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石河子紫泥泉种羊场对绵羊吸虫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羊群吸虫感染率达100%,感染虫种共有6种,分别寄生于肝脏、胰脏、小肠等器官内。其中,双腔吸虫感染率和感染强度最高:其次是肝片吸虫、胰阔盘吸虫和小肠斯氏吸虫,因此,在牧区需对绵羊吸虫的感染状况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对绵羊吸虫的驱治工作。  相似文献   

2.
龙岩市家养水禽寄生蠕虫的群落生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8-2010年对闽西山区(龙岩市所辖的七个县市区)进行家养水禽寄生蠕虫的种类分布调查,并以随机抽检的309只水禽体内的所有寄生蠕虫群体作为一个生态群落抽样单位,计算出18种寄生蠕虫种群的生态特征值,然后进行寄生蠕虫的群落生态分析。结果表明:优势种为裂刺四棱线虫和卷棘口吸虫,次优势种为美丽膜壳绦虫、福建单睾绦虫、冠双盔绦虫、鸭对体吸虫、似椎低颈吸虫、分歧单睾绦虫、楔形前殖吸虫、东方次睾吸虫、鸭瓣口线虫、台湾束首线虫。除了细背孔吸虫和大多形棘头虫属于随机分布外,其它16种蠕虫属于聚集分布,聚集度最高的是大膜壳绦虫,其次是矛形剑带绦虫、东方次睾吸虫、宫川棘口吸虫和鸭瓣口线虫。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绵羊腔前卵泡培养方法的研究,能够探索出适宜绵羊腔前卵泡生长发育的培养条件,以及为进一步揭示绵羊卵泡生长发育的规律奠定一些基础。试验一通过使用微滴法和琼脂培养基法培养腔前卵泡,观察其对绵羊腔前卵泡生长的影响;试验二通过绵羊腔前卵泡单独培养与群体培养,探讨不同培养密度对绵羊腔前卵泡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使用微滴法与琼脂培养基法培养的绵羊腔前卵泡,在培养3天时,卵泡直径增加值和存活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培养6天时,琼脂培养基法培养的腔前卵泡的直径增加值和存活率均极显著高于微滴法培养的腔前卵泡(P0.01);在使用琼脂培养基培养的条件下,对绵羊腔前卵泡进行单独培养和群体培养,在培养的6天时间内二者卵泡直径增加值和存活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试验结果表明,琼脂培养基法是较为适宜的绵羊腔前卵泡体外培养方法;培养密度对绵羊腔前卵泡体外培养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GDF9与BMP15在绵羊腔前卵泡发育及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过程中的作用,运用腔前卵泡的显微分离方法和RT-PCR技术,检测了GDF9、BMP15 mRNA在绵羊腔前卵泡及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过程中(0、8、16、24 h)的相对表达丰度。结果表明:绵羊COCs在体外培养的不同时期,卵丘细胞扩展呈现不同的形态学变化;腔前卵泡中GDF9、BMP15 mRNA表达量均低于体外成熟不同时期卵母细胞,且腔前卵泡中GDF9 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体外成熟不同时期卵母细胞。揭示GDF9和BMP15对卵巢卵泡发育和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发挥重要作用,在绵羊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过程中,这2个因子可能是独立或协同地影响卵丘细胞增殖扩散。  相似文献   

