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多鳞鱚早期发育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鳞的受精卵在水温20.5~20.8℃,经2h300min发育到多细胞期;4h为囊胚期;18h30min原口关闭、胚体形成;36h30min仔鱼孵化。初孵仔鱼全长1.56~1.64mm,油球在印黄囊后下方。孵化后21~31h,肛门开口于体外,胸结芽形成,尾鳍膜出现弹性丝。50h仔鱼全长2.34mm,口完全张开,口裂0.10mm。72h仔鱼全长2.51mm,卵黄完全被吸收,油球吸收殆尽。口、咽、胃和肠相通。胸鳍条4根,尾部弹性丝20余根。98h仔鱼全长2.65mm,印黄、油球完全被吸收,口裂0.22mm。  相似文献   

2.
在室内人工控制条件下,探讨了盐度对全长为(23.47±0.66)mm,体重为(91.71±7.96)mg多鳞鱚(Sillago sihama)幼鱼存活和生长的影响,以确定多鳞鱚幼鱼适宜、最适宜存活和生长的盐度。研究结果表明:在18个实验盐度水平下,多鳞鱚幼鱼在0盐度下的存活时间为34 h,在盐度为2时存活率为86.7%,全长日均增长率为207.67μm.d-1,体重日均增长率为2.63 mg.d-1;在盐度为49时,存活率仍达到66.3%,全长日均增长率为64.68μm.d-1,体重日均增长率为1.13 mg.d-1。多鳞鱚幼鱼的适宜存活盐度范围为1.4~45.1,最适宜存活盐度范围为2~43;适宜生长盐度为1.6~40.2,最适生长盐度为2.0~7.0。多鳞鱚作为广盐性鱼类,对盐度有较强的适应性,低盐度更适于多鳞鱚幼鱼的生长。研究多鳞鱚人工育苗和养殖的生态条件,可为多鳞鱚全人工养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多鳞鱚生物学特性及室内养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涛  黄洋 《水产养殖》2009,30(3):1-3
介绍了多鳞鱚的分布、形态、生态习性、食性和繁殖等生物学特性。湛江沿海多鳞鱚繁殖季节为4-11月份,繁殖高峰在4—5月、8—10月,生殖旺季水温25~28℃,产卵适宜水温24~29℃。选择5~7cm天然捕捞多鳞鱚幼鱼在室内进行养殖试验,15cm以下体长增长较明显,15cm以上体重增加较明显,体重(W)与全长(TL)的关系为:W=0.004TL3.1902,(R^2=0.9977)。  相似文献   

4.
基于线粒体COI、Cyt b、D-loop基因序列对福建厦门(XM)、广东阳江(YJ)、海南海口(HK)和广西北海(BH)的4个多鳞鱚(Sillago sihama)群体进行遗传结构分析。经PCR扩增和测序获得4个多鳞鱚群体195条线粒体COI + Cyt b + D-loop片段序列。结果表明,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为0.88266~0.98785,核苷酸多样性指数(π)为0.00098~0.00257,整体Hd与π分别为 0.92784 和 0.00158。遗传分化系数(Fst)和基因流(Nm)分别为0.00075~0.14888和2.85851~333.0833。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显示,分组间群体内变异比例分别占93.33%、86.57%和94.49%,主要变异均来自群体内。综上,基于COI、Cyt b和D-loop的分析结果,厦门群体和北海、海口、阳江群体间存在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可作为两个管理保护单位进行保护。本研究为促进中国南方沿海多鳞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遗传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标强度(target strength,TS)是将回波积分值转换成绝对资源量的关键参数,同时也是渔业声学技术的热点研究内容。2012年12月及2013年6―7月,在三峡水库中华鲟基地网箱内使用BioSonics DT-X(199 kHz)分裂波式科学回声仪测定了4种共计31尾不同鳔室构造和体型的长江淡水鱼类背腹方向的目标强度,并将此结果与基尔霍夫近似模型法测定结果进行比较。实验鱼包括鳊(Parabramis pekinensis) 6尾、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8尾、鲇(Silurus asotus)10尾及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7尾。结果表明,模型法测定结果与网箱控制法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构建4种鱼TS值(dB)与体长(BL, cm)的标准方程分别为鳊:TS=20lg(BL)-70.1 (R~2=0.94);鲢:TS=20lg(BL)-67.0 (R~2=0.80);鲇:TS=20lg(BL)-74.5 (R~2=0.80)及长江鲟:TS=20lg(BL)-66.1 (R~2=0.94)。模型法获得实验鱼目标强度的分布表明,鱼类不同的形态学特征及鳔室数量会影响目标强度的大小与分布特征。低频(38 kHz)下鳊、鲇及长江鲟目标强度最大值对应的姿态倾角出现在-10°~0°,而鲢目标强度最大值出现在-20°~-10°,且不同种类鱼的目标强度最大值所对应姿态倾角的位置各不相同。本研究通过网箱控制法和模型法测定了4种不同鳔室构造和体型的长江淡水鱼类目标强度,可为长江淡水鱼类目标强度研究提供有益借鉴,为采用渔业声学方法进行长江淡水鱼类垂直原位监测评估资源量提供相关参数。  相似文献   

