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高速发展,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客观评价区域生态安全状况、变化规律、影响因素,并适时准确进行生态安全预警,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运用PSR模型构建安徽省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综合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综合权重,对2008-2013年安徽省区域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和预警。[结果]结果发现安徽省生态安全综合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大部分区域处于轻警-无警区。生态安全指数空间上呈南高北低趋势,皖南山区生态安全状况最好,江淮地区次之,皖北地区较差。从驱动因子上看,皖北地区生态安全受压力指标影响较大,江淮地区生态安全受状态指标影响较大,皖南地区生态安全受响应指标影响较大。[结论]本研究进一步丰富了省域生态安全评价实证案例和相关理论体系,为政府制定相关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基于PSR模型的兰州都市农业生态安全动态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评估发展都市农业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调控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健康运转,对都市农业生态安全动态进行分析,基于PSR模型建立由4个层次24个指标构成的评价体系,分析1989—2009年兰州都市农业生态安全动态变化过程及影响因素,实现典型生态脆弱区都市农业综合生态安全的系统识别与预警。结果表明:1989年兰州都市农业生态安全为较不安全(II级)水平,1999年为临界安全(III级),2009年为较安全(IV级)。20年间综合安全指数增长46.7%,生态安全呈逐渐改善趋势。1989—2009年响应安全指数动态度最大为31.50%。对兰州都市农业综合生态安全有显著影响的指标为:第一产业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耕地面积、第二产业产值和农民纯收入。1989—2009年兰州都市农业生态安全格局变化,主要由耕地面积的转移引起。该实证研究为动态评价生态脆弱区都市农业生态安全等级,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及预警体系提供了有效途径,生态安全动态分析可为监测和改善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太原市常绿针叶树的生态适应性进行研究,为太原市园林绿化树种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太原市12种常绿针叶树的生态适应性进行评价,依托5个评价指标,利用1-9标度法建立判断矩阵计算权重值,根据综合得分进行适应性评价与聚类分析,将树种划分为:Ⅰ级(极适应)、Ⅱ级(适应)、Ⅲ级(较不适应)、Ⅳ级(不适应)、Ⅴ级(极不适应)。[结果]5个指标(冠势、干形、生长势、枝叶态势、虫害表现)入选太原市常绿针叶树生态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值分别为0.395、0.068、0.333、0.113、0.091,适应性评价与聚类分析划分12种常绿针叶树为四个等级。[结论]太原市常绿针叶树Ⅰ级树种为圆柏、侧柏、白皮松,Ⅱ级树种为白杄、青杄、杜松,Ⅲ级树种为樟子松、华山松、油松,Ⅳ级树种为雪松、辽东冷杉、南方红豆杉。  相似文献   

4.
基于P-S-R模型的白银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究西北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土地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以甘肃省白银市为例,运用P-S-R模型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关于土地生态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熵权法和特尔斐法测算各指标权重,根据综合指数界定白银市土地生态的安全等级。结果表明:白银市土地生态安全指数呈现先下降后增长再下降又增长的“W”型变化趋势。2004—2006年,综合指数从0.574594下降到0.131562,安全等级从临界安全下降到不安全;2006—2010年,综合指数从0.131562上升到0.378097,安全等级从不安全上升到较不安全;2010—2011年,综合指数从0.378097下降到0.338470,安全等级一直处于较不安全;2011—2012年,综合指数从0.338470上升到0.416796,安全等级从较不安全上升到临界安全。整体看来,考察期内,白银市土地生态安全经历了由好到坏再逐渐变好的变化趋势,该结论为白银市制定改善土地生态安全的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进行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采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了土地生态安全动态评价模型,然后运用均方差法计算得到各指标的权重,再利用综合指数法计算格尔木市盆地地区的2000、2005、2010年3个不同时期土地生态安全分值,并进行等级划分。结果表明,生态安全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从2000年的0.3740上升到2010年的0.5899,基本靠近良好状态。其中2000—2005年上升比较平缓,而2005—2010年上升强度比较大。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3倍。  相似文献   

