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虾塘水添加天然盐碱水的方法,进行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 eiBoone)对东北地区碳酸盐类盐碱水环境的驯化适应试验。结果表明,驯化速度采用每隔12 h、24 h、48 h分别提高1次碱度1、2、4 mmol/L,经过14 d,从碱度为3.17 mmol/L的盐碱水环境,分别驯化至30.44、29.13及27.32 mmol/L的水环境,幼虾的存活率分别为41%、39%及34%。通过驯化适应,可提高幼虾对碳酸盐类盐碱水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其存活率。  相似文献   

2.
准确估计育种目标性状的遗传参数,评估其改良潜力,是制定育种方案、进行选择育种工作的重要前提条件。本研究对100个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家系15000尾仔虾个体进行淡化和低盐养殖实验,分析了2个阶段家系间存活率的差异,并进一步估计存活性状的遗传力。结果显示,2个阶段存活率范围分别为19.3%~100.00%和11.86%~99.22%,平均存活率分别为66.7%和67.5%。家系幼虾期总体存活率为6.67%~90.67%,平均存活率为46.91%。统计分析显示,2个阶段家系间存活率差异极显著(P0.01),存活率的相关系数为0.61(P0.01),呈中度正相关(0.3r0.8)。利用加性效应(A)和加性+共同环境效应(A+C)模型分别估计了淡化、低盐度养殖以及合并2个阶段存活性状转换后的遗传力。基于A模型,淡化阶段、养殖阶段和合并2个阶段存活性状转换后的遗传力分别为0.46、0.41和0.53,与0相比,估计值均达到极显著水平(z2.58);基于A+C模型,3个阶段遗传力转换后估计值分别为0.06、0.05和0.07,与0相比,估计值均未达到显著水平(z1.96)。基于A模型和A+C模型,获得的2个阶段间家系存活性状育种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1±0.09和0.48±0.09。由于半同胞家系比例仅为47%,家系单独在网箱中测试,家系遗传效应与共同环境效应部分混淆,因此,基于A模型获得的遗传力估计值偏高,基于A+C模型获得的遗传力估计值偏低。本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多代选择育种,可以改良凡纳滨对虾幼虾淡化和低盐度养殖存活性能。  相似文献   

3.
盐碱水产品品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对盐碱水养殖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Y1,Y2)和海水养殖的凡纳滨对虾(Y3)肌肉营养成分进行分析并进行营养品质评价。每组凡纳滨对虾各取30只,测定其肌肉中常规营养成分、主要矿物元素和氨基酸组成,并对其营养品质进行评价。结果显示Y1,Y2和Y3肌肉中水分、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均无统计学上差异,Y2和Y3的粗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Y1 (P<0.05)。在Y1,Y2和Y3肌肉中均检测到牛磺酸和18种氨基酸,且Y1,Y2和Y3肌肉中各氨基酸含量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均一致,其中含量最多的是谷氨酸(Glu),其次是天冬氨酸(Asp),精氨酸(Arg),赖氨酸(Lys),亮氨酸(Leu)和甘氨酸(Gly)。Y1,Y2和Y3肌肉中总氨基酸含量(TAA)、总必需氨基酸(TEAA)含量和总呈味氨基酸含量(TFAA)较为接近,没有显著差异(P>0.05),YI和Y2肌肉中总呈味氨基酸/总氨基酸(TFAA/TAA)间无显著差异(P>0.05),且均显著高于Y3 (P<0.05)。以氨基酸评分(amino acid scor...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从养殖管理、饵料选择投喂及苗种选择等几方面介绍了凡纳滨对虾在养殖过程中成本控制技术要点,为指导生产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为探寻高产高效的养虾模式,应对环境恶化及疾病蔓延对凡纳滨对虾养殖的制约,以凡纳滨对虾新品种"科海1号"SPF优质虾苗为对象,采用循环水养殖系统及其高效水处理技术,进行了为期90d的循环水养虾试验,以探析循环水养虾的可行性及适宜的养虾条件与管控措施。结果显示:在循环水系统,凡纳滨对虾活动正常,生长快速;在放虾苗750~1200尾/m2的高密度情况下,养成产量平均高达8.6016kg/m2(5.734 4kg/m3),平均存活率64.88%,饵料系数1.22。由此表明,循环水系统适合凡纳滨对虾集约化养殖,并能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6.
