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蜜蜂的敌害蜜蜂的敌害种类很多,,归纳起来可分为昆虫及蜘蛛类敌害、两栖类敌害、鸟类敌害和兽类敌害四类。一.昆虫及蜘蛛类敌害 (一)巢虫 1.发生及为害情况巢虫又叫做蜡蛀虫、绵虫,是蜡螟的幼虫.常见的有两种,即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 L.)和小蜡螟(Achroia grisclla  相似文献   

2.
《中国蜂业》2016,(6):34-35
<正>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 L.)属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蜡螟亚科(Galleriinae),蜡螟属(Galleria)昆虫,是世界范围内蜂群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害虫,对养蜂业是一种害虫,但其幼虫具有生长周期短、饲料来源丰富、易于繁殖等优点,大蜡螟更多的作为一种容易获得的实验研究和应用材料,被用作模式昆虫研究昆虫生理学、生物学、行为学、形态学及作为试验昆虫用作昆虫病原线虫、寄生蜂、抗菌肽、抗菌  相似文献   

3.
正1冤案之一:"危害中蜂的是(有)小蜡螟"许多人把生活在中蜂箱中的2种螟蛾科的幼虫,即大蜡螟、小蜡螟,统称为"巢虫"。虽然是同科昆虫,但它们是2个完全独立的物种(大、小蜡螟是名称,不是指虫体的大、小。当然,大蜡螟的成熟幼虫,是要比小蜡螟的成熟幼虫大得多。它们的关系,就好比黄牛和水牛、意蜂和中蜂)。2种蜡螟不但名称不一致(大蜡螟的拉丁学名是Galleria mellonella Zinne,小蜡螟的拉丁学名是  相似文献   

4.
研究描述一种通过外部特征快速判断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 L.)蛹和成虫性别的方法。雌蛹第8腹节腹面中央有一纵裂缝,为交配孔与产卵孔连接而成,裂缝两侧平坦,无突起,裂缝连接第7、第9腹节,裂缝与第7腹节连接处呈"Y"字形结构;雄蛹第8腹节无裂缝,但在第9腹节腹面中央有一纵裂缝,裂缝两边各有一半圆形瘤状突起,与肛门裂缝间距远小于雌蛹。雌蛾下唇须向前延伸,呈短钳状,而雄蛾下唇须退化,头部无突起,呈圆状。以此标准所建立的大蜡螟雌雄蛹及成虫的快速鉴定方法,对于识别蜂场大蜡螟性比、预测种群动态及人工养殖大蜡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蜡螟属鳞翅目,蜡螟科,其幼虫又称巢虫。蜡螟又分为大蜡螟和小蜡螟。大蜡螟的幼虫体长在2厘米以上;而小蜡螟幼虫体长则不超过2厘米。大蜡螟在我国南方和北方均有发生,  相似文献   

6.
<正>与蜂业相关的主要寄生蜂有寄生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的斯氏蜜蜂茧蜂(Syntretomorpha szaboi Pap),以及寄生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的蜡螟绒茧蜂(Apanteles galleriae Wilkinson)和蜡螟洼头小蜂(Antrocephalus galleriae Subba Rao)[1]。2014年3月在山西省石楼县义牒镇中蜂场中发现蜡螟洼头小蜂。游兰韶报道曾在贵州仁怀县中蜂巢箱内发现有寄生大小蜡螟的蜡螟洼头小蜂。雌蜂成虫体长67 mm,体黑褐色,触角11节,胸部背面有粗刻点,小盾片长大于宽,并胸腹节短,腹部向端部邃渐收缩成锥形,长为胸部长的1.25倍(图1)。雄蜂与雌蜂相似,体长4.5 mm左右[2]。在养蜂生产中极易将蜡螟洼头小  相似文献   

