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风力发电机组单机容量越来越大,发电机并网时造成的冲击电流已不能忽视,必须对风力发电系统并网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将定子磁场定向的矢量控制技术应用到双馈风力发电机并网控制中,建立了变速恒频双馈风力发电机空载并网控制策略,实现了转子侧电流与磁链的解耦控制。为了说明本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利用Matlab/Simnlink建立了空载并网仿真模型并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能有效控制电机定子电压与电网电压在幅值、频率及相位上保持一致,可实现大容量风电机组的无冲击并网。  相似文献   

2.
6月29日,亚洲最大的单体建筑光伏发电项目——杭州火车东站屋顶光伏电站并网发电。杭州火车东站枢纽屋顶光伏电站位于江干区新风路1号,设计总装机容量为10兆瓦,采用10千伏电压等级并网,安装于杭州火车东站建筑屋顶上,为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工程设计总装机容量为10兆瓦,项目年峰值日照时数为1762小时/年,工程光伏发电系统综合效率系数为0.77,年发电量约i000万千瓦时。  相似文献   

3.
指出了在新能源供电系统中,三相并网逆变器将直流电能通过逆变器转换成交流电能,并入到公共电网中,供其他用户使用。为保证电网运行安全、稳定,对并网的电流和电压谐波含量、频率的偏差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和规定,需要满足谐波含量较低和功率因数为1。研究了并网逆变器电流跟踪控制策略及SVPWM的调制方式,在PSIM软件中进行了系统建模与仿真调试,仿真结果表明:实现了逆变器输出电流和电网电压拥有相同的频率和相同的相位,谐波含量较低和功率因数为1,证明了并网逆变器控制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满足林区电力系统的多样化运行要求,并提升对其运行控制的操控能力,与此同时解决光伏和风力发电带来的供电不确定问题。基于电网所应用的一体化智能电网运行系统(OS2),提出基于模糊控制的集控站驾驶舱动态响应模式。文中所给出的模糊判读系统根据关键性能指标(KPI)的给定信息作为参考输入,根据模糊逻辑推论得到在所给出的性能评估指标下所需要采取的电网运行决策指令。所设计的模糊逻辑系统在满足上述要求的同时,采用反馈机制,对所给出的决策进行实时检验,以确定其作用效果,满足高性能运行控制的要求。仿真结果对所提出的基于模糊逻辑的响应决策系统进行了有效验证。所得到的理论分析及仿真验证结果可以有效的表明基于模糊控制的林区电力系统集控站驾驶舱具有良好的响应效果。  相似文献   

5.
任建龙  姜欣蔚  胡靖宇 《绿色科技》2019,(4):131-132,134
指出了并网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是当今世界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农村具有大量的闲置屋顶资源,国家、地方补贴政策的实施使得农村成为分布式光伏发电的重要市场。针对农村光伏扶贫项目中的彩钢瓦结构、瓦屋顶结构和混凝土屋面结构的光伏电站建设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可为农村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实际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Simulink是用于MATLAB下建立系统框图及仿真的计算机软件平台。本文对两自由度机器人系统进行了结构分析,给出了系统数学模型,并基于Simulink进行运动学仿真。  相似文献   

7.
一种新型动力电池状态监测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整车能量管理和电池管理系统中,电池状态参数监测系统是保证其运行的重要基础。根据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充放电特性,基于Lab VIEW软件和GPIB总线通信方式,并结合相关硬件,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动力电池状态监测系统。系统实现了对动力电池的电压、电流、实时温度等动态信息的高精度数据采集与分析处理。试验结果表明,设计的监测系统稳定,符合动力电池检测要求,提高了动力电池监测的便捷性和精确度。  相似文献   

8.
指出了电动汽车的出现深受人们的喜爱,也为环保和节能做出了贡献,但电动汽车充电不方便的问题也十分常见。用于光伏储能式电动汽车的直流充电桩的出现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基于此,介绍了光伏储能式电动汽车直流充电桩的背景和发展现状,分析了常规充电和快速充电的方法,然后,详细探讨了光伏储能电动汽车直流充电桩理论研究中光伏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光伏电池的特性,以及光伏储能式电动汽车直流充电桩的设计。  相似文献   