通过多年养殖实践中对凡纳滨对虾池塘养殖的水质监测,指出科学的水质管理是获得养殖高产的关键因素,并提出了具体的水质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7.
凡纳滨对虾自交系与杂交系早期生长和存活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姚雪梅 《水产学报》2006,30(6):791-795
以2个不同遗传背景A、B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群体为亲本,建立了凡纳滨对虾自交系和杂交系,比较其子一代的生长与存活。A是引自美国夏威夷海洋研究所的SPF凡纳滨对虾,B是在海南本地养殖多代选育不携带病毒的凡纳滨对虾。实验由自交组AA(A♀×A)、BB(B♀×B)和杂交组AB(A♀×B)、BA(B♀×A)4个实验组组成。结果表明自交组生长AA>BB,存活率BB>AA。由此看出2个群体生长和存活率存在较大差异,AA具有生长快优良性状,BB具有存活率高的优良性状。杂交组生长AB>BA,存活率BA>AB。杂交组与自交组生长和存活率比较:生长AA>AB>BA>BB,存活率BB>BA>AB>AA。两个杂交组在生长和存活率上均表现出母本和父本不同的优良性状,AB、BA组表现生长和存活率双重优良性状,杂交优势显著。杂交使生长和存活这两个表型性状都得到了改良。两个杂交组的生长和存活率比较发现杂交子一代遗传力偏向母本,即母系遗传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8.
2008年进行了凡纳滨对虾生态养殖高产试验。本试验从虾苗、水质、饲料、日常管理等方面严格把关,杜绝了凡纳滨对虾养殖病害的发生,达到了生态养殖高产目的。在15.5亩的池塘中投放平均全长1.1cm的虾苗136.4万尾,经110d饲养,生产成虾19139kg,成虾平均规格60-63尾/kg,平均亩产1226.85kg、亩利润17177.96元。  相似文献   

9.
10.
凡纳滨对虾全同胞家系的建立及生长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全同胞家系是遗传分析的重要材料。采用自然交配法建立了62个凡纳滨对虾第一代全同胞家系,对其中17个家系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各家系的孵化率、出苗率与雌性亲本的大小相关性不显著。17个家系中有7个家系显示生长优势,其大小顺序依次是A02>A11>A01>A17>A06>A08>A16;7个家系在40周内的生长速度较17个家系的平均值高23.2%。在所有家系中,A01、A02、A11等3个家系的体重显著大于其它家系(P<0.05),其平均生长速度较所有家系平均生长速度分别快25.5%、31.6%和31.0%。这3个家系的整齐度良好,在养殖中期的个体变异系数分别为11.58%、9.95%和8.48%,后期均小于5%,显示出优良的经济性状,为进一步选择培育凡纳滨对虾的快速生长新品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设计了蛋白质含量为20.61%、30.52%、40.43%和50.34%的4种饵料(分别为CP20、CP30、CP40和CP50),研究饵料蛋白质含量对不同盐度下(分别为低盐度LS 2、中盐度MS 22和高盐度HS 32)凡纳滨对虾[(0.0144±0.0047)g]生长、成活及体成份的影响,测定了不同处理组对虾的肝胰腺指数(HIS)和肥满度(CF),试验为期8周.结果显示:(1)盐度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成活、肥满度和灰分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而对肝体指数、体粗蛋白、体粗脂肪和水分无显著影响(P0.05),中盐度组对虾各指标均最高,其次为高盐度组,低盐度组最低;中、高盐度组对虾的增重率、特殊体重(长)增长率均显著高于低盐度组对虾(P<0.05),而中、高盐度组对虾的各生长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2)饵料蛋白质含量对凡纳滨对虾的各生长指标和体粗蛋白含量影响显著(P<0.05),对其它各指标影响不显著(P<0.05).各盐度下,对虾生长和体粗蛋白含量均随饵料蛋白质含量升高而升高,投喂CP20的对虾组显著低于其它各处理组(P<0.05);肥满度和肝体指数均先随饵料蛋白质含量升高至40.43%而升高,然后稍有下降;饵料蛋白质含量对各盐度下对虾成活率影响均不显著(P0.05).(3)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盐度和饵料蛋白质含量,除对体灰分含量存着着显著的交互作用外(P<0.05),对其它体生化成份含量、生长及体形态指标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P0.05).