩小;间作系统中胡椒处于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槟榔中制备红色素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槟榔色素最佳的提取溶剂为含0.1mol/L盐酸的50%乙醇,最佳的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50℃、料液比1:30、提取时间90m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