5.
分离方法和绵羊年龄对绵羊卵巢腔前卵泡的分离效果有显著影响。从每只羊获得腔前卵泡的总数看,机械分离法(89.5)和酶消化法(103.3)差异不显著,而正常卵泡数和正常卵泡率机械分离法(27.9,31.2%)明显高于酶消化法(19.1,18.5%);采用机械分离法,每只初情期前绵羊获得的腔前卵泡总数和正常卵泡数(125.6,35.1)均高于成年绵羊(60.4,16.1),而正常卵泡率(28.1%比26.8%)差异不显著。腔前卵泡在体外培养6d,培养液中添加20ng/mL的IGF-I,培养结束时卵母细胞直径增幅为34.8μm,与对照组的29.9μm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适于哺乳动物腔前卵泡的培养方式以及观察颗粒细胞与卵母细胞的信号表达,为阐明早期卵泡生长的复杂机理和揭示卵泡发生发育的内在规律提供参考,通过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及RT-PCR的方法,观察TGF-βRⅠ与Smad2的蛋白和mRNA在绵羊卵巢卵泡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TGF-βRⅠ在绵羊腔前卵泡及小腔卵泡的颗粒细胞及卵母细胞有表达,随着卵泡的生长发育,到成熟卵泡时期时,信号消失;Smad2蛋白在绵羊卵泡各个发育时期的颗粒细胞中均有表达,在绵羊腔前卵泡的卵母细胞中无表达,随着卵泡的生长发育,信号逐渐出现,到成熟卵泡时期时,Smad2蛋白在卵母细胞表达较强;TGF-βRⅠmRNA只在成熟卵泡和培养前腔前卵泡颗粒细胞中检测到表达,在成熟卵泡和培养前腔前卵泡颗粒细胞中均有Smad2 mRNA表达,但在培养后腔前卵泡颗粒细胞中Smad2 mRNA表达量较低。TGF-βRⅠ与Smad2的蛋白和mRNA表达与绵羊卵泡发育情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太行山农业气候区划中年降水量推算模型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以太行山东麓的赞皇县为对象,选取1971~2000年该县水文站和周围气象站的年平均降水量,以及各站的经度、纬度、海拔高度等资料,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年降水量的不同形式的空间推算模型,并利用3σ规则分析了各模型的海拔高度适用范围。结果表明,X对数型、双对数型模型适用于海拔高度小于1028.975m的山区;线性、Y对数型、Y平方根型适用于海拔高度小于408.482m的山区;X平方根型、双平方根型适用于海拔高度小于518.481m的山区;双曲线(1)型、双曲线(2)型基本上不适用于山区降水量的推算。各模型中以双对数型模拟、推算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羊多头蚴病(脑包虫病)是犬多头绦虫的幼虫。寄生于羊脑部引起的一种危害中枢神经系统的寄生虫病。尤对两岁以下幼龄绵羊危害最甚,死亡率极高,给牧业经济带来重大损失。对其防治除要加强对牧犬的定期驱虫外,对患脑包虫的病羊进行手术治  相似文献   

9.
<正>瓦矛夜蛾是近年在河北省新发生的麦田和蔬菜田害虫,经中国科学院动物所陈付强博士鉴定为瓦矛夜蛾。该虫在河北省和农业病虫文献资料上没有记载,是新出现的农业害虫,为杂食性害虫,菠菜、生菜、甘蓝、韭菜、大蒜及小麦上均有发生,危害蔬菜  相似文献   

10.
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用不同的方法分离绵羊腔前卵泡以及用不同的培养方式对分离得到的腔前卵泡进行培养,对于绵羊腔前卵泡存活和发育能力的影响。实验分两部分进行:实验1为分离卵巢皮质,分别用显微分离法和胶原酶法分离腔前卵泡。实验2是在实验1的基础上,将较优方法获得的腔前卵泡分别进行单独培养和群体培养。结果显示,显微分离法与胶原酶法相比,在获得的腔前卵泡数量上差异不显著,但显微分离法获得的腔前卵泡基膜完整率显著高于胶原酶法(P<0.05)。获得的腔前卵泡使用单独和群体两种方式进行培养,其直径增加值在第三天和第六天差异不显著,但单独培养法在第三天和第六天的存活率显著高于群体培养法(P<0.05),且有卵泡腔形成。研究显示使用显微分离法分离腔前卵泡与胶原酶法相比具有优势,相对简单,廉价并且对卵泡的损害很小。经显微分离法获得的腔前卵泡,使用单独培养法进行培养能够促进卵泡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1.
用粪便寄生虫虫卵检查法,调查福建北部山区南江黄羊体内寄生虫的优势类群,并通过对羊群寄生虫药物驱除后跟踪虫卵检测,分析用药后粪便寄生虫虫卵消长变化。结果表明,虫卵有胰吸虫、前后盘吸虫、扩张莫尼茨绦虫、食道口线虫、乳突类圆线虫、捻转血矛线虫和羊肺丝虫3个纲7个种,线虫纲虫卵检出率为70.2%,为当地的优势类群;用丙硫苯咪唑以20mg/kg体重剂量口服,吸虫和线虫的虫卵阳性率在用药后的第15d降至最低,分别为20%、10%,第30d-60d达到或超过用药前的水平。试验针对福建北部山区潮湿气候条件下,提出南江黄羊消化道寄生虫定期药物驱虫措施,即2-6月龄育成羊每30d驱虫一次,成年羊每60d驱虫一次的新技术措施,其应用效果与常规技术措施相比,2-6月龄育成羊的成活率提高28.3%。  相似文献   

