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明确都市绿叶蔬菜价格预测预警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农产品价格预测预警相关研究涉及的农产品品种、价格类型和空间尺度,农产品价格预测预警的方法与模型,主要分析方法与模型的特点及适用条件,并对今后都市绿叶蔬菜价格预测预警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研究认为:国内外农产品价格预测预警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对绿叶菜价格预测预警的系统研究并不多见。应建立完善科学、规范、统一、符合预测预警需要的绿叶菜价格基础数据库,以提供高效的数据支撑。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结合预测精度、数据要求等,可以尝试选用两种以上方法建立组合模型,特别是结合季节预测模型和时间序列模型来预测绿叶菜价格,以便得出更符合实际的预测结果。应根据绿叶蔬菜特点,将其品种和所用数据的时间频率进行分类,选择相适应的预测预警模型。 相似文献
2.
绿道的兴起使探索绿道如何满足人们生活需求成为紧迫的任务。此研究运用使用后评价(POE)法,实地踏查、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对韶关市2条社区绿道系统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使用者对2条社区绿道的总体感觉比较满意,表现在沿途风景优美、环境舒适度良好、建设质量优良及到达便利等方面。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包括环境安全性、管理服务、配套设施、社区绿道密度、宣传工作等方面仍有较大改善空间。针对以上结果,为进一步完善韶关绿道、提高韶关绿道使用率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健康的土地生态系统是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随着人类对土地的利用强度和范围日益增大,在尊重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对区域土地生态安全性进行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平原区的延津县为例,基于P-S-R概念框架模型,建立了包含17项指标的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原理和土地生态安全模型对该区2006-2008年的土地生态综合安全值进行计算。研究表明,制约平原区土地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有:环保支出占GDP的比重、农药使用量、耕地面积比重和人口密度等;2006-2008年延津县区域土地生态状况处于敏感级,且逐年好转。最后,提出改善平原区土地生态安全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典型喀斯特地区生态安全评价及防治措施探讨──以贵州省石阡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过程中需要处理大量的地理空间信息和社会经济数据,借助GIS建立图形、属性数据库,并以专题图展示研究区域的生态安全分布格局。在调查属于乌江水系区域内石阡县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确定“P-S-R”框架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各指标权重,并对生态安全状况的指标进行量化,将石阡县生态安全分为安全区、较安全区、较不安全区、不安全区4个级别,并对各个级别区域做出生态安全评价和提出生态安全保障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5.
松嫩高平原黑土区耕地土壤生态环境质量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准确掌握黑土区典型区域耕地土壤生态环境质量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对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以松嫩高平原黑土区的典型区域——黑龙江省巴彦县为研究区,运用通用流失方程(USLE)、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及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从土壤侵蚀和土壤重金属污染两方面评价研究区2009年耕地土壤生态环境质量,分析其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土壤生态环境质量总体特征为一等地所占比重最高,依次向二、三、四、五等地递减,质量较差的耕地土壤主要受重金属污染的影响;耕地土壤生态环境质量等级的高低主要与土壤类型、坡度坡长及Cd、Hg两种重金属元素污染存在密切的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布规律;18个乡镇耕地土壤生态环境质量等级差别较大,万发镇、富江乡和德祥乡的耕地土壤生态环境质量最好,巴彦镇和兴隆镇的部分耕地因受到Hg元素的污染,红光乡的部分耕地因受到Cd元素的污染,导致其耕地土壤生态环境质量较差。 相似文献
6.
基于生态足迹的城市生态安全评价 -以宝鸡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摘要:【研究目的】:分析宝鸡市生态安全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期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生态足迹分析方法为基础,利用生态压力指数对宝鸡市1996-2005年的生态安全进行初步研究和评价;【结果】宝鸡市的生态压力指数从1996年的1.453041逐年增至2005年的4.452437,增加了3.06倍,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正在加剧,生态系统进一步遭到破坏,人地关系紧张,现有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态环境由较不安全变为极不安全状态;【结论】评价结果显示,宝鸡市近十年来的自然生态由较不安全状态变为极不安全状态,且生态压力指数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7.
