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核桃楸幼茎为外植体,分析在不同培养阶段不同培养基配方对其组培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核桃楸茎段在DKW培养基中培养7 d后,萌发率达到95%,芽体平均长度达到4.5 cm;增殖培养以培养基组合(DKW+1.0 mg/L 6-BA),增殖效果最佳,平均每个外植体出芽数为4.5个,新芽高度4.9 cm;最适生根培养基是添加了5.0 mg/L吲哚丁酸的DKW培养基,生根率可达20.1%。生根苗移栽至草炭︰蛭石︰沙子=1︰1︰1混合基质中,成活率96%以上。由此,成功建立了核桃楸组织培养快繁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2.
欧洲榛子的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欧洲榛子埃内斯1年生苗的嫩茎作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研究并总结出其生长分化的基本培养基为MS;最佳分化培养基为MS+BA2.0mg/L NAA1.4mg/L,分化率达95%;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0.1mg/L,生根率达93%。利用纯净河沙作基质,移栽成活率达92%。  相似文献   

3.
用樱桃砧木大青叶试材,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形成了叶片的快繁体系,选择出形成愈伤组织、芽苗分化和生根的培养基配方。  相似文献   

4.
香石竹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取生长健壮的香石竹盆栽大苗,取其顶芽为外殖体材料,研究其组培快速繁殖技术。结果认为:香石竹组培增殖阶段最佳培养基为MS 6-BA2.0mg·L-1 NAA0.3mg·L-1,不定芽的分化系数达6.45;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 NAA0.5mg·L-1 IBA0.5mg·L-1 AC10g.L-1,生根率达90%以上;采用强光照射,提高培养基中糖和琼脂的浓度,降低细胞分裂浓度,减少每瓶接种数,改善培养室通风状况,对克服香石竹试管苗玻璃化有明显的效果;生根试管苗苗高达3cm~4cm,并长出2条以上新根后,先进行5d~7d闭瓶炼苗,再进行7d开瓶炼苗,移入蛭石成活1个~2个月后上盆,成活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5.
对辣木的组织培养和种苗移栽管理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适宜辣木的腋芽生长培养基为MS+1.0 mg/L IBA+0.5 mg/L6-BA,生根培养基为MS+1.5~2.0 mg/L IBA,添加0.5 g/L活性炭。辣木组培苗移栽时应控制空气湿度90%。  相似文献   

6.
转基因杨树的组培快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植物名称转基因毛白杨 ( Pop ulus Tomentosa Carr)。2 材料类别已转入硅酸甘露醇脱氧酶基因的杨树愈伤组织。3 培养条件愈伤组织增殖培养基 :1Ms+KT 2 mg.L - 1(单位下同 ) +BA 1.0 +NAA 0 .5+IAA 0 .5  2 MS+KT1.0 +BA2 .0 +NAA0 .5+IAA0 .5  3MS+KT2 .0 +NAA0 .5  4 MS+KT2 .0 +IAA0 .5 不定芽诱导分化培养基 :5MS+KT2 .0 +NAA0 .1  6MS+KT1.0 +NAA0 .1  7MS+KT2 .0 +NAA0 .0 1  8MS生根生长培养基 :9MS+IBA0 .5  10 1/ 2 MS+IBA1.0 以上培养基均附加 0 .6%琼脂粉和 3%蔗糖 ,高压灭菌 ,p H5…  相似文献   

7.
银中杨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银中杨的组培快繁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取外植体带有侧芽的茎条切段进行组织培养,以ACM为基本培养基,附加不同量的6-BA与NAA进行分化诱导,可获得丛壮无根苗;以附加NAA诱导生根可获得再生植株。该技术扩繁速率符合工厂生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良种金银花的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金银花良种PM-1的嫩枝梢作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研究出其生长分化的基本培养基为MS,最佳分化培养基为MS 6-BA2.0mg/L MAA0.1mg/L,分化率为93%,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 NAA0.3mg/L,生根率96%。  相似文献   

9.
东北桤木组培快繁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东北桤枝条室内水培萌发的幼嫩叶片为外植体进行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分化、生根和移栽过程的研究,建立起了东北桤木无性植株再生的快繁体系。  相似文献   

