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温光型核不育两系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98年度全国温光型C49S两系杂交小麦联试等资料,对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优势的利用研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常规小麦品种都是C49S的恢复系,但恢复度的高低与父本耐冷性的强弱关系密切。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极显著地较对照增产,一般平均增11.10%-21.62%。最好的两系杂交小麦MS1比常规小麦(对照)平均增产21.62%,每667m^2产量可达655公斤,比绵阳26号增产66.4%。初步展示出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2.
温光型核不育两系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1998年度全国温光型C49S两系杂交小麦联试资料表明,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极地较对照增产。平均增产11.10 ̄21.62%。其产量的超标优势主要来源于穗粒数和有效穗优势,并以穗粒数优势起主导作用。其中,MS1每667m^2疸可达655kg,比对照绵阳26号增产66.4%,比常规小麦平均增产21.62%。  相似文献   

3.
为深入西南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研究,综述了中国西南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研究历程,包括温光型不育系的发现和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研究的起始,温光型不育系育性稳定性研究,生理变化,温光条件对育性的影响,外源化学物质对‘C49S’育性的影响;总结了应用研究成果,包括对原始温光型不育系的改造,恢复系的选育,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强优势组合筛选,中国西南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及其生产示范;提出了西南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1)对条锈病抗性的丧失影响杂交小麦的应用,(2)如何提高制种纯度的问题,(3)如何降低制种成本的问题。文章最后介绍了西南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研究的新动向,提出了应对方法。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二系杂交小麦的群体结构及产量形成特征,在大田环境下,以常规小麦为对照,对142份杂交小麦组合进行了群体茎蘖动态和产量构成要素比较。结果表明,杂交小麦增产优势明显,最高增产17.3%,增产组合占全部参试组合的27.5%;杂交小麦具有突出的分蘖成穗优势,分蘖高峰主要在越冬前。促进杂交小麦冬前分蘖有利于构建合理的群体;穗数和千粒重对杂交小麦产量形成贡献明显,进一步挖掘穗粒数潜力对扩充库容、实现更大幅度的增产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提高杂交小麦产量水平,在组合创制方面应重点选育库容量大、恢复结实性能好的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5.
两系杂交小麦绵阳32的选育及其配套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绵阳市农科所育成的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绵阳32(原代号MS1)是运用两系法以重庆温光型两系不育系C49S-89与自育恢复系J17杂交组配而成的强优势杂交组合。本文介绍绵阳32特征特性及其配套高产栽培、高产制种以及亲本繁殖等技术,以期为生产应用提供参考。1亲本选配及选育过程1992年重庆市作物所成功育成居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庆温光型核不育小麦,为小麦杂优利用研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同年,我所引进其核不育材料C49S,并连续两年对其进行了分期播种试验,以观察和验证其育性变化和育性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C49S的不育期长、育性转换的临界温度高,…  相似文献   

6.
曹黎明  顾永平  倪林娟  程灿  袁勤 《种子》2006,25(12):89-90
申优8号是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宄所自主选育的三系早熟杂交晚粳稻组合,以不育系申4A与恢复系R8号配组育成。2003~2005年参加上海市杂交粳稻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表现熟期早、优质、粒重、大穗、高产,区试产量608.6kg/667m^2,比对照寒优湘睛增产5.3%,增产极显著,生产试验产量489.2kg/667m^2,比对照寒优湘睛增产11%,增产极显著。2006年1月通过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7.
29优559系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用籼型三系野败型不育系29A与恢复系盐恢559配组育成的杂交籼稻新组合,于2003年1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该组合的绝对产量水平是历年来参试组合中最高的,现将该组合及栽培制种技术介绍如下。1产量表现1999年参加江苏省杂交籼稻联合鉴定试验,平均单产9.35t/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13.37%(极显著),居11个参试组合第1位。2001年参加江苏省杂交籼稻区域试验,平均单产9.96t/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10.54%(极显著),居第1位;2002年续试,平均单产10.26t/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12.26%(极显著),亦居第1位;2001、2002两年…  相似文献   