(4)饲料蛋白质含量明显影响了凡纳滨对虾肝胰腺的组织结构,投喂CP30和CP40饵料的对虾肝小体基膜完整,投喂CP40对虾的肝小体中还出现了大量的存储细胞(R细胞);而投喂CP20饵料的对虾肝小体分布松散,R细胞数量较小,并且部分肝小体基膜破损;而投喂CP50饵料的对虾的肝小体排列紧密,且B细胞内出现大量内容物质.结果提示,提高饵料蛋白质含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对虾的生长速度和增加肥满度,但是并不能提高低盐底下凡纳滨对虾的成活率.饲料中蛋白质含量的不适宜,尤其是含量过低,会导致对虾肝胰腺的结构发生变化甚至发生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2.
针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存活性状,本实验估算了零换水养殖模式下的遗传参数,分析该模式与大换水量养殖模式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genotype by environment interaction effect,G×E),为后续留种、配种方案制定等育种规划工作提供依据。通过人工授精技术,定向交尾建立了51个凡纳滨对虾全同胞家系。利用荧光标记识别家系,采用零换水养殖模式混养52 d后,测量并记录2个养殖池中的3822尾存活虾的体质量、体长及性别等信息。采用线性(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和REML算法,基于个体动物模型和父母本阈值模型估计生长和存活性状的方差组分和遗传力。结果显示,收获体质量和存活率具有较大变异系数。收获体质量和体长的遗传力分别为0.49±0.08和0.43±0.07,均属于中高遗传力(h2≥0.15);存活的遗传力为0.11±0.03,属于低遗传力(h20.15)。收获体质量与收获体长的遗传相关系数为0.98±0.01;收获体质量和体长与存活的遗传相关系数分别为0.31±0.15和0.34±0.15。对于体质量和存活性状,零换水和大换水量养殖模式间的遗传相关系数分别为0.62±0.11和0.65±0.11,G×E效应显著(K0.5)。综上所述,凡纳滨对虾在零换水养殖模式下存在较高的遗传变异,但是与大换水量常规养殖模式相比,家系间存在较大的重排序效应,因此针对该养殖模式应单独建立选育系进行新品种培育。  相似文献   

13.
为分析水解单宁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及其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以基础饲料为空白组,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1%、0.2%和0.3%的水解单宁作为实验组,进行为期60 d的养殖实验后,统计生长性能,并取其肠道内容物提取DNA,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进行16S rDNA基因V3~V4区高通量测序,检测对虾肠道内菌群结构及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 3个水解单宁添加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肥满度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升高(P0.05),肝体比均显著降低(P0.05)。(2)4组样品中共获得206192条优化序列,操作分类单元(OUT)总数达542个。对照组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以变形菌门和蓝细菌门为主,其次是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试验组肠道主要菌群为变形菌门、软壁菌门。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蓝细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的比例降低,变形菌门、软壁菌门和厚壁菌门比例增加。(3)Rank-Abundance曲线和多样性指数结果可见,实验组的物种丰度和均匀度大体上均高于对照组。PCoA分析发现, 0.1%和0.3%添加组的微生物群落较为接近,而与0.2%添加组差别较大,结合生长性能指标可知,饲料中水解单宁的最适添加量为0.1%。以上研究表明,饲料添加水解单宁可显著改变对虾肠道的微生物组成,提高对虾生长速度,影响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14.