6.
基于粮食安全的河南省耕地压力动态分析及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阐述河南省的耕地压力状况和粮食供给情况,依据统计数据,分析了1978-2012年河南省耕地、人口、粮食产量等的动态变化,计算了耕地压力指数和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最后应用灰色马尔科夫模型对2013-2022年的耕地压力指数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978年以来,耕地总量和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但由于耕地生产率的提高,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却逐渐增加,从而耕地压力指数和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呈波浪式递减趋势。通过预测,2013-2022年河南省的耕地压力指数持续缓慢减小。可见,农业科技水平以及复种指数的不断提高能够减轻耕地压力,保障区域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7.
为深入了解区域生态文明的水平及其演进特征与影响因素,本文从生态现状、生态保护、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四个方面构建了生态文明评价体系,采用灰色关联模型,评价了河南省2005-2015年生态文明水平。结果表明:(1)2005-2015年,河南省生态文明整体水平在逐渐改善,全省生态文明指数平均值为0.460、年平均增速1.92%,但地区增长较不平衡,水平越高城市的增长速度就越快,反之亦然。(2)2005-2015年,河南省生态文明水平出现两级分化现象、地域差异明显,呈现豫西南高、豫东北低的空间特征。(3)各子系统的生态文明指数依次为:生态现状>生态文化>生态保护>生态经济;生态文明指数(C1)与生态现状(C2)和生态文化(C5)的关联度最高,关联系数分别为0.9454和0.9210,呈显著相关(p<0.05)。(4)影响河南生态文明水平的因素依次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25)、人均耕地面积(X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X8)、环境污染治理占GDP的比重(X17)、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X18)。  相似文献   

8.
沿海地区既是人类活动剧烈区又是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其耕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亟待加强。以江苏沿海为研究区域,基于耕地集约利用和生态服务价值模型,估算沿海19个县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与生态服务价值,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探讨沿海地区耕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服务价值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2000-2010年江苏沿海19个县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2000年、2005年、2010年其平均值分别为0.181,0.251和0.372,空间格局变化特征显著,Ⅰ级区范围呈缩小趋势,Ⅱ级区和Ⅲ级区范围有所增加。(2)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呈波动变化,2000年、2005年、2010年其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平均值分别为1.68×109元,1.58×109元,1.55×109元,苏北地区耕地服务价值呈下降趋势,苏南地区呈上升趋势,耕地生态服务价值Ⅰ级区呈零散分布,Ⅱ级区范围在扩大,Ⅲ级区范围呈减少态趋势。(3)江苏沿海地区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与生态服务价值呈显著负相关,不同典型年份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700、-0.662和-0.682,不同经济梯度下其相关系数存在明显差异,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相关系数值大于苏北地区,苏南地区相关系数呈下降趋,而苏北地区呈上升趋于。  相似文献   

