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晋东南地区的长治县林移大队,1971年才开始试种油菜,十余年来每年种植70—80亩。1972年平均亩产251斤,1973年为319斤,1981年高达433斤。在全县平均亩产只有9.9斤的1978年,该大队仍获得亩产167斤。这在油菜产量低而不稳的我省确是少见的。林移大队的油菜增产经验,主要有以下几项。  相似文献   

2.
上海是全国棉花亩产最早过百斤的高产省、市之一。自1964年亩产过百斤以来,全市140多万亩棉田,17年平均亩产皮棉119±21斤。但产量高而不稳,且很不平衡。产量最高的1978年亩产皮棉169斤,产量最低的1977年仅91斤,前后两年产量竞相差78斤。同一年份,十个郊县之间的产量相差也颇悬殊。如1978年,产量高的县亩产皮棉高达  相似文献   

3.
一九七八年江心大队六千亩棉花,获得平均亩产皮棉160.2斤的好收成。在高产的基础上,如何保持稳产和更高产?他们从分析近几年棉花产量的变化中,得到了启示。一九七六与一九七八两年的气候条件和棉花生长大体一致,但产量截然不同。一九七六年平均每亩总桃数五万八千个,亩产皮棉只有95斤,原因是桃小铃轻,无效桃多(占总桃数40%上下),一、二级籽棉仅占总产55%;而一九七八年虽然每亩总桃数只有五万三千个,但亩产皮棉反高达160.2斤。原  相似文献   

4.
(一) 从1975~1982年,是我县移栽棉大发展的8年。棉花产量呈现不高不稳的局面,最高的1978年皮棉亩产为90.5公斤,最低的1981年亩产仅39.0公斤。亩产变异系数为29.21%,而1964~1974年的11年中,平均  相似文献   

5.
我县植棉面积12.7万亩,约占耕地面积四分之一。全县队队都种棉花,粮棉种植比例大体相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粮食亩产不过500斤上下,棉花亩产只有50多斤。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农业学大寨运动的蓬勃开展,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粮棉产量出现了新的变化。粮食亩产1971年跨“长江”,1974年以后三年连续超千斤;棉花产量1968年突破百斤关,以后9年有4年过百斤,最高亩产曾达120斤。最近两年连续减产。1977年,在英明领袖华主席抓纲治国战略决策指引下,县委加强对棉花生产的领导,发动群众开展技术革新,连续战胜了  相似文献   

6.
棉花扩种的局限性对如何增加棉花产量的途径问题,目前我县各社队普遍存在着以扩大面积为主的倾向,认为只有这样,产量才上得快,从而出现了棉地面积逐年扩大的趋势。然而耕地面积总是有限的,因而棉田面积也就不可能无边无际地扩大,而且,即使把棉田面积扩大到尽头,今后增产棉花,还得要走提高单产这条路子。例如天红公社,1979年种植4000亩,总产皮棉5289担,平均亩产132斤,人平收入136元。1980年种棉5500亩,总产6990担,平均亩产127斤,人平收入135元,1981年种棉6163亩,总产8361担,平均亩产135斤,人平收入仍只136元。连续三年扩大面积,总产看起来是直线上升,但单产没有什  相似文献   

7.
我县三阳公社钟家大队第七生产队,是个滨湖红壤丘陵棉区。近两年来,棉花生产连夺丰收。1981年,63亩棉花在1980年亩产皮棉65斤的基础上翻了一番,单产猛增到131斤;1982年65亩棉花更上一层楼,亩产皮棉180.8斤,比81年单产又增长38%,总产增长36.3%;  相似文献   

8.
花生是我市的重要油料作物,全市花生播种面积2万多亩,居经济作物的首位。但花生产量多年来一直是低而不稳,1970年亩产达190斤,是解放以来的最高纪录。而近10年来,产量逐年下降,如1981年,因春旱,全市2.16万亩,亩产只有67斤。低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自然灾害影响及栽培技术上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总结经验教训,按照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原则,在落实现行政策的基础上,扎扎实实地狠抓薄弱环节,采取“一避二抗三改” 的综合措施,以改变我市花生的低产面貌。  相似文献   

9.
徐淮棉区棉田约290万亩,其中60%以上是春茬一熟棉。长斯以来,因该区盐碱地、涝洼地较多,土壤旱薄,棉花产量一直较低。七十年代末,平均亩产皮棉只有60~70斤。为了充分发挥该区光照足,利于棉花生长的优势,我场于1981年承担了省科委组织的“江苏省不同生态棉区高产稳产配套技  相似文献   

10.
在党的路线指引下,我国的棉花生产连年获得丰收。湖口县也是如此,从五十年代初开始推广陆地棉,到1981年全面实行家庭承包,三十二年平均亩产39.5斤,其中最低年亩产12斤。1982—1985年,四年平均亩产96.1斤。1984年实现总产超历史,1985年实现单产超历史。一在这种形势下,还存在什么问题呢?我们先分析一下几个情况和数字:  相似文献   