7.
大蜡螟是东方蜜蜂的主要敌害之一,是造成蜂群飞逃的主要原因。为了弄清饲料营养对大蜡螟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用5种不同的饲料(中蜂不带花粉巢脾、中蜂带花粉巢脾、人工饲料、意蜂带花粉巢脾、意蜂不带花粉巢脾)饲喂大蜡螟幼虫,通过定期测定幼虫体长,以确定饲料营养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大蜡螟幼虫在不同饲料中平均增长长度分别为:3.25 mm、10 mm、4 mm、11.25 mm、3.66 mm,在带花粉的中、意蜂巢脾两组中大蜡螟幼虫生长最快,人工饲料组、不带花粉的中意蜂巢脾组中大蜡螟幼虫生长最慢。说明有花粉的巢脾有利于大蜡螟幼虫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8.
《中国蜂业》2020,(4):65-68
为有效防控中华蜜蜂害虫大蜡螟,指导科学用药,本文采用胃毒法分别测定了康宽(20%氯虫苯甲酰胺)对大蜡螟1龄幼虫、4龄幼虫和6龄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用药72h后,康宽对大蜡螟不同龄期幼虫的毒力大小顺序依次为:1龄幼虫>4龄幼虫>6龄幼虫;其致死中浓度(LC_(50))分别为2.430mg/L、5.661mg/L和40.071mg/L。本研究可为大蜡螟的应急绿色防控提供科学指导,建议生产上在大蜡螟低龄幼虫期时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9.
杨朝环 《蜜蜂杂志》1999,(10):17-18
2中峰的主要敌害(天敌)2.1巢虫巢虫是错蛾的幼虫。蜡蛾,学名:蜡螟,有大蜡蛾(大蜡螟)、小蜡蛾(小蜡螟)2种,生活力强、繁殖很快。蜡螟除早春、晚秋和冬季外,都能在蜂巢内活动。巢虫1年能繁殖3代,第三代成熟的巢虫在巢箱角缝或上框架内吐丝或结茧越冬,到春末夏初温度适宜时就羽化成蜡蛾,在蜂场各处找地方产卵繁殖。巢虫主要危害中蜂巢脾。巢虫钻蛀巢脾时,以吐丝连缀粪粒作成隧道,蛀食蜂粮(蜂巢花粉)、蜂蜜,毁坏巢脾和咬伤咬死幼虫。西方蜂种能驱逐蜂巢内的巢虫,因此受害较轻;中蜂驱逐巢虫的能力差,一旦被侵害,则会引起…  相似文献   

10.
大蜡螟 Galleria mellonella L.是蜜蜂的重要敌害。作者1979~1980年在研究大蜡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的同时,还就其上脾习性、为害症状、为害对蜂群群势及蜜、蜡产量的影响,作了一些观察,现报道如下:一、大蜡螟初孵幼虫的上脾习性大蜡螟成虫产卵时喜将卵产于巢箱缝隙处,而不直接产卵在巢脾上。故幼虫要侵入巢脾内取食,就非经“上脾”这个过程不可。大蜡螟幼虫初孵后至第一次蜕皮前(即  相似文献   

11.
正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 L.)是蜜蜂重要的害虫,其幼虫寄生于蜂巢内,喜上脾吞食蜂巢,善钻蛀隧,损坏蜂巢,又被称为"巢虫"[1]。大蜡螟危害严重时,中蜂群内会产生大量"白头蛹",导致子脾不能正常羽化[2],当无法得到控制时便会弃巢飞逃,其幼虫会破坏蜂群内所有空巢脾。而大蜡  相似文献   

12.
初学养中蜂的人,对蜡螟的危害是难以应付的,就是有一定经历的人也感到棘手。其实,只要掌握了蜡螟的生物学特性,采取最佳防治手段,蜡螟不但可以控制,而且可以根除。蜡螟多以幼虫(特别是大蜡螟)在巢脾上越冬,也有少量在蜂箱及保温物中越冬。根据这一特性,在早春和渡夏越秋整顿蜂巢时进行防治,具体方法如下: 在南方(各地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有春桂花或早油菜  相似文献   

13.
蜡螟 (包括大蜡螟Galleriamellonella和小蜡螟Achroiagrisella)是危害养蜂业的主要害虫之一。若不有效地防治 ,会给养蜂业带来相当严重的物质和经济损失。除了采用有副作用的化学防治外 ,养蜂者还可以采用无残留、对蜜蜂无害的其它方法来防治蜡螟。赤眼蜂———一种新的生物防治方法赤眼蜂 (trichogramma)是一类小型蜂 ,能寄生在大、小蜡螟的卵上。它可识别蜡螟的卵 ,并且将自己产下的卵寄生于蜡螟卵内。赤眼蜂的幼虫取食卵黄 ,化蛹 ,并引起寄主死亡。赤眼蜂曾经成功地用于防治玉米螟。用赤眼…  相似文献   

14.
简讯     
贵州省仁怀县畜牧局陈绍鹄同志在刘继宗高级农艺师的指导下,最近发现一种寄生在中蜂体内的寄生蜂——中蜂绒茧蜂(Apantelels sp.),和寄生于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L.)体内的寄生蜂——蜡螟大腿小蜂(Brachymeria sp.)。前者为中蜂的敌害,后者是消灭中蜂敌害蜡螟的助手。  相似文献   