6.
养殖水体富营养化是现今凡纳滨对虾养殖面临的问题,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是养殖环境中浮游植物过量生长,深层次的原因是对虾养殖中过量的投饵及高密度的养殖模式等导致水体中氮、磷等元素含量增高,产生一些对对虾有害的水质因子。  相似文献   

7.
采用解剖和光镜技术研究多鳞(鱼喜)消化系统的形态学和组织学.试验结果表明,多鳞(鱼喜)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幽门盲囊、小肠和直肠构成.口咽腔较小,具绒毛状颌齿,舌三角形,黏膜上皮为复层鳞状上皮,上皮含少量味蕾和较多杯状细胞.食道黏膜也为复层上皮,从食道到胃,杯状细胞逐渐减少,上皮由复层上皮逐渐变为单层柱状上皮,肌肉层发达.胃为"Y"型胃,其盲囊部发达,黏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贲门部和盲囊部上皮下有一厚层胃腺组织.小肠短,肠道系数为0.56,上皮为具微绒毛的单层柱状上皮,杯状细胞前肠较多,中肠较少,后肠无,幽门盲囊4个,结构与小肠相似.直肠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上皮含少量杯状细胞,肌肉层较小肠发达.肝小叶不明显,肝细胞索明显.胰腺为弥散型,散布在肝脏组织中.  相似文献   

8.
多鳞铲颌鱼性腺分化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光镜和透射电镜对多鳞铲颌鱼(Varicorhinus macrolepis)性腺的分化发育进行组织学研究,观察了雌雄性腺的形成过程及各级生殖细胞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多鳞铲颌鱼卵巢和精巢开始分化的时间分别在80日龄和90日龄,雌鱼和雄鱼的性成熟年龄分别为36月龄和24月龄,精子和卵子的发育均可分为5个时期。在多鳞铲颌鱼的生长发育过程中,12月龄(雄鱼)和30月龄(雌鱼)性腺质量与体长、体质量之间具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鳙目标强度和行为特征的水声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EY60回声探测仪于2010年5月10-15日、9月28-29日分别对5种不同体长规格的鳙进行了目标强度及昼夜行为的现场测定.结果显示:鳙的全长范围为30.05~80.00cm,体长范围为25.10~68.80 cm,体重范围为0.3~6.0kg,对应的有效目标强度范围为-51.84~-42.06dB,最大目标强度...  相似文献   

10.
南海黄斑蓝子鱼的目标强度测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2008年10月在大亚湾人工鱼礁海域的渔排上,使用鱼类目标强度测量装置,包括分裂波束式Simrad EY60便携式水声学测量系统(120 kHz),采用"绳系控制实验法"对16尾黄斑蓝子鱼(Siganus oramin)逐尾进行单体鱼的目标强度测量.样品鱼为在大亚湾海域现场采用渔笼捕捞的单体活鱼样品,其叉长范围为7.3~19.5 cm,平均叉长为11.3 cm,体质量范围为4.6~135 g,平均体质量为33.2 g.结果表明,南海黄斑蓝子鱼目标强度(TS)与其叉长的关系式采用常规的20lgL形式为TS=20lgL-74.1分贝.本研究采用"绳系控制实验法"对16尾黄斑蓝子鱼逐尾进行单体鱼的目标强度测量,旨在为提高渔业资源声学调查与评估的准确性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1.
An 8‐week feeding experiment was implemente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dietary vitamin C (VC) on growth, immunity, oxidation resistance and relevant gene expressions in juvenile Ssihama (2.33 ± 0.02 g). Fish were fed six diets containing VC level of 5, 16, 27, 65, 122 and 233 mg/kg, respectively. VC‐deficient signs including ascites syndrome, skin decay and haemorrhage were found in the fish fed basal diets. Appropriate VC supplement in diets (a) increased weight gain (WG), specific growth rate (SGR), feed intake (FI) and protein efficiency ratio (PER); (b) increased contents of hepatic total immunoglobulin (IgM), complement 3 (C3) and complement 4 (C4) and activity of alkaline phosphatase (AKP); (c) increased hepatic and intestinal copper–zinc superoxide dismutase (CuZnSOD), catalase (CAT), glutathione peroxidase (GPx) and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 activities, but decreased hepatic MDA content; and (d) up‐regulated gene expressions of NF‐E2‐related factor 2 (Nrf2), Kelch‐like ECH‐associated protein 1 (Keap1), CAT, GST, GPx, glutathione reductase (GR), CuZnSOD and manganese superoxide dismutase (MnSOD) in liver and intestine.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dietary VC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the growth, immunity and oxidation resistance at enzymatic and genic levels. Based on regression analysis for PER, IgM, intestinal CuZnSOD and hepatic VC concentration, the optimal requirement of dietary VC in juvenile Ssihama was estimated to be 98.33, 139.03, 104.23 and 143.69 mg/kg.  相似文献   

