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曼氏无针乌贼的卵子发生及卵巢发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组织学方法对人工养殖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卵子发生、卵巢发育周期进行组织学、细胞学观察。根据细胞大小、胞核形态及卵母细胞与滤泡细胞的关系,将曼氏无针乌贼卵子发生划分为卵原细胞期、卵母细胞期、成熟期和退化吸收期4个阶段,并阐述了各期卵母细胞的组织学特征。曼氏无针乌贼卵子发生过程具有种的特异性,大约孵化出膜12 d的乌贼可见有卵原细胞,此后进入增殖期。卵母细胞属于典型的滤泡型,发育过程中同时存在同步性与异同步性;卵母细胞无初级卵膜,只有次级卵膜和三级卵膜,次级卵膜由滤泡细胞分泌,三级卵膜由输卵管腺、缠卵腺以及墨囊分泌物共同构成。通过对卵巢的外观形态和组织学观察,将曼氏无针乌贼卵巢发育划分为6个时期。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的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过程,本研究运用组织切片HE染色方法对其卵巢发育的组织结构变化和卵子发生过程中各时相卵母细胞的结构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四指马鲅卵巢为被膜型卵巢,紧贴中肾腹面,两支卵巢前端分离于后端融合,呈"Y"字形。卵子发生过程分可分为5个时相,在II时相中期卵母细胞周围开始出现滤泡细胞,II时相晚期形成单层滤泡细胞,直至III时相中期滤泡细胞层外形成鞘膜细胞层;卵黄核在II时相中期开始出现至III时相早期消失;卵黄泡在III时相早期的细胞核附近及胞质边缘出现;卵黄颗粒在III时相晚期开始出现于卵黄泡之间,并在IV时相早期填充卵黄泡,至IV时相晚期形成卵黄小板。卵巢发育过程分为6个时期,每个时期都存在不同时相的卵母细胞;V期卵巢的卵径呈双峰分布,分别在50.00~100.00 μm和300.00~350.00 μm区间出现峰值。四指马鲅卵巢发育模式为非同步发育-分批产卵类型。  相似文献   

3.
养殖银鲳卵巢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每月定时取人工养殖子代银鲳(Pampus argenteus)样本,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对样本卵巢发育情况进行周年观察。期间共采集到雌性银鲳样本92尾,叉长范围为113.1~185.7 mm,体质量33.6~187.5 g。按照各个时相形态特征和卵巢周年变化情况,养殖银鲳卵子发生分为6个时相,卵巢发育分为6个时期。研究表明,养殖条件下的银鲳群体与野生群体卵巢发育的组织学结构无明显差异,且繁殖季节基本一致,但养殖群体卵巢成熟系数明显低于野生群体。推测养殖过程中温度、光照和营养等因素对银鲳性腺发育和成熟具有较大的影响。本研究旨在为银鲳人工繁育研究提供基础科学支持。  相似文献   

4.
池养鲻的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过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方永强 《水产学报》2004,28(4):353-359
通过卵巢切片的组织学分析揭示,幼鲻在土池养殖3个月后可见线状卵巢,大约5个月后卵原细胞进入第一次成熟分裂前期的双线期转变为早期初级卵母细胞。接着卵母细胞生发泡(核)和胞质体积增加,核质比从3.5:1减少至2:1。此后卵巢中卵母细胞停滞发育持续至养殖的第3年。在第3年卵巢切片看出卵母细胞进入脂肪泡时相,在第3年秋季进入卵黄发生时相。但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卵母细胞仅能发育到卵黄发生后期,即卵母细胞胞质充满卵黄颗粒,生发泡居中而不移位。这些结果对于用人工养殖鲻为亲鱼开展人工繁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并讨论了卵子发生6个时相的生物学特点及其重要的细胞器在卵黄发生中可能的生理作用。  相似文献   

5.
锯缘青蟹卵巢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37,自引:2,他引:37  
根据锯缘青蟹卵巢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组织学特征,卵巢发育可以划分为六个时期:未发育期、发育早期、发育期、将成熟期、成熟期和排卵后期。在发育早期,多数卵母细胞胞质中有多个嗜酸性液泡,这种结构在其他十足类卵母细胞中较少见。少数个体在发育早期发生卵母细胞全面退化,这种现象可能是缺乏交配或饥饿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长薄鳅的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组织学、组织化学、电镜等方法研究了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e)的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结果表明:长薄鳅卵巢1个,根据形态、色泽、成熟系数等将发育过程分为5个时期,成熟系数最大达20.22%.第Ⅰ时相,卵原细胞位于生殖上皮内,成团分布,核质比大,核膜双层,清晰,核位于细胞中央.第Ⅱ时相,产卵板、卵黄...  相似文献   