10.
对金叶连翘采用植物离体培养进行快速繁殖,并在离体培养过程中对试管苗的分化、生根、移栽及其相关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继代分化培养基以MS BA4mg/L NAA0.1mg/L、生根培养基1/2MS IBA0.3mg/L为最好,试管苗移栽以珍珠岩为基质,在温室内加盖拱棚成活率达86.5%。经室内炼苗培养30天,移栽大田定植成活率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11.
采用不同根穗长度、根穗粗度、不同树龄及不同激素等处理,对刺楸的埋根繁殖技术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刺楸埋根育苗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无性繁殖方法。  相似文献   

12.
针对刺楸大苗培育过程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难题开展栽培试验研究,总结出了不同规格刺楸苗木合适的培育密度和整形修剪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Seedling Culture of Kalopanax septemlobu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troductionKaIOPalaxsel,IeInlt,bllsisadecidtlouSarborwitI1l1igI1adaptational1dgrowtI1.Tl1isspeciesdis1ributedi11nortl1eastChina,nortI1ernChina,middIeCI1i11a,at1dsouthwestCl1ina.Itswood,witI1fi11egrai11andsl1i11eafterbeingslicedandCIIt,waseasytoprocess.K`Il(,-PanaxsePIemI(,husiswideIyusedfornotonIyil1dtlstry,suchasconstruction,bridgea11dpIywood,butaIsolbrfurnitureforitshighduratiol1ofrubbi11gandrotti11g.Itsseedhas38%ofoilproduCtion,wI1icI1canbeusedf()rindustryofsoap-maki11g.Tanni…  相似文献   

14.
对刺楸木材的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刺楸的材性。结果表明:(1)刺楸木材的绝干密度为0.57g/cm^3,差异干缩为0.68,说明刺楸的干燥性能较好;(2)根据木材力学性质划分方法,除抗弯弹性模量属低级外,抗弯强度、顺纹抗压强度、综合强度、冲击韧性,均为中等;(3)刺楸的综纤维素含量为82.20%,克见纤维素为43.86%,木素含量为17.6%,符合造纸工业的要求;(4)根据刺楸的理化性质,刺楸可作为优质家具材料、装饰材料、造纸原料。  相似文献   

15.
刺楸木材应拉木解剖特性的变异规律研究(英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安徽琅琊山天然林内的三株树干具有10°倾斜角的刺楸应拉木为材料,分应拉区( 简称 T区) ,对应区( 简称 O 区) 和侧区( 简称 S 区) 来研究其应拉木纤维长度、微纤丝角和组织比量的径向变异和轴向变异规律.结果表明:刺楸应拉木三区纤维长度的径向变异为“先递增,后保持平稳”模式,微纤丝角度的径向变异模式为“先递减,后保持平稳”模式,但三区由递增或递减向平稳过渡的年限不同, S, O 区都为17 年左右, T 区为22 年左右;三区组织比量的径向变异和解剖特性的轴向变异模式都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红松、刺楸人工混交林,红松纯林物种多样性的研究,结果表明,红松、刺楸混交林物种丰富度最大,植物种类最多,红松纯林仅为混交林的43%,总数量为混交林的32%,红松、刺楸混交林乔木层多样性指数为1.430 5,均匀度指数为0.687 9,优势度指数为0.290 6,丰富度指数为1.413 7,而红松纯林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均为0,优势度指数为1,丰富度指数为0.371 2。在灌木层中,混交林与纯林各项指标区别不大,只有丰富度指数为混交林(纯林。在草本层中,混交林各项指数基本都大于纯林,只有均匀度指数红松纯林(混交林。  相似文献   

17.
针对刺楸种源稀少、繁殖困难、栽植不易成活等关键技术难题,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总结出了刺楸苗木繁育及栽植的技术方法及措施,为刺楸的规模化栽培和开发利用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刺楸进行打破休眠和变温催芽试验,研究了刺楸种子深度休眠的机理和催芽方法,结果表明:引起深度休眠的主要原因是种胚发育不完全,尚需一定的时间和温度条件才能完成种胚的发育,种子采收后须立即用湿河沙堆藏,层积处理的天数不少于120d。  相似文献   

19.
刺楸是我国最珍贵的阔叶树种之一,其材质优良,花纹美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多种用途。介绍了刺楸种子的特性及播种工艺。  相似文献   

20.
刺楸资源的培育及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刺楸在我国分布范围广,开发利用价值大,其木材、根皮、树皮、幼芽等原材料、加工制成品及其用于园林绿化的景观效果,均具有广阔的市场潜力。长期以来资源被过量采伐,现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珍稀树种。总结了刺楸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现状、苗木繁育、人工造林技术和开发利用途径,并就如何进一步开展刺楸资源培育及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