李媛媛  蔡生力  刘红 《水产学报》2012,36(11):1667-1674
卵黄磷蛋白作为卵黄蛋白的主要成分, 可为甲壳动物胚胎和早期幼体发育提供能量, 为研究其来源及合成规律, 实验应用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了凡纳滨对虾和罗氏沼虾性腺不同发育时期卵巢和肝胰腺两种组织中卵黄蛋白原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发现,凡纳滨对虾和罗氏沼虾的卵巢和肝胰腺中都有卵黄蛋白原mRNA的表达。随着卵巢的发育, 凡纳滨对虾卵巢中卵黄蛋白原mRNA的相对表达量在前5个阶段不断增加, 分别为1.1, 5.9, 10.4, 26.9, 85.0, 恢复期急剧减少, 为1.6。肝胰腺中的相对表达量也不断增加, 分别为1.3, 3.3, 7.1, 37.3, 51.6, 恢复期急剧减少, 为1.0。罗氏沼虾肝胰腺中卵黄蛋白原mRNA的相对表达量在前四个阶段不断增加, 分别为3.4, 12.6, 15.2, 38.9, 抱卵期急剧减少, 为2.9;而卵巢在整个发育过程中对卵黄蛋白原合成的贡献比较小, 分别为1.0, 1.3, 1.7, 4.8, 1.5。研究表明, 两种虾类的肝胰腺和卵巢均具合成卵黄蛋白的功能, 而且在不同的卵巢发育阶段呈现明显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5.
为揭示不同盐度环境对凡纳滨对虾家系体质量和存活性状的影响,本研究标记来自72个家系的4348尾对虾,在盐度30(HS组)和盐度15(LS组)条件下混养60 d,分析体质量和存活性状的遗传参数以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结果显示,HS组的凡纳滨对虾平均体质量和存活率均高于LS组。估算体质量、存活性状遗传参数,结果显示HS和LS组体质量的遗传力估计值分别为0.51±0.08和0.30±0.07,属高遗传力;转换后存活性状遗传力估计值分别为0.22和0.39,也表现为中高遗传力水平。综合HS和LS组的数据,估算的体质量和转换后存活性状遗传力分别为0.45±0.07和0.31,均表现为高遗传力水平。然而由于收敛原因,在估计模型中未能包括共同环境效应,上述遗传参数估计值偏高。估算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G×E),结果显示两个盐度间体质量和存活性状均表现为高度遗传相关(0.81~0.90),G×E方差组分与加性遗传方差组分比值均小于0.5,G×E效应均不显著。研究表明,尽管凡纳滨对虾的生长和存活性状在两个盐度下存在一定差异,然而基因型与盐度的互作效应并不显著,由此认为在盐度15~30的范围内,不需要针对不同的盐度建立不同的选育系。  相似文献   

16.
焦磷酸测序是一种新型的DNA测序技术,近年来开始应用于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检测.组织蛋白酶基因(Cathepsin-L,CTSL)在对虾的蜕皮周期中起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利用焦磷酸测序技术,对96个凡纳滨对虾的CTSL基因序列(GnBank登录号:AY366355)的C681G SNP位点进行检测分型.结果发现C/C、C/G和G/G基因型,频率分别是0.81、0.16和0.03,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该群体中C681G SNP和体重关系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显示焦磷酸测序技术是一种高效的SNP检测技术,可以在对虾的遗传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源于血蓝蛋白化学合成肽段B1为研究对象,运用蛋白质组学、分子生物学等策略分析其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免疫调控活性。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对虾在受到肽段B1刺激后,血浆中2条分子量分别为65 kD和35 kD的蛋白条带(分别命名为p65和p35)表达水平显著上调。经质谱和Western blot鉴定, p65、p35与包括对虾β-1,3-葡聚糖结合蛋白、葡聚糖模式识别脂蛋白、血蓝蛋白等在内的13个蛋白具有高度同源性,其中p65与兔抗血蓝蛋白抗体呈明显的阳性反应。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肽段B1刺激对虾24 h后, 5个质谱鉴定免疫相关基因:血蓝蛋白大亚基、血蓝蛋白小亚基、谷氨酰胺转氨酶、α2巨球蛋白亚型2、葡聚糖模式识别脂蛋白在肝胰腺、鳃和血细胞等组织中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性(P0.05)或极显著性(P0.01)上调。由此推测,源于凡纳滨对虾血蓝蛋白的化学合成肽段B1对包括血蓝蛋白在内的多种免疫因子的表达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选用960尾初始体重为(0.43?0.01) g 的凡纳滨对虾,随机分为8组,分别投喂基础饲料和7种添加核苷酸混合物(mix-NT)的试验饲料,5种核苷酸(5′-腺苷酸∶5′-胞苷酸∶5′-尿苷酸二钠∶5′-肌苷酸二钠∶5′-鸟苷酸二钠)按照质量比为1∶1∶1∶1∶1(W/W)混合,添加量分别为0.1、0.2、0.4、0.6、0.8、1.0和1.2 g/kg 饲料,试验周期为5周。