7.
2020年8月在福建海域用底拖网捕获雌莱氏拟乌贼Sepioteuthis lessoniana 7尾,未性成熟个体2尾,平均体质量(210±43)g,已性成熟个体5尾,平均体质量为(430±76)g,用组织切片技术观察其卵巢的显微组织学结构,根据卵子的发生特征和变化规律划分卵子发生时期。结果显示:莱氏拟乌贼卵巢内的卵原细胞个体逐渐增大,细胞核由中央偏向一端直至消失;扁平状滤泡细胞和椭圆形滤泡细胞先后包裹卵母细胞,双层滤泡细胞在卵母细胞内增多并形成指状突起;卵黄物质在滤泡细胞解体时形成,最终充满卵母细胞。根据以上特征,将莱氏拟乌贼的卵子发生划分为4个阶段9个时期,即第一阶段卵原细胞期,第二阶段无滤泡细胞期、单层滤泡细胞期和双层滤泡细胞期,第三阶段滤泡细胞增生初期、滤泡细胞增生中期和滤泡细胞增生末期,第四阶段卵黄堆积期及成熟期。本研究认为莱氏拟乌贼卵子内的滤泡细胞起到合成并分泌营养物质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施氏鲟卵巢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曲秋芝 《水产学报》2004,28(5):487-492
对人工养殖施氏鲟卵巢发育的不同时期(1~8龄)进行了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1龄施氏鲟处于性分化早期,卵巢中卵原细胞形成增殖团;2~3龄鱼卵巢为Ⅰ期,第1时相的初级卵母细胞直径10~60μm,核大,位于细胞中央,染色质均匀分布;4~5龄卵巢为Ⅱ期,第2时相小生长期的初级卯母细胞直径60~200μm,核内含有7~26个核仁;6~7龄卵巢Ⅲ期,第3时相大生长期的初级卵母细胞直径200~1600μm,卵母细胞内出现脂肪滴、卵黄颗粒和色素颗粒。细胞膜有完整的3层结构。8龄卵巢Ⅳ期,第4时相晚期初级卵母细胞直径1600~3300μm,细胞核膜消失,核仁溶解,核由中心向动物极受精孔移动;V期卵巢的第5时相生殖细胞为成熟的卵细胞,直径3400~3750μm,从滤泡膜中释放到体腔内;Ⅵ期为产卵后的卵巢,以第2时相的卵母细胞为主:根据研究结果推测,施氏鲟卵巢再次成熟的周期为3~4年。  相似文献   

9.
鲂成熟卵巢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组织学观察,论述了鲂卵巢发育各时相卵母细胞的演化规律及周年变化特点。鲂卵巢发育属分批同步型,在天然水域中属一次产卵类型  相似文献   

10.
东海鳓卵巢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倪海儿 《水产学报》2001,25(4):T001-T002
于光镜于对东海鳓卵巢切片作了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5月-7月为东海鳓的繁殖期,其卵巢在Ⅳ期、Ⅴ期、Ⅵ-Ⅳ‘期和Ⅴ‘期,8月-9月鳓卵巢处在产后休整阶段;10月-翌年2月为越冬Ⅱ期卵巢;3月-4月卵巢处在产前发育阶段,在小生长期,卵核的体积较核质的体积增大快,核质比大,大小长期,随着卵黄物质的积累,卵母细胞体积快速增加, 比下降。在鳓卵母细胞发育中,曾见有两层卵膜结构,但接近成熟的卵母仅有一层卵膜。东海鳓的产卵方式为短期分批产卵类型。在一个生殖周期内,一般产卵2次。  相似文献   

11.
应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金乌贼精子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精子全长为191.84μm(n=10),由头部和尾部组成。其中,头部主要由顶体和细胞核组成,尾部分为中段、主段和末段3个部分。头部顶体为呈倒U字形的囊状体,亚顶体腔呈∩形。细胞核细长,呈圆柱状,稍弯曲,为高电子密度的均质结构。核后窝偏离细胞核中心位置。尾部中段较长,由线粒体距及其不完全包围的鞭毛组成。线粒体距分为上段和下段,上段含较多线粒体,下段无线粒体。尾部鞭毛主段细长,由9+2结构的轴丝及外围9束粗纤维组成,构成典型的9+9+2结构。  相似文献   

