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2001-2016年甘肃河东地区14县(区)64个小麦条锈病春季病情指数样本资料和38个病田率资料,以冬季12~2月2、3、4~15d滑动平均气温最小值分布区间确定冬季最冷时段,采用逐步回归统计方法建立基于小麦条锈病病情指数和病田率的越冬气象条件统计模型。综合两种方法统计结果,得出甘肃河东地区小麦适宜越冬的温度指标为冬季最冷时段7d滑动平均气温-9~-10℃以上,同时前期降水量越多、最冷时段空气相对湿度越大,适宜的温度值越低。研究为当地准确发布中短期趋势预报,积极开展早期防治,控制病害流行程度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甘肃河东地区小麦条锈病发展成因及预测预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甘肃河东麦区5地(市)8县(区)39个冬小麦条锈病病田率样本调查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建立了小麦条锈病秋、春季发病面积预测预报气象等级模型,分析了甘肃河东麦区小麦条锈病发展成因并提供精准的预测预报技术,为农业及时采取防灾减灾措施,减免经济损失提供科学依据。该区小麦锈菌于夏季最热时段8d日滑动平均气温24~25℃以下地区越夏,或外地菌源随风漂移入侵感染以后,随秋季气温的下降和大气湿度的增加,适宜的温湿气候使小麦锈菌大量滋生蔓延,造成当地小麦条锈病迅速发展流行;入冬以后,锈菌在冬季最冷时段7d日滑动平均气温-9~-10℃以上地区越冬,并随春季气温的回升和降水量的增加而诱发小麦锈病大面积发展蔓延并迅速侵染下游区域。统计建立的预测预报气象等级模型经回代检验,秋季准确率89%,春季准确率91%,预测预报准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正>近日,全国农技中心组织相关专家赴甘肃、江苏、安徽、河南、山东、河北、山西7省17市(州)27县(区),联合基层技术人员完成了小麦条锈病、二点委夜蛾、棉铃虫、玉米螟和东亚飞蝗等重大病虫的越冬基数调查,并结合病虫越冬影响因素对明年发生态势做出初步判断。小麦条锈病在甘肃秋苗零星发病,显症时间晚、整体病情轻,为发病较轻年份。实地调查定西、临夏、平凉和天水的51块麦田约84亩,病田率91.4%,病点率72.9%,平均病叶率0.9%。在河  相似文献   

4.
<正>11月中下旬,全国农技中心组织相关专家赴甘肃、江苏、安徽、河南、山东、河北、山西7省17市(州)27县(区),联合基层技术人员完成了小麦条锈病、二点委夜蛾、棉铃虫、玉米螟和东亚飞蝗等重大病虫的越冬基数调查,并结合病虫越冬影响因素对明年发生态势做出初步判断。小麦条锈病在甘肃秋苗零星发病,显症时间晚、整体病情轻,为发病较轻年份。实地调查定西、临夏、平凉和天水的51块麦田约84亩,病田率91.4%,病点率72.9%,平均病叶率0.9%。在河北南大港、山西永济的蝗区挖见东亚飞蝗蝗卵,其中永  相似文献   

5.
<正>2月16日,全国农技中心通报了小麦条锈病最新冬繁动态及发展趋势。受冬季气温偏高、田间湿度大等因素影响,小麦条锈病在湖北、河南南部和西南及西北等地发生较为普遍,大部地区病情明显重于常年。截至2月15日,小麦条锈病已在河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重庆、陕西、甘肃共8省53市210个县见病,发生面积为112.9万亩,是历年同期发生范围最广、病情最严重的一年,对东部主产区小麦安全生产威胁加大。  相似文献   