9.
研究三相单开关BOOST整流器与单向整流器并联构成的混合整流器控制方法。分析了混合整流器拓扑结构及工作机理,采用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策略,电压外环控制混合整流器直流侧母线输出电压具有良好的动态与稳态性能,电流内环控制交流侧输入电流波形正弦化,使混合整流器系统的功率因数为1。通过仿真实验证明了系统控制策略的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10.
数控木材加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在对数控加工系统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方案,并给出数控系统结构设计、总体设计、编程实现过程、网络设计和系统运行方案。该系统经升级改造后,不仅保持了原精度和功能,并增加了网络通讯、数据传输、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仿真等现代化功能,使之在功能和性能上适应当今研发工作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郑海立 《技术与市场》2009,(12):129-129
什么是光伏发电系统呢?白天,在光照条件下,太阳电池组件产生一定的电动势,通过组件的串并联形成太阳能电池方阵,使得方阵电压达到系统输入电压的要求。再通过充放电控制器对蓄电池进行充电,将由光能转换而来的电能贮存起来。晚上,蓄电池组为逆变器提供输入电,通过逆变器的作用,将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输送到配电柜,由配电柜的切换作用就能进行供电了。  相似文献   

12.
独立光伏发电系统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四川省乐山市为例,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地理位置及太阳辐射度等情况,使用 PVsyst软件对当地家用光伏发电系统设计方案进行了模拟仿真。在满足一个家庭的基本用电情况下,对该系统的蓄电池容量、光伏方阵容量、方阵的倾角、设备选型等方面进行了优化设计与选择,通过最优化设计使系统达到了最佳输出额定功率、节省成本、节约能源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座椅悬架专家PID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强  冯海生 《森林工程》2010,26(1):41-44,64
为提高货车、工程车辆等座椅的减振性能,采用磁流变阻尼器代替座椅悬架中的被动阻尼器,构建半主动车辆座椅悬架系统。针对此系统,利用Adams建立了车-椅-人七自由度的三维多刚体动力学模型,使用Matlab设计了基于专家PID的控制器,并对整个系统进行Adams和Matlab的联合仿真。仿真结果表明专家PID控制策略能使系统较好地抑制垂直振动加速度,提高乘坐的舒适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山东泰安岱岳区的3kw屋顶光伏发电系统 ,介绍了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系统 ,并对屋顶太阳能并网发电系统的发电运行以及电力消费进行实测.通过对其发电量、消费电量及上网电量等的分析 ,表明该系统具有良好的节能、环保和经济性效果 ,为国内大力推广分布式光伏并网发电提供了可行性依据.  相似文献   

15.
王选  李萍 《绿色科技》2014,(4):321-323
设计了一种有源电力滤波器电流检测装置,装置采用锁相环电路获取电网电压基波频率及相位,通过传感器检测电网三相电压、电流,经信号痢理电路送至微处理器如DSPA/D端口,采集来的电压、电流信号以及电网电压基波频率,通过FBD算法获取谐波电流信号。利用理论公式推导,通过MATLAB的FBD算法仿真及搭建有源电力滤波器电流检测系统所获得的实验结果证明了理论的正确性和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提出并设计了大功率UPS负载试验系统及其数据采集与监视模块,讨论了该系统的原理及硬件结构和软件设计。该系统可测量UPS三相电压、电流、功率、频率和相位等参数,为大功率UPS电源的测试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实验手段。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性能稳定、工作可靠。  相似文献   

17.
基于1/4车辆悬架模型,设计车辆电液主动悬架内外环控制器.基于电液作动器的非线性特性,内环采用了经典的PID控制器,利用其灵活性特点控制输出系统所需的作用力;从车辆的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的目标出发,外环采用最优控制(LQG),以衰减系统振动.Simulink仿真结果证明,相同路面条件下该控制策略下的主动悬架性能相比于被动悬架及PID控制主动悬架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8.
光伏发电是我国鼓励和支持开发清洁能源的一种有效发电方式。笔者依据自身设计体会,论述了电气设计专业在光伏发电中应注意的几方面要求,并对光伏电场建设规模、场区内集电线路方案、光伏电场电气主接线、光伏电站无功补偿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指出了随着环境问题和化石燃料短缺的问题日益严峻,可再生能源将扮演人类生活中的重要角色。根据自然风、太阳光、雨水三种自然资源的特点,提出了一种风光雨储混合发电系统的方案,并对混合发电系统包括的风力发电、光伏发电、雨水发电和储能部分进行了设计。其中雨水发电包括雨水/风力机发电,雨水/石墨烯发电,雨水/水轮机发电。混合发电系统既可独立运行,又可多部分并行运行,必要时还可并网运行。该系统结构简单,绿色环保,具有可移动性,并有一定的市场推广价值,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异步电机交流调压软起动电路恒流起动的控制算法,提出了以电流截止角为内环和以电流为外环的双环控制结构,设计了一种三维模糊PID电流控制器,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能保证电机具有很好的起动特性,优于传统的PID单环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