12.
对青岛市黄岛区人工繁育金乌贼(Sepia esculenta)苗种大规模坏死病进行了病原、组织病理、传播途径和防控药物研究。发病金乌贼幼体不摄食,生长缓慢,体色发黑;体表、肌肉、口腕、触腕及内脏团大面积溃烂,死亡率高达90%;组织病理学显示:患病金乌贼皮肤色素细胞崩解,肌丝断裂,鳃丝崩解,肝细胞大量坏死脱落,肠道微绒毛脱落;从患病金乌贼分离出3株优势菌(SE-A、SE-B和SE-C),人工感染实验表明,SE-B、SE-C对金乌贼半数致死量分别为3.98×10~6 CFU/mL和8.91×10~5 CFU/mL,有较强致病力,为该病的致病菌;根据细菌形态、生理生化和16S rDNA序列分析将SE-B和SE-C鉴定为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和塔氏弧菌(Vibrio tubiashii)。分析金乌贼幼体、育苗用水和生物饵料糠虾的病原菌来源、分布和优势度,发现致病菌主要由糠虾携带进入育苗系统。分析了2株致病菌的药物敏感性,SE-B对强力霉素和氟苯尼考等敏感,对链霉素、庆大霉素等耐药;SE-C对氟苯尼考和罗美沙星等敏感,对新霉素和克拉霉素等耐药。  相似文献   

13.
金乌贼荧光标志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一种简单实用的标志方法,对更好地评价金乌贼增殖放流效果和渔业资源现状非常重要.以金乌贼为实验对象,利用荧光物质茜素络合指示剂(Alizarin Complexone,ALC)浸泡金乌贼幼体,对其内壳进行标志,所用荧光染色剂浓度为(6.0~8.0)×10-3%,浸孢染色时间24 h.将标志组和对照组的金乌贼幼体分别暂养于1.5 m×1.5 m×1.5 m水泥池30 d,后将暂养的幼体放养于面积为2 667 m2的室外土池,并在60 d后,将平均胴背长达91.4mm(对照组)、87.6 mm(标志组)金乌贼幼体移入室内水泥池越冬,整个实验历时210 d.实验期间,分别在标志后15、30、45、60、90、210 d对金乌贼进行随机取样,解剖出内壳观察标志色保留状况并对金乌贼生长发育及存活率进行测量.结果显示,标志金乌贼的成活率为100%;方差分析显示,标志组和对照组金乌贼的生长发育差异不显著(P0.05);210 d后内壳骨针部仍清晰保留初染时的半椭圆形淡紫色圆圈;实验所采用的ALC内壳标志方法操作容易,可一次性大量进行标志处理,鉴别简单,无需借助其它仪器,肉眼便可直接观察到标志色,并且标志色保持率高,保留时间长,是一种理想的标志金乌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青岛近岸金乌贼繁殖群体形态特征及遗传分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探究青岛近岸金乌贼(Sepia esculenta)繁殖群体结构及其结群历时长、产卵期内亲体规格递减的结群现象,运用形态学度量方法结合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对青岛薛家岛近岸前、中、后3个不同洄游时期金乌贼繁殖群体的形态特征和遗传分化水平进行统计分析,探究其亲缘关系并量化差异水平。主要结果如下:形态学主成分分析(PCA)结果显示,前3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60.067%,低于85%;判别分析(D_A)结果显示, 3个时期繁殖群体的判别准确率介于66.7%~82.1%,两者的散点图结果一致,均显示3个群体未明显占据不相重叠的区域。微卫星标记结果表明, 3个时期繁殖群体的遗传距离D_A介于0.12~0.16,群体遗传分化指数为0.0014~0.0064,利用Structure判断最佳理论组群为1,表明其亲缘关系较近。综合分析认为,虽青岛近海不同洄游时期金乌贼繁殖群体的规格差异较大,但形态学参数差异较小,遗传距离较近且遗传分化水平较低(F_(st)0.05),未呈现明显的群体分化。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不同规格雄性金乌贼(Sepia esculenta)在求偶交配过程中的竞争及优势等级,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在室内可控条件下分别设置1L1S组、1L2S组和1L4S组(L和S分别表示大规格雄性和小规格雄性,数字表示实验中雄性金乌贼数量),连续摄像观察和记录金乌贼的繁殖行为。结果显示:(1)繁殖过程中金乌贼具有明显的领域行为和护卫伴游行为。(2)随着群体中小规格雄性比例的增加,处于优势地位的大规格雄性个体的优势等级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大规格雄性护卫伴游时间、成功交配次数逐渐减少,而小规格雄性护卫伴游时间、成功交配次数逐渐增多。(3)当群体中小规格雄性较少时,大规格雄性常常主动攻击小规格雄性,而当小规格雄性数量远大于大规格雄性时,小规格雄性主动向其他雄性发起攻击,以争取护卫权和交配权。研究表明,雄性金乌贼的规格和数量对于求偶竞争以及交配行为具有显著影响。随着繁殖群体中小规格雄性增多,大规格雄性成功交配次数逐渐降低。1L4S组成功交配次数稍高于1L2S组,显著高于1L1S组(P0.05)。人工苗种繁育过程中选择合适规格的雄性亲体和合理的雌雄比例,对提高金乌贼繁殖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不同底质和温度对金乌贼仔乌饥饿耐受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以金乌贼(Sepia esculenta)初孵仔乌为实验对象,研究饥饿胁迫下仔乌的行为、体征等的变化,以及不同底质(细沙组、无底质组、沙泥组)和温度条件对仔乌耐饥饿能力的影响,以期为其增殖放流最佳时期的选择和放流海域的合理规划提供参考。结果显示,饥饿对仔乌的形态特征、行为方式、活力状态等影响较大,饥饿12 d时仔乌全部死亡。水温25℃条件下,细沙组、无底质组和沙泥组的饥饿不可逆点(PNR)分别为7.5 d、8 d和9.5 d;饥饿前7 d,各组的累积死亡率相差不大,之后由高到低依次为细沙组、无底质组、沙泥组;饥饿10 d后,3个实验组仔乌的体重损失率分别为7.72%±2.80%、6.95%±2.64%和5.30%±2.41%。无底质条件下,28℃组、25℃组和22℃组的PNR时间分别为7 d、8 d和9.5 d;28℃组的死亡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饥饿10 d后,3组仔乌的体重损失率分别为8.90%±1.65%、6.95%±2.64%和5.79%±3.54%。实验结果表明,底质粒径较小的沙泥组对缓解仔乌饥饿起到积极影响,而粒径较大的细沙底质的作用与沙泥底质相反,随水温的升高会降低仔乌的饥饿耐受力,使其提前进入PNR。  相似文献   