6.
油茶气象影响指标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收集到的近百篇与气象条件有关的油茶研究文献和出版书籍,进行气象条件对油茶生产影响的归类统计,其结果可分为3类,即油茶种植气候适宜性指标、油茶产量气象条件的影响指标、油茶气象灾害指标。油茶种植气候适宜性指标及条件为:(1)年平均气温14~21℃,最适宜温度为16~21℃,极端最低气温-10℃,极端最高气温40℃,最冷月平均气温0℃以上,最热月平均气温31℃以下,年无霜期大于200天,≥10℃积温为4000~7000℃·d,最适宜的≥10℃积温为5000~7000℃·d;(2)年降水量1000~ 2200 mm,最适宜年降水量为1200~1800 mm;相对湿度74%~85%;(3)年日照时数1500~2200 h,年日照百分率35%以上。油茶产量适宜性气象指标及条件为:(1)春梢生长期适宜的平均气温为10~20℃;(2)花芽分化期适宜的平均气温为24~33℃,最适宜平均气温为27~33℃,日平均日照时数在10 h以上;花期适宜的平均气温为10~20℃,最适宜平均气温为14~18℃,盛花期雨日小于13天,日照大于100 h;(3)果实生长期适宜的平均气温为25~30℃,降水量在200 mm以上,最适宜降水量为450~550 mm;(4)油脂累积期适宜的平均气温为16~23℃,降水量在100 mm以上,最适宜降水量为150~200 mm,高温日数小于20天。油茶主要气象灾害有:低温冷冻害、连阴雨、高温干旱、冰雹和大风。  相似文献   

7.
<正>柠檬属芸香科柑橘属常绿小乔木,是柑橘类中最不耐寒的种类之一,适宜在冬季较暖、夏季不酷热、气温较平稳的地方种植。位于四川盆地东部的安岳县全年平均温度17.4℃,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也在6℃~8℃,无严重霜冻,同时安岳地区的土质温暖、疏松、厚实,适于柠檬栽植。安岳也成为全国唯一的柠  相似文献   

8.
《作物学报》1965,4(4):369-374
苏南太湖晚稻晚麦地区,晚稻收割后整地种麦时间多集中在11月上、中旬,这时常年的平均气温在12℃左右,小麦在土壤水份适宜的情况下,一般需要10—14天出苗。随着气温的逐渐下降,12月份的气温在6℃左右,达到三叶期需经15—20天,1月份气温下降  相似文献   

9.
小麦适时冬灌,既能平抑地温,增强抗寒能力,防止冻害死苗,有利于麦田全安越冬;又能沉实土壤,粉碎坷垃,消灭越冬害虫,为翌春小麦返青和根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冬灌必须因地制宜,要综合考虑当地的温度、湿度、苗情、土壤、地力等因素,做到灵活进行,兴利除弊。合理冬灌的技术要点如下:1冬灌的适宜时间因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的温度差异较大,故冬灌的具体时间不能都以季节来定,应以当地当时的气温确定为宜。小麦冬灌的适宜时间一般从日平均气温下降到7℃~8℃时开始,到5℃左右时结束,群众的经验是“夜冻昼消,冬灌正好”。冬灌过早,气温较高,蒸发量大,…  相似文献   

10.
气温变化和分期播种对获嘉县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分析气温变化和分期播种对获嘉县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利用线性分析方法,依据1960—2010年的气温资料统计显示,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在冬春季有明显变暖,夏季反而有降低的趋势,最低气温全年都表现为变暖的趋势。同时,通过2010—2011年冬小麦的分期播种试验,从气象因子对小麦生育发育期的影响分析研究,确定小麦适宜播种期,并找出影响获嘉县小麦关键生育期的主要气象因子温度的适宜指标,同时找出影响小麦后期产量的灌浆期的主要气象因子。日照是影响灌浆速度的主导气象因子,温度是限制因子,其他气象因素的影响一般为间接作用,为在生产中提高小麦产量方面制定相应的科学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气候变暖背景下热量资源变化对浙江甘蓝型冬油菜的影响,利用国家一级农业气象试验站浙江龙游站2000—2020年甘蓝型冬油菜生育期、产量及生长季内逐日气象资料,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Pearson相关系数、5 d滑动平均、3 a滑动平均等统计方法,分析多时空、多要素热量资源对浙江甘蓝型冬油菜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 a来浙江省龙游县秋、冬、春三季平均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冬季年际分布差异最大,并于2020年达到峰值。稳定通过10℃界限温度的初、终日表现均为提前,且持续日数呈显著性增加趋势,但最长、最短日在缩短;寒冷日数呈减少趋势,高温日数有所增加。20 a油菜现蕾期提前,其他生育期推迟,推迟最明显的为绿熟期,冬季现蕾期提前主要受1、2月气温影响。全生育期近年有所增加,成熟期明显提前,≥10℃活动积温增加。油菜实际产量和趋势产量均呈增加趋势,气候产量也呈增加趋势,但年际间波动较大。10月下旬—11月下旬(五真叶至成活期)气温呈升高趋势,且10月下旬平均气温与气候产量呈显著性正相关,有利于越冬前油菜苗稳健生长,促进子叶生长,形成壮苗。油菜越冬期内气温偏低、入春后气温偏高是影响...  相似文献   