为给新疆干旱区域河谷区的新增耕地质量评定以及高质量耕地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采用综合评价法对伊犁河谷区新源县10 个项目区新增耕地质量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与伊犁河谷区的平均耕地质量水平比较,新源县新增耕地自然质量和利用质量较好,经济质量较低。伊犁河谷区新增耕地的主要障碍因素有水资源的利用率不高,林网化程度较低,人为管理和施肥措施不到位,土壤盐碱化较重。伊犁河谷区在今后新增耕地开发利用中要注重考虑各质量影响因素,通过加强耕地管理、提高施肥技能、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调整农业结构等措施,保证新增耕地质量的稳步提升和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无公害蔬菜的需求量增多,为无公害蔬菜栽培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文章以小白菜种植为切入点,论述了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提出了无公害蔬菜病虫害防治措施,分析了小白菜无公害栽培技术以及无公害病虫害防治技术,以促进我国无公害蔬菜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运用系统科学和协调发展观建立REES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计算获得1990,1995~2004年内江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值,对内江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得出结论:①内江市近15a来可持续发展总体水平处于弱可持续发展阶段;在生态和发展之间的关系上,总体是发展不足;2000—2004年社会经济系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表现出对西部大开发的响应。②采用综合模糊评价法进行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具有层次分明、形象直观、符合实际的特点;评价中选用标准参考系,与区域时间序列数据相对照,具有时空有机结合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进行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在界定土地生态安全概念的基础上,建立了由15个评价指标组成的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构建起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并根据此模型对1998—2012年安徽省土地生态安全程度进行评价。研究表明:(1)安徽省土地生态安全等级在1998—2002年是“非常不安全”,2002—2007年是“较安全”,2008—2012年是“较不安全”;(2)BP人工神经网络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学习,能够实现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对探索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桐庐县耕地质量评价及其障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解桐庐县耕地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农作物高产的主要障碍因素,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应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成果资料,开展了桐庐县耕地综合质量评价。结果表明,全县31002.3 hm2耕地中,一等地、二等地和三等地分别占耕地面积的10.0%、89.5%和0.5%,以二等地为主。耕地障碍因素主要有:(1)立地条件较差,地貌以丘陵为主,灌溉能力相对较弱;(2)土壤酸化明显,pH<5.5的土壤占40.30%;(3)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等主要土壤养分属于中等偏下水平,存在养分的不平衡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分析认为,桐庐县耕地质量提升中需要加强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增加有机肥料投入,重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促进耕地土壤养分平衡,提高耕地基础地力水平。 相似文献
12.
对福建省近年来的耕地生态安全及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同时对2个系统在发展过程中的协调性进行分析,以期为福建生态省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在研究中,运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进行分析,同时根据协调发展模型确定2个系统的协调度及协调发展度。结果表明:(1)2004—2015年福建省耕地生态安全值总体较高,且在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后有进一步提升,此期间经济一直呈快速稳定发展;(2)2004—2015年福建省耕地生态安全状况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历经最初的不协调到后来的高度协调,协调发展状况从最初的失调发展逐渐进入中期的初级协调发展和中级协调发展,最终达到高度协调发展状态。为确保耕地生态安全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在持续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加大耕地生态安全建设力度,注重土地整治的质量,扶持农业生产,宣传生态环保理念。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耕地资源安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为完善各地区耕地资源安全问题研究,笔者以集中连片耕地大省黑龙江省为研究区,构建耕地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综合评价法及障碍度模型对黑龙江省2007—2016年的耕地安全状况及趋势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2007—2016年黑龙江省耕地资源安全经历了“临界安全—较安全—临界安全—较安全”的波动状态;(2)通过对准则层分值及趋势进行分析,发现生态安全分值有较大波动的下降,耕地生态安全问题凸显;(3)以障碍度模型对2007—2016年研究区指标数据进行计算,发现生态安全指标因子的障碍度在中后期愈发凸显,问题集中在农耕化学生产资料的过量投入。