17.

收集金乌贼(Sepia esculenta)受精卵, 对孵化后1~56日龄金乌贼幼体的胴背长、胴宽、体质量、骨板壳长、壳宽及骨板层数进行了测量, 分析了金乌贼幼体早期发育特征和功能器官的异速生长特征。结果表明, 金乌贼幼体早期发育过程中, 胴背长、体质量和骨板层数分别与日龄呈指数关系, 但由于器官发育的逐步完善和饵料生物种类的转变, 早期发育过程可分为两个不同阶段。两个发育阶段骨板层数的增长率均显著小于1(P<0.05), 因此骨板层数不能成为判定其日龄的指标。胴体和骨板的生长均出现异速生长的特点, 表明金乌贼有关运动的重要器官具有优先发育的特征。研究结果验证了在头足类早期发育过程中功能器官亦存在异速生长的假设, 并为金乌贼种苗的人工培育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DNA甲基化在基因表达、细胞衰老、性状分化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为探讨生长期金乌贼(Sepia esculenta Hoyle)不同性别、不同组织DNA甲基化水平和模式的差异,本研究采用荧光标记的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Fluorescence-labeled Methylation Sensitive Amplified Polymorphism,F-MSAP)技术,选取12对特异性引物,检测分析了雌、雄金乌贼肌肉、心脏、胰脏和性腺4种组织的基因组DNA甲基化。结果显示,生长期金乌贼基因组DNA总甲基化水平为23.97%~39.70%,在水产无脊椎动物中处于较高水平;金乌贼4种组织中,肌肉的总甲基化水平最高,这可能与金乌贼存在异速生长现象且在生长期运动器官优先发育有关;金乌贼甲基化水平和模式存在性别差异,雌性金乌贼肌肉组织DNA总甲基化水平显著低于雄性,心脏和胰脏组织DNA总甲基化水平却显著高于雄性;此外,雌性金乌贼肌肉组织全甲基化水平对总甲基化水平贡献最大,与之不同的是,雌性其他组织、雄性金乌贼各组织中半甲基化水平和全甲基化水平差异不大,说明金乌贼DNA甲基化的水平和模式具有性别和组织差异。上述结果可为深入研究金乌贼生长发育、组织分化和衰老死亡等生命过程的表观遗传学调控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9.
金乌贼亲体驯养与繁殖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开发利用金乌贼(Sepia esculenta Hoyle)资源,研究了金乌贼亲体驯养与繁殖特性.结果表明:通过药浴、自然条件模拟、投喂活饵等方法能够提高金乌贼亲体驯养成活率,成活率可达82.5%;繁殖过程中,金乌贼求偶、争偶、交配、挂卵等繁殖行为特征明显;产卵基受精卵附着效果对比试验表明,海参筐架附卵效果较好,附卵量大且集中;繁殖过程结束后,金乌贼亲体逐渐死亡,死亡率为100%;并探讨了金乌贼繁育的难点和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