8.
威优467增产因素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威优467是贵州省农科院水稻所选育的恢复系R92-467与威20A配组而成的组合,具有高产、稳产、抗寒性强等优点。1994—1995年参加贵州省杂交水稻新组合区域试验,1994年9个试点平均亩产613.2kg,比对照威优64增产11.01%,达极显著水平。1995年8个试点平均亩产534.4kg,比对照汕优64增产9.15%,这极显著水平。两年平均亩产576.1kg,比对照增产10.19%,已通过省级区试,待审定,是一个很有希望的杂交稻新组合。本文就威优467的增产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其高产栽培对策。1材料和方法1994年贵州省杂交水稻新组合区域试验,参试点9个,包括…  相似文献   

9.
以10个小麦品种和化学杂交剂SQ-1为材料,研究了SQ-1的杀雄效果及其不同基因型小麦对SQ-1的反应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在参试品种主茎旗叶抽出倒2叶一半,幼穗长为2.5—4.0cm,穗分化期为药隔期喷施4.0kg/hm^2的SQ-1,诱导雄性不育率达到了99.93%以上,并经方差分析,材料间无显著差异。说明化学杂交剂SQ-1与参试小麦不同基因型品种不存在明显的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小麦温光型不育系C49S为材料,从转育不育系的亲本选择、杂交方式、选育方法、鉴定目标等方面出发,论述了小麦温光型不育系转育技术。  相似文献   

11.
杂交小麦新品种绵杂麦168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在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继2003年第1个育成并通过国家审定的杂交小麦新品种绵阳32号之后.2007年又育成温光型两系强优势杂交小麦新品种绵杂麦168并通过国家和四川省品种审定。其不育系MTS-1、恢复系MR168以及杂交组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的技术鉴定和四川省种子站组织的田间质量检验。绵杂麦168杂种优势强、产量高、品质好、抗病性突出、适应性广泛,在四川及长江上游地区具有重大推广应用价值,它将是通过四川省审定的第1个、通过国家审定的第2个杂交小麦新品种.并使我国在杂交小麦研究与应用领域继续保持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2.
黎世龄  周蓉 《种子》2003,(5):47-48,50
分析大穗型杂交晚稻不同季别结实性变化.发现部分组合结实率季间变化差异显著,不同组合季问结实率变幅为-1.1%~25.1%。对结实率变幅大的组合的结实性构成分析结果表明,在适宜的生态条件下,有的大穗型杂交稻穗基部受精颖花发育成饱满籽粒的比例能显著提高,颖花受精率也获得较大提高.通过异季结实性观察,有助于提高大穗型杂交稻结实性选择的效果,并充分发挥大穗型杂交稻生产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13.
张广文 《种子科技》2003,21(2):120-121
陕油8号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用自育的南方生态型且育性稳定的胞质雄性不育系212A与北方生态型恢复系116C杂交选育的优质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2001年6月通过国家审定,是黄淮区第一个国审双低品种。1特征特性1.1产量表现1998年参加国家黄淮区域试验,比对照秦油2号增产5.18%,达极显著水平。1999年续试,较对照秦油2号增产3.52%,达极显著水平,居参试品种(系)第一位。两年平均较对照秦油2号增产4.27%,位居参试品种(系)第一位。2000年国家黄淮区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5.2kg,比对照秦油2号增产5.74%,具有较强的稳产…  相似文献   

14.
新单22系新乡市农科所于1997年育成,组合为新358×新77。母本新358是本所用3189、5003和8122作亲本杂交选育而成,父本新77也是本所用自选系京7黄和外引系昌7杂交选育而成。该品种属中秆紧凑大穗型,具有高产、多抗、综合性状好等特点。生育期100天。2003年4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产量表现1.1河南省区域试验结果2000年在河南省玉米杂交种区域试验(套种组)中,参试品种15个,全省9个试点全部增产,平均公顷产量7681.5kg,比对照种郑单14增产15.8%,达极显著水平,居试验第4位。2001年参试品种16个,全省8个试点,7点增产1点减产,平均…  相似文献   