基于此,控制化学生产资料投入,实行有效轮耕、休耕制度和农业生产补偿机制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耕地酸化治理是提升耕地质量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本文以广东省为例,系统分析广东省耕地土壤酸化现状、时空演变特征及治理状况,采用实地调研、层次分析、专家咨询等方法,得出广东省耕地酸化治理存在标准支撑不足、治理模式单一、政策衔接不够、管护资金不足等困境,总结提出基于标准化建设、模式探索、政策激励和公众参与的耕地土壤酸化治理路径,并提出了加快制定标准规范、开展模式探索、强化政策衔接、建立后期管护长效机制等相关建议,旨在为耕地酸化治理助推粮食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基于GIS的区域生态安全障碍因素分析一以吉林省西部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系统安全状态障碍的诊断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基于遥感和GIS技术,采用栅格技术,以吉林省西部为例,引入了“因子贡献率”、“指标偏离度”和“障碍度”的概念,对影响吉林省西部2000年生态安全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生态安全的障碍因素区域差别较大。单一类型障碍因素作用区域占总研究区的76.92%.其中主要作用因素有6种,为经济发展水平、土壤类型、区域开发指数、地貌形态.人口自然增长率和相对起伏度。多因素作用区域中两种障碍因素作用的区域占绝对优势。整个区域中土壤类型作为障碍因子的区域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7.57%,其中又以风沙土、碱盐土两种土壤类型为主.占3/4以上.沙化和盐碱化已经成为吉林省西部一个不容忽视的生态问题。研究实现了障碍因素的空间化.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区域综合治理提供了具体依据和可操作的具体指导,所采用的生态环境病理诊断的方法为区域生态安全方法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为全面反映河南省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情况,从多方面挖掘影响河南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因素,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选取了河南省2004—2013年的耕地及与耕地有关的数据,提取16项指标,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综合分析河南省历年来的耕地资源利用可持续性,然后利用线性回归对截至2020年的河南省耕地利用的可持续性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压力指数10年来变化幅度最大,升降不定,状态指数和响应指数分值10年来呈现上升趋势。河南省耕地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在近10年内稳定在0.6~0.8分之间,受压力指数和状态指数影响较大,耕地资源利用态势良好。预测结果显示截止到2020年,河南省耕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呈现逐年上升态势,且2020年综合分值较2013年上涨了0.14,达到较高的可持续利用水准。 相似文献
17.
典型黑土区土壤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分区管理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东北黑土区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农业水平的提高,造成区域水土流失严重,黑土层变薄,土壤肥力变差,区域内土壤环境质量逐年下降。从研究区实际情况出发,结合现存环境问题,通过对东北黑土区驱动力、土壤环境压力、土壤环境状态、土壤环境影响及响应5个方面出发,在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框架模型基础上,进行典型黑土区土壤环境质量指标筛选,建立由5大部分,18个一级指标,30个二级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同时,以评价指标体系为指导,结合东北地区现有环境管理政策和存在的土壤环境质量问题,提出黑土区土壤环境分区分类管理方案,为区域土壤环境管理和土壤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旨在探究旱作区耕地土壤耕层厚度及土壤养分空间格局与变异规律。以晋中盆地典型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对耕地耕层厚度及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进行分析,土壤养分选取有机质、pH、有效磷、缓效钾4个指标。结果表明:(1)各个指标的空间自相关性都是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小;(2)有效磷的半变异函数最优模型为高斯模型,其他指标的最优模型均为指数模型。各指标的块金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有机质>有效磷>pH>耕层厚度>缓效钾;(3)耕层厚度、有效磷均为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格局,缓效钾为东北高西南低,有机质为西南高东北低,pH除北洸乡偏低外均偏高。地统计方法能良好地描述土壤性质的空间分布和变异特征,各土壤性质的空间变异过程中随机性与结构性并存,并且随机性均小于50%。 相似文献
19.
为评估发展都市农业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调控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健康运转,对都市农业生态安全动态进行分析,基于PSR模型建立由4个层次24个指标构成的评价体系,分析1989—2009年兰州都市农业生态安全动态变化过程及影响因素,实现典型生态脆弱区都市农业综合生态安全的系统识别与预警。结果表明:1989年兰州都市农业生态安全为较不安全(II级)水平,1999年为临界安全(III级),2009年为较安全(IV级)。20年间综合安全指数增长46.7%,生态安全呈逐渐改善趋势。1989—2009年响应安全指数动态度最大为31.50%。对兰州都市农业综合生态安全有显著影响的指标为:第一产业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耕地面积、第二产业产值和农民纯收入。1989—2009年兰州都市农业生态安全格局变化,主要由耕地面积的转移引起。该实证研究为动态评价生态脆弱区都市农业生态安全等级,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及预警体系提供了有效途径,生态安全动态分析可为监测和改善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