12.
奶牛和绵羊子宫内膜细胞体外培养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了探讨适用于奶牛和绵羊子宫内膜细胞的培养方法,采用了组织培养法、常温消化法、先组培后消化法和先消化后组培法,并适时用倒置显微镜观察,探讨哪一种原代培养方法更适合获得奶牛和绵羊子宫内膜细胞。结果表明,组织培养的奶牛和绵羊子宫内膜细胞生长较快,细胞形态为梭形和铺路石样交织在一起;常温消化法没有成功获得奶牛子宫内膜细胞,但获得了绵羊子宫内膜细胞;而先组培后消化法获得了奶牛子宫内膜细胞,但无法传代、不能长久生长;而先消化后组培法获得的细胞与单一组培法获得的奶牛和绵羊子宫内膜细胞情况相似,细胞上出现很多组织残块,覆盖在细胞上面不利于细胞增殖。说明组织培养方法是简捷快速获得牛、绵羊子宫内膜细胞的方法,获得的子宫内膜细胞可以在体外至少传4代,这类细胞可以用于研究动物子宫内膜的功能和相关分子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3.
为了分析、比较鸭盲肠杯叶吸虫新种与东方杯叶吸虫、普鲁士杯叶吸虫和角杯尾吸虫之间的遗传学差异。通过提取吸虫的基因组DNA,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分析盲肠杯叶吸虫新种与东方杯叶吸虫、普鲁士杯叶吸虫和角杯尾吸虫之间的多态性和遗传距离。RAPD结果显示:盲肠杯叶吸虫新种与东方杯叶吸虫、普鲁士杯叶吸虫和角杯尾吸虫之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4411、0.4274、0.5700,遗传差异明显。从遗传学角度表明盲肠杯叶吸虫新种是一种不同于东方杯叶吸虫、普鲁士杯叶吸虫和角杯尾吸虫的一种新的寄生虫。  相似文献   

14.
绵羊痘是一种由滤过性病毒引起的热性接触性传染病。绵羊痘病毒属痘病毒科山羊病毒属,具有亲上皮的特性,大量存在于绵羊的皮肤和黏膜的丘疹、脓疱以及痂皮内。特征性临床症状是在皮肤,尤其在无毛的皮肤和黏膜上出现痘疹(丘疹、水泡、脓疱和结痂),羔羊死亡率高(90%以上),可引起妊娠前期母羊流产。  相似文献   

15.
为了明确危害重庆市番茄的根结线虫种类,于2020年,在重庆市潼南区、璧山区、九龙坡区、巴南区、合川区、江津区等主要蔬菜基地利用5点取样法采集番茄根结线虫病根样品,分离根结线虫,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对其进行种类鉴定。结果表明,根结线虫雌成虫为白色柠檬形,雌虫会阴花纹接近圆形,线纹呈波浪形,没有明显的侧线,背弓高,呈梯形,顶部平滑,这些特征与报道的南方根结线虫形态特征相似;研究发现,根结线虫DNA只有用南方根结线虫特异性引物能扩增出目的片段,对该扩增出的目的片段的测序结果进行blastn比对,发现该片段与南方根结线虫的一段cDNA序列(Sequence ID:JK286281.1)一致性为93.75%。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本研究中危害重庆番茄的根结线虫种类为南方根结线虫。该研究结果对重庆番茄根结线虫病害防治以及抗根结线虫病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绵羊痘是由绵羊痘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对养羊业危害较大。不同品种、性别、年龄的绵羊都有易感性,以细毛羊最为易感,羔羊比成年羊易感,病死率亦高。妊娠母羊感染后易导致流产。1.临床症状病初体温升高,达40~42℃,呼吸、脉搏增速,结膜潮红肿胀,流黏液性鼻液。1~4天后即开始发痘  相似文献   

17.
绵羊误食农膜,影响消化机能.最终导致渐进性消瘦死亡。近几年来,农一师五团22群8000余只细毛绵羊时有发生误食农膜导致死亡病例.并且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据五团兽医站连续9年资料统计.发病率由2001年的0.9%上升至2009年的2.32%。绵羊一旦发病,表现转归不良,死亡率100%.  相似文献   

18.
转基因新种质创新绵羊繁育基地是在刘守仁院士的带领下,在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的支持下,以新疆农垦科学院为依托于2008年建成。该转基因新种质创新绵羊育种团队共有科研人员42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2名,该团队于2008年成功培育出新疆首例转基因克隆羊,目前已生产  相似文献   

19.
正为探索转基因抗虫棉田中非靶标害虫的种群演化和发生危害规律,改进田间调查方法,开发相关监测技术,提高测报水平,受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委托,江苏省大丰市植保植检站进行了HONDA GX35吸虫器用于苏北沿海棉区棉盲蝽测报可行性试验研究。测报1代棉盲蝽试验于5月6日在江苏省大丰市大中镇大新村一承包户蚕豆田内进行。不同处理方法所得1代棉盲蝽虫量试验结果表明,同一田块,手动白瓷  相似文献   

20.
李学军 《小麦研究》1999,20(1):35-36
1998年聊城市赤霉病普遍发生,阴雨天气尤其是扬花期高温高湿是主要因素。目前还没有免疫品种,但调整播期和选用避病品种可大大减轻危害。抽穗至盛花期用80%多菌灵微粉剂低量喷雾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