12.
<正>宁南山区是全国小麦条锈病西北越夏区之一,秋苗条锈病的发生程度直接影响越冬区的发生,近期该站安排山区各县对小麦秋苗条锈病发生情况进行了普查。调查地区海拔1462米~2183米,调查品种为宁冬1号、宁冬3号、宁冬14号、兰天7号、兰天28号、西峰24号、中引6号、中引7号。调查表明今年全区小麦条锈病总体病情轻于历年同期。一、发生情况1.自生麦苗条锈病:今年全区自生麦苗面积4.8万亩,病点率26.3%,平均病叶  相似文献   

13.
根据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22个代表站1960—2000年逐日平均气温、降雨量、相对湿度以及日照时数等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京、津、冀地区小麦赤霉病菌原体形成期各相关气象因子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及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日平均气温≥12℃日数大部地区呈弱增加趋势,降雨量和雨日呈减少趋势,中部以南地区的日照条件向降低小麦抗病能力的方向转化;贴近度分析表明,塘沽一天津一保定以南地区秋季小麦赤霉病菌原体形成期的气候条件是最适宜或适宜小麦赤霉病发生。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农田小气候预测模型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决农用天气预报中农田小气候观测资料缺乏的问题,本研究以地表土壤温度为例,利用四川省绵阳站的1981—2009年29年的日平均气温和地表温度资料,研究了地表温度与气温的交叉相关关系,并利用逐步回归统计方法建立了以气温为自变量的地表土壤温度预报模型,并进行了统计检验和预测试验。结果表明,大部分预测值与实测值的误差都在+1.0℃~-1.0℃以内,平均相对误差均低于10%,说明预报方程有较高的精度,可以用于地表土壤温度的预测中。  相似文献   

15.
气候变化对临沂小麦越冬期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对临沂小麦越冬期的变化影响,合理应对气候变化,提高当地小麦生产能力,利用临沂气象台1981—2010年小麦发育期观测资料和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临沂小麦越冬期期间各气象因素和越冬期变化特征,并利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影响小麦越冬期的主要气象因子。结果表明:临沂市小麦越冬期间各种气象要素也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1981—2010年临沂冬小麦越冬期日平均气温平均升高0.3℃/10 a,升温趋势较为明显;降水量的平均变化倾向率为-2.8 mm/10 a,有减少趋势;越冬期日照时数的平均变化倾向率为-32.9 h/10 a,有明显减少趋势。临沂小麦越冬开始期平均推迟1.5 d/10 a,返青期平均提前1.6 d/10 a,导致整个越冬期平均缩短3.3 d/10 a;期间日照时数的变化是影响越冬期的主要气象因素。  相似文献   