15.
已知蜜蜂有四十多种不同的敌害,大蜡螟是其中为害蜂脾最严重的害虫。印度曾成功地把黑色意大利蜂介绍到印度蜂(A.cerana indica)巢脾上,发现这种蜂在旁遮普省当地条件下,有抗大蜡螟的能力,而后者却易于感染大蜡螟。大蜡螟的幼虫除了在蜂箱内的巢脾上作网状隧道,并在其间侵食巢脾蜂蜡之外,而且还毁坏大批的存脾。受大巢虫严重危害的蜂群会离箱飞逃。除了对蜂箱进行严格消毒之外,过去曾采取各  相似文献   

16.
巢虫的防治     
黄坚 《蜜蜂杂志》2001,(9):26-26
1 巢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蜂群的危害巢虫也称绵虫、蛀蜡虫 ,是蜡螟的幼虫 ,属蜡螟科。常见的有大蜡螟、小蜡螟。蜡螟的发育周期因气温高低而不同 ,即气温高发育快 ,反之发育慢。在 30~ 4 0℃条件下为 6 0天左右。但在低温环境里 ,则可延续 3~ 4个月。因此 ,蜡螟在一年中繁殖 2~ 4代不等。蜡螟卵发育所需的时间 ,直接与温度有关。在2 7℃左右时 ,约为 5天 ;10℃左右时约需 5周 ;幼虫发育的时间也随温度的变化而异 ,可由 1个月到 5个月。蜡螟发育最适宜的温度为 30~ 35℃ ,也是繁殖蜂群巢内的正常温度。而温度过高或过低对蜡螟的生命活…  相似文献   

17.
徐子成 《蜜蜂杂志》2014,34(10):26-26
<正>以前曾有养蜂人说:"中蜂怕巢虫,意蜂怕螨"。其实,意蜂也怕巢虫。不论是养中蜂还是意蜂,莫把空余蜂脾、赘脾留作巢虫的培养基。巢虫是蜡螟的幼虫,蜡螟有2种,一种是大蜡螟,它的幼虫长约2 cm;另一种是小蜡螟,它的幼虫长不足1 cm。它们的成虫都是灰白色,昼伏夜出,喜欢在空余的蜂脾、刮下的赘脾和箱内的蜡屑及副盖上产卵,幼虫以食蜡为生。幼虫化蛹时能黏附在蜂房和蜂箱内壁四周的木板上,吐丝做茧,把箱壁的木板  相似文献   

18.
巢虫又叫“绵虫”,是蜡螟幼虫,属螟蛾科。常见的有大蜡螟(Galleroa mellinella L)和小蜡螟(Achrois grisella Fabr)两种。一般出现于3—4月,晚上出来活动,雌雄蛾夜间交尾后,产卵于蜂箱的缝隙处或箱底的蜡屑中。初孵化的幼虫,先在蜡屑中生活,约二、三天后就上脾,若蜂群强大,蜡螟幼虫无法上脾。幼虫老熟后,以蜜蜂巢脾、蜂蜡为主要寄主,  相似文献   

19.
《中国蜂业》2017,(2):16-19
为明确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 L.)触角外部形态及其感器的种类与分布,取刚羽化的大蜡螟雌、雄成虫各3头,用镊子取其完整触角,样品脱水处理后,利用扫描电镜对大蜡螟雌、雄成虫触角形态及感器的形态和分布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大蜡螟成虫触角呈线状,触角感器共有7种,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耳形感器和叉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和锥形感器各有2种类型。大蜡螟雌、雄成虫之间触角感器的类型、分布规律相似。本研究为深入了解大蜡螟的化学感受系统,揭示其嗅觉识别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王德朝 《蜜蜂杂志》2005,25(7):27-27
巢虫为蜡螟的幼虫,蜡螟成虫白天多隐藏在缝隙中,夜间出来活动。雌蛾与雄蛾在夜间交尾,经交尾后的雌蛾即可潜入蜂箱内产卵。每只雌蛾可产卵2000~3000粒,卵产于蜂箱的缝隙里或蜡屑中。初孵化的幼虫在蜡屑中生活2~3天后,就可上脾危害。当蜂群弱小,脾多蜂少时,巢虫便乘机上脾穿洞蛀食蜡质,吐丝作茧,大量繁殖,伤害蜜蜂子脾,严重破坏了蜂群正常生存及繁殖条件。在气温较高时,蜂群中撤出的备用巢脾及一些深色老脾极易遭受巢虫危害,蜡螟窜入空巢脾产卵,巢虫以蜂蜡为饲料加速繁殖,不久便使巢脾失去利用价值。近年来,由于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蜂场中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