12.
2017年9月在南海北部(18°42.9′N,113°05.5′E)附近的深海海域,利用Simrad EY60型便携式分裂波束科学探鱼仪(120 kHz)和自制的鸢乌贼绳系控制装置对25尾鸢乌贼逐尾进行了单体目标强度(TS/dB)的测量,探讨了鸢乌贼单体目标探测中脉冲长度决定水平(PLDL/dB)、最小标准脉宽(min NPL)、最大标准脉宽(max NPL)和短轴角度最大标准偏差(MIA)等参数的变化对鸢乌贼单体目标强度测量的影响,分析了鸢乌贼单体TS的变化规律,并归纳了鸢乌贼TS与胴长的关系。结果显示,①随着PLDL增大,所探测鸢乌贼单体目标的数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特征,并在PLDL=6 dB时达到峰值,而平均TS则呈单调增加趋势;随着min NPL增大,鸢乌贼单体目标的数量减少,在min NPL0.7范围内,平均TS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当max NPL1.2时,鸢乌贼单体目标的数量随max NPL的增大而增加,但平均TS却随之减小,当1.2max NPL1.8时,鸢乌贼单体目标的数量呈缓慢增加趋势,但平均TS则基本保持稳定;鸢乌贼单体目标数量随MIA的增大而增加,但平均TS则随之减小。②本研究中鸢乌贼单体目标探测参数的优化组合为PLDL=6.00dB,min NPL=0.7 dB,max NPL=1.8 dB,MIA=0.8°。③活体鸢乌贼单体平均TS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48.6 dB和-63.63 dB,其对应鸢乌贼的胴长(ML/cm)分别为25.2 cm和12.4 cm,鸢乌贼TS与其ML的关系为TS=34.22 lg ML–98.23 (N=16,R2=0.603)。本实验首次尝试利用绳系控制法海上现场测量活体鸢乌贼的目标强度,为今后继续深入研究鸢乌贼声学散射特性积累了资料,亦能为其他头足类或鱼类目标强度的海上现场测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实验根据GenBank公布的细菌全基因组数据,采用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创伤弧菌与其它细菌基因组间的差异,筛选出34个潜在的创伤弧菌物种特异性检测靶标基因,其中VV1_2692、VV2_0075和VV2_0939这3个基因已有功能注释.常规PCR扩增结果显示这3个基因均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进而以这3个基因和传统靶基因vvhA作为检测靶标,采用常规PCR技术检测来自杭州市农贸市场的137份海产品中创伤弧菌,发现VV2_0075、VV2_0939和vvhA基因的检测结果与传统生化鉴定方法一致,表明新发掘的VV2_0075和VV2_0939基因在对海产品中创伤弧菌检测时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在137份海产品中创伤弧菌的检出率为28.5%,其中牡蛎的检出率最高(68%),表明杭州市农贸市场售卖的海产品,尤其是牡蛎中的创伤弧菌污染现状严重,应加强对杭州市海产品中创伤弧菌污染状况的监测.  相似文献   

14.
王新良  赵宪勇  左涛  李显森 《水产学报》2016,40(7):1080-1088
太平洋磷虾是黄海生态系统中浮游动物的关键种。为准确评估太平洋磷虾的资源密度,基于2010年1月黄海渔业资源调查过程中采集的声学和生物学数据,利用SDWBA目标强度理论模型,研究了太平洋磷虾38和120 k Hz目标的回声散射特性,并根据2个频率平均体积散射强度的差值(简称频差技术),开展了太平洋磷虾回波映像识别及资源密度评估研究。结果显示,太平洋磷虾的目标强度与其倾角和体长密切相关;120k Hz的目标强度明显高于38 k Hz,且两个频率的有效平均目标强度之差随着磷虾体长的增加而减小。数据处理结果显示,两个频率回声数据的平均体积散射强度(MVBS)呈线性关系,120 k Hz的MVBS比38 k Hz高约14.1 d B,与理论仿真结果一致;回声散射层内太平洋磷虾的资源密度为1.8~2531.8尾/m3,均值为255.1尾/m3。本研究对利用渔业声学技术开展浮游动物资源评估具有借鉴意义,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对太平洋磷虾目标强度模型参数及目标识别方法进行完善,以提高其资源密度声学评估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5.
本文叙述了采用 8种网线复捻捻回角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渔网线强力性能的试验结果。经分析可见 ,网线的断裂强力、单线结强力均与捻回角的余弦呈回归关系。以网线的断裂强力性能为主 ,兼顾网线的单线结强力、断裂伸长率等性能参数 ,比较UHMWPE、普通聚乙烯和聚酰胺三种纤维制成网线后 ,它们的强力利用率均应 >6 5 % ,由此得出制作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渔网线合理的捻回角区间为 18°~ 2 1°  相似文献   