9.
基于生态足迹的城市生态安全评价 -以宝鸡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徐玉霞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1):286-290
摘要:【研究目的】:分析宝鸡市生态安全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期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生态足迹分析方法为基础,利用生态压力指数对宝鸡市1996-2005年的生态安全进行初步研究和评价;【结果】宝鸡市的生态压力指数从1996年的1.453041逐年增至2005年的4.452437,增加了3.06倍,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正在加剧,生态系统进一步遭到破坏,人地关系紧张,现有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态环境由较不安全变为极不安全状态;【结论】评价结果显示,宝鸡市近十年来的自然生态由较不安全状态变为极不安全状态,且生态压力指数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为了进一步了解县域生态安全的基本态势和变动特征,以生态环境问题较为突出、人类活动扰动较大的汾河源头——宁武县为例,基于联合国经济合作开发署提出的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框架,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变异系数法确定权重,运用2001—2010年宁武县统计数据,通过计算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对近10年宁武县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生态安全状况由重警状态步入较安全状态,反映了宁武县生态经济系统运行在历经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尖锐对立状态之后,正在趋于不断缓和。尽管生态安全意识不断增强,却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生态安全的保证程度仍处于不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1.
研究旨在针对黑土区耕地生态安全状况,以典型黑土区长春市为例,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黑土区特有的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釆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相结合的综合确权法及阻力度模型对长春市2005—2014年的耕地生态安全状况以及阻力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5—2014年长春市耕地生态安全等级经历了“安全—临界安全—较安全—临界安全”的变化过程,呈波动下降的状态;(2)长春市耕地生态安全响应指数呈上升状态,压力指数和状态指数呈下降状态;(3)从单项阻力指标变化趋势上看,草地覆盖率、自然灾害受灾指数、农业财政支出比重、单位耕地面积化肥负荷等指标阻力度上升幅度较大;(4)长春市下辖县市耕地生态安全的空间分布方面,2005年长春市地区均处于安全和较安全状态;2008年安全区分布范围向长春市西部缩小,敏感区向长春市东部扩展;2011年除双阳区之外,长春市其他地区均处于安全状态。因此在耕地利用过程中应注重水土保持和化肥农药的科学利用,保护黑土区的耕地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2.
为预测未来5年(2011-2015年)中国水产品的年总产量。本研究基于灰色系统理论和方法,首先分别构建常规GM(1,1)模型和灰色新陈代谢GM(1,1)模型,对2006-2009年中国水产品年总产量进行预测分析并比较两种模型的预测精度。然后选择预测精度较高的模型对未来5年中国水产品年总产量进行预测研究。常规GM(1,1)模型和灰色新陈代谢GM(1,1)模型对2006-2009年中国水产品年总产量预测的精度比较显示:灰色新陈代谢GM(1,1)模型预测精度更高,预测误差更小,更适用于水产品年总产量的预测研究。因此,选择灰色新陈代谢GM(1,1)模型对中国未来5年水产品年总产量进行预测,即2011-2015年中国水产品年总产量将分别达到5532.333、5746.315、5972.634、6202.738、6443.838万t,年均增长率达到3.7%,远高于《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设定年均增长2.2%的目标。本研究结果表明:灰色新陈代谢GM(1,1)模型适用于水产品产量预测的研究;2011-2015年中国水产品总产量完全可以实现渔业“十二五”规划设定目标。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粮食安全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掌握四川省粮食数量安全状况,为政府决策粮食数量安全提供科学依据。利用1978—2012年的统计数据,结合最小人均耕地面积(Smin)和耕地压力指数(K),分析了四川省和21个市(州)耕地面积和粮食数量安全变化态势。结果表明:1978—2012年,四川省Smin呈下降趋势,但依赖于粮食单产增加,复种指数提高,以及耕地供给小幅增加,使得K并未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粮食数量处于可控的安全态势,实现了“总量平衡,基本自给”的政策要求。在21个市(州)中,成都市、攀枝花、乐山市、雅安市、阿坝州、甘孜州的粮食数量安全存在较大压力,需通过动用库存或外调粮食以平衡市场供需。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城镇化深入发展和工业化转型升级的压力下,成都市、攀枝花市的粮食数量安全将越加突出。在严格保护耕地数量的基础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突破性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科学防灾减灾;针对市域差异,实施有差异化政策。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presents objectives of study of grey system and the GM(1,1)grey forecast model is introduced.A new forecasting method was introduced which combined merits of both grey GM(1,1)forecast and Markov forecast overcome their shortcomings and increased precision of forecast.Finaly, an example for application was given.  相似文献   

15.
为减轻旱灾损失,根据2005、2015年河南省统计与气象数据,采用10项指标和灰色关联分析法,以最劣值为参照系列分析了该省农业旱灾脆弱性。结果表明,豫西的济源、三门峡、洛阳,豫东的开封、漯河与豫北的鹤壁是河南省干旱脆弱性较强的区域,而豫东南的商丘、驻马店、信阳,豫北的新乡、豫西南的南阳则脆弱性较弱,其他地区居于两者之间;2005—2015年河南省干旱脆弱性呈明显的增加趋势。河南省是中国粮食生产核心区,首先要依靠科技创新,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循环农业;其次要重视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加大农业投入以降低干旱的脆弱性,确保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6.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市资源环境约束力不断加大,都市农业生态安全值得关注。报告在PSR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珠三角都市农业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法、熵值法和障碍度模型,对珠三角地区都市农业生态安全进行综合评价和相关障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2006-2015年珠三角都市农业生态安全形势逐步好转;深圳和中山市的都市农业生态压力较大,东莞市的都市农业生态状态较差,肇庆和江门市的都市农业生态响应较弱;城镇化率、人均耕地面积等指标是当前影响珠三角都市生态安全的主要障碍因素。珠三角地区应大力加强耕地资源保护,继续推进城市生态环境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从而保证都市农业生态安全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