11.
1981年以来,我场认真贯彻了甜菜生产责任制,不断改进栽培技术,产量稳步提高。1981年收获面积587.9亩,平均亩产5187.5斤;1982年收获面积1021.2亩,平均亩产7879斤;1983年收获面积1065.1亩,平均亩产7952斤;1984年收获面积1644.9亩,平均亩产7028.4斤。  相似文献   

12.
我市棉花地膜覆盖栽培始于1981年。1982年试种了43亩,平均皮棉亩产142斤,比对照增产37.3%。1983年全市一跃上升到6366亩,平均皮棉亩产152.9斤,比对照亩产106.5斤增产46.4斤,增产43.6%。尽管近两年连遇洪涝灾害,地膜棉仍能较大幅度地增产。  相似文献   

13.
都昌县大沙公社,地处波阳湖滨,形似掌状半岛,全社共有23,850人,耕地20,369亩,其中水田9,469亩1旱地10,900亩。水田种植双季稻,旱地棉麦两熟为主。全社共种计划棉一万亩,一万亩棉地全分布在红壤岗地上,土壤系第四系亚粘残积复盖,是典型的酸、板、粘、瘦的红壤土。自1954年大面积种植棉花以来,产量一直低而不稳。1954—1979年二十六年平均单产四十五斤,其中1970—1979年平均单产56斤。最高的1972年平均亩产81斤。最低的1971年平均亩产仅15斤。产量低而不稳,既有政治方面的原因,也有自然条件方面的问题,科学种棉水平不高是一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市棉花生产发展迅速。全市22万亩棉田,1982年平均亩产皮棉145.3斤,接近历史最高水平;1983年皮棉亩产为170斤,较历史最高产量143.9斤,增长14.2%;1984年亩产皮棉已超过190斤(亩售皮棉  相似文献   

15.
我所从1977年起,在丘陵红壤稻田进行棉花高产栽培试验。五年来的皮棉产量及施肥量,详见下表: 五年来,以1979年皮棉亩产最高,达271.8斤,该年全所棉花试验田,包括省区试及新品种选育田共4.36亩,平均亩产皮棉208.3斤,今年我所各类棉花试验田共5.25亩,虽遇秋雨,预计皮棉亩产可达198.09斤,高产栽培试验田亩产皮棉230.04斤。近两年,我们由于按照棉花吸肥规律施肥,每斤纯氮可产皮棉十斤,较过去每斤纯氮只产皮棉  相似文献   

16.
1959年,县委在解放人民公社红塔耕区种植的三百亩棉花指挥田,获得了平均亩产420斤(皮棉,下同)的特大丰收。其中,有15亩平均亩产达800斤;最高的五亩,创造了平均亩产945斤的新纪录。这是我县棉花生产史上空前的奇迹,它将使我们全县在棉花种植的单位面积产量上,大大地跃进一步。县委棉花指挥田的高产经验,及时有力地指  相似文献   

17.
花生是北海市的重要油料作物,全市春花生播种面积达2万多亩,居经济作物面积的首位。但花生产量历年来一直是低而不稳。据统计,近十年来春花生全市平均亩产只130来斤,最低的1981年,亩产只62斤。造成低产的原因主要是:瘦、旱、粗(放)。实践证明,在一般年景下,只要因地制宜,从实际条件出发,针对生产上的薄弱环节,采取行之有效的增产措施,不断提高科学种田水平,花生产量就会迅速提高。如,1982年,全市春花生面积  相似文献   

18.
这个队二十三户,一百二十三人,五十个全半劳力,二百八十七亩耕地。1979年前是以粮为主,粮棉兼作,粮食自给;皮棉雨产一般在一百斤上下。由于棉花产量较高较稳,群众很愿意种棉。1980年起改为以棉为主,棉花扩种为207亩。去年,气候反常,对棉花生产非常不利。但是,由于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战胜了灾害,棉花亩产仍达120斤,比上年提高了12斤。其中当年由水田新改为棉地的98亩棉花,当年亩产皮棉就超过了120斤,并且摸索到了一些基本成功的栽培经验。  相似文献   

19.
瑞昌县桂林乡张家坂村1984年400亩棉花,亩产皮棉295斤,总产皮棉1180担,都比去年增长92%,比历史最高的1982年增长70%。全村98户棉农,有30户平均亩产皮棉超过310斤,有6户超过330斤,村支书丁立清的5.95亩棉花,亩产皮棉335斤。全村棉花产量出现了新的飞跃。张家坂村84年棉花之所以能够取得大幅度的增产,除了各级党政的坚强领导和广大棉农的积极努力以外,还与我站蹲点狠抓了  相似文献   

20.
我省棉花单位产量五十年代平均亩产51.5斤,六十年代平均亩产98.9斤。从1964年起连续七年平均亩产114斤,其中1968年达历史最高水平,单产138斤。1971—1977年产量下降,七年平均亩产83.7斤。1978年产量开始回升,全省植棉124.4万亩,平均亩产114斤,总产141.4万担。1979年植棉129.59万亩,虽受九号,十号两次台风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