16.
为确定2018年冬季以来江苏省沿海地区养殖脊尾白虾患“僵尸病”的病原及流行病学特点,实验采用LB培养基和PDA培养基从病虾血淋巴中分离得到直径为1~3 mm、边缘整齐、米黄色隆起菌落;人工回感实验结果显示,回感后的脊尾白虾表现出与自然患病脊尾白虾相同的症状,并在回感脊尾白虾体内也分离出了相同的菌株,符合科赫氏法则。对该菌株进行形态观察结合18S rRNA序列对比及系统发育分析,发现分离菌株MQ2101具有酵母的典型形态,且与二尖梅奇酵母相似度达99.82%,结果表明菌株MQ2101为二尖梅奇酵母。致病性结果初步分析显示,MQ2101对脊尾白虾的半致死浓度 (LD50)为1.39×107 CFU/尾。病理学观察发现,患病脊尾白虾鳃、肌肉和肝胰腺均发生不同程度的病变,其中肝胰腺病变最为严重,肝小管呈现空泡化,管腔体积变大;在鳃和肝胰腺组织中均存在大量定殖的菌体。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每年2—5月发病迅速,发病率为5%~30%,死亡率为3%~10%。本研究确定了二尖梅奇酵母为江苏沿海地区脊尾白虾“僵尸病”的病原,其对脊尾白虾具有较强致病性,主要侵染组织为肝胰腺和鳃。以上研究结果为脊尾白虾“僵尸病”的防控提供了相关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2018年4月四川邛崃地区某养殖场大口黑鲈感染致死性结节病,死亡率高达80%。为明确病因,通过常规微生物分离、鉴定,从患病鱼皮肤溃疡灶、鱼鳔腔积液和肝脏组织中分离到同一株优势菌,命名为HSY-NS02。经菌体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和抗酸染色镜检、生理生化实验、16S rDNA序列扩增及系统发育分析和特异性PCR扩增,确定该菌为诺卡氏菌。进一步对健康大口黑鲈进行分离菌的人工感染实验以确定其致病性,结果显示,人工感染鱼出现与自然发病相似症状,且从人工感染鱼体中再次分离到相同菌。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皮肤溃疡灶、心脏、肝脏、脾脏、肾脏和鳃发生不同程度的慢性炎性肉芽肿病变,其中脾脏病变最为严重。对菌株HSY-NS02进行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显示,该菌对庆大霉素、新霉素和制霉菌素3种药物敏感,对其他18种药物耐受,呈多重耐药性。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microRNA-137(miR-137)与锦鲤体色形成的关系,实验对已报道的14种鱼类miR-137前体序列(precursor miR-137, pre-miR-137)进行比对,利用最大似然估计法(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e, MLE)构建系统进化树,同时荧光定量PCR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RT-PCR)分析其在体色发生阶段和不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水平,并预测其靶基因,随后对靶基因进行GO和KEGG分析,最后通过荧光素酶实验验证miR-137-3p与靶基因的靶向关系,并分析miR-137-3p与靶基因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锦鲤与鲤的pre-miR-137序列相似度最高,且pre-miR-137序列在所有鱼类中具有较高的保守性。对miR-137靶基因进行GO和KEGG分析,多个靶基因富集在色素沉积、色素细胞分化等信号通路。定量结果显示,锦鲤出膜后11 d(day post hatching, dph) miR-137-3p表达量达到最高,随后显著降低;miR-137-3p在锦鲤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在眼和肌肉中表达量较高,在皮肤和鳍条等色素细胞存在的组织中也有较高表达,且白色组织表达量显著高于红色组织。荧光素酶实验结果显示,miR-137-3p可结合在mitfa 3′-UTR上并抑制其表达,但对sprb并无显著抑制作用;miR-137-3p与mitfa和sprb在不同发育阶段存在显著负相关,但在组织中不存在相关性。本研究发现,miR-137在鱼类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与锦鲤体色形成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且可靶向调控mitfa参与体色的形成,以上结果为进一步探讨miR-137在锦鲤体色形成中的作用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