结果显示,当mixNT添加量为0.4 g/kg饲料时,凡纳滨对虾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摄食量(FI)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系数(FCR)比对照组降低5.5%(P>0.05)。0.6和1.0 g/kg mix-NT添加组的蛋白质沉积率(PD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对虾存活率(SR)和肝胰指数(HSI)均不同程度的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饲料中添加mix-NT对全虾粗脂肪、灰分含量的影响显著(P<0.05),各mix-NT添加组的全虾干物质和粗蛋白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肝胰腺RNA含量和总蛋白(TP)含量均随饲料中mix-NT添加量的增加而升高,其中0.2~1.0 g/kg组的肝胰腺RN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P含量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各mixNT添加组的肠道TP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4和0.6 g/kg组的肠道RNA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外源mix-NT显著降低血清尿酸(UA)含量(P<0.05),但对TP、谷丙转氨酶(GPT)、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当mix-NT添加量为1.2 g/kg 饲料时,血清中谷草转氨酶(GOt)活性显著性升高(P<0.05)。鳃和肌肉酚氧化酶(PO)活性均在0.4 g/kg组达到最大,其中0.1~0.6 g/kg 组的鳃PO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各组肌肉PO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凡纳滨对虾肝胰腺和血清中溶菌酶(LZM)活性随饲料中mix-NT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5种核苷酸混合物能显著提高凡纳滨对虾幼虾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摄食量、蛋白质沉积率、全虾粗脂肪和灰分含量,一定程度提高全虾粗蛋白和肝胰腺总蛋白含量,显著增加肝胰腺RNA、肠道总蛋白和RNA含量,提高对虾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9.
对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肠道中分离出的鲍鱼希瓦氏菌(Shewanella haliotis)、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和双壳气单胞菌(Aeromonas bivalvium)3株有益菌株,利用正交设计得到9种复合比例,通过饲料中添加上述9种比例混合的菌体(菌数总量为109 cfu/g)饲喂凡纳滨对虾,经过28 d养殖实验,评价其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免疫指标的影响。随后,利用氯化铵调节水体氨氮浓度至26.67 mg/L,经过16 d的氨氮毒性实验,研究不同比例复合益生菌对凡纳滨对虾抗氨氮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9个复合益生菌实验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以3株菌菌数6︰1︰3比例效果较好;不同配比的复合益生菌能够显著提高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P0.05),并表现出了不同的影响效果,其中,3株菌菌数(菌数总量为109 cfu/g,下同)2︰3︰3、4︰2︰3及6︰1︰3比例对ACP活力具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3株菌菌数4:2︰3和6︰1︰3比例对ALP活力具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3株菌菌数2︰1︰1比例对T-SOD活力具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各比例的复合菌对溶菌酶活力的影响不显著(P0.05);氨氮浓度26.67 mg/L条件下,不同比例复合菌组对虾累计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以3株菌菌数4︰3︰1和6︰3︰2比例组累计存活率较高,即抗氨氮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