16.
小麦条锈病区域流行相关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小麦条锈病是一种大区流行病害,病菌夏孢子可随气流远程传播,该病的多次流行给中国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选择甘肃天水、四川马尔康、陕西汉中、西安、河南郑州,根据各地1988—2000年小麦条锈病病情数据和每年3月1日-5月31日降雨量、相对湿度、最大风向、平均风速、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等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方法,初步明确了天水的病害发生流行对其他区域的影响,证明了天水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和流行对马尔康和郑州有相当大的影响,而与汉中、西安的相关性不高。研究结果对于探明小麦条锈病大区流行规律,实现对其宏观管理和超长期预测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给黑龙江省合理开发利用热量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基于黑龙江省1961—2017 年79 个观测站的逐日气温资料和DEM数据,采用5 日滑动平均法、一元线性回归法、Kendall-Theil 线性趋势估计法以及GIS的空间分析技术,探讨了黑龙江省热量资源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7 年黑龙江省稳定通过10℃积温以27~101℃·d/10 a 的趋势显著增加。小兴安岭北部从黑河、孙吴到逊克,再到嘉荫一带,平均气温增加趋势明显大于大兴安岭地区的漠河和塔河以及三江平原的大部分区域。最低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平均气温次之,最高平均气温的线性趋势无显著变化;冬季最低平均气温上升趋势明显高于夏季。松嫩平原及三江平原地区的热量资源较为丰富,大小兴安岭及张广才岭山区等地区热量资源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8.
为给黑龙江省合理开发利用热量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基于黑龙江省1961—2017年79个观测站的逐日气温资料和DEM数据,采用5日滑动平均法、一元线性回归法、Kendall-Theil线性趋势估计法以及GIS的空间分析技术,探讨了黑龙江省热量资源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7年黑龙江省稳定通过10℃积温以27~101℃·d/10 a的趋势显著增加。小兴安岭北部从黑河、孙吴到逊克,再到嘉荫一带,平均气温增加趋势明显大于大兴安岭地区的漠河和塔河以及三江平原的大部分区域。最低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平均气温次之,最高平均气温的线性趋势无显著变化;冬季最低平均气温上升趋势明显高于夏季。松嫩平原及三江平原地区的热量资源较为丰富,大小兴安岭及张广才岭山区等地区热量资源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9.
为确定适宜的春玉米播种期,合理安排春播生产,利用内蒙古1961—2016年气象资料和玉米主产区农业气象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56年地温和霜冻变化规律,并以10 cm地温稳定通过8℃、9℃、10℃、11℃、12℃初日分别作为玉米播种指标,通过计算不同界限温度下玉米出苗后霜冻概率阈值,确定适宜的玉米播种指标和播种期。结果表明,56年来内蒙古地区10 cm地温稳定通过8℃初日大部地区提前2~20天,玉米春季霜冻结束日期提前3~20天;适宜采用10 cm地温稳定通过8℃初日作为玉米播种指标的地区有扎兰屯市、突泉县、松山区和准格尔旗,科尔沁区适宜采用9℃初日,土默特左旗和临河区适宜采用11℃初日,凉城县适宜采用12℃初日作为玉米播种指标;根据适宜土壤温度指标计算出内蒙古各地区春玉米适宜播种期在4月6日—5月3日,比目前的实际播种期普遍提前8~22天,可以适当选择生育期略长的玉米品种。  相似文献   

20.
1964—2013年天水市热量资源变化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分析天水市主要粮食作物玉米和冬小麦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特征,为提高对气候变化的应变能力、减轻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和种植结构调整提供参考依据。根据天水市7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964—2013年的气温资料,用气候倾向率和Mann-Kendall统计检验方法,对天水市50年来气温变化特征和热量资源进行统计分析;利用天水市1981—2013年玉米和冬小麦产量资料,结合对应时段的气象资料应用SPSS 13.0软件建立回归模拟方程,探讨作物生育期与温度的关系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天水市1964—2013年的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负积温绝对值呈减少趋势。1994年前后气温发生了突变,进入了显著增暖时期,增暖前后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97℃;各季节的气温变化幅度以春季最大、冬季次之。1994—2013年内相继出现了13个暖冬年份,是近50年中较暖的时期。自1981年以来,冬小麦全生育期天数平均以0.59天/年的速度线性减少,1981—2013年全生育期总天数减少了20天,其中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减少趋势分别为0.57天/年、0.16天/年;玉米全生育期1981—2013年减少了5—7天,气候增暖后1994—2013年玉米生长期内平均气温增温变率为0.43℃/10年。气候变暖已对农作物生长发育产生了较大影响。喜温作物和越冬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种植区北界抬升;春播作物玉米播种提前,生殖生长期延长;越冬作物冬小麦推迟播种,春初提前返青,全生育期缩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