15.
以小偃麦为对照,将小麦属不同种与披碱草(E1ymus chinensiS)进行了杂交,观察了各组合杂交结实性,结果表明:小麦属不同种和小偃麦同披碱草杂交,杂交亲和性存在显著的差异。小麦属不同种与披碱草杂交当代结实率低,出苗差,难以成功。以中间型小偃麦与披碱草作为桥梁亲本获得三属杂种的结实率较高,平均为18.13%。F1自交穗结实为2.608,B1F2回交结实率为77.45%。  相似文献   

16.
爱优518是安徽合肥新隆水稻研究所用爱知香AxMC20518于2001年配组而成的三系杂交中粳组合.该品种2002年参加安徽杂交中粳区试,每hm2平均产量8952kg,比对照80优121增产13%,居参试组合第1位;2003年续试及生产试验,比对照增产14.3%,增产极显著,2004年通过安徽省审定.  相似文献   

17.
马洪文  殷延勃  武绍湖  王昕  王坚 《种子》2008,27(4):7-10
利用粳型不育系及恢复系配制的不完全双列杂交F1组合及其亲本进行两年试验,应用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模型分析杂交粳稻8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穗长、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每穗秕粒数、千粒重、单株产量等性状的加性与环境互作效应达极显著水平,各参试性状的显性与环境间互作效应均达极显著水平。穗长、每穗总粒数、每稳实粒数、每穗秕粒数、千粒重等性状的互作狭义遗传率也达极显著水平,各参试性状的互作广义遗传率也都达到极显著水平。另外,根据各性状的遗传效应预测值对供试亲本的利用价值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鹤壁市农业科学院,鹤壁458030) 摘要:选用综合性状较好的12个母本和6个父本自交系,按照NCII遗传交配设计,组配了72个杂交组合,对单株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的配合力、杂种优势等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组合的6个相关性状在一般配合力(GCA)、特殊配合力(SCA)上差异极显著。B2等母本自交系和A1等父本自交系的雄穗主轴长、雄穗分枝数的GCA相对效应值为较高负值或正值,且杂交组合的SCA相对效应值为较高正值以上自交系进行组配,更利于减少雄穗养分竞争,保证完全授粉。A5等自交系可以显著降低杂交组合的株高,B3等自交系可以显著降低杂交种的穗位高,B1等自交系可以增加杂交组合的茎粗,利用以上自交系进行组配更利于选育出株高适中、茎秆粗壮、低穗位、抗倒伏能力较强的杂交组合。单株产量比对照增产较高的两个组合B6×A5、B6×A6综合性状均较好,无明显的缺点,且符合当前中高秆品种的选育目标,可以作为优势杂交组合进一步研究利用。  相似文献   

19.
如何有效利用杂种优势已成为水稻增产的关键。本研究按照NCII遗传交配设计,将三系野败型杂交水稻的恢复系和微核心种质构成的115份优异籼稻品种,分别与4个两系不育系及1个三系不育系测交,分析各农艺性状配合力、遗传力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除单株有效穗数、主穗实粒数外,其他农艺性状一般配合力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除单株有效穗数外,其他各农艺性状特殊配合力差异也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同一组合的不同性状、同一亲本的不同组合所表现出的特殊配合力效应都有所不同,表明亲本的一般配合力水平与特殊配合力间没有固定的联系。在育种实践中,选取一般配合力高的亲本,同时兼具较高特殊配合力是获取高产杂交稻组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闫素红 《小麦研究》1998,19(2):10-12
黄淮麦区麦棉两熟种植小麦平衡施肥,提高了小麦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从而提高了小麦产量,小麦比不施肥的对照增产24.3-56.8%;施肥能显著提高水分生产效率,其效率与施入化